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相同容量的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经腹横平面腹壁神经(TAP)阻滞患儿腹腔镜术中、术后镇痛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儿童外科择期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通过SPSS软件随机分为1组(n=30,采用0.0625%罗哌卡因),2组(n=30,采用0.125%罗哌卡因),3组(n=30,采用0.25%罗哌卡因)和空白对照组(n=30,采用生理盐水)(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4组患儿年龄、体质量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均接受全身麻醉+超声引导下TAP阻滞。记录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术后不同观察时刻FALCC评分、Ramsay评分、追加镇痛药物情况、不良反应及家长满意情况。结果①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方面,1,2,3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组分别与2,3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1,2,3组术后0.5h、1h、2h、4hFLACC评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8h3组FLACC评分明显低于1,2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4组间术后24hFLAC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1,2,3组术后0.5h、1hRamsay评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组术后2h、4hRamsay评分与1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岁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应用超声引导下行TAP阻滞,选用罗哌卡因为局部麻醉药物,其术中、术后镇痛效果明确。相同容量下,高浓度局部麻醉药物较低浓度镇痛效果更完善、持续时间更长

  • 标签: 罗哌卡因 腹壁神经阻滞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预警监控管理在具有医源性皮肤损伤高危人群和高危环节特征的新生儿中的皮肤损伤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患儿中,1157例具有医源性皮肤损伤高危人群及高危环节特征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2014年6~12月入院的557例患儿纳入对照组,对患儿采取医源性皮肤损伤普遍预防;将2015年1~6月入院的600例患儿纳入观察组,除进行医源性皮肤损伤普遍预防外,还采用本研究自行设计的《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高危人群监控表》及"医源性皮肤损伤记录单",对容易发生或已经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患儿进行重点预警监控和防治。分析两组不同出生体重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及主要类型发生率差异。两组患儿性别构成比、胎龄构成比及出生体重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与患儿家属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对照组超低出生体重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93.3%)分别较正常出生体重儿(25.9%)、低出生体重儿(29.6%)及极低出生体重儿(55.9%)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68、25.02、7.69,P=0.000、0.000、0.006)。2观察组超低出生体重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71.4%)分别较正常出生体重儿(19.6%)、低出生体重儿(15.2%)及极低出生体重儿(29.7%)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90、23.57、7.82,P=0.000、0.000、0.005)。3两组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主要类型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药物外渗伤、尿布皮炎、鼻塞式氧疗所致压伤及黏贴伤;观察组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21.2%)、药物外渗伤发生率(6.5%)及黏贴伤�

  • 标签: 高危人群 高危环节 医原性疾病 皮肤病损 婴儿 新生
  • 简介:教师们都知道游戏是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所进行的一种表现行为,幼儿的游戏水平总是与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同步的,游戏行为总是一定心理水平的反映。因此,游戏就应当成为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发展水平的最好手段。但是,很多教师常常苦于不会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具体地说,就是不会解释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意义,因而导致观察只是“看热闹”,甚至是“视而不见”。事实上,教师并不是不会看,而是没有带着思考去看,教师只有进行有效地观察,看懂幼儿的游戏行为,才会更理解我们的孩子。

  • 标签: 教师观 游戏 心理发展 幼儿 行为
  • 简介:目的探讨益母草注射液在剖宫产术中、术后的缩宫止血作用。方法选择2005年4月至5月四川省(主要位于成都市)内4所医院孕龄为28周以上,将行剖宫产的孕妇共计404例,将其随机分为益母草治疗组(321例)和缩宫素治疗组(83例),剖宫产术中、术后,分别给予益母草注射液和催产素治疗。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阴道流血量、子宫复旧情况和不良反应等。结果益母草治疗组术中出血量、2h累计出血量和24h累计出血量多于缩宫素组(P〈0.05);但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术后至2h流血量、2h~24h流血量、24h~48h流血量、72h~96h流血量和宫高比较,差异无明显意义;两组术后发生肝、肾功能异常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益母草注射液用于剖宫产术中、术后有缩宫止血的作用。

  • 标签: 益母草注射液 剖宫产 子宫收缩 出血
  • 简介:乳头皲裂是哺乳妇女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症状为乳头表面皮肤裂口,甚至溃疡出血。由于乳头富含血管、神经,发生乳头皲裂后,婴儿吸吮可致产妇剧烈疼痛而惧怕哺乳,乳汁不能及时排空,最终导致乳腺炎等并发症,影响母婴健康。目前,乳头皲裂治疗方法尚不统一。

  • 标签: 乳头皲裂 治疗方法 维生素AD油 疗效观察 常见并发症 涂擦
  • 简介:目的探讨女性产后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分娩的产妇中,经《病史问卷调查表》确诊为产后性功能障碍并坚持治疗至疗程结束的112例患者(年龄为22~40岁)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盆底肌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组(康复组,n=55)和对照组(n=57)(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康复组患者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每周2次,16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自行行缩肛运动,每日1~3次。通过《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诊断量化标准及评分表》调查,评估盆底肌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结果盆底综合肌力、性活动频度、性高潮、性生活质量满意度等方面比较,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是治疗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的一种良好方法,是临床未来需普及推广的治疗方法之一。

  • 标签: 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 电刺激 生物反馈
  • 简介:顽固性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h或产褥期内出血,经用子宫收缩剂、按摩子宫、置冰袋压迫等措施均不能奏效,且出血量超过1000mL,如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可危及孕、产妇性命。为探讨介入治疗顽固性产后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保留患者生育功能,本院对1997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65例病历资料完整,行保守性手术治疗的顽固性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顽固性产后出血 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 保守性手术治疗 临床应用价值 子宫收缩剂
  • 简介:目的探讨对要求保留子宫的宫颈肌瘤患者进行经阴道剔除术与经腹腔镜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住院治疗的72例单发宫颈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35.1±4.6)岁。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将其分为经阴道组(n=36)与经腹腔镜组(n=36),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35.6±4.5)岁与(34.2±4.8)岁;宫颈肌瘤最大直径分别为(5.2±2.4)cm与(4.9±2.6)cm;对其分别采取经阴道宫颈肌瘤剔除术与经腹腔镜宫颈肌瘤剔除术。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最高体温、肛门排气时间、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及住院天数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及肌瘤最大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29,0.5087;P〉0.05)。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无一例中转开腹,均无邻近器官损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经腹腔镜组与经阴道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99.5±45.5)min与(78.4±25.3)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0.1±88.5)mL与(116.4±40.5)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318,2.0775;P0.05);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15.3±5.3)h与(12.9±4.2)h,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分别为(3.4±2.5)d与(2.2±1.2)d,住院天数分别为(5.2±1.8)d与(4.4±1.2)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94,2.5964,2.2188;P〈0.05)。结论经阴道剔除术与经腹腔镜剔除术对治疗宫颈肌瘤均安全可行。二者均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经阴道宫颈肌瘤剔除术较经腹腔镜剔除术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而且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更短、抗菌药

  • 标签: 子宫颈肌瘤 子宫颈肌瘤剔除术 阴道式 子宫颈肌瘤剔除术 腹腔镜手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目的观察、研究咳安口服液合并重组人干扰素α-2b(干扰素)治疗小儿合胞病毒(RSV)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患儿采用咳安口服液合并干扰素治疗,对照组给予非那根止咳糖浆和干扰素治疗。每天观察并记录患儿症状、体征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7%,对照组为86.04%,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治疗组各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咳安口服液合并干扰素治疗小儿合胞病毒肺炎效果肯定,适宜于临床应用。

  • 标签: 咳安口服液 干扰素 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治疗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pulmonaryarteryhypertension,PAH)对左心心肌重塑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45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PAH(PAH组)和22例单纯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对照组)左室重塑和舒张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PAH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右室内径(RVd)、肺动脉内径(PAd)均明显增大,且三尖瓣反流(VTR)流速增快、PASP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而其室间隔(IVS)厚度无明显增加(P〉0.05)。PAH组与对照组比较,二尖瓣口血流多普勒频谱A峰流速(AV)、速率时间积分(AVI)及肺动脉压与二尖瓣口血流频谱比值(AV/EV),AVI/EVI均逐渐明显增大,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左室等容舒张时间(uVRT)明显延长(P〈0.05),E峰流速(EV)、速率时间积分(EVI)及E峰减速时间(DT)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PAH组AV/EV呈正相关(r=0.4119~0.4456,P〈0.01)。结论PAH在引起右心功能异常的同时,也可能是左心室心肌重塑和肥大的发生机制之一。

  • 标签: 儿童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局部麻醉药物的分娩镇痛效果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30日至2018年1月10日,于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02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52)与对照组(n=50)。2组初产妇分娩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镇痛,采用的局部麻醉药物一致,但是温度不同,对照组局部麻醉药物为室温(24℃),观察组局部麻醉药物预热至人体体温(37℃)。观察2组初产妇分娩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组初产妇分娩镇痛前、后不同时间点的体温、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2组初产妇产时发热、寒战、低血压、恶心呕吐、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或者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QKTLL-2017-04-11),分组征得受试者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2组初产妇年龄、体重、分娩镇痛前宫口扩张情况、入院时体温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初产妇分娩镇痛起效时间为(11.0±1.3)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3.1±2.0)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9,P<0.001)。③观察组初产妇分娩镇痛前5min及分娩镇痛后15、30min的VAS评分分别为(9.30±0.42)分、(2.02±0.12)分、(1.16±0.13)分,对照组分别为(9.23±0.57)分、(23.15±0.38)分、(2.84±0.27)分,2组初产妇分娩镇痛前、后的VAS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处理措施与测定时间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F处理×时间=32.187,P<0.001)。若固定测定时间因素,则2组初产妇分娩镇痛前5min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娩镇痛后15、30min,观察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1

  • 标签: 镇痛 硬膜外 麻醉药 局部 热温度 分娩疼痛 镇痛效果 初产妇
  • 简介: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人工妊娠终止术后计划生育服务(PAFPs)的实施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1月至12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海阳分院妇产科门诊行人工妊娠终止术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本研究自行设计的《人工妊娠终止术情况调查》在术前进行初始问卷调查;按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干预组(n=200)和对照组(n=200)(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分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对干预组患者术后进行PAFPS,对照组仅提供常规人工妊娠终止术后医疗服务。随访1年后,对所有受试者采用初始问卷再次调查,重点调查避孕节育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避孕措施实施情况及再次非意愿妊娠情况。结果随访1年后,收回有效问卷386份,其中干预组为194份,对照组为192份。干预组和对照组的避孕相关知识得分分别为(9.31±1.74)分,(6.11±1.8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0,P〈0.01)。干预组采取主动避孕措施者(78.87%)高于对照组(6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6,P〈0.01)。干预组与1年前比较,采取较为可靠的避孕措施[避孕套、避孕药、放置宫内节育器(IUD)]比例更高(74/109,(χ2=12.67,P〈O.01)。干预组1年内非意愿妊娠为5.73%(11/192),对照组为18.75%(36/1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6,P〈0.01);干预组1年内再次行人工妊娠终止术发生率为2.58%(5/194),对照组为10.94%(21/1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4,P〈0.01)。结论在基层医院开展PAFPS,对育龄妇女避孕节育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避孕措施使用比例,降低非意愿妊娠和人工妊娠终止术发生率�

  • 标签: 人工妊娠终止术 人工妊娠终止术后计划生育服务 避孕措施 非意愿妊娠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开腹子宫全切除术(MTAH)、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TLH)和经阴道子宫全切除术(TVH)在子宫大小超过孕龄12孕周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本院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除术(子宫大小超过孕龄12孕周)的88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将其按照3种不同术式分为:MTAH组(n=36),TLH组(n=28)和TVH组(n=24)。分析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各组术中和术后情况(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3组患者年龄、拟切除子宫大小及手术操作(相同医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比较,TLH组分别长于、多于和大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TAH组和TV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比较,MTAH组长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LH组和TV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并发症发生率、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子宫大小超过孕龄12孕周患者的子宫切除术,MTAH,TLH和TVH3种术式各具优势,且不可互相替代,应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等综合考虑,尽量选择微创和经济的术式。

  • 标签: 改良开腹子宫全切除术 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 经阴道子宫全切除术 人工气腹
  • 简介:目的探讨对广东省潮州地区农村妇女采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液基细胞学(LBC)和传统巴氏涂片(CPS)筛查法进行宫颈癌筛查的效果,为建立适宜农村地区妇女的宫颈癌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6月,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法在潮州地区5个乡镇招募的3723例35~59岁符合筛查条件的农村常住妇女为研究对象(子宫颈完整存在)。对其同时采用高危型HPV,LBC和CPS筛查法进行宫颈癌筛查,并对其中HPV呈阳性者进行HPV分型。对宫颈细胞学改变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HPV呈阳性的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非典型鳞状细胞、不能排除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Asc—H)的受试者,进行阴道镜下宫颈组织活检及随访,评价不同筛查法的筛查效果(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3723例接受宫颈癌筛查的受试者中,高危型HPV感染率为8.2%,常见HPV亚型为HPV-52,-16,-58,-33及-68;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Ⅲ检出率分别为1.05%(39/3723),0.40%(15/3723)和0.54%(20/3723)。若以宫颈组织病理学活检结果≥CINⅡ为标准,则高危型HPV,LBC和CPS筛查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4.4%(34/36)与46.6%(27/58),97.2%(35/36)与25.9%(15/58)及52.9%(9/17)与38.0%(19/50)。3种宫颈癌筛查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BC与CPS对宫颈癌筛查的阳性预测值(PPV)分别为44.9%(35/78)与22.5%(9/4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7,P=0.02)。结论在广东省潮州地区农村妇女中开展宫颈癌筛查发现,�

  • 标签: 宫颈癌筛查 人乳头瘤病毒 液基细胞学 传统巴氏涂片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HFNC)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措施预防早产儿拔管失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等中文数据库中,关于比较HHHFNC与NCPAP预防早产儿拔管失败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文献,对HHHFNC组与NCPAP组早产儿分别采用HHHFNC、NCPAP模式治疗。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由2位研究者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Stata12.0软件对HHHFNC与NCPAP预防早产儿拔管失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HHHFNC与NCPAP预防早产儿拔管失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结局评价指标包括:有效性指标(治疗失败率、再插管率)与安全性指标(鼻损伤、气漏发生率);次要结局评价指标包括:院内死亡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动脉导管未闭(PDA)、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结果通过文献筛选,并追踪检索已获取全文的相关参考文献,共计8篇RCT研究文献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的早产儿为1037例,其中HHHFNC组为518例,NCPAP组为519例。①针对HHHFNC与NCPAP预防早产儿拔管失败的主要结局评价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效性指标方面,2组早产儿治疗失败率和再插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1.18、0.93,95%CI:0.87~1.59、0.67~1.30,P=0.286、0.687);而安全性指标方面,HHHFNC组鼻损伤与气漏发生率,则均低于N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0.17、0.24,95%CI:0.11~0.26、0.09~0.63,P<0.001、=0.003)。②针对HHHFNC与NCPAP预防早产儿拔管失败的次要结局评价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早产儿院内死亡率(OR=0.

  • 标签: 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随机对照试验 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拔管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