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痉挛患者单纯药物治疗介入支架治疗者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选择临床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明确有痉挛的患者,对比分析其单纯药物治疗介入支架术后临床症状及MACE(再住院率,心梗,猝死等)事件率。结果冠状动脉造影见痉挛表现为轻、中度血管狭窄基础上的节段性痉挛或全程血管痉挛,药物保守治疗对肌桥合并节段性痉挛患者等同于介入支架治疗,对弥漫性血管病变基础上的全程痉挛患者药物保守治疗优于支架介入治疗,其MACE事件率更少。结论对明确诊断痉挛的患者给予药物保守治疗其MACE事件率较介入支架治疗组明显减少。

  • 标签: 冠脉痉挛 药物治疗 介入支架治疗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介入术后强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90例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强化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5人。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不良反应低,且不良情绪、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P

  • 标签: 冠脉介入 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有效护理方法,降低并发症。方法整理并分析2011年3月2012年3月因急性综合征而于我科就诊并行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35例,在密切关注其病情发展前提下积极配合治疗和精心护理。结果35例患者,33例病人无伤口出血,仅2例有轻度伤口处皮下渗血;35例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与术前无差异;35例术后左上肢皮温色均正常;术后无发生腰痛、腹胀、排尿术后无发生腰痛、腹胀、排尿困难。平均住院天数8天。结论经挠动脉途径介入诊疗的优点是不需要卧床,病人可立即行走,减轻了动静脉瘘及抗凝药物引起的穿刺部位出血的危险,提高了患者的活动性;缩短了住院时间。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 支架置入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方便选取 2017年 1月 -2018年 1月该院 30例介入治疗的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实验组,择取同期 30例行药物治疗的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随访 1年,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 96.7%)及 1年生存率( 96.7%)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应用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冠心病心绞痛 高龄 冠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介入治疗的实际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98例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借助于随机表法,我们将其列入观察组(本组共计49例)与对照组(本组共计49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行常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结果两组心绞痛治疗有效率和心电图有效率比较,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在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疗效确切,可推广。

  • 标签: 高龄 冠心病心绞痛 冠脉介入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2013年9月~2014年12月入住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88例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4例。对照组接受单纯药物保守治疗治疗组接受介入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和1年内患者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5%及患者1年生存率97.7%(43/4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0.5%、79.5%(35/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意义。

  • 标签: 冠心病 高龄 心绞痛 冠脉介入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动脉穿刺在介入治疗中的一些特殊患者应用的意义以及经肱动脉行介入治疗中可行性及安全性,同时观察肱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中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6例肱动脉穿刺在介入治疗介入路径选择,患者平卧位,右手掌心向上,穿刺点在肘部肱动脉分支前,选择动脉搏动最强处,先在穿刺点用利多卡因局麻,用桡动脉穿刺针取45°角穿刺进入肱动脉,送入导丝,拔除穿刺针,送入6F桡动脉血管鞘,术后拔除鞘管,压迫止血10min,再用绷带加压包扎。6~8h后可解开绷带,术后无须严格卧床休息。结果26例患者均成功地进行肱动脉穿刺并完成介入手术,无一例并发症发生,肱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结论熟悉肱动脉穿刺部位的解剖特点,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并对其并发症有足够的认识和处理对策的充分准备,可以减少并发症及其不良后果的发生,因此在介入治疗中,对部分桡动脉、股动脉穿刺有禁忌的患者,肱动脉穿刺的介入路径,不失为一较理想的选择。

  • 标签: 肱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治疗,应用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通过探讨血管缝合器在介入术后病人的舒适度及临床效果,得出结论通过使用血管缝合器能明显减少迷走神经反射,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尿潴留等并发症。血管缝合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脉止血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血管缝合器 压迫止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作用及改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共90例,均为2020年1月到2021年2月期间本院接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计算机随机抽选的方式,组中45例采取常规治疗方式,为对照组,余下45例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介入治疗方式,为观察组。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观察组95.56%和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P

  • 标签: 冠脉介入 高龄 冠心病 心绞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压迫器在造影及冠支架置入术后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科192例造影及24例支架置入术后使用压迫器的观察及护理进行分析。结果造影及冠支架置入术后使用压迫器的患者舒适度增加,便于观察穿刺部位,并发症少,医务人员工作量减少。结论压迫器止血使患者在接受造影或支架置入术后舒适性增加,且安全有效,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冠脉介入术 动脉止血压迫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高龄冠心病心绞痛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显效12例(42.86%)、有效14例(50%)、无效2例(7.14%),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显效5例(17.86%)、有效15例(53.57%)、无效8例(28.57%),总有效率71.4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出现1例恶心,1例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出现2例恶心,2例呕吐,3例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冠脉介入 冠心病心绞痛 高龄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介入治疗后干扰患者睡眠的因素,探讨护理干预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将38例介入治疗后患者分为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睡眠质量的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改善睡眠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睡眠护理干预是改善介入治疗后患者睡眠质量的重要护理措施

  • 标签: 介入治疗 睡眠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信息支持对减轻介入治疗病人焦虑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人86例,便利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实施医院常规护理,干预组43例在接受医院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从入院第一天开始接受研究者提供的信息支持。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比较两组入院后1天、术后1天、术前1天状态焦虑评分。结果干预组状态焦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信息支持可有效减轻介入治疗病人的焦虑。

  • 标签: 信息获取 焦虑 冠状动脉心脏病 介入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纳入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50例行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为例,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研究组使用围术期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并发症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结果:①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20.00%,且护理满意度88.00%优于对照组60.00%(x2=5.556/5.094,P<0.05);②研究组住院时间(4.03±1.45)d,对照组住院时间(7.89±1.56)d(t=9.062,P<0.05)。结论:AMI患者使用急诊介入治疗中实施围术期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 满意度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内注射欣维宁(替罗非班)及静脉泵入欣维宁在急性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0例急性综合症患者(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20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塞30例)进入导管室前静脉泵入欣维宁5ml/h,如术中发生无复流/慢血流和急性血栓形成,再内注射欣维宁10—30ml/次,术后继续静脉泵入5—7ml/h,维持36—72小时,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50例PCI中有1例因高龄死于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律失常。1例因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停用欣维宁后而发生支架内再闭塞,死于心源性休克。2例因牙龈出血而减量,改为欣维宁2ml/h静脉泵入,无严重并发症和出血事件发生。结论静脉内泵入与内注射替罗非班,是防治急性综合症患者PCI术中无复流/慢血流和急性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不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症 介入治疗 冠脉内注射 静脉内泵入 欣维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临床分析。方法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诊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观察组(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每组各30例,对两组患者超声心电图、回缩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收缩末容积指数、舒张末容积指数、射血分数没有明显变化,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0.4±0.1),观察组回缩率没有明显变化(0.6±0.2),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改善心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达到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超声心电图 回缩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延迟介入治疗(延迟PCI)的近中期疗效。方法300例确诊的AMI患者分为两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时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在稳定型心绞痛、心力衰竭、死亡和复合终点事件等方面延迟PCI组较药物治疗组明显下降。延迟PCI组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减小。结论延迟PCI治疗可以减少AMI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