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主动(螺旋)电极右心室流出间隔部(RVOTS)起搏与被动电极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近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心房颤动(房颤)伴R-R长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安置永久性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20例用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RVOTS(主动电极组),20例用被动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被动电极组)。比较两组近期心功能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各参数比较主动电极组QRS波时限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及6min步行试验均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左室短轴缩短率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行RVOTS起搏心室激动的电同步性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改善患者近期心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 起搏 心室电同步性 近期心功能指标
  • 简介:目的对起源于右心室流出(RVOT)单形态室性心律失常消融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应用Carto系统对射频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方法对185例RVOT起源的单形态室性心律失常(VT/PVCs)患者行RFCA治疗,患者年龄4~84岁,平均年龄(40.5±12.3)岁,病史3~22年,平均病史7.2年。这些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控制,临床检查未发现有心脏结构的异常改变。所有患者的临床心电图呈现左束支阻滞,其中Ⅱ、Ⅲ、aVF导联呈高R波,术前动态心电图提示患者的室性早搏数量为5342~52460/24h,伴或不伴室速。应用激动+起搏标测成功判定消融部位。18例患者尝试应用Carto标测系统进行治疗。结果所有病例中149例RVOT偏间隔部,36例偏游离壁。绝大多数病例通过激动标测最早心室激动时间(EVA)距离体表QRS时间(EVA-QRS)为(32.6±9.4)ms,同时结合起搏标测成功进行消融。在4例复发病例中8mm头端消融导管或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较4mm头端消融导管更具优势。在2个月至8年的随访中,4例(2.1%)复发,在重新手术后获得成功。应用Carto系统标测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在传统的激动+起搏标测下,RVOT起源单形态VT/PVBs的RFCA治疗有较高的成功率和低复发率。Carto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性 导管消融术 右心室流出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出室性早搏定位应用体表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流出室性早搏患者,共计60例,分别计算V2导联R波振幅指数以及时限指数、V2导联移行指数,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SV2/RV3 指数,分析与射频消之间的关系。结果:应用V2导联R波振幅指数、V2导联移行指数对照,实施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高于胸部引线移位区、SV2/RV3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结论:应用V2导联R波幅度指数、时间指数和V2导联的移位指数可实现疾病鉴别。

  • 标签: 体表心电图 流出道室性早搏 定位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肝静脉流出阻塞综合征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的多普勒超声检查表现进行诊断。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查无创伤性,能反复多次进行,不仅能显示病变血管的解剖表现,还能反映病变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因而可作为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肝静脉流出道阻塞综合征 多普勒超声 诊断
  • 简介:有些妇女每当月经来潮时,可同时出现流鼻血,与月经一样很有规律性,这就是常说的倒经,医学上叫“代偿性月经”。倒经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出血的部位有鼻、眼、胃、肠、膀胱、肺、皮肤等。由于出血部位不同,可以出现鼻、眼出血,大便

  • 标签: 眼出血 流鼻血 子宫内膜
  • 简介:摘要右心室梗死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少见,常常在临床心电图诊断中误诊和漏诊,本人谈谈右心室梗死的诊治体会,提高对右心室梗死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 标签: 右心室梗死
  • 简介:摘要左心室肥大包括左心室扩大及左心室室壁增厚。左心室肥大是诸多心脏病的共同表现,通过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心室肥大是心血管病发生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时至今日,有关左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不少于几十条,但一般认为既往沿用的单项标准敏感性高者特异性低,而特异性高者敏感性低。现对我院收治的左心室肥大患者心电图诊断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如下。

  • 标签: 左心室肥厚 心电图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高血压患者的心电图从而对其左心室高电压与左心室肥厚与血压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方法针对此次研究我院特地将2012年至2013年来我院进行就诊的共计80例患者组成的观察组且属于不同期段的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群组成的对照组所取得的心电图结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相关结论显示随着患者的血压逐步的升高,患者左心室肥厚的检出率也会十分明显的升高,其中左心室肥厚与左心室高血压在高血压组中共计所占比例31.22%,而正常对照组当中所占比例共计仅有9.56%,另一方面,左心室肥厚与左心室高血压在高血压组当中,其1、2、3个级别当中分别所占的概率为27.3%、9.0%、7.45%与3.42%、25.3%、24.1%。结论左心室肥厚与左心室高血压也可以作为一种监测患者高血压相关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除此之外,高血压患者还应该时常定期的进行心电图复查,这有助于一旦发现有高危病患,可以立即对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有效的减少靶器官的诸多损害。

  • 标签: 高血压 心电图 左心室肥厚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7岁,主因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28年,心慌10年,腹胀1年入院。心脏专科检查: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点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外0.5cm处,未见抬举样搏动。心前区未触及震颤,心率90/min,心房颤动,P2增强,胸骨左缘Ⅲ、Ⅳ肋间及心尖部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杂音。

  • 标签: 心电图 心室肥大 右束支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带血管蒂游离阑尾倒置与脐吻合作输出道的可控回肠膀胱术是一种治疗中、晚期膀胱癌的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标签: 阑尾 输出道 膀胱肿瘤
  • 简介:目的比较右心室不同部位置入主动电极的各项参数,研究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间隔部、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需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分别为右心室流出组(RVOT)、右心室流入道组(RvIS)、右心室心尖部组(RVA)三组,于术中应用主动螺旋电极选择不同部位主动置入,于置入术中、术后2周、术后3个月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测试各组电极阈值、阻抗参数。结果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阈值比较结果为术后F=0.56,P=0,57;术后2周F=1.08,P=0.34:术后3个月F=0.85,P=0.43,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阻抗比较结果为术后F=2.64,P=0.08;术后2周F=I.63,P=0.20;术后3个月F=2.80,P=0.07,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使用主动螺旋电极行RVOT、RVIS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心脏起搏 人工 生理性起搏 右心室流出道
  • 简介:摘要报道我院确诊的一例单纯右心室梗塞病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经验,提高该病的确诊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心室肥厚的诊断及心电特点。方法记录和分析5000例常规单导心电图,分别统计左心室肥厚及右心室肥厚的心电图特点及诊断要点。结果检出左室肥厚47例占0.94%,右室肥厚30例占0.6%。结论小儿左室肥厚比小儿右室肥厚发生率多见,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大通常伴有相应心房的肥大,故心房肥大时常提示可能有心室肥大。

  • 标签: 小儿左心室和右心室肥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室间隔缺损(ventrieularseptaldefect)可单独存在,亦可作为法洛四联症或艾森曼格综合征的一部分而存在。一般所称心室间隔缺损是指单纯的心室间隔缺损,而不是伴有其他畸形的心室间隔缺损。心室间隔缺损是临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中又以膜部间隔周围的缺损最为常见。本病在男性略多见。

  • 标签: 心室间隔缺损 膜部间隔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临床诊治效果进行分析。方法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患者40例进行临床诊治效果分析,对这40例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诊治,观察诊治效果。结果40例患者住院时间3h至13d,36例患者经上述综合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2例死于顽固性全心衰竭,2例死于心室纤颤。抢救成功率90%。结论在对患有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时,其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这种常规常规治疗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患者还是需要尽快的进行病情的确诊,同时尽快的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痊愈几率,从而更好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 临床诊治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大剂量缬沙坦进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患者左心功能、左心室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到2020年5月我院收治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患者间缬沙坦应用剂量不同,平均分组,各40例,对照组为常规剂量的缬沙坦,研究组为大剂量缬沙坦,观察两组左心室结构参数和左心功能参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心结构和左心功能各项参数皆显著改善,且研究组患者改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缬沙坦 急性心肌梗死 左心功能 左心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