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支架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4年4月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共70条患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腔内支架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寿命表法计算患者血管通畅率,用lon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模型进行症状复发的多因素分析。结果68例(69条患肢)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半年、1、3、5年通畅率分别为90%、71%、39%及31%。2例行踝以上截肢,保肢率为97.1%。随访中死亡6例。术后22例症状复发。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后停用抗血小板聚集及降脂药物、功能锻炼对症状复发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停用抗血小板聚集及降脂药物是影响术后缺血症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是否长期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药物是影响术后缺血症状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腔内支架术后良好的随访及依从性对症状复发可起到预防作用。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球囊扩张 支架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椎体成形(Pere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新鲜椎体压缩性骨折注入骨水泥的时机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3年4月,采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71例患者资料。通过对比观察中推注骨水泥时间来研究骨水泥渗漏情况及骨水泥渗漏类型等。结果直接持续推注骨水泥患者有8例10椎体外漏,但均未出现神经症状,经过改进推注骨水泥方法后未发生1例骨水泥外渗。结论对新鲜骨折及椎体后缘破裂上下终板破裂并不是绝对手术禁忌征。严格把握注入骨水泥时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并发症发生的。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骨质疏松 注入骨水泥 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JLBR-YIIB,脉冲NdYAG激光泪道治疗机泪道成形在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方面的疗效,同时对不同阻塞部位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所有观察对象均来自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阻塞性泪道疾病患者共76例(142只眼),均采取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泪道成形进行治疗,按照泪道阻塞的部位不同,可分为泪小点阻塞(12只眼)、鼻泪管阻塞(51只眼)、慢性泪囊炎(30只眼)、泪小(总)管阻塞(33只眼)及外伤性泪小管离断(16只眼)5组,术后给预定期清洗泪道,对其治疗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泪小点阻塞、鼻泪管阻塞、慢性泪囊炎、泪小(总)管阻塞及外伤性泪小管离断的有效率分别是86.9%和95.%、93.0%和96.0%、78.4%和82.7%、89.1%和93.8%、40.0%和65.0%。经过Ridit分析,R±SR分别是0.921±0.023、0.927±0.007、0.856±0.013、0.914±0.009、0.749±0.055。慢性泪囊炎组的治疗疗效低于鼻泪管和泪小(总)管阻塞组(P<0.05);外伤性泪小管离断组治疗疗效低于其他4组(P<0.05)。结论采取JLBR_YIIB,脉冲NdYAG激光泪道治疗机道成形治疗鼻泪管阻塞有很好的疗效,其次依次是泪点、泪小(总)管阻塞、慢性泪囊炎及外伤性泪小管离断等的治疗,但需要严格把握适应症。

  • 标签: 泪道阻塞 泪囊炎 激光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方法。方法采用V-Y腱成形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并用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手术病例共计14例,12例获得随访,时间为2-10年,平均5.2年,疗效优10例(83.3%),良2例(16.7%),优良率达100%。结论V-Y腱成形疗效佳,可以作为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优选式。

  • 标签: 腱成形术 陈旧性跟腱断裂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侧支循环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间接血管重建手术疗效。方法将80例侧支循环功能不全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患者行间接血管重建手术,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计分情况。对照组40例患者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计分情况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接管重建手术可以促进血管再生、建立和完善侧支循环,能够改善局部缺血状态,使临床症状得以缓解或消失,还能消除Ⅲ级侧支的产生,从而降低脑出血的几率,是ICVD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 标签: 脑血管病 缺血性 侧支循环 血管重建术 间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诱发因素,为今后的临床治疗研究提供可靠性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来院就诊的200例急性脑血管患者,详细记录其病史、病程以及诱发病因,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00例急性脑血管患者中起病时有可见或可分析的诱因者有168例,突发性者有32例,但是对于突发性患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发病原因与其日常生活情况以及发病前情绪变化有极大的相关性。此外,在此次研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诱因者74.1%,显著性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因过度疲劳、长期或突发的情绪波动、咳嗽或排便用力过度、过量饮酒等生活客观原因也是造成的急性脑血管发病的主要因素。其中,以情绪因素比例最高,达35.2%,其次是过度的行走活动或过度劳累,此外天气原因也与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所有比较原因中,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P<0.05)差异。结论多数脑血管发病患者均有一定的诱因,其中客观因素中,以情绪波动、过度劳累以及过量运动为主要原因,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应注意对患者的客观因素进行调节与教育,特别是具有原发脑血管病因的患者,控制其相关诱因的发生,可以极大地减小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并且可以提高患者愈后的恢复效果与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 脑血管病 发病诱因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头颈部血管病变血管成像的阳性病例。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扫描,造影剂量1.5ml/kg,注射速率3ml/s,扫描延迟时间16s~18s,在工作站进行三维图像重建。重建方法为MIP、VR、MPR等。结果34例阳性病例中,一侧颈内动脉狭窄2例,一侧椎动脉狭窄3例,双侧椎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畸形2例,海绵窦瘘1例,颅内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5例。血管成像对于病变大小、形态、范围均能清晰显示。结论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无创、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 标签: CTA 脑血管病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126-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A对头颅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8例头颅血管病变患者,进行MRI与MRA检查,分析其影像特点。结果88例中动脉瘤(12例)MR检查(MRI+MRA)检出率为91.7%(11/12),动静脉畸形11例,MR检查(MRI+MRA)检出率为100%。而海绵状血管瘤8例MRI检出率为100%。血管硬化狭窄MRA的检出率为90.2%,血管闭塞的检出率两者均为100%。结论MRA能无创有效地诊断头颅血管病变。

  • 标签: MRA 脑血管病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117-01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护理的重要性,通过临床观察,将护理方法更加广泛地应用。方法选取我院结我院收治的100例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的患者在一般护理基础上进行特定的护理干预,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一般护理,在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出现几率和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出现的几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并发症进行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特定的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病痛,降低并发症出现几率,使其快速恢复健康。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介入治疗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分析中医辨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评价其治疗特点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期间接收治疗的8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两个治疗小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治疗一个月之后,观察对比两个治疗小组的治疗效果,主要对比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50%),中医辨证治疗比西医治疗效果更好,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差异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明显,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中医辨证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 临床疗效 观察
  • 简介:急性自发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之一,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早期诊断与治疗可明显降低此类疾病的病死率。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的快速发展,因其有无创、快速、检出率高等特点,已成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最有效取代方法。

  • 标签: 出血性脑血管病 CT血管造影 自发性 诊断价值 急性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原因,以利于治疗过程的干预。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干部病房神经内科的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低钠血症分为2组,低钠组32例,正常组48例,对低钠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老年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影响因素包括高龄、卧床、鼻饲、意识不清、合并肿瘤、合并肺炎或呼吸衰竭、合并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营养状况差(均P<0.05)。临床表现按发生率高低排位依次是疲倦、厌食、意识障碍加重、恶心、呕吐、四肢发凉、头晕、烦躁、谵妄及抽搐,前3位分别为68.75%、65.63%、59.38%。32例均及时发现低钠血症,及时补充钠后得以纠正,2例因反复低钠血症,最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肺部感染等死亡。结论老年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仍较高,发生的原因与后遗症严重程度、合并症、生存状态等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对高危因素进行干预、高危患者重点监测是预防和治疗的主要手段。

  • 标签: 脑血管病后遗症 低钠血症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DSA法对上述研究中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诊断并治疗。结果研究结果发现,120例患者中,106(80%)例可见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另外14例造影阴性,显示为正常,在上述脑供血狭窄或闭塞中,发现颈动脉狭窄59例,占55.67%,其中颈内动脉狭窄44例,占74.58%,颈总动脉狭窄15例,占25.42%,同时椎动脉狭窄36例,占33.96%,大脑中动脉狭窄7例,占6.60%,大脑前动脉狭4例,占3.77%,同时在研究中发现部分动脉有侧支血管开放。按上述狭窄程度的不同,将上述颈动脉狭窄分类后发现,轻度狭窄44例,占41.51%,中度狭窄,45例,占42.45%,重度狭窄17例,占16.04%上述患者再经过DSA诊断后,同时给予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随访结果发现,未有脑缺血的发生。结论DSA检查对脑血管病的诊断意义重大,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DSA 诊断 治疗
  • 简介:烯醇化酶同工酶均为胞浆二聚体酶,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糖酵解代谢中,催化2一磷酸甘油酸转化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由免疫性质不同的α、β、γ3种亚基组成。而特异地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γγ型,被命名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经研究证实,NSE的释放量与神经细胞死亡数量呈显著正相关。本文阐述了NSE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脑出血 脑缺血缺氧 脑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Fluency覆膜支架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TIPS)治疗门静脉主干癌栓并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导致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TIPS。其中9例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急性出血,另2例为顽固性腹腔积液。TIPS中采用Fluency覆膜支架建立肝内门腔分流道。测量支架置入前后的门静脉压力。术后随访1~18个月,分析疗效。结果11例TIPS均获成功,共置入21枚覆膜支架,直径8mm支架20枚,7mm支架1枚,支架长度4~8cm。平均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2.00±4.12)mmHg降至(11.82±3.09)mmHg(t=10.76,P〈0.001)。6例在术后1周出现不同程度肝性脑病,经口服乳果糖等内科处理后症状消失。9例急性出血患者术后出血停止,另2例顽固性腹腔积液患者术后腹腔积液明显减少。随访期间,超声提示支架血流通畅,无复发。9例因多器官衰竭于术后2~14个月死亡[平均(5.67±4.00)个月];另2例分别随访16及18个月仍存活。结论对门静脉主干癌栓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采用覆膜支架行TIPS是可行的,可有效控制近期门静脉高压相关症状。

  • 标签: 门体分流术 经颈静脉肝内 支架 高血压 门静脉 肝细胞
  • 简介:目的分析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探讨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压)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1例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伴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记录不同部位脑血管狭窄的数目,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H型高血压及各危险因素与脑动脉狭窄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1)131例高血压患者,H型高血压患者94例(71.76%),81例(81/94,86.17%)存在血管狭窄;单纯高血压病患者37例(28.24%),25例(25/37,67.57%)存在血管狭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发生率略高于颅外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年龄、吸烟、高血压、H型高血压、三酰甘油P值均小于0.05,OR值分别为1.043,1.312,1.159,3.413,1.850。结论(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H型高血压的比例明显大于单纯高血压。(2)H型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3)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无明显区别。(4)年龄、吸烟、高血压、H型高血压、三酰甘油均为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脑缺血 高血压 半胱氨酸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无持续剂量和有持续剂量两种不同方法的咪达唑仑患者自控镇静(PCS)在冠状动脉支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拟行冠状动脉支架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3组:持续剂量+单次剂量(Bolus)组(A组,n=20)、无持续剂量的Bolus组(B组,n=20)和无镇静对照组(C组,n=20)。A组和B组在实施局麻前分别使用咪达唑仑进行两种不同方法的自控镇静:A组PCS设置为持续剂量0.1mg/(kg·h),Bolus为0.25mg,锁定时间为3min;B组PCS设置为无持续剂量,Bolus为0.5mg,锁定时间为3min,两组均无负荷剂量。C组在常规局麻无镇静状态下进行冠状动脉支架中持续检测ECG、HR、BP、SpO2、患者镇静程度评分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并于术前、中和术后3h分别采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ACTH水平变化。术后随访患者镇静满意程度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情况。结果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功能、冠脉病变、术前血浆儿茶酚胺、皮质醇、ACTH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中A组和B组MAP、HR均较C组显著下降(P<0.01),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A组SpO2较C组显著下降(P<0.01),B组较C组轻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中血浆儿茶酚胺、皮质醇和ACTH水平均明显低于C组(P<0.01),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h3组间无显著差异。A组(3.9±0.9)和B组(2.5±0.5)镇静评分明显优于C组(1.2±0.42)(均P<0.05);BIS值A组(71.5±10.5)和B组(75.4±10.9)显著低于C组(92.5±3.7)(均P<0.05),A组较B组镇静评分高、BIS值低(均P<0.05),并出现2例镇静过度。结论采用无持续剂量的咪达唑仑进行自控镇静可较好地控制镇静程度,有效降低应激反应,安全�

  • 标签: 患者自控镇静 冠状动脉支架术 咪达唑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