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儿童缺铁性贫血疾病的发病危险因素和贫血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份到2015年1月份期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4例缺铁性贫血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探究分析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病危险因素和贫血程度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过单因素分析,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病和贫血程度的有关因素包括居住地,喂养方式,以及年龄和病程长度,经过多因素分析,贫血程度的危险因素为1岁以内的患儿以及病程范围为1个月到3个月之间。结论年龄处于1岁之内的婴幼儿的缺铁性贫血发病率较高,同时农村儿童的发病率高于城市儿童,未按时添加辅食的母乳喂养儿童的发病率高于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贫血程度和患儿的年龄以及病程关系紧密,根据分析,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患儿的缺铁性贫血的临床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儿童 缺铁性贫血 发病 贫血程度 危险因素 探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收治的42例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研究组(优质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①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66.66%)(P<0.05);②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RBC、Hb、SF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以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且有助于改善其贫血,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妊娠 护理 缺铁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维铁口服液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IDA)的副作用及临床疗效。旨在推动我国农村儿童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有效防治。方法将90例IDA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硫酸亚铁组)和治疗组(多维铁口服液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元素铁1.5mg/(kg﹒d)分2~3次餐间服用。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4天血红蛋白上升到正常治疗组17例,对照组8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21天血红蛋白上升到正常治疗组总例数35例,对照组26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副作用比较,对照组26例(57.7%)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反应。治疗组仅3例(6.6%),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多维铁口服液治疗IDA,疗效好、副作用小,易被患儿接受,耐受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缺铁性贫血 多维铁口服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月龄婴、幼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49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月龄对其进行分组1~6个月(A组,n=88)、6~12个月(B组,n=81)、12~18个月(C组,n=80)。对比各组的缺铁性贫血检出率,针对A组比较不同喂养方式、不同时间添加辅食的患病率。结果其中A、B、C三组的缺铁性贫血检出率分别为25.00%、19.75%、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因素分析中,纯母乳喂养较之于非纯母乳喂方式患病率低,分别为25.00%、5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时添加辅食较之于较晚添加辅食的患病率低,分别为18.00%、40.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喂养方式和添加辅食的早晚影响着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对婴幼儿进行母乳喂养并且及早在饮食中添加辅食。

  • 标签: 婴幼儿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MCV、MCH、RDW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方式对患有缺铁性贫血疾病的患儿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缺铁性贫血疾病的患儿和接受健康体检的同年龄段健康儿童资料各54例,分别将其定义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平均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分布宽度三项指标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比。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的平均红细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MCV、MCH、RDW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方式对患有缺铁性贫血疾病的患儿实施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平均红细胞容积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红细胞分布宽度 缺铁性贫血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喂养方式及饮食习惯与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关系,探索并提出适宜的干预措施。方法选择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门诊系统管理中的0-3岁(即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出生)婴幼儿,按体检完成年龄分成0-1岁及1-3岁二组,通过对其进行末梢血常规血红蛋白的检测,并综合既往喂养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0-1岁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15.09%,其中纯母乳喂养的贫血发病率(28.03%)高于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的儿童,且1岁以内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如能及时在4月龄添加辅食,其贫血发生率低于未能及时添加辅食的儿童。在1-3岁幼儿组中因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贫血检出率(32.61%)也高于饮食习惯正常的儿童。结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IDA)虽然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但通过对加强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及补铁剂、改善挑食偏食,及积极纠正不正确的喂养观念等是可以预防的。

  • 标签: 婴幼儿 喂养方式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科学喂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妇女血清铁蛋白水平在妊娠早、中、晚期缺铁性贫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12月我院产科门诊建卡的孕妇290例,监测孕妇妊娠早期(6~12周)、中期(20~26周)、晚期(35~38周)的血清铁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方差分析显示,血清铁蛋白与血红蛋白水平在早孕、中孕、晚孕三期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血清铁蛋白缺乏与血红蛋白缺乏发生率在不同孕周组之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孕周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发现,血清铁蛋白水平在早孕与中孕、早孕与晚孕、中孕与晚孕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血红蛋白水平在早孕与中孕、早孕与晚孕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在中孕与晚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妊娠中期血清铁蛋白水平正常组与缺乏组在妊娠中期的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P=0.000);妊娠中期血清铁蛋白水平正常组与缺乏组在妊娠晚期的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13.7,P=0.000)。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与妊娠期贫血的发生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监测孕妇血清铁蛋白水平,有利于指导临床及时补铁治疗,有效防治孕妇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 标签: 铁蛋白 血红蛋白 妊娠妇女 缺铁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早产儿症状性贫血及输血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我院接治的38例症状性贫血早产儿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输血后患儿的Hb、HCT以及RBC均高于输血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5例患儿输血后心率稳定,呼吸平稳,体重正常增长,未出现喂养困难等情况。结论输血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早产儿 贫血 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脾切除治疗溶血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至2013年我院救治的溶血性贫血患者30例,进行脾切除手术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成功率为73.3%,且远期预后效果好。结论尽管脾切除不能治愈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疾病,但可减少输血,在治疗溶血性贫血上有一定效果。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副脾的完全清除。

  • 标签: 脾切除术 溶血性贫血 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形态学检验在临床上鉴别难治性贫血(RA)与巨幼细胞贫血(MgA)的实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血液科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7例贫血患者,其中包括巨幼细胞贫血36例,难治性贫血21例。本研究中将21例难治性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将36例巨幼细胞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骨髓形态学检验对比其观察结果。结果在患者粒系巨幼变、红系巨幼变所占的比例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在粒、红、巨三系病态造血所占比例方面,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在外周血涂片幼稚粒细胞与幼稚红细胞所占比例方面,两组患者相差无几(P>0.05)。结论巨幼细胞贫血与难治性贫血在骨髓形态学检验时具有相似性,但巨幼细胞贫血侧重对巨幼变红细胞的观察,而难治性贫血则侧重对病态造血质与量的观察,在临床难以区分两者时可以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以辅助鉴别。

  • 标签: 骨髓形态学检验 难治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 实用价值
  • 简介:摘要1例36岁男性患者因艾滋病(AIDS)合并肺结核、丙型病毒性肝炎,给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TDF+3TC+EFV。利福布汀0.45g/d+异烟肼0.3/d+吡嗪酰胺1.5g/d+乙胺丁醇0.75g/d抗结核治疗,8周后出现贫血,血常规提示RBC0.85×1012/L,Hb24g/L,HCT0.08%,MCV91.8fL,MCH28.8pg、MCHC308g/L。骨髓检查诊断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停用利福布汀4周后贫血好转,复查血常规WBC4.70×109/L、N3.17×109/L、L0.79×109/L、N67.5%、L3.17%,RBC2.36×1012/L,Hb68g/L,HCT22%,MCV93.2fL,MCH28.8pg、MCHC309g/L、PLT158×109/L。12周复查血常规RBC3.40×1012/L,Hb106g/L,HCT33.1%。

  • 标签: 利福布汀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2%和72.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有效提高,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肿瘤相关性贫血 中西医结合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合并肾性贫血的原因,采取对因治疗及个体化、综合性护理,改善贫血症状,提高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法对136名MHD合并肾性贫血的患者,从透析护理、饮食、生活、用药、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结果经过综合治疗和护理,120例患者血红蛋白达到靶目标值,16例患者的血红蛋白接近靶目标。结论加强MHD患者肾性贫血的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肾性贫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恶性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疗效。方法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每日服扶正固本方疗程,疗程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等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均有所上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扶正固本方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改善恶性肿瘤贫血,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恶性肿瘤 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 扶正固本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合型人工肾在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透析一年以上的100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透析治疗,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小时。观察组患者采用组合型人工肾治疗方法进行临床治疗,每周治疗2次,每次2小时;100例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进行血液检测,将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100例患者在进行治疗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β2-MG、iPTH指标明显降低,Hb、HCT明显升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组合型人工肾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对患者血液中、大分子毒素进行清除,在治疗肾性贫血上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组合型人工肾 血液透析 肾性贫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分析,为临床提供该病的诊断和发病机理。方法调取我院2010年1月收入住院的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1例,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该患者实验室血液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结果该患者各项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可诊断为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强的松治疗后转化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结论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数是由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化而来,可见免疫因素在其发病中有一定作用。使用强的松治疗可转化为其他类型血液病。

  • 标签: 获得性低巨细胞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再生障碍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对3种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治疗决策科学化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应用最小成本分析法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益比奥、利血宝、血达生3种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6.83,89.43,10.10。结论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血达生组经济效果优于其他方案。

  • 标签: 促红细胞生成素 血液透析 肾性贫血 药物经济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给药途径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式1。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不同给药途径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症状共4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其中对照组予以皮下注射,观察组予以静脉注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3个月内,分别进行3次空腹抽血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以及红细胞计数(RBC),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不同给药途径产生的副作用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上述不同给药途径后,Hb、Hct、RBC指标均明显上升,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时,可以采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无论采用静脉注射还是皮下注射的给药途径,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提高预后质量,但是相比而言,采用静脉注射更具有安全性,并获得了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减轻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给药途径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血液透析 贫血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具体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接受血液检查的贫血患者86例和血液指标正常的正常人86例,分别分为贫血组和正常组,观察两组血液检测中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成员的血液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正常组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均高于贫血组,但红细胞分布宽度要低于贫血组患者,数据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的贫血类别进行分型和分类,血液检测对于贫血类别的判断灵敏度均较高,其中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灵敏度最高。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能够很好地判断患者的贫血情况,并且检测方便,结果准确,能为贫血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依据,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贫血鉴别诊断 血液检验 应用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