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概述1.1指南制定的方法和背景本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组织,在近年临床研究证据及2008年学组编写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治疗指南基础上,参考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mericanStrokeAssociation,AHA/ASA)发布的相关指南,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指南 美国卒中协会 血管外科学 临床研究证据 美国心脏协会
  • 简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arterystending,CAS)是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手术治疗相比具有创伤小、痛苦少、见效快、致残率低、并发症少、安全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考虑其仍是一种侵袭性的介入性治疗,同样会有并发症,所以严格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非常重要。2001年10月-2003年2月期间,我院共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20例21支颈动脉狭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治疗 颈动脉狭窄 护理
  • 简介: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硬化的形式,指的是颈动脉内膜下层(即动脉壁的内层)的脂质沉积和钙化。这一过程会导致动脉壁逐渐增厚、失去弹性,并最终形成动脉斑块。颈动脉是连接心脏和大脑的重要血管之一,而斑块的形成会导致血流受阻,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那么,什么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的症状有哪些?如何通过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进行分类?如何对颈动脉狭窄进行治疗?接下来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相应的阐述,做好相关科普工作,希望对于大家有所帮助!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2010年5月~2012年11月,共19例患者进行CEA,患者术前均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狭窄>70%,术中均用转流管及人工血管补片扩大成型。结果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围手术期无脑出血及脑梗死发生,1例CEA术后36h颈部创口处出现大血肿导致呼吸困难行血肿清除后好转,无舌下神经损伤病例。患者都得到随访,术后随访1~25个月,除1例在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外,其余病例病情均稳定。结论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转流管 人工血管补片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患者早期诊断中应用颈动脉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针对2019年5月到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n= 103),同期抽取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n=100),观察两组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血管壁斑块形成、颈动脉内膜增厚等情况,对比血流动力学以及颈动脉血管壁内 中膜厚度(IMT),判断有无颈动脉狭窄以及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患者IMT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健康体检人员,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超声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 2017年 3月— 2018年 2月在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 12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再选取同一时期来体检的 124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两组的诊断结果(内 -中膜厚度、斑块大小及形态、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虽为临床诊断颈动脉狭窄情况的金标准,且对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性作用,但其存在有创性等弊端,不适用于随访、触诊与诊断,而颈动脉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分辨率高、检查简便等优势,利于患者接受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颈动脉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效果。现报道如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检测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96例患者134条颈动脉行B超和颈动脉造影检查。为了测定B超和彩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在纵向图像上捕捉颈内动脉狭窄段。捕捉B超或彩超颈内动脉狭窄段的横断位扫描后,用电子游标卡尺测定始部直径(OD)和残腔直径(RD)。采用ASCET和ECST分析颈动脉造影结果。皮尔森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B超和颈动脉造影结果相关性。结果无论是ECST法(R=0.853,P<0.001),还是NASCET法(R=0.828,P<0.001),B超检测结果与经股颈动脉血管造影测定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ECST法颈动脉狭窄程度分层分析时,B超颈动脉狭窄程度>50%组的精度为93.2%,B超颈动脉狭窄程度>60%组的精度为88.0%,B超颈动脉狭窄程度>65%组的精度为81.2%。根据NASCET法颈动脉狭窄程度分层分析时,B超颈动脉狭窄程度>60%组的精度为86.5%,B超颈动脉狭窄程度>70%组的精度为82.7%,B超颈动脉狭窄程度>75%组的精度为82。0%。结论无论是通过ECST法计算,还是通过NASCET法计算,B超测定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动脉血管造影测定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具有较强的阳性相关性。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超声 准确性 动脉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观察,共85例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并总结其护理方式。结果:85例患者经治疗护理后,痊愈出院。在手术三个月后,经多普勒超声检查85例患者颈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治疗效果显著。讨论: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细致专业的护理非常重要,能够有效减少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了治疗效果,患者对于围手术期护理的满意度非常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狭窄 围手术期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早期作用。方法: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间收治的90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实验组采用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在住院时间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无明显区别(P>0.05);在手术时间、治疗费用、临床疗效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早期作用,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重度颈动脉狭窄 早期作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脑保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体会,并探讨其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122例(125侧)颈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成功完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23侧,均使用了脑保护装置,共置入支架124枚。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8.4%(123/125)。围手术期发生一过性脑缺血6例(4.9%),小卒中2例(1.6%),完全性卒中1例(0.8%),严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2例(1.6%),其余113例次(91.9%)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总卒中/死亡率为2.4%。86例患者术后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5(3~36)个月,超声检查提示50%~70%狭窄5例(5.8%),70%以上狭窄1例(1.2%),均无临床症状。非相关原因死亡2例。其余78例(90.7%)支架通畅,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不断提高围手术期处理水平是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保证。

  • 标签: 颈动脉 狭窄 血管成形术 支架 脑保护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颈动脉斑块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预测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所选的90例参与研究者分为两组,45例健康体检者为非卒中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卒中组,比较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不同狭窄程度。结果 非卒中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狭窄率、斑块形态均好于卒中组,体现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斑块脑卒中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对在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检查过程中运用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选出63例患者病历,该组患者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再从患者病历中选出47例未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对比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了解患者颅颈动脉血管的狭窄和斑块情况。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组共有54例患者被检查出具有动脉血管斑块,检出率为85.71%;而对比组患者中则有17例患者被检查出具有动脉血管斑块,检出率为45.95%。同时研究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病例数也要高于对比组,两组数据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检测方法对患者的颅颈动脉狭窄和斑块进行检查具有着较高的临床意义,并且能够准确对动脉狭窄和斑块的位置进行确定,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治疗的可靠数据,值得在临床实践应用中进行推广。

  • 标签: CT 血管造影技术 颅颈动脉 狭窄 斑块 检测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CDFI(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以疑似颈动脉狭窄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9年2月-2020年5月,均为实施CDFI检查以及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DFI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灵敏度为97.62%,特异度为62.50%,准确率为92.00%,阳性预测值为93.18%,阴性预测值为83.33%;颈动脉狭窄组患者的EDV、PSV水平均低于颈动脉狭窄组,P0.05。结论 颈动脉狭窄诊断中,实施CDFI检查,能够较好检出患者的疾病,为患者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动脉狭窄应用血管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本院接收的50例颈动脉狭窄疑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金标准,确诊47例,对全部患者实施血管超声诊断,分析对比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效果。结果:与DSA诊断结果相比,血管超声诊断符合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4.00%、95.74%、66.67%。血管超声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结果与DSA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管超声用于颈动脉狭窄诊断中效果突出,诊断准确性、灵敏度较高,在颈动脉狭窄程度层面与DSA诊断差异较小,可为临床医师诊疗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值得推广。

  • 标签: 血管超声 颈动脉狭窄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效果探究。方法:以颜色球随机抽取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8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58例,将其分为基础组和探究组。基础组应用血管造影检查,探究组应用血管超声诊断,对比诊断效果。结果:对比实验结果,相较于与基础组,探究组的诊断准确率更高,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较高,建议推广。

  • 标签: 血管超声诊断 颈动脉狭窄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和观察。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我院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选择40例作为探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数量为20例,采用血管超声诊断方式,对照组患者数量为20例,采用MRA 诊断方式,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采用血管超声诊断方式的实验组,其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采用MRA 诊断方式的对照组比较,

  • 标签: 血管超声 颈动脉狭窄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