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接收的52例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本次观察,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后开展手术,观察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本次观察中的52例患者都成功的进行了CEA治疗。术后1周、术后6个月时的颈内动脉狭窄处血管内径、SPV、PI与手术前相比,明显增大;且PSV、EDV与手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个月有1例患者出现TIA,采取了保守治疗措施。结论通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分析后,对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与治疗效果。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高龄 颈动脉狭窄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本研究比较CT血管造影(CTA)和颈动脉超声(US)检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方法:对34例急性颈内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在发病后2周内作CTA和US检查,并对其中的3例进行了DSA检查.颈内动脉段的狭窄率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CET)法进行计算,颈总动脉及颈膨大的狭窄率根据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研究(ECST)法进行计算.结果:34例中30例(88.2%)发现颈动脉斑块,CTA和US测得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4.6%±17.8%和32.5%±13.9%,两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0.9%.以DSA为金标准参考时,CTA正确诊断1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但被US低估为50%狭窄.CTA发现40/80钙化斑块(50.0%),US发现23/80钙化斑块(28.8%).此外,US发现的1处斑块溃疡,未能在CTA显示.结论:CTA和US作为快速的无创伤的检测血管形态的技术,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互补作用.

  • 标签: 脑梗死 颅外颈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颈动脉超声 粥样硬化斑块 数字减影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该科住院患者150例(≥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7O%),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支架置入术前2周内及置入术后3个月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简易智能量表(MMSE)、连线测验(TMTa、TMTb)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成功的置入颈动脉支架。与术前相比,支架置入术后3个月患者的认知功能均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内无新发脑梗死。结论颈动脉狭窄可能是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的原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以改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

  • 标签: 颈动脉重度狭窄 认知功能减退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微创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接受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实验组接受微创介入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比例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效果显著,能够降低颈动脉狭窄程度,恢复颈动脉畅通,减少心脑血管意外,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 微创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00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三年随访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应用药物治疗,研究组100例应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随访三年对比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狭窄程度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一定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年的狭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三年随访过程中,研究组患者卒中再发率以及狭窄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脑灌注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一定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3年的脑灌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ADL评分、NIHSS评分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一定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3年的ADL评分、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脉狭窄患者应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狭窄程度以及脑灌注情况,同时长期效果安全可靠。

  • 标签: 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 药物治疗 脑灌注 再狭窄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部血管超声及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在脑梗塞合并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3月~2017年9月间收取的100例脑梗塞病人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取血管超声进行检测,观察两组颈动脉狭窄发生情况及生化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发生颈动脉狭窄的概率是96.0%,对照组则是5%,两组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颈动脉血管狭窄斑块的发生率、高同型半胱氨酸的发生率、同型半胱氨酸、颈总动脉膜厚度及TG、HDL、LDL-G、TCHO等指标均与对照组相比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脑梗塞合并颈动脉狭窄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中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颈部血管超声及同型半胱氨酸检查可明确病人狭窄病变是否存在,在临床中使用意义重大。

  • 标签: 颈部血管超声 同型半胱氨酸检测 脑梗塞 颈动脉狭窄
  • 简介:颈动脉体瘤又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化学受体瘤,是头颈部最常见的副神经节瘤。根据其是否分泌儿茶酚胺分为嗜铬与非嗜铬副神经节瘤,前者罕见。组织学上,颈动脉体由主要细胞或称副神经节细胞及支持细胞2种细胞组成.后者在颈动脉体瘤中几乎不存在。一般认为,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的外膜内.但Knight等最近报道指出.肿瘤位于外膜周围组织而不是外膜内。颈动脉体瘤呈散发性和家族性发病.散发性发病原因可能与高海拔导致慢性缺氧而刺激颈动脉体增生有关,而家族性发病与基因缺陷有关。在一般人群,如发现一侧颈动脉体瘤,则双侧颈动脉体瘤的发生率为5%.家族性为32%。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超声 放射学 治疗
  • 简介: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五期颈动脉硬化狭窄外科治疗及进展学习班'将于2008年5月21日至5月24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举办。本次学习班将继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系统讲解颈动脉硬化狭窄外科治疗的应用解剖、流行病学研究、影像学检查、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的

  • 标签: 动脉硬化狭窄 外科治疗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血管内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回顾1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颈部血管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相关资料及血管内支架置人情况,分析血管内支架置入的疗效。结果左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12例,次全闭塞1例,右侧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3例,右侧锁骨下动脉闭塞1例,成功置人17枚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患侧上肢脉搏、血压恢复正常;随访12月,无明显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SSS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且安全有效。

  • 标签: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血管内支架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颅内动脉侧支循环超声影像评估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安全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60例接受CEA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接受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者作为观察组(n=40),未接受影像学评估者作为参考组(n=20),观察两组术中、后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MVMCA)及血管搏动指数(PIMCA)变化情况,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死亡率。结果术中、术后两组患者MVMCA、PIMCA水平出现波动,参考组波动程度显著大于观察组(P<0.05);参考组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患侧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死亡患者(P>0.05)。结论术前经TCD影像学联合评估患者颅内动脉侧支循环,可提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安全性、成功率,具有显著临床意义。

  • 标签: 颅内动脉侧支循环 TCCD TCD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安全性
  • 简介:目的客观评价探讨螺旋CT肾动脉成像在肾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昌黎县人民医院20例经DSA肾动脉造影确诊的肾动脉狭窄患者的DSA和CTRA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解剖变异、有无狭窄及进行狭窄程度分级。最后将结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DSA确诊狭窄血管25支,CTRA均证明狭窄(未见假阴性),符合率100%;CTRA清楚显示3支副肾动脉,但DSA未显示副肾动脉,在CTRA结果提示下选择性造影成功。结论CTRA作为一种相对无创伤性、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可取代DSA作为疑似肾动脉狭窄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肾动脉梗阻/放射摄影术
  • 简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减)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由于亚临床甲减患者缺乏明显临床表现,一般仅在血清学检查中发现,但亚临床甲减可导致动脉硬化等不良后果。防治亚临床甲减是我国内分泌学界医生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探讨亚临床甲减与动脉硬化的关系,讨论是否有必要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规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

  • 标签: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理学/并发症 颈动脉/病理学 血管内膜/病理学 颈动脉疾病/病因学 人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增厚与颅内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检测意义,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30例动脉内膜增厚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动脉超声及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比较两组动脉硬化检出率,进一步对观察组中颈动脉内膜厚度与MRA脑动脉硬化检出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检出颅内动脉硬化13例,对照组检出2例,观察组颅内动脉硬化检出率4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观察组患者中,内-中膜厚度1.1mm患者5例,检出颅内动脉硬化1例,检出率20.0%;内-中膜厚度1.2mm患者12,检出动脉硬化4例,检出率33.3%;内-中膜厚度1.3mm患者10例,检出动脉硬化5例,检出率50.0%;内-中膜厚度大于1.4mm患者3例,检出动脉硬化3例,检出率100.0%。结论颈动脉内膜增厚与颅内动脉硬化密切相关,临床中颈动脉内膜增厚检测对于颅内动脉硬化的早期预测、诊治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颈动脉 内膜增厚 动脉硬化 相关性 检测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频彩超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的病因分析及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00例经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椎动脉彩超检查和分析。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因为椎动脉本身的病变引起症状者为80例,占80%,单侧血管病变为62例,占62%,双侧血管病变18例,占18%。结论椎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病因诊断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彩超 椎动脉狭窄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总结并归纳 超声对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效果。方法:随机挑选 90 例 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研究,并挑选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正常人 90 例最为对照组纳入研究,纳入时间均为 2018 年 2 月至 2019 年 1 月,分别进行超声检查,统计对比两组患者 IMT (颈动脉后壁处内 - 中膜厚度)值以及斑块积分,并分析两组患者硬斑、软斑与复合斑等不同病理分型的检出情况 。 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 IMT 值与斑块积分分别为( 1.31±0.09 ) mm 、( 1.85±0.24 )分,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的( 0.65±0.11 ) mm 、( 0.84±0.25 )分,数据经软件分析显示 P<0.05的检验定论,对比意义显著; 冠心病组患者的硬斑、软斑与复合斑的检出率分别为 80.00% ( 72/80 )、 12.22% ( 11/80 )、 4.44% ( 4/80 ),正常人硬斑、软斑的检出率分别为 3.33% ( 3/80 )、 1.11% ( 1/80 ),无复合斑检出,两组比较组间数据差异较大,析显示 P<0.05的检验定论,对比意义显著。 结论:对 冠心病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可有效通过 IMT 值与斑块积分结果进行 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并对硬斑、软斑与复合斑等不同病理分型进行鉴别,诊断价值较高,可有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超声 冠心病 颈动脉粥样斑块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动脉超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来我院就医的9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2015年1月21日至2016年12月21日)及40例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9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高血脂四个亚组,对9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均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查,研究对比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IMT(颈动脉近端内膜-中层厚度)值、IMT阳性率。结果高血压组、冠心病组、脑卒中组、高血脂组患者的IMT值、IMT阳性率相比体检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颈动脉超声进行筛查具有较显著的意义,值得各医院推广实践。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心血管疾病 效果
  • 简介:摘要为了探究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狭窄的过程中护理的具体措施和实际应用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8名主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对这8例患者在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的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观察其治疗效果。统计结果显示,这8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为治疗有效,所占比例为25.0%,6例患者为治疗显效,所占比例为75.0%,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这表明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狭窄的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治疗效果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主动脉瓣狭窄 护理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医源性颈动脉损伤的可靠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1-2016年期间收治3例因透析管道导致的颈动脉患者的诊疗情况,3月后通过随访,了解患者的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覆膜支架,均无假性动脉瘤形成,颈动脉血流通畅,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覆膜支架治疗透析导管导致的医源性颈动脉损伤安全有效。

  • 标签: 覆膜支架 透析导管 医源性 颈动脉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增厚与颅内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36例动脉内膜增厚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行动脉超声、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比较并分析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检出颅内动脉硬化15例,对照组检出2例,观察组颅内动脉硬化检出率4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P<0.05)。36例观察组患者中,内-中膜厚度1.1mm患者5例,检出颅内动脉硬化1例,检出率20.00%;内-中膜厚度1.2mm患者14例,检出颅内动脉硬化5例,检出率35.71%;内-中膜厚度1.3mm患者13例,检出颅内动脉硬化5例,检出率38.46%;内-中膜厚度1.4mm患者4例,检出颅内动脉硬化4例,检出率100.0%。结论颈动脉内膜增厚与临床颅内动脉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中对疑似患者及早行颈动脉内膜增厚检测,可为颅内动脉硬化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对于改善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颈动脉 内膜增厚 动脉硬化 相关性 检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