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静脉是住院患者常见并发症,由于静脉起病隐匿,不易察觉,往往在发病后才被发现,易对患者造成较大危害.笔者对静脉的发生病因、国内外流行病学、预防措施及护理管理方法进行总结,望能对静脉的预防及护理提供参考.

  • 标签: 深静脉栓塞 预防 护理管理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出现导管相关感染伴上肢静脉的恶性肿瘤患者抗凝及抗感染治疗的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例乙状结肠癌患者从初始及后续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栓和感染治疗方案的制定、用药进行分析,探讨其诊治合理性。结果该患者PICC相关血栓和感染的治疗基本合理,但利伐沙班用于PICC相关血栓的抗凝治疗循证药学证据不足。结论PICC相关感染伴静脉的恶性肿瘤患者,抗凝和抗感染治疗是必要的。但在治疗时应充分考虑两者的相互影响,并利用循证医学证据合理选择治疗药物。

  • 标签: 导管相关性感染 上肢静脉血栓 结肠癌 用药分析
  • 简介:临床药师参与了一例酒精性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门静脉患者的治疗过程。即参与患者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案的制定与用药监护。协助临床医师确定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了用药教育与用药监护,提高了患者用药依从性和安全性。事实证明,个体化用药方案的设计与分析及用药监护是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的切入点,有助于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酒精性肝硬化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门静脉血栓 临床药师 病例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子宫内膜癌老年患者并发下肢静脉临床治疗中的工作切入点。方法临床药师参与患者治疗的全过程,在抗凝药物的选择、药物剂量调整方面向医师提出适当的建议,并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改变和药物相互作用,防止不良事件发生。结果临床药师的部分建议被医师采纳,患者顺利完成抗凝治疗,未发生任何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临床药师参与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实践,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有利于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化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药学监护
  • 简介: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在预防烧伤患者静脉栓塞症(VTE)高危人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15年3月37例烧伤有发生VTE的高危人群作为低分子肝素钙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进行皮下注射预防静脉形成。2013年3月-2014年2月40例烧伤有发生VTE的高危人群作为对照组,仅采取血栓预防方法,未采用任何防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比较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及VTE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T、INR、TT、APTT、Fib、PLT、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INR、TT、APTT、Fib、PLT、D-D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钙组患者的Fib(2.83±0.90)g/L、PLT(259±30)×10-9/L、D-D(620±20)μg/L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4.56±1.38)g/L、(150±41)×10-9/L、(1420±32)μ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T、INR、TT、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钙组未发生VTE;对照组患者中发生4例VTE,4例均为下肢静脉形成(DVT),其中1例同时合并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低分子肝素钙组VT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3,P〈0.05)。低分子肝素钙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注射部位及附近淤血、瘀斑现象。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第10天停止注射。其余未见有淤血、瘀斑、齿龈出血等不良反应出现。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可以很好的改善烧伤后的高凝状态,尤其有增加血管内皮的抗血栓作用,对烧伤高危人群VTE的形成有明显的预防效果。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钙 烧伤患者 静脉血栓栓塞症
  • 简介:目的对下肢静脉曲张实施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对其临床护理进行相关的讨论,总结相关经验,从而提高这个方面的护理水平.方法将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医院中实施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的8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配,-共分配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个组,其中每组分别为40例.对两组进行不同的处理,对照组进行常规的-些护理,对观察组则实施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同时对两组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相关的记录,最终对其进行相关的分析.结果在住院时间、拆线时间以及并发症3个方面,观察组所用的时间都明显比对照组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患者的康复,-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所需住院的时间.同时在-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术之后并发症的概率,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病痛,对患者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 标签: 下肢静脉曲张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护理
  • 简介:下肢静脉曲张俗称"炸筋腿",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先天性血管壁膜比较薄弱或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是血管突出皮肤表面的症状。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表现为局部红肿痛,硬块形成,疼痛影响行走。

  • 标签: 下肢静脉曲张 康复治疗 静脉系统 静脉瓣膜 皮肤表面 血管壁
  • 简介:目的:通过医嘱审核,促进静脉用抗肿瘤药物合理用药。方法:制定抗肿瘤药物医嘱审核流程,总结常见抗肿瘤药物医嘱审核要点,并对我院2009~2015年全部静脉用抗肿瘤药物医嘱进行审核及干预。结果:静脉用抗肿瘤药物医嘱中可见溶媒品种、溶媒用量、用药剂量等不适宜情况。结论:在静脉配置中心,实施医嘱审核可及时发现医嘱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合理、安全用药。

  • 标签: 抗肿瘤药物 静脉配置中心 医嘱审核 不合理用药
  • 简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harmacyIntravenousAdmixtureServices,PIVAS)是在符合GMP标准、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经过药师审核的处方或医嘱,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药学技术人员和/或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全静脉营养液、静脉用危害药物和抗菌药物等静脉药物的混合调配,为临床药物治疗与合理用药提供服务的机构或部门.

  • 标签: 静脉用药调配 用药错误 药学技术人员 标准操作规程 全静脉营养液 GMP标准
  • 简介:目的探索机械化调配在静脉输液调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00组用药医嘱,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300组,对照组300组,观察组采用Repeater配液泵进行调配,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器调配,分别对2组西林瓶药物残余量、不溶性微粒、调配时间进行检测,并对2种方法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西林瓶药物平均残余量为(0.010±0.003)ml;不溶性微粒10μm以上(1.501±0.901)个/ml,25μm以上(0.101±0.020)个/ml;平均调配时间(41.000±0.201)s/组.对照组西林瓶药物平均残余量为(0.130±0.101)ml;不溶性微粒10μm以上(8.311±1.202)个/ml,25μm以上(1.702±0.503)个/ml;平均调配时间(44.001±0.106)s/组.2组药物残余量、不溶性微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Repeater配液泵调配可以减少西林瓶药物残余量和成品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提高给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 标签: 输注泵 输注 静脉内 治疗应用
  • 简介:研究背景及临床问题临床实践指南推荐静脉生理盐水作为预防肾功能受损患者造影剂肾病的治疗基础。然而,在指南提及的目标人群中,与未接受预防措施相比,这一预防性水化措施保护肾脏功能的临床效果及成本效益并未得到充分研究。Nijssen等人的研究要调查并分析预防性水化这一措施保护肾脏功能的临床效果及成本效益。

  • 标签: 造影剂肾病 肾脏功能 临床实践指南 目标人群 预防措施 肾功能受损
  • 简介:目的:探讨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以下简称"我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发现的医嘱不合理用药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以药品说明书等参考文献为依据,对我院2016年28万条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的医嘱进行审核,分析医嘱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28万条静脉用药医嘱中,不合理用药医嘱3279条,不合理用药率为1.17%,不合理用药主要集中在溶剂选择不当(1746条)、药物配制浓度不当(625条)、用量超过最高剂量(124条)、给药途径错误(109条)、存在配伍禁忌(338条)等方面。临床药师对不合理用药医嘱进行了干预。结论:药师对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的医嘱进行集中审核及干预,可以有效提高静脉用药的合理性。

  • 标签: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 不合理用药 用药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巴曲酶注射液对大鼠血栓栓塞性脑卒中急性超早期的保护作用。方法自体血凝块闭塞左侧大脑中动脉法制备大鼠血栓栓塞性脑卒中模型,32只造模成功大鼠按神经缺陷程度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及巴曲酶注射液低、高剂量(0.3、1.0BU/kg)组和阿替普酶(rt-PA,9mg/kg)组,每组8只,另设假手术组8只。造模1h后尾iv给药,给药后6h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核磁共振(MIR)技术进行大鼠脑SE-T2WI序列扫描,测量脑病变范围;给药后24h评分后取脑进行TTC染色,测量脑梗死范围;给药后6、24h取血浆,测纤维蛋白原(FIB)浓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巴曲酶注射液0.3BU/kg治疗24h(P〈0.05)、1BU/kg治疗6、24h(P〈0.05、0.01)显著改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给药后6hMRI结果显示,巴曲酶注射液0.3、1.0BU/kg显著缩小病变范围(P〈0.05、0.01);给药后24hTTC结果显示,巴曲酶注射液0.3、1.0BU/kg显著缩小梗死范围(P〈0.05);巴曲酶注射液0.3、1.0BU/kg于药后6、24h均可显著降低血浆FIB浓度(P〈0.05、0.01、0.001)。结论巴曲酶注射液能改善大鼠脑缺血急性期受损神经功能、缩小脑病变范围、降低血浆FIB浓度,具脑保护作用。

  • 标签: 巴曲酶注射液 大鼠 血栓栓塞性脑缺血 核磁共振 TTC染色
  • 简介:目的:分析我院静脉滴注莫西沙星所致ADR报告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静脉滴注莫西沙星所致ADR报告,共计66例,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66例ADR报告中,男性患者35例(53.03%),女性患者31例(46.97%),平均年龄(67.33±20.12)岁;不良反应累及神经系统最多(31.87%),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26.09%)、肝胆系统(14.49%)等;最早出现症状者为首次给药10min后,最迟为给药2周后;严重不良反应报告2例,表现为药物性肝损害(1例),谵妄、躁动、四肢抽搐(1例)。结论:静脉滴注莫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多轻微、可逆,但仍需警惕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引起广大医护人员足够重视,加强用药监护,保证用药安全。

  • 标签: 莫西沙星 静脉滴注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目的探究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184例肝硬化患者,根据是否发生EGVB分为出血组(98例)和未出血组(8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EGVB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有无消化道出血史、肝功能分级、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血小板计数(PLT)、门静脉内径、脾静脉主干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和有无红色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t=8.8440、4.5660、7.5919、2.8720、4.3689、3.6832、3.9051、57.6919、23.0039,P〈0.05)。结论有消化道出血史、肝功能分级高、凝血酶原时间长、白蛋白高、PLT低、门静脉内径宽、脾静脉主干内径宽、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和有红色征是肝硬化EGVB的危险因素,对肝硬化EGVB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 标签: 肝硬化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细节化优质护理对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23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8例。观察组实施细节化优质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生活质量评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3.22%,高于对照组的83.05%(P〈0.05)。护理前2组患者QOL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QOL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在治疗期间易出现并发症,为保证患者的护理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对患者进行细节化优质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增强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梗死静脉溶栓 细节化优质护理 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目的比较静脉滴注舒芬太尼与推注舒芬太尼复合吸入七氟醚全麻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择期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静脉滴注,对照组间断静脉注射。两组采用相同的方法诱导后插入气管导管,观察组在插管完成后静脉滴注舒芬太尼,对照组缓慢静脉注射同等体质量剂量舒芬太尼,比较两组在插管前(T1),插管后5min(T2)、10min(T3)及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并比较两组拔管后即刻和术后24h视觉模拟评分和当天及24h内下床活动时间。结果对照组在T2时刻心率较观察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D2)疼痛者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当天下床活动者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舒芬太尼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对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微小,能有效改善手术患者术后的活动行为,对预后有积极作用。

  • 标签: 舒芬太尼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静脉滴注 血流动力学 临床疗效
  • 简介:经外周静脉(PICC)置管是将中心静脉导管从外周静脉刺入,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从而有效避免药物直接刺激外周静脉,降低静脉炎发生概率,也能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危重症疾病新生儿需长时间静脉输液,采用PICC置管也是最常用、最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方式。但临床发现由于PICC置管引发的细菌感染等并发症也较多,影响患儿治疗,增加新生儿疼痛,也不利于预后。

  • 标签: 新生儿护理 预见性护理 新生儿疼痛 静脉置管 静脉输液 静脉切开
  • 简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常见于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等,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即孤立性房颤。房颤除可引起心悸等症状外,还可以因心房缺失泵血功能而使心输出量降低,导致心房内的血流淤滞,促使血栓形成。我国房颤的成人患病率约为0.77%,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双源CT 肺静脉 左心房 评估
  • 简介:目的探讨骨感染病人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45例行PICC置管的骨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统计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145例骨感染病人中发生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27例,发生率为18.62%,并发症以导管相关性感染为主。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人年龄、PICC置管操作护士年资、导管管腔数、导管留置时间、是否有其他自身疾病是病人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是否有其他自身疾病经哑变量处理后,患糖尿病与免疫抑制类疾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人年龄大于65岁、患糖尿病或免疫抑制类疾病、PICC置管操作护士年资小于10年、使用双腔PICC导管及导管留置时间大于20d是引起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及时给予相应临床预防与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骨感染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