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研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接种流感疫苗的具体临床效果以及效益。方法:本次调查应用了流行病学类相关的实验研究,把221名糖尿病患者作为接种组,主要接种的是三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另外,选取了23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与接种组进行相关调查指标和结果的对比。结果:在进行为期一年的观察之后,结论:针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在治疗的过程当中,接种流感疫苗可大大的降低流感样疾病的发生率,消除糖尿病的不良临床病症,具备较佳的成本效益。

  • 标签: 糖尿病 流感疫苗 效果 效益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用药治疗流感病毒引起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有效性。方法:按照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本院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门诊治疗的100例流感病毒引起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分成1组及2组,分别为两组患儿开展四季抗病毒合剂的治疗及磷酸奥司他韦颗粒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2组患儿治疗后对比的治疗优良率高于1组患儿(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儿干预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病毒药物用于流感病毒引起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高,缓解患儿的咳嗽、发热、鼻涕等症状,加速患儿的康复进程。

  • 标签: 流感病毒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用药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感病毒检验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中心所接收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采集2份流感病毒检验标本,采取不同的检验方法。将1号流感病毒检验标本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性RT-RCR法进行检验,将2号流感病毒检验标本作为观察组,实施实时荧光定量RT-RCR法进行检验。比较两组的检验结果的流感病毒检验阳性和流感病毒检验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流感病毒检验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流感病毒检验 分子生物学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部消毒液对流感病毒的灭活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以流感病毒A/PR/834(H1N1)为研究对象,实施9日龄鸡胚接种,分别进行紫外线灯以及95%乙醇消毒溶液灭活实验,比较紫外线灯和75%乙醇灭活流感病毒效果以及工作人员对不同方式的满意度。结果:1min、2 min、3 min、4 min、8 min、16 min、32 min中,紫外线灯和75%乙醇灭活流感病毒效果均为灭活,证实75%乙醇灭活率与紫外线灯相同。110名工作人员对75%乙醇满意度较高(P<0.05)。结论:乙醇手部消毒液在灭活流感病毒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具有高效、广泛、方便快捷、安全性以及持续性等特点,可以有效预防流感传播。

  • 标签: 手部消毒液 75%乙醇 流感病毒 灭活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科住院患者流感病毒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儿科住院患者中流感病毒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的病例。采用对比法,将60例流感病毒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组,以60例单纯感染流感病毒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中,多数患者(75%)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岁。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高热、咳嗽、呼吸急促和乏力。相比于对照组,在研究组中发生肺炎的比例显著增加(65%vs16.7%,P<0.001)。革兰阳性菌主要包括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药物耐药性普遍存在,其中MRSA感染比例较高(40%)。流感病毒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小于5岁、既往存在慢性肺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状况以及在季节流感高发期进行的住院治疗。结论:儿科住院患者中,流感病毒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更常见于男性且年龄小的患者,特点为高热、呼吸系统症状和易发生肺炎。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细菌感染病原体。在流感高发季节、有慢性肺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中,应警惕流感病毒合并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并针对革兰阳性菌的多重耐药性进行合理抗菌治疗。

  • 标签: 流感病毒 革兰阳性菌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 【摘要】目的:帕拉米韦与奥司他韦治疗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效果探讨。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帕拉米韦治疗,观察组采用帕拉米韦与奥司他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机体炎症因子监测值、症状缓解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机体炎症因子监测值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采用帕拉米韦与奥司他韦治疗,可快速缓解发热和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控制机体炎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被推广应用。

  • 标签: 帕拉米韦 奥司他韦 流感病毒性肺炎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对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副流感病毒感染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讷河市中医医院治疗的60例确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副流感病毒感染的患儿,运用抓阄法随机分配,其中对照组的30例患儿接受一般护理,观察组30例的患儿接受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情况以及针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的退烧时间、止咳时间、止痰时间、治疗起效时长以及住院时长均强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意义(p<0.05);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程度为(63.33%)显著差于观察组(93.33%),两组对比差异明显有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综合护理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副流感病毒的幼儿所产生的效果显著,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极佳。

  • 标签: 综合护理 小儿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副流感病毒
  • 简介:目的及时了解国内外对新禽流感A(H7N9)的科研进展,把握防治禽流感A(H7N9)的主动权。方法及时收集国内外新发表的论文及报道,进行分析综合。结果初步证明了新禽流感A(H7N9)病毒的性质,基因特点,致病性,传播性,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和防控要点。结论禽流感A(H7N9)病毒是一种三原重组的新病毒,对禽类及哺乳动物(包括人)都有致病性,且对人的毒性较强;但可防,可控,可治。目前对其认识还在随科研深入而发展,仍有不少不定因素,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继续密切关注。

  • 标签: 新禽流感A(H7N9)病毒 重组病毒 基因排序 家庭丛集 公共卫生关注
  • 简介:2013年2-3月间,一些不明原因的重症肺炎患者在中国长三角地区出现。3N31日,中国确认一种全新的病毒引起人类感染发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专家们认为,这可能还仅仅是其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初级阶段。就目前所知,已诊断的病例中最早发病是2月中旬,最开始时病原不明,但40天左右就清楚病原了,这是进步。但对于这种新亚型禽流感病毒在哪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何能导致人发病,如何导致人发病等等,仍然不明。

  • 标签: 禽流感病毒 人类感染 科学理性 重症肺炎患者 病原不明 不明原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流感期居民流感疫苗接种情况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观察 482例流感期居民流感疫苗接种情况,分析流感知识知晓率合格率、影响疫苗接种原因。结果:在所有影响居民流感疫苗接种的原因中,自认身体素质好无需注射为 36.93%,没有就医时间为 14.94%,费用过高为 12.66%,担心对身体有影响为 9.96%,不相信有预防流感作用 8.51%等原因占主要原因,其他禁忌症不能注射、不恐惧流感为,不知晓流感疫苗等则相对占比少;在流感知识知晓率上,流感高发季节 89.42%,流感症状 65.77%,流感与感冒的差异 72.41%,流感预防方法 51.04%,流感期生活管理注意事项 86.10%。结论:人们对流感以及流感疫苗的认识相对不足,这是导致流感疫苗接种无法广泛普及的重要原因。

  • 标签: [ ]流感期 流感疫苗接种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种流感疫苗对流感疾病的预防控制效果。方法:研究对象:社区儿童400例;病例选取时间:起于2022年1月到2022年12月;均分为两组,分析接种流感疫苗对流感疾病的预防控制效果。结果:干预各时间点研究组流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接种患儿共有9名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0%,其中注射部位皮肤红肿3例,注射部位皮肤瘙痒1例,发热3例,头晕2例。结论:流感病毒具有变异性,每年的疫苗都会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监测结果进行相应更新。接种疫苗可以降低病毒流行的风险,并减少新病毒株的传播。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提供针对所含病毒株的免疫保护,使免疫系统能够有效识别和抵御感染流感病毒的能力。这可以降低人体受到感染的风险。

  • 标签: 接种流感疫苗 流感疾病 预防控制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新冠肺炎已经成为全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仍处于不断蔓延态势,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需要采取长期疫情应对措施,其防治的最好方法就是改变个人生活习惯,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戒烟戒酒、强身健体、保持良好心态应对疫情变化。为此本研究着重于个人生活习惯的改变对流感发病机制的影响及相关数据分析。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问卷涉及各种生活方式的项目,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对新冠肺炎爆发期(2020年1月24日至4月21日)居住在中国内陆30个省份进行横断面调研,共获得问卷13452份。结果:疫情改变了居民的饮食习惯、运动方式、心理平衡的影响。居民改变饮食习惯;运动频率高的居民较运动频率低的居民心理状态好。心理状态差的地区新冠发病率较高。结论:在疫情的暴发期,疫情严重程度改变的居民的饮食习惯,居民倾向于吃肉类、蔬菜类食物,很少吃海产品。运动方式由户外转向室内,且运动频率高的居民对疫情带来的变化心理承受能力强,疫情加重了吸烟饮酒的饮食习惯出现,社会支持和个人自尊感在对居民的心理平衡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好的生活习惯能明显降低疫情的发病率。

  • 标签: 新冠病毒 生活习惯 流感发病机制 数据分析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