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选择原发性高血压1—2级合并左心室肥厚的60例患者,分为补阳还五汤合温胆汤和开博通组30例,对照组开博通组30例,治疗6个月。运用超声心动图(UCG)、测血压和临床观察等手段,观察上述治疗对临床症状改善、血压下降、左室肥厚的逆转和左室舒张功能的疗效与作用。结果:中西药疗法能有效地使血压下降,总有效率93.33%,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轻靶器官的损害;能有效地减少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使心室腔径缩小,左室重量指数下降;随着左室肥厚的逆转,左室舒张功能明显改善,SV与CO显著增加且与LVMI的下降呈正相关;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通过中西药结合辨证治疗能改善与高血压有关的各种血液动力学和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达到降压、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左室功能的作用。

  • 标签: 高血压病 左心室肥厚 左心室功能 中西药结合 临床观察
  • 简介:一、心室晚电位的概念心室晚电位(venlrieularlatepotentials)指发生在心电图上QRS波终末部并延伸到ST段内的延迟的心电活动。利用信息叠加技术(Signal—Add),用具有高分辨性能的记录器将晚电位记录下来,这种电位即称晚电位。

  • 标签: 心室晚电位 心电活动 QRS波 叠加技术 利用信息 电位记录
  • 简介:健康两性家兔21只和豚鼠5只,乌拉坦麻醉。室温在18-27℃。银质电极经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穿刺轻触心包壁层记录左室表面心电图(LSECG),并同开胸心包全整和去心包后的记录结果进行比较,部分动物LSECG与Ⅱ导联ECG同步记录和在开胸后进行心外膜复温和心内膜降温的处理。结果如下:1.闭胸状态记录的LSECG,均见直立P波;QRS呈qRs、qR和Rs型;

  • 标签: 心室除极 复极 同步记录 Ⅱ导联 复温 壁层
  • 简介:具有心室长间歇的患者的自然病史和安置永久起搏器的指征,目前仍是一个在争论的问题。为了检验这个问题,本文复习了1990至1993年间463例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资料,发现有1.5秒以上心室长间歇者共21例,男19例女2例,平均长间歇时限为2.1秒;其心电图改变依次为ST—T改变12例,窦性停搏8例,心房纤颤伴长间歇3例,房室传导阻滞7例。21例中仅2例有头晕,而且晕厥与长间歇有关;有1例患者安置了永久起搏器。全部患者经随访均存活。因此可认为1.5秒以上心室停搏并不少见,这些长间歇多为无症状性的,长间歇的存在不一定指示予后不良,对那些无症状的患者也不需要安置起搏器。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长间歇 起搏器
  • 简介:临床心脏电生理是研究、诊断和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它包括心脏内电生理、食道心脏电生理、程序电刺激、心脏内膜与心脏外膜标测。心脏内电生理是以腔内希氏束电图为主的临床心脏电生理,除描记体表心电图外,还同步记录心腔内不同部位的电位图,包括希氏束电图,必要时给心脏以特定的电刺激,观察心脏内诸电位图的变化,以了解心脏的传导顺序,传导速度及心律失常,它是一项操作复杂的有创性检查方法,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并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医师从事该项工作。

  • 标签: 有效不应期 希氏束电图 电生理检查 室性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 窦房结
  • 简介:目的:总结冠状动脉造影、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急诊PCI术中并发心室颤动(VF)的原因及抢救措施,旨在提出预防措施。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2月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择期PCI、急诊PCI共10800例,其中55例术中并发心室颤动(VF),分析VF发生原因和抢救措施。结果:10800例冠脉介入手术并发VF55例(0.51%),其中冠脉造影术并发VF29例(0.39%),择期PCI术中并发VF9例(0.29%),急性PCI并发VF17例(6.27%)。冠状动脉造影并发VF原因:造影导管超选进入圆锥支10例、造影导管嵌顿9例、气体栓塞6例、冠脉痉挛4例;择期PCI并发VF原因:指引导管嵌顿右冠状动脉开口6例、左主干2例、球囊加压扩张缺血1例;急诊PCI并发VF原因:再灌注性VF7例、缺血性VF3例、临时搏器电极导致7例;随访结果:1例住院期间死于心源性休克,其余54例进行了12±4月的随访,无VF复发和猝死病例。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择期PCI、急诊PCI术中并发心室颤动(VF)的原因及发生率不同。冠脉造影术并发VF与导管操作相关,择期PCI术中并发VF与冠脉严重病变相关;急诊PCI术并发VF与心电不稳定相关。随访无VF复发和猝死病例。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术 急性心肌梗死 心室纤颤 随访
  • 简介:1986年Muny等发现当反复短暂的缺血和再灌注之后心脏对缺血状态产生适应,这种适应可以使心肌在后续的持续性缺血中得到保护,保护效应有能量消耗的降低和在缺血过程中细胞损伤状况的延迟,由此他们提出了“缺血预处理”这一概念,此概念的提出纠正了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反复短暂心肌缺血会造成累积性损伤,最终导致心肌梗塞的观点,从此缺血心肌的保护及其机理探讨开始了崭新的一页。

  • 标签: 心脏缺血 缺血心肌 缺血预处理 细胞损伤 再灌注 心肌缺血
  • 简介:全国临床心脏电生理研讨会已于95年6月5—8日在南京召开,会议收到涉及心脏电生理各个领域的论文达百篇,赴会代表60名。会议第一天组织了专题讲座,由黄元铸、蔡毓英,吴振国及李品君诸教授分别介绍了心室晚电位、体表窦房结电图、高频心电图和心腔内电生理检查的临床应用与进展,这将进一步推动这些技术的有效应用与发展。会议交流认真紧张,在心脏Holter应用方面,辽宁代表提出ECG监测中所见之缺血性S—T段改变,68%为无症状性的,出现最

  • 标签: 心脏电生理 体表窦房结电图 研讨会 心腔内电生理检查 高频心电图 神经原性
  • 简介:1852年,Stannius在脊椎动物胚胎管状心不同区域作结扎实验中证实(在静脉窦与心房之间作第一结扎,在心房与心室之间作第二结扎),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且各部分自律性高低不同,以静脉窦的自律性最高。正常心脏每次搏动都是从静脉窦发出,依次传到心房和心室,引起整个心脏的兴奋和收缩。静脉窦是心脏起搏点。当静脉窦的兴奋传导阻断时,静脉窦以外的其它自律细胞的自律性就会显现出来。这一经典实验阐明了心脏不同部位的自律性和心脏内兴奋传导顺序。目前,医学院校生理学实验中的蟾蜍心脏起搏点分析实验便是模仿以上斯化结扎法在蟾蜍心脏的相应部位进行结扎后,用以阻断心脏内兴奋的传导,来分析蟾蜍心脏起搏点的部位和心脏

  • 标签: 蟾蜍心脏 静脉窦 自律性恢复 起搏点 实验方法 心房
  • 简介:一、异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异位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激动全部或部分起源于窦房结以外部位而产生的异位节律。主要包括:激动起源于心房﹑房室交界区和心室的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和逸搏与逸搏心律。(一)期前收缩期前收缩是指提前发生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激动,又称期外收缩,也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根据异位激动的起源部位,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期前收缩,其中以室性期前收缩最为常见,房性次之,交界性比较少见。在学习各种期前收缩之前,应先了解一下期前收缩的心电图中一些概念。(1)联律间期指异位心搏(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窦性心搏之间的时距(间期),亦称配对间期。(2)代偿间期指提前出现的异位心搏与其后出现的较正常心动周期为长的间期,也称为代偿间歇。代偿间期又分为完全性的和不完全性的。

  • 标签: 异位心律失常 心脏传导阻滞 心电图诊断 室性期前收缩 异位激动 代偿间歇
  • 简介:我科于1993年3月11日收入一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并发室颤病人,经及时抢救和周密的护理而痊愈出院,现总结护理体会如下。一、病例介绍患者,王××,女性,59岁,胸骨后疼痛一周,呼吸困难伴大汗淋漓20分钟急诊入院。急查心电图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入院后经用药症状不能缓解,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呼吸极度困难。心电监测显示室颤,立即进行心前区叩击,并相继给于每分300瓦秒非同步直流电击除

  • 标签: 心脏骤停 电复律 广泛前壁心肌梗塞 心电监测 心前区叩击 护理体会
  • 简介:该机是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协作研制的一种新型的心肺脑复苏设备,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心脏骤停病人的抢救,该机电脑自动控制,当病人心脏骤停时,可自动进行按压抢救,并可呼救,亦可进行心电、呼吸、血压等监护。经多年临床应用证明,该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抢救设备,在1991年河北省科委、卫生厅和省医药总公司组织的鉴定会上,受到一致的肯定和好评,在国内外居领先水平。该机已被评为河北省科技成果,并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大会成果奖。

  • 标签: 胸外心脏按压机 监护系统 自动控制 电脑 电动 河北医科大学
  • 简介:目的:观察床旁超声对心脏外科围手术期危重患者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对183例心脏术后危重患者行床旁紧急超声检查,评估患者心腔的饱满程度、心肌收缩力、收缩协调性、心包有无积液及血栓压迫、瓣膜活动度、跨瓣膜血流速度等。对于术后出现低氧血症患者行胸腔及肺部超声检查,筛查患者有无胸腔积血、积液、肺不张、气胸等。对于术后出现无法控制的发热患者常规筛查瓣膜有无赘生物。结果:138例患者床旁超声检查后与常规临床判断及治疗决策一致,45例循环波动、低氧血症或少尿患者行超声检查后指导临床作出决定性、挽救性治疗决策。结论:对于心脏围手术期危重症患者及时行床旁重症超声检查可指导临床医生作出决策性治疗方案。

  • 标签: 重症超声 心脏外科 围手术期 危重症
  • 简介:糖尿是一种常见内分泌代谢疾病。临床上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等症候群,以及尿糖阳性,血糖升高。由于糖,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可导致全身血管广泛的病变,为了了解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我们应用TCD技术,对87例糖尿病患者的颅内动脉进行了检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TCD检测 血流速度 糖尿病患者 颅内动脉 神经电生理 异常率
  • 简介:目的:分析糖尿视网膜病变(DR)与糖尿肾病(DN)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36例二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12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AER)的检查,根据眼底改变将病人分为三组,计算各组患者并发糖尿肾病的比例,并做尿白蛋白排泄率与DR眼底改变的相关性分析。结果:DR临床前期组的病人中有5%并发DN,DR非增殖期组的病人中有42%并发DN,DR增殖期组的病人中有71%并发DN;AER与DR的眼底改变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糖尿视网膜病变和糖尿肾病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呈平行发展关系。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肾病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尿白蛋白排泄率
  • 简介:目的:评价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心脏介入治疗前手术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12月择期行心脏介入手术患者84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选择2016年4月至12月择期行心脏介入手术患者84例纳入研究组,采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行常规术前风险评估与管理。结果:研究组阵发性房颤、心电图异常合计检出率分别为8.33%、98.81%,高于对照组0.00%、63.10%,研究组术中循环紊乱出现率13.10%(11/84例)低于对照组26.19%(22/84例),研究组术中HR、SBP、DBP极差值分别为(18.4±5.6)次/min、(3.4±1.5)mmHg、(3.6±1.3)mmHg低于对照组(25.5±6.3)次/min、(5.5±1.3)mmHg、(5.2±2.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心脏介入治疗前行手术风险评估,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心脏病变,指导术前准备、术中管理工作,从而降低手术风险。

  • 标签: 心脏介入手术 手术风险评估 动态心电图
  • 简介:严重体表烫伤后心脏舒缩功能显著降低,是导致烧伤休克及病员死亡的重要原因,因而寻找有效防治心脏舒缩功能降低药物的研究对烧伤病人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本室近年观察到烧伤后动物心肌β-AR密度下调,中药有效成份三七总皂甙(PNS)能明显改善烧伤动物的心脏舒缩功能,并同时升高心肌组织中cAMP含量。结合近来(1995)KacimiR等关于β-AR信号转导系统(β-ARSTS)对心脏舒缩功能调节起重要作用的报道,本文进一步探讨了PNS对烧伤大鼠心脏β-AR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了研究。

  • 标签: 三七总皂甙 信号转导系统 Β-AR 大鼠心脏 心脏舒缩功能 膜脂流动性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NCV)对Ⅱ型糖尿性周围神经(DPN)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行周围神经NCV的测定,以本室正常值为标准进行判定,同时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Ⅱ型糖尿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与正常值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本组NCV异常63例,占78.8%,且以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改变最明显。在所检神经中,下肢腓肠神经的异常率最高,为57例,占90.5%。患者NCV异常与有无临床症状及病程长短呈正相关。结论:周围神经NCV的检测有助于DPN的早期诊断。

  • 标签: 神经传导速度 Ⅱ型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
  • 简介:本文对28例心功能不全的老年忧郁病人在抗扰郁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进行了分析.经对比研究发现:此类心律失常都是由于较大剂量使用三环类抗忧郁药物引起的.而且,对于原有器质性心脏的患者更为明显.本文对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并指出了临床治疗时应注意的问题.

  • 标签: 三环类抗忧郁药 药物治疗 老年 忧郁症 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