学科分类
/ 10
19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食物蛋白营养学评价。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评价食品蛋白营养价值,对于食品质量鉴定、新食品资源研究和开发等许多方面,都十分必要。

  • 标签: 食物 蛋白质 营养 评价
  • 简介:摘要由于蛋白组学研究的是生命活动直接的执行者——蛋白,因此更接近生理或病理的本质。用蛋白组学方法对生理或病理过程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潜力。随着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和成熟,其在基础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本文将就肝细胞培养在蛋白组学中的应用作简要概述。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肝细胞培养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纽崔莱蛋白粉、天然B维生素片、类胡萝卜素胶囊辅助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研究分析。方法随机抽取100例经过电子胃镜检查确诊的患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将其分为A、B两组。每一组50人,A组进行单纯的药物治疗;B组患者进行药物联合纽崔莱治疗。结果B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A组。治疗过程中B组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康复后一年时间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应用药物联合纽崔莱蛋白粉、天然B族维生素片、类胡萝卜素胶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效果明显。

  • 标签: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药物 纽崔莱
  • 简介:摘要近年来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由药物引起的肝病占非病毒性肝病的20%到50%,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机制因药而异,有些药物具有直接毒性作用,由其引起的肝损害是可以预见的,有些药物是由于机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或药物的特异质反应,这些药物仅发生在敏感的个体引起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有一定难度,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患者被误诊或漏诊。探讨我院近年来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发病情况及治疗,总结丰富经验,取得满意效果,以避免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增多。

  • 标签: 药物 肝损害 诊断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71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引起71例药物性肝病的相关药物中中药为17例(23.9%)。结论讨论药物性肝病多由中药引起,主要类型为胆汁淤积型,其次为肝细胞型;大多数药物性肝病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发展为重病肝炎或肝硬化。

  • 标签: 肝炎 慢性 药物性 胆汁淤积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疹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10年来315例药疹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敏药物的种类以抗生素类、解热镇痛药为主;抗生素引起的药疹主要为发疹型药疹,引起重症药疹的药物主要为解热镇痛药和抗癫痛药;抗生素致敏患者的年龄大于抗癫痫药患者的年龄(P<0.05);由抗癫痫药引起的重症药疹所需的糖皮质激素控制剂量较大,其余药物所致药疹在初始糖皮质激素用量、皮疹控制时间方面无差别(P>0.05);抗癫痫药所致药疹伴有白细胞异常的比率明显低于其他4类药物(P<0.05),5种药物所致药疹在肝肾功能异常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癫痫药的潜伏期比其他4类药物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药时详细询问病史、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出现交叉敏感是预防药疹发生的关键。

  • 标签: 药物性皮疹 抗生素 解热镇痛药 抗癫痫药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38例因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病人,以加深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8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人的症状、体征、嗜酸细胞计数、肝功能、病原学标志物、B超、既往史、用药史、以及治疗后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很多,该文中抗结核药引起的10例;抗感染药8例;抗甲亢、降糖、心血管药物8例。解热镇痛药物5例;中药5例;其他2例。多药物性肝损伤出现于服药后1~2月。结论是药三分毒,不同种类的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医师应详细询问病史、服用史,以免发生漏诊或误诊。平时用药时首先考虑对肝脏损害较小的药物,能单用的首先考虑单药应用,并注意疗程。

  • 标签: 药物性 肝损伤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早产儿脑室旁白质损伤的超声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依据图像表现进行诊断。结论弥漫性白质损害的小儿,在多数病例超声显示的异常回声是可复的。

  • 标签: 早产儿脑室旁白质损伤 超声 诊断
  • 简介:摘要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可使血管平滑肌细胞转型、迁移、吞噬脂质、趋化巨噬细胞,参与新生血管内膜的形成。目前,对于冠心病血管硬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多种生化标志物参与冠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所以,在临床上寻求有可促进冠状动脉血管管壁发生炎性增生,影响冠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的有实际预测价值的相关因子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引起冠心病(CHD)患者的血液中血浆骨桥蛋白水平表达上调,其有可能参与冠脉狭窄的整个病理过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治疗过程中诱发药物性肝损害状况。方法搜集近7年药物性肝病患者的资料,总结归纳分析。结果发现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以抗结核药物、抗癌类药物、素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及镇静催眠药较多见。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上是普遍存在的,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品很多,引起的原因也较复杂,如何合理用药防范药物性肝损害以及治疗过程中及早发现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医生应予重视的问题。

  • 标签: 药物性 肝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临床分析。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4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观察药物性肝损害情况和致肝损药物种类。结果致肝损药物中抗结核药19例,占42.2%,抗肿瘤药11例,占据24.4%,4例患者为降压降脂药物,占据8.9%,3例患者为解热镇痛药,占据6.7%,服用消化系统用药泄痢停和抗过敏药依巴斯汀或者扑尔敏的各占4例,分别为8.9%。上述药物中合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药物引发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有25例,占据55.6%。结论临床医药人员应当加强用药监护,以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 标签: 药物性肝损害 临床特点 抗结核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症的MRI诊断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症的MRI表现和临床症状。结果15例中12例为早产儿,孕龄30~36周,平均孕龄33周。足月儿3例,其中2例有窒息缺氧史、1例有新生儿肺炎病史。MRI表现脑室周围可见斑片状及长条状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不清,灰质、白质分界不清,脑室周围白质显著减少,脑皮质与脑室缘之距离变小。临床表现肢体瘫痪13例、智力低下9例、视力异常5例,抽搐及癫痫发作4例。结论MRI可清晰显示PVL的病变程度、范围,MRI表现比较有特点,临床表现与MR表现相关。

  • 标签: 儿童 磁共振成像 白质软化 脑室周围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临床婴幼儿药物性呼吸抑制的相关资料,以期达到减少相关药物中毒的发生率。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诊断的19例药物性呼吸抑制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均为3岁以内婴幼儿。年龄最小14天最大3岁。中毒药物由复方地芬诺酯片引起4例,感冒冲剂引起9例,止咳化痰冲剂引起4例,地西泮一例,滴鼻净一例,家长擅自加量服药是主要原因(89.47%)两例为误服中毒(10.52%)给予洗胃及纳洛酮治疗,防治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全部病例预后良好。结论婴幼儿药物性呼吸抑制可由一些常用药物引起,药物中毒的特效解毒剂为纳洛酮。医生正确用药并告诫家长保管好药品切勿盲目加量是减少中毒的关键。

  • 标签: 呼吸抑制 药物中毒 婴幼儿 纳洛酮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ncedliverinjuryDILI)的疗效,进而探讨作用机制。方法74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在护肝治疗基础上GSH1.8g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是优于对照组,两组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组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肝细胞线粒体损伤,从而促进肝细胞修复及肝功能恢复。

  • 标签: 还原型谷胱甘肽 药物性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