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内镜对粘膜病变由于其镜下特殊表现并可病理活检而能作出正确诊断,但对胃腔狭窄尤其当内镜不能通过狭窄部位时会对病变定位或病变性质判断错误。

  • 标签: 内镜 狭窄 胃腔 误诊 病理活检 病变定位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严重狭窄支架植入术支架上移位的产生原因及避免方法。方法选择近6年食管严重狭窄(吞咽困难2、3级)行食管支架植入术患者共81例,前期38例采用常规植入方法,作为对照组,后期43例,采用改进的"边放边退"方法释放支架,作为实验组;每组每例术后均评价定位效果,有否上移位。所有患者均在胃肠机透视下进行植入支架。结果对照组38例多数出现支架释放后输送器难以退出状况,其中15例出现支架向上移位;实验组4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定位良好,支架释放时未出现输送器难以退出和支架向上移位状况,患者术后明显改善了吞咽困难的症状。结论对于食管严重狭窄患者植入支架时,采用"边放边退"方法植入支架,能避免输送器难以退出和支架向上移位状况。

  • 标签: 食管癌 狭窄 食管支架 移位
  • 简介:病人男,62岁。因胸闷、乏力3h伴出汗于2004-05-30入院。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服药不规则,疗效不确切;10年前行胃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化疗1次,未复发。入院查体:T36.5℃,P58次/min,R18次/min,BP109/80-mmHg,神志清,精神稍差,发育好,营养良好,主动体位;皮肤稍湿冷,巩膜无黄染,未见出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瞳孔正常,颈部软,甲状腺无肿大,气管居中,

  • 标签: 主动脉夹层瘤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分析 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食管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气囊导管扩张术的治疗效果。方法:57例(男31例,女26例)吻合口狭窄作了气囊导管扩张术,其中食管-胃吻合54例,食管-空肠吻合3例。作1次扩张术者28例,2次扩张术者15例,3次扩张术者5例,4次扩张术者9例。全部病例均在门诊随访和作钡餐造影随访观察。结果:本组病例于末次扩张术后经2mo-36mo(平均21mo)的随访观察,疗效满意者44例(77.2%);扩张无效者13例(22.8%),给予放置金属内支架治疗。采用丝线和采用金属吻合钉吻合的两组吻合口的扩张术疗效对比无显著性意义(x^2=0.138,P>0.05);扩张术前吻合口最大舒张期直径0.2cm~0.3cm和0.4cm~0.5cm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x^2=0.235,P>0.05);扩张术前吻合口长度0.2cm-0.4am,0.5cm—1.0cm,1.1cm-4.5cm三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746,P<0.05)。结论:食管及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气囊导管扩张术简单、安全而有效,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金属内支架置入可作为气囊导管扩张术无效的补救治疗措施。

  • 标签: 食管癌 贲门癌 吻合口狭窄 气囊导管扩张术 预后 手术疗效
  • 简介:十二指肠溃疡较常见的并发症是十二指肠狭窄及胃排空障碍,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胀、腹痛、胃潴留等,既往对十二指肠溃疡性狭窄通常采用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结果表明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而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人中,部分病人容易发生残胃炎、胆汁反流、胃食管反流病等术后并发症[1-3].

  • 标签: 内镜引导 沙氏探条扩张 治疗 十二指肠溃疡性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下覆膜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癌性狭窄及食管气管瘘的临床价值及食管支架置入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内镜下覆膜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癌性狭窄及食管气管瘘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患者为食管癌性狭窄并食管-支气管瘘伴双下肺感染,19例患者为食管癌术后复发吻合口狭窄置入镍钛记忆合金覆膜支架。102例患者由于食管过于狭窄先行食管扩张,再进行内镜下放置食管支架,35例患者直接内镜下置入食管支架。结果163例患者先后放置174个支架,均一次性置入成功,成功率为100%。16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胸痛不适,有32例支架再狭窄,其中19例单纯行支架内球囊扩张,11例于原支架上端内部分重叠再放置一支架,有26例行氩气刀再通治疗。7例患者出现支架移位,有2例支架进入食管瘘管内于次日在内镜下取出支架重新放置。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食管破裂、食管血肿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进食能力提高,食管气管瘘闭合。结论内镜下覆膜食管支架置入术是中晚期食管癌性狭窄简单、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标签: 胃镜 食管癌 覆膜食管支架 食管狭窄 食管气管瘘 并发症
  • 简介:门脉性肺动脉高压是伴或不伴晚期肝病患者在门静脉高压基础上出现以肺动脉压升高和肺血管阻力增加为特点的疾病。门脉性肺动脉高压显著增加患者病死率。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药物,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重点介绍了门脉性肺动脉高压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

  • 标签: 门脉性肺动脉高压 肝硬化 诊断 治疗
  • 简介:2001-01/2004-01我院急救中心共接诊腹主动脉瘤病人19例。其中男15例.女4例。腹主动脉瘤直径>10cm者2例,7~10cm者8例,4~7cm者9例。19冽病人中有7例曾在院外误诊,误诊为慢性胃炎者3例,急性胆囊炎1例,肠梗阻1例,坐骨神经痛2例,有4例早已诊断明确,8例为首次就诊病例。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延时诊断 误诊 原因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分为两组,对照组不保留左结肠动脉,观察组保留左结肠动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手术结果及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直径、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切口感染、肠梗阻和腹腔感染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残端缺血性改变例数和游离脾曲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和转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可完成与不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同样的淋巴结清扫,不增加患者的远期复发率和转移率,可显著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残端缺血眭改变例数和游离脾曲,有利于患者康复。

  • 标签: 保留左结肠动脉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 预后
  • 简介:目的探索减少老年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tuepancreatitis,SAP)并发症,降低其病死率的新途径。方法1994—10/2002—02用区域性动脉灌注(Rigionalarterialinfussion,LAI)四联给药方法治疗SAP91例,其中≥60岁44例,死亡2例,均为70岁以上病人,病死率4.54%(2/44);结论老年胰腺炎病人症状不典型,合并症多,手术风险大,区域性动脉灌注给药为主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老年胰腺炎病人。

  • 标签: 区域性动脉灌注 老年人 重症急性胰腺炎 病人 临床体会 病死率
  • 简介:肝假性动脉瘤(hepaticarterypseudo-aneurysm,HAPA)是一种罕见的肝脏疾病,因不同原因导致肝动脉血管壁的异常膨大突起,呈囊袋状,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伴黑便。如救治不及时,动脉瘤可破裂、致死。我院收治1例HAPA患者,现将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肝假性动脉瘤 弹簧圈 明胶海绵微粒
  • 简介:目的评价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至2012年12月的最新数据,收集所有TACE联合无水乙醇注射与单纯TACE治疗肝细胞癌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5.1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13个RCT共962例患者,显示TACE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均较单纯TACE更优,其OR值分别为3.78(95%CI为2.79-5.12)、3.07(95%CI为2.27-4.17)和5.84(95%CI为2.86-11.93);在其中6个RCT共294例患者,联合治疗患者血清甲胎蛋白下降至正常者显著优于单纯TACE治疗组(OR=4.0,95%CI为2.24-7.15),但两组间AFP下降(≥25%)而未达正常者无明显差异(OR=1.24,95%CI为0.68-2.27);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TACE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患者生存率及AFP下降至正常均优于单纯TACE治疗,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肝细胞癌 肝动脉栓塞化疗 无水乙醇注射 META分析 疗效
  • 简介:目的:在动物实验观察肝硬化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被分为对照组(n=6)、高脂组(n=8)、四氯化碳(CCl4)组(n=12)和高脂联合CCl4组(n=14),采用CCl4诱导肝硬化,观察高脂饮食诱导脂肪性肝损伤及动脉硬化,在10周末处死动物,比较血清转氨酶、血脂、空腹血糖以及肝脏和升主动脉形态学变化。结果高脂饮食组和复合模型组动物均成功复制出动脉硬化和脂肪性肝损伤模型;CCl4组动物血清ALT(87.42±57.92)IU/L和AST(137.33±114.54)IU/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1.33±17.76)U/L和(63.67±29.06)IU/L,P〈0.05],伴明显的肝脏脂肪变、炎症及纤维化,而动脉内膜/中膜(I/M)比值及内-中膜厚度(IMT)无显著改变;与对照组比,高脂组和复合模型组动物血清转氨酶、血脂和血糖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肝脏脂肪变、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明显,并且I/M比值及IMT显著升高;与高脂组比,复合模型组血清ALT[(169.63±88.08)IU/L对(51.00±46.23)IU/L,P〈0.05)]和肝纤维化半定量计分[(8.80±4.87)对(5.71±3.15),P〈0.05)]升高,而I/M比值则显著降低[(0.52±0.23)对(1.13±0.32),P〈0.01],但IMT仅略有下降[(226.01±51.38)μm对(256.60±54.27)μm,P〉0.05]。结论CCl4与高脂饮食联合作用将加重家兔肝脏炎症损伤程度,但动脉硬化程度较单纯高脂饮食干预反而有所减轻。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肝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四氯化碳
  • 简介:目的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有效缓解主动脉夹层术前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入院的52名主动脉夹层患者,针对疼痛特点,成立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小组,构建主动脉夹层术前患者疼痛管理方案,对2016年6月-2017年6月入院的54名患者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与之前对比疼痛控制效果。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的主动脉夹层术前患者的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均较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后的主动脉夹层术前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也提升了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

  •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主动脉夹层 疼痛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脐带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安全性及对肝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行护肝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固有动脉注入脐带血干细胞治疗.治疗后第2周、4周和8周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和白蛋白(ALB)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3天治疗组全部患者(100%)乏力、纳差症状改善,而对照组只有1例(4.0%)改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8wk,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ALB水平分别为35.2±8.5g/L和25.8±7.8g/L,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PTA分别为45.7±10.3%和37.9±11.8%,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ALT、AST、TBIL在两组间变化不明显.随访两组AFP水平未见明显差异,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脐带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失代偿期肝硬化 脐带血干细胞 细胞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护理中整体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90例高血压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随机将患者分组,对照组予护理常规操作,干预组予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满意率;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长、血压控制理想时间;护理前后舒张压、收缩压情况、自我管理水平;主动脉夹层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长、血压控制理想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舒张压、收缩压情况、自我管理水平相似,P>0.05;护理后干预组舒张压、收缩压情况、自我管理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主动脉夹层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主动脉夹层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效果好,可改善舒张压、收缩压情况、自我管理水平,减少主动脉夹层治疗效果。

  • 标签: 高血压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护理 整体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 简介:应用全置入式药物输液泵治疗中晚期肝癌是肝癌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对于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及配合肝癌切除术后的巩固治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肝动脉、门静脉双重置泵给药比单一用肝动脉给药效果为好。我们1993~2003年间收治34例,现就有关置泵的经验教训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肝动脉 门静脉 全置入式皮下埋藏输液泵 肝癌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巨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治的147例无法手术切除的巨大(直径≥10cm)原发性肝癌。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TACE联合3D—CRT治疗63例和TACE治疗84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ACE联合3D—CRT组有效率为65.1%,显著高于TACE组的40.5%(P〈0.05);TACE联合3D—CRT组和单纯TACE组6m、1a.2a生存率分别为84.1%、55.6%、27.0%和59.5%、38.1%、19.1%,其中两组6m和1a年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TACE联合3D—CRT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巨大原发性肝癌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三维适形放疗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