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颈动脉支架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选取我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进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整体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支架植入,出现血管痉挛1例,血压降低和心动过缓2例,高灌注综合征1例,穿刺部位皮下血肿2例,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后得到改善,未遗留严重后果。结论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前充分准备,熟悉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及时实施护理干预,术中良好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术 围手术期护理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诊断颈动脉狭窄临床应用血管超声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4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诊断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参照组采用血管造影检查,观察组应用血管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检查方式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对比,观察组检查方式对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总动脉检出率明显优于参照组检查方式,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诊断颈动脉狭窄临床应用血管超声准确率明显提高,诊断效率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血管超声 诊断结果 颈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标准式与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定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开展,在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选取60例配合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30例/组。对照组采用标准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颈动脉狭窄率、相关性神经功能缺失、颅神经损伤,术中阻断时间、住院时间,斑块面积、IMT厚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率、相关性神经功能缺失、颅神经损伤发生率6.67%较对照组30.00%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阻断时间(14.32±2.15)min、住院时间(11.05±1.32)d较对照组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斑块面积(22.12±4.31)%较对照组低,IMT(0.92±0.05)mm较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效果显著高于标准式手术方法,可降低再狭窄情况发生,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其斑块面积变小,临床上可借鉴及推广。

  • 标签: 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 颈动脉狭窄 标准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斑块面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将我院2020年内收治的相关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观察对象,筛选出其中的46名患者对其开展临床观察研究。结果:通过研究结果发现患者的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其中41名患者包括眩晕在内的各项不适症状均得到消除,剩余的5名患者不适症状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减轻,手术后患者的情况良好,未出现意外事件。结论:本研究发现针对颈动脉患者的CEA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后才能为其制定个体化的方案,专项的护理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治疗期间的感受,同时为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CEA护理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搭桥术前超声检测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9.7~2020.6期间我院收治的62例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患者为例。患者全部使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采用颈动脉超声对重度以上、中度、轻度及无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检查,再应用颈动脉造影术对颈动脉重度以上狭窄患者进行二次检查;重度以上患者单独行冠状动脉搭桥术,从而进一步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颈动脉超声显示重度以上狭窄、中度狭窄、轻度狭窄、无颈动脉狭窄各8例、13例、25例、15例。颈动脉造影结果显示6例患者为重度以上狭窄。重度以上狭窄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余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之前,采用超声诊断技术检查,并对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判断,按照检查结果,为颈动脉狭窄严重的患者实施针对性的介入与手术治疗,可帮助患者将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概率降低。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超声检测 颈动脉狭窄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02月-2023年02月间10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予以常规CT检查(对照组)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作为金标准,比较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轻度、中重度颈动脉狭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等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CT血管造影检查相比,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狭窄诊断中应用价值更高,准确性高,斑块检出率高,可推广。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准确性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是局部血管狭窄,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的一种病理状态。据报道,在50岁以上的美国人群中有约5%的发病率,每年有70,000例颈动脉狭窄手术。因此,对于颈动脉狭窄发生和成熟的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将极大的有利于对该疾病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病理学改变很多,较常见的表现为动脉中层弹力蛋白基质结构的破坏,平滑肌细胞减少和炎症细胞的浸润。动脉狭窄血管壁随着疾病的进展发生血管外膜重构和纤维化而变厚。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尚未揭示的基因成分等复杂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病理学研究提示,动脉壁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蛋白水解,动脉壁的炎症和氧化应激可能是最主要的致病机制。

  • 标签: miRNA-145 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梗死患者采取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其颈动脉狭窄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50例体检人群为对照组,对比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结果:对照组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无狭窄发生率、颈动脉血管的中膜厚度、Hcy水平均优于观察组,P

  • 标签: 颈部血管超声 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病变 诊断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脑保护装置(CPD)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老年重度颈动脉狭窄需进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84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试验组在脑保护装置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CAS术后血管狭窄程度、NFA评分、Barthel指数、脑缺血以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血管狭窄程度(19.96±3.22)%,NFA评分(14.09±3.25)分,Barthel指数(47.56±3.11)分,脑缺血发生率2.38%,脑卒中发生率0,对照组分别为(22.27±3.41)%、(17.89±5.42)分、(33.37±2.49)分、26.19%、14.2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PD保护下进行CAS手术,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等评分明显提高,患者复发情况较少,临床疗效安全显著,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老年 脑保护装置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重度颈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超声在颈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颈动脉疾病患者为研究主体,均行颈动脉超声的检查,并与临床病理进行对比,分析颈动脉超声的诊断准确率。结果患者行颈动脉超声的检查情况内膜中层增厚21例(21.0%),形成斑块62例(62.0%),动脉轻微狭窄11例(11.0%),重度狭窄6例(6.0%);其检查结果和临床病理诊断比较,诊断的符合率依次为100%、95.4%、100%、100%。结论颈动脉超声在临床检查颈动脉疾病时,可尽早查出患者的病变症状,诊断结果精准,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可以广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超声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112例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收治时间2019年08月-2021年08月,112例患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T检查(观察组)和MR检查(对照组),比较两组诊断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基本一致(P>0.05)。 结论 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效果基本一致,多排螺旋CT诊断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明显优于MR诊断,临床可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选取适宜诊断方式。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 多排螺旋CT MR 诊断 脑血管缺血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对比CT与MR技术在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分别采用CT与MR技术对患者进行诊断,比较CT与MR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结果:MR对颈动脉狭窄检出率(98.00%)略高于CT(96.00%),但两组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MR对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98.00%)高于CT(80.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技术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应用效果相当,MR技术在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应用效果优于CT。

  • 标签: CT MR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CT灌注成像与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诊断技术联合应用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重点统计评估其临床诊断价值和可推广意义。方法专门回顾性统计分析了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82例。该85例患者为定量随机抽样方式选取,依照患者临床早期不同诊断方案实施下的差异,分别对本组82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诊断结果予以分析评估。本组82例全部为经过颈动脉B超证实后的重度狭窄患者,诊断检查中全部进行了颅脑CT灌注成像检查和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联合方案。结果患者实施闭环支架置入术过程中,有2例患者手术中出现一过性心律失常,另有1例患者心率明显减慢。对症治疗后,患者心率逐渐恢复先前状态。2例高龄患者(男女各1例)在支架手术后的次日,发生脑出血。紧急转入治疗,将血液控制在100-140/70-90mmHg。所有患者手术期间均未发生心脏并发症,手术成功率95.1%(78/82),且所有患者手术后残余狭窄控制在了30%以内。结论颅脑CT灌注成像联合高分辨磁共振狭窄诊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可充分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通过了解狭窄段管腔斑块的成分和症状表现,为后续的手术针对性治疗规避风险、做足保障。

  • 标签: 颅脑CT灌注成像 磁共振成像 颈动脉狭窄 脑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