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桡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的护理。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10月—2018年4月收治的行经桡动脉造影、介入治疗术的患者300例,均实施细心的护理,总结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结果本组经桡动脉造影、介入治疗术的患者300例,均顺利出院,其中行支架植入术患者93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患者4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0.00%。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以及介入术需精心的临床护理配合,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经桡动脉冠脉造影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存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观察组临界病变实施FFR监测,FFR>0.8者行保守治疗,FFR<0.8者给予介入治疗;对照组仅于CAG指导下实施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支架植入数目、手术时间及术后半年心绞痛发生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FR对于临界病变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这可降低支架置入数目,改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流储备分数 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对40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做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完善各种术前检查、化验及术野备皮。术中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突发病症。术后股动脉留置鞘管的护理及拔除鞘管后的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心电监护,积极预防并发症。结果本组40例患者除1例因突发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6例择期行搭桥治疗,其余33例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全程护理,最终做到了促进健康,预防并发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介入治疗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之间收治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以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介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LVEF、LESV、LEDV、BNP水平、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明显比对照组要高,而LESV、LEDV、BNP水平、NIHSS评分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良好,能够降低患者的BNP水平,改善心室重塑与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冠脉介入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护理干预在经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急诊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及并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23/24)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20/23)86.96%(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4)4.17%显著低于对照组(5/23)21.74%(P<0.05)。结论在急诊行介入抢救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期间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护理及预后效果显著,辅助提高手术疗效,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 冠脉介入治疗 综合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延迟经皮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超出急诊介入时间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依据患者来院先后顺序均分两组,每组患者例数各36例,予以常规治疗的36例患者作为参照组,予以延迟经皮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实验组,最后治疗后均进行超声检查,最后对实验组和参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同参照组比对明显较优,组间数据结果由统计工具统计学意义形成。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予以延迟经皮介入治疗效果理想,其心脏超声指标可以明显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高危急性综合症介入治疗远期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老年高危急性综合症患者58例,依据治疗方法差异性均分两组,每组患者例数各29例。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作为参照组,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实验组,最后对两组患者的远期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和出血发生率同参照组比对明显较低,1年后实验组生存率对比相对较高,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高危急性综合症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可以使死亡率进行降低,使生存质量进行提升,可进一步在临床上实践。

  • 标签: 老年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 介入治疗 远期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观察介入术中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8例行介入术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44)与对照组(n=44)。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护理路径干预,比较护理效果。结果比较并发症,观察组发生率为4.5%(2/44),对照组为15.9%(7/44),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术中,实施护理路径干预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增加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冠脉介入术 护理路径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手术的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方法选择临床自2017年4月至2017年11月收取的60例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未给予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实施临床手术,而研究组患者给予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手术,分析临床两组患者之间所出现的护理风险。结果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护理风险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提升临床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也需要同时提升临床医院人员的责任感。将护理人员主动发现手术内的安全隐患,并且采用良好的对策解决,减少手术风险,提升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冠脉介入 护理风险 管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Wellens综合征患者经介入术救治效果。方法本院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Wellens综合征的1例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治疗依据。结果术后3小时心电图(图3)图形改变不明显;因患者术后第2天要求出院,未能复查心电图。结论Wellens综合征患者经介入术救治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 标签: Wellens综合征 冠脉介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临床护理。方法选择50例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ACS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肝素等,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PCI术后30d的主要不良事件、心肌灌注分级(TIMI)等情况。结果联合组PCI术后TIMI分级Ⅲ级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疗效更佳(P<0.05)。联合组PCI术后30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ACS患者急诊行PCI介入治疗后采用替罗非班联合常规内科治疗及护理能有效增加心肌再灌注能力,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护理 替罗非班 急性冠脉综合征 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介入对于冠心病心绞痛高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此次纳入200例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乙组常规药物治疗,甲组介入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进行总结。结果甲组总有效率为98.0%显著高于乙组的91.0%,P<0.05。乙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大于甲组,P<0.05。结论在冠心病心绞痛高龄患者中,介入治疗的有效率高,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 标签: 冠心病心绞痛 高龄患者 冠脉介入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在急性心肌梗塞治疗过程中应用替罗非班和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2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替罗非班联合急诊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指标以及内皮细胞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指标评分和内皮细胞功能指标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且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替罗非班联合急诊介入治疗方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诊冠脉介入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由于介入技术的发展,慢血流现象逐渐被人所了解及重视,但目前人们仍然对其发病机制、药物治疗及预后缺乏明确的认识。此文对慢血流现象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冠脉慢血流现象 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心率、心率变化对64排CT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90例64排CT扫描造影的患者,分别选择冠状动脉各主干最佳重建时相,评估各节段的图像质量。计算患者平均心率和扫描过程中心率变化。采用SAS相关检验平均心率、心率变化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90例患者心率波动>10bpm组显示比例明显低于心率波动≤l0bpm组,按节段显示比例≥80%作为满意的标准,随心率的增快,图像质量明显下降,特别是心率大于70bpm的病人,的显示达不到临床要求,因此要取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心率最好控制在70bpm以下。

  • 标签: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造影在急性心肌梗死行支架植入术后的随访价值。方法以22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使用多层螺旋CT造影诊断支架内在狭窄发生情况。结果220例患者总计346枚支架完成多层螺旋CT造影以及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CAG),将CAG结果作为对照,显示多层螺旋CT造影诊断支架内在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分别为71.93%、96.55%、91.11%、90.63%。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术后应用多层螺旋CT造影可以有效评估患者支架内再狭窄情况,通过及时干预对改善患者手术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支架置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硝酸制剂、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联用治疗由冠心病引发的急性综合征的处理方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因由冠心病引发的急性综合征的患者20例,临床用药观察治疗,根据临床症状联合用药,分析临床资料。结果从用药原则及病情的轻重程度出发,综合药物治疗,入院前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以缓解,降低患者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患者治疗满意。结论因临床根据病症症状的不同,用药方法不尽相同,总体原则根据病情发展合理用药,控制病情恶化,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保证。

  • 标签: 硝酸制剂 &beta 肾上腺素 治疗
  • 简介:IABP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运用于心内科患者的治疗,对AMI合并心源性休克、顽固性左心衰疗效显着,IABP已逐渐成为循环支持的首要方法。现将其护理进展做一下综述。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源性休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生注射液持续静脉泵入治疗急性综合征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80例急性综合征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注入生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及对照组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平均动脉压变化。结果对照组上述指标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生注射液静脉注射应用于急性综合征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效果较好。

  • 标签: 生脉注射液 持续静脉泵入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源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