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依从的影响。方法由血透室6名护士组成一个品管圈,圈长1名,经过讨论确立以“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依从为活动主题,通过对58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对比,调查分析品管圈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依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中并发症的发生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品管圈的开展,能有效提高维持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从而大大降低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发生。

  • 标签: 品管圈维持性血液透析依从性
  • 简介:摘要现代的血液透析技术使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生存时间大大延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良好的营养状况可改善和减轻并发症,提高透析效果,从而保持维持血液透析(MHD)病人健康舒适的生活,有助于恢复社会活动。

  • 标签: 慢性 肾衰竭 血液透析 饮食指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对血液透析肾病患者相关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到2014年5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88例血液透析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两组患者都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对照给予常规的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给予中医护理方式,观察两组患者先关症状的情况和生活质量的改变情况,并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头晕恶心、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呼吸道感染、脑出血等相关症状,两组患者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血液透析肾病患,采用中医护理的方式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标签: 中医护理 血液透析肾病 相关症状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技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5年10月30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穿刺法,观察组应用钝针扣眼穿刺法,观察两组穿刺法应用效果。结果钝针扣眼穿刺法可以减少出血和痛苦,有效防止动脉瘤形成,提高了内瘘较局限、自体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有助于保护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具有在血液透析内瘘穿刺实践中应用的价值。

  • 标签: 钝针扣眼穿刺法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种血液净化方法治疗尿毒症透析后心包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60例尿毒症透析后心包炎患者,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分为HFD组、HD+HP组、HD组,每组各20例,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HFD组内对比,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HP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相较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不具有可比(P>0.05)。治疗后,HFD组与HD+HP组对比,HFD组与HD组进行对比,HD+HP组与HD组进行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尿毒症透析后心包炎实施HD+HP治疗,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血液净化方法 尿毒症 心包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甲状旁腺素和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40例尿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取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分析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体内甲状旁腺素浓度以及微炎症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在高通量血液透析后,其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尿钙以及P3-的下降状况与高通量血液透析前相比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在高通量血液透析后,其甲状旁腺激素、C反应蛋白以及白介素-6得到较为显著的下降,差异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能显著地降低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C反应蛋白以及白介素-6,并改善患者的微炎症状。

  • 标签: 高通量血液透析 尿毒症 甲状旁腺素 微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美沙酮维持治疗中护理干预对受治者依从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受治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美沙酮维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持续半年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SDS和SAS情绪异常量表以及两组患者的尿液检查阳性率和维持治疗率。结果在持续六个月的调查中显示观察组、对照组的维持治疗率和尿检阳性率分别为88.3%、68.3%和15.0%、31.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对照组的SDS和SAS评分分别为50.1分、57.3分和45.3分、52.8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美沙酮维持治疗过程中结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机体状况,同时提升其治疗依从,有助于患者的机体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美沙酮 维持治疗 依从性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治疗血液成分去除和置换术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本市某医院以往在治疗血液成分去除和置换术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枸橼酸盐中毒、心血管反应、反跳现象、出凝血异常及过敏反应等。结论熟练掌握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治疗性血液成分去除术 血浆置换术 不良反应 分析 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不断强化和总结血液标本采集的方法,做好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方法通过细化每个血液标本采集环节,然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对采血的医护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后,对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一年内的所有返馈检验标本结果分析,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可以达到100%。结论通过细化血液标本采集环节,并进行系统培训后,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收到良好的临床满意率,并且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

  • 标签: 血液标本 采集方法 注意事项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5)10-0247-02
  • 简介:摘要目的对溶血现象对临床血液检验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于2014-2015在我院进行体检的60例患者,均用真空采血法采集体检者2管5ml血液,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血液在室温下自然分离并进行规范离心,观察组血液则采取人工溶血并进行规范离心分离,再将这两组血液分别送检,对比血液检验的各项指标结果并记录。结果这两组血液样本,观察组血液样本的碱性磷酸酶(ALP)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液样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钾离子(K+)、总胆固醇(CHOL)、乳酸脱氢酶(LDH)等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们在采血、运输、存储和送检的过程中应该密切注意,以免发生溶血现象,确保血液检验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溶血现象 临床血液检验 影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梅毒患者在治疗前后主要血液指标分析结果比较,提高人们对梅毒的科学认识。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梅毒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苄星青霉素对患者进行注射,每周1次,持续3~5周,然后采血,用快速血清反应素试验以及梅毒螺旋体抗体血凝试验,对治疗前后梅毒患者的主要血液指标以及C反应蛋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梅毒患者在治疗前后主要血液指标有着明显的变化,血清滴度下降48例,总体下降率为40%,治疗前的TPPAGMT比例为1396,治疗后比例达到了13.25,治疗前后梅毒患者的血液指标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梅毒患者在接受青霉素治疗后血液指标有着显著提升,对梅毒的控制与治疗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梅毒 血液指标 血清 治疗 比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进行血液检验的贫血患者80例,根据贫血类型将其分为缺铁及地中海贫血组,比较两组血液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结果显示缺铁性贫血组与地中海贫血组MCH指标差异不明显,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MCV、RDW及MCHC方面的水平差异显著,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血液检查结果诊断或鉴别贫血症患者,其MCHC、MCV及RDW指标可作为判断依据对缺铁及地中海贫血患者进行确定,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应值得临床借鉴及应用。

  • 标签: 血液检查 缺铁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健康教育路径在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期患者中的应用。方法从2012年3月到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期患者中,选取8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采用对比分析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其中实验组患者给予中医健康教育路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路径,分析中医健康教育路径在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期患者中的运用。结果在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出院后医嘱依耐性及生活质量评分中,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肾衰竭非透析期患者中,采用中医健康教育途径,可以更好的使患者掌握健康知识,在出院后能按照医嘱进行自我管理,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在临床运用中的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非透析期 中医健康教育 运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血液净化对感染性休克患儿疗效及免疫系统影响。方法选取40例感染性休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及其家属意愿分成A、B两组。B组予以常规疗法,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持续血液净化疗法。比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等免疫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APACHE-II评分及免疫学各指标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A组降幅大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感染性休克患儿予以常规治疗联合CBP疗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连续血液净化 感染性休克 免疫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BPPV)多发在40岁~60岁成人,其中三分之二的患者是由于耳石导致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1在治疗上,BPPV手法复位法和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在治疗BPPV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耳石 BPPV 三维滚轮耳石复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