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静脉是指血液在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及时治疗,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静脉形成的适宜技术。方法 通过将 2016 年 1 月至 2016年 12 月选定的 80 例高危住院孕产妇 分成俩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干预孕产妇 LEDVT形成,对照组通过调取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干预措施与应用传统预防措施预防孕产妇 LEDVT形成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 40 例,无临床症状,经彩超确认下肢静脉形成 1例;对照组 40 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经彩超检查确认下肢静脉形成 8 例。所有血栓形成患者均经过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 应用科学评估方法,筛选高危患者,有针对性地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干预 LEDVT形成,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降低了高危孕产妇 LE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  预防  LEDVT   静脉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下肢,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孕产妇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高龄化日趋明显,孕产妇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加之一些社会因素的参与,致使下肢静脉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与医疗安全。我院应用科学评估方法对住院孕产妇进行评估,及时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交替使用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静脉形成,观察干预效果,从而寻求一种操作简便、经济适用、适合基层医院应用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通过将 2016 年 1 月至 2016年 12 月选定的 80 例高危住院孕产妇 分成俩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在执行护理常规基础上,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进行干预;对照组使用的方法是传统的预防措施。 本文 80 例孕产妇均按照我院下肢静脉危险度评分表进行评分筛选,产前均无下肢静脉形成。其中实验组 40 例,年龄 20-51 岁,合并妊娠高血压 2 例,合并心脏病 3例,合并智障 2例,剖宫产 28 例。对照组 40 例,年龄 20-48 岁,合并妊娠高血压 5例,合并心脏病 2例,合并智障 1例,剖宫产 30 例。两组孕产妇年龄、例数、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  诊疗方法  一旦确定为高危孕产妇,即纳入实验组进行干预,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2次 /日,每次 30min; TDP照射 2次 /日,每次 30min。按照 7: 00、 11: 00、 15: 00、 19: 00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照射、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照射顺序,分时段交替干预至出院前一天。每日评估下肢肿胀、疼痛情况,有症状者即刻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血栓形成者即退出试验;无症状者于住院第五天、第九天…出院前一天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静脉形成情况。一旦下肢静脉形成,立即停止试验,并按照血栓形成进行治疗及护理。    1.3  下肢静脉形成的判定  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查血 D-二聚体进行辅助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确诊。 3  讨论 静脉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在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生,多发生于下肢,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妊娠期体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明显增加,抗凝血酶Ⅲ和蛋白 S水平降低,孕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胎盘产生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明显抑制了纤溶系统,进一步加重了高凝状态;分娩或剖宫产时容易引起血管损伤,引起继发性凝血功能增强,同时也损伤了血管内皮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增大的子宫压迫引起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同时硬膜外麻醉可引起血管扩张,下肢血流速度减慢,术后卧床及惧痛减少活动,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加重血流缓慢。采取何种干预措施减少下肢静脉形成,已成为目前医生较为关注的课题。    3.1   LEDVT诊断标准   传统的 LEDVT诊断标准是下肢静脉造影,费用昂贵,属于有创性的检查,且注射造影剂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不能用于早期诊断。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 D-二聚体升高是血栓形成后继发纤溶的结果,能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变化,是筛选 LEDVT的首选指标。通过测定 D-二聚体含量,可以判断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和纤溶亢进,对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能够反映疾病的发展变化、严重程度,帮助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对于监测血栓形成过程或抗凝、溶栓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 LEDVT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具有临床意义,本研究将其作为下肢静脉形成的确诊手段。   目前 一旦确定为高危患者,即刻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进行干预,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明显降低了高危孕产妇 LE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预防措施,无需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操作简便易行,无创伤,经济适用,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1〕林素琴,林剑芳,洪  飞 .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静脉形成的护理〔 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 15): 136-137.   〔 2〕邓月香,曾玉娥,卢小燕 .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 J〕 .齐鲁护理杂志:中旬刊, 2012, 5,( 06): 14-15.   〔 3〕余  鑫,余昌俊,余康敏,许  克 .CD62P、 CD63、 D-二聚体与下肢静脉形成的关系〔 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6( 2): 379-381.    〔 4 〕梁丽霞,李映桃,王  艳,黄燕芳,王天红 .妊娠期下肢静脉栓塞的临床护理〔 J〕 .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 2016第 13卷第 6期: 70-7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实验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疑似患有下肢静脉患者10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对100例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静脉造影检查,并比较两次检查结果。结果100例患者中,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患有下肢静脉患者85例,静脉造影检查患有下肢静脉患者84例,经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检查方式一致性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敏感度为95.8%,特异度为80.2%。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可结合静脉造影检查,是下肢静脉临床检查首选方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 下肢深静脉 临床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科手术后预防静脉形成的护理。方法选择骨科手术后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实验组在常规组的护理模式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静脉的形成发生率。结果通过不同的护理服务之后,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93.02%)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76.74%),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静脉发生率(0%)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的静脉发生率(9.30%),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手术后预防静脉形成的护理用效果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静脉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骨科手术 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部骨折患者发生下肢静脉(DVT)的原因、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76例髋部骨折住院患者;合理功能锻炼;给患者机械预防,降低血液粘稠度;保护血管,等预见性护理措施,预防下肢静脉的发生。结果76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通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及预见性护理,可明显减少静脉形成。

  • 标签: 髋部骨折 深静脉血栓预防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装置在急性下肢静脉(DV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1-2017-03我科收治的29例进行机械血栓清除术(PMT)的DVT患者,在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首先行PMT治疗,依据血管造影评价血栓清除率,对残存血管狭窄病变者予以成形治疗。出院后服用华法林或利伐沙班抗凝至少6个月,第1、3、6、12月返院复查下肢静脉彩超。结果:所有患者均行PMT治疗,术中DSA造影评估22例静脉完全再通,达到清除率Ⅲ级,7例静脉部分再通,达到清除率Ⅱ级。其中23例行狭窄髂静脉球囊扩张,21例行支架植入;所有患者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1例患肢肿胀复发,行闭塞髂静脉支架植入后症状消失。其余患者无病变血管管腔血栓复发。结论: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装置可迅速减轻血栓负荷,提高管腔完全再通率,在急性下肢静脉治疗中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性 机械血栓清除 AngioJet
  • 简介:目的研究介入治疗急性下肢静脉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下肢静脉形成(DVT)患者79例,按照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采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观察组40例,采取导管接触性溶栓术治疗。对比两组的膝上、下15cm处健、患肢周径差与小腿和大腿周径差及消肿率、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急性下肢DVT患者治疗后的膝上、下15cm处健、患肢周径差以及小腿和大腿周径差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小腿和大腿消肿率、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并发症发生率差别不大(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下肢DVT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术进行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针药联合治疗下肢静脉形成(LE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LEDVT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电针组各60例,西药组采用单纯的西药治疗,电针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6.7%,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9,P〈0.01)。电针组治疗后3、7、14d双侧肢体周径差与同期西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事件。结论:电针配合西药治疗LEDVT,患肢肿胀消退更快,静脉通畅率明显提高,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多,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滤器 电针 尿激酶 华法林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骨科术后静脉形成的预防对策,同时探究护理进展。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在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所收治的接受骨科手术的患者中利用自愿参与原则选取52例作为样本人群,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52例患者实行均分,2组患者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26例患者。在参照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在研究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静脉形成率、护理总有效率均显著性更优,对比而言,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在接受骨科手术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静脉形成率。

  • 标签: 骨科 深静脉血栓 预防对策 护理
  • 简介:摘要静脉指的是静脉中血液非正常凝结所导致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静脉可在身体各部位静脉中出现,常见于下肢静脉血栓栓子脱落还会诱发肺动脉栓塞,二者并称为静脉栓塞症。本文对创伤骨科患者静脉的形成与防治进行综述。

  • 标签: 创伤骨科 深静脉血栓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下肢静脉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 60例下肢无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以及诊断,分析两组患者诊断后的相关指标。结果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可知,两组患者检查后的内径情况及 CDFI值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下肢静脉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诊断价值显著,可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骨科手术后静脉形成的因素及护理对策。 方法: 入选 2015年 1月至 2016年 10月的骨科手术患者 82例,按照随机的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静脉的发生率,分析静脉的形成因素。 结果: 骨科手术后患者静脉的形成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抗凝治疗和术后活动。其中抗凝治疗和术后活动是预防静脉的保护因子。观察组的静脉发生率为 1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静脉的发生率 34.1%,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P<0.05)。 结论: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抗凝治疗和术后活动是影响骨科手术患者的静脉形成的因素,其中抗凝治疗和术后活动可预防静脉的形成,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静脉的发生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骨科手术 深静脉血栓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骨科疾病患者大多病情严重,行为受到限制,而且疼痛比较严重。临床骨科疾病有髌骨、髋部等处骨折及尺神经损伤等,主要采用手术治疗。骨科手术后容易形成静脉,病情进展严重时,还会引起患者脑栓塞、肺栓塞等并发症,使患者生命受到威胁。静脉多发生于患者骨折术后制动期,影响愈合。随着临床护理服务的进步,临床护理效果也受到医务人员与患者家属的关注。

  • 标签: 护理干预 预防骨科术后 深静脉血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静脉形成的预防与治疗。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行骨科手术术后发生DVT的患者20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卧床休息,对不超过3天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尽早行介入手术治疗。观察所有患者DVT发生的危险因素,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8%,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骨科手术的患者术后尽早预防可防止DVT的发生,对于DVT患者行药物和介入手术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术后下肢静脉形成危险因素分析主要依据 Virchow的三大因素理论,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制动、肥胖、大手术与术中医源性创伤、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炎性肠病、妊娠、口服避孕药与雌激素治疗等。保守治疗主要包括注意休息、避免久站久坐、间断性抬高患肢、穿弹力袜、物理加压等,用药以抗凝治疗、溶栓、中西医结合为主。血管腔内手术是治疗 LEDVT的主要重要方法,传统手术治疗 LEDVT逐渐减少,人工血管近年来成人研究热点,可有效防止近期血栓复发。

  • 标签: 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 CVC置管患者预防静脉的发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 2015年 12月 ~2016年 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 CVC置管的 8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后,分别给予针对性预防血栓护理和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护理完成后静脉的发生率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患者的血栓发生率( 7.5%)明显少于对照组( 27.5%)。两组差异明显( X²=5.5411; P< 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95.0%)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72.5%),两组间进行比较得出的差异显著( X²=7.4379; P< 0.05)。结论: CVC置管患者预防静脉的发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静脉的发生率,在临床进行推广的可行性高。

  • 标签: CVC置管 预防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 2015年 2月至 2016年 9月期间收治的 50例下肢静脉疑似患者,运用多普勒彩超诊断,而后与静脉造影结果做对照分析。结果:与静脉造影诊断结果对比,多普勒彩超诊断敏感性为 97.56%,特异性为 77.78%,准确性为 94%;多普勒彩超诊断具体情况中,阳性患者中,左下肢为 39例,占比 78%,右下肢为 11例,占比 22%,其中股静脉最多,为 17例,占比 34%,股静脉合并髂静脉为 11例,占比 22%,其他情况相对比例较少。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可以具有无创、准确与可重复性诊断的优势,有效展现下肢静脉具体分布与声像图状况,患者接受度更好。

  • 标签: [ ]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形成的患者45例(观察组)和同期无下肢疾病的健康者45例(对照组)纳入研究,两组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计算对观察组检查率,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中45例患者有44例诊断结果为阳性,检出率为97.78%;对照组为(13.64±3.15)L/min,观察组为(7.46±1.37)L/min,远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不同血管不良征兆的发生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诊断出下肢静脉形成病症,检出率高,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骨科术后下肢静脉形成(DVT)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86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48例,气管插管全麻38例。对患者术前、术后采用心理护理、预防措施、饮食护理、机械护理和药物护理。结果通过对86例骨科大手术患者进行预防及护理措施,发生DVT3例,经过治疗和护理后康复出院,非常有效的减少了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对骨科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正确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 标签: 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