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细胞形态检验在发热疾病诊断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我院 30 例发热疾病患者为观察 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 30 例为对照组,两组均分别进行血细胞常规分析和血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对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细胞平均体积 ( MCV) 、红细胞压积 ( HCT)、 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 (RDW -SD)均值均高于对照组 ( P< 0.05), 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 MCH) 与对照组相近( P> 0.05)。 结论:血细胞形态与发热疾病有一定的联系,可以在一定程度内反应患者发热疾病的情况。血细胞形态检查可以对血细胞形态、数量检查,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值得 在临床检验中大力推广。

  • 标签: 血细胞形态学 检验 发热疾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 2018年 3月至 2018年 6月北京首儿李桥儿童医院的 4例患儿外周血细胞标本进行瑞氏一姬姆萨染色,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计数。 结果 病例 1 发现 97%的原始幼稚细胞。病例 2发现正常形态和中心淡染区扩大的双群红细胞。病例 3发现中性粒细胞胞浆可见大量的中毒颗粒和空泡变性。病例 4发现 10%的异型淋巴细胞。 结论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是查找病因的重要手段,有助于针对病因的有效治疗。

  • 标签: 外周血细胞 形态学 光学显微镜 镜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细胞形态检查法对临床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来我院接受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的正常患者18例作为对照组,将同期检测结果异常患者1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体检者皆给予血细胞形态检查法检测,对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检出异常者有13例,正常者有5例,假阴性率为27.8%;对照组检出异常者为1例,正常者为17例,假阴性率为5.5%,观察组的13例患者中白细胞异常、红细胞异常、细胞形态异常、存在寄生虫患者分别有4例、6例、2例与1例。结论血细胞形态检查法可以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准确的证据,能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细胞 形态学检查 临床疾病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运用于儿科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在2016年4月-2017年7月收治的200例儿科患儿,对其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结果在200例进行检测的患者中,有134例出现异常,其中病毒感染36(18%),异型淋巴细胞60(30%),原幼细胞4(2%),贫血34(17%)。传染病患者的异型淋巴细胞情况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2(8.95%),流行性感冒9(6.72%),手足口病5(3.73%),三种都以Ⅰ型最多。结论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运用于儿科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标签: 外周血细胞 形态学检验 儿科疾病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髓细胞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对血液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区域内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0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收治的10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对象(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和骨髓细胞情况。结果研究组受试人员的PLT、PCT等参数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受试人员的MPV、PDW等参数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研究组患者血小板数量及分布呈单个、偶见状态,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数多显示为幼稚型或颗粒型;对照组健康受试人员血小板呈成堆式分布,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数多显示为成熟产板型。结论血液疾病患者与健康人体血小板参数和骨髓细胞检查结果具有明显差异,因此,骨髓细胞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可嘴作为血液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 标签: 骨髓细胞 血小板参数 血液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检验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我院血常规检验血细胞异常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40例作为实验组,开展血细胞形态检验工作,筛查MCH指标、HCV指标与HCT指标、阳性检出率。结果经过调查实验组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意义(p<0.05)。对照组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实验组,组间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结论在临床检验的过程中,采用血细胞形态检验法,能够正确反映病情异常情况,辅助临床诊断工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临床检验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必要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常规检测中血液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6月-12月收诊的150例全自动检测分析仪监测结果异常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150例血液检测结果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标本的形态检查结果。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液细胞形态异常有6例,假阴性率为4.00%,血液细胞形态检测联合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后有50例患者出现血液形态异常,其阳性率为33.3%。观察组患者细胞形态正常的患者为47例,其假阳性率为31.33%。对照组出现6例患者出现白细胞形态异常与红细胞形态、血小板相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x2=5.712,P=0.017;x2=24.994,P=0.000001)。结论采用血液细胞形态检测的方式,其诊断的方式更加的准确,所以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应该加强应用。

  • 标签: 血常规 血液细胞形态学 应用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形态检查出现误诊与漏诊的的原因,并依此提出对策。方法选取自2016年3月—2018年1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接受血液细胞形态检查的44例误诊与漏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做出回顾性的分析以及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对血液细胞形态检查存在误诊与漏诊的44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以及细胞形态数量进行观察,均得到了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得出血液细胞形态检查出现误诊和漏诊的原因如下除了部分检验人员对血液分析仪的性能没有完全的掌握和熟练应用的原因之外,还有使用血液细胞形态检查的准确率并不是百分之百。结论虽然血液细胞形态检查能够为检验人员的工作带来便利,但对于疑似患者仍与要借助显微镜及其他的检查。其次,应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掌握对血液分析仪的使用,从而避免血液细胞形态检查出现误诊与漏诊的情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生物形态检验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电脑随机编码法将2016.03.02日-2018.02.02日在县医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尿路感染患者分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各分离出100株大肠埃希菌,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结合以往工作经验给药,观察组进行微生物形态检验,合理用药。比较2组感染程度、工作人员幸福感指数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重度感染率(3.00%)、中度感染率(18.00%)低于对照组,轻度感染率(79.00%)较对照组更高(p值<0.05);观察组工作人员的幸福感指数得分(134.56±10.14分)高于对照组(85.25±6.10分)(p值<0.05);观察组满意度(99.00%)高于对照组(83.00%)(p值<0.05)。结论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实施微生物形态检验可以控制感染程度,监测病原菌传播路径,合理用药。

  • 标签: 感染性疾病 诊断 微生物形态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微生物形态检验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3月本院接诊的尿路感染病患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双盲法将之分成实验和对照两组,每组40例。各组均分离出大肠埃希菌40株,对实验组的菌株实行微生物形态检验,而对照组菌株则不进行任何的处理。综合分析两组的感染情况,并对其作出比较。结果实验组的轻度感染率为77.5%,中度感染率为20.0%,重度感染率为2.5%;对照组的轻度感染率为37.5%,中度感染率为37.5%,重度感染率为25.0%。经比较,实验组的菌株感染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积极采取微生物形态检验法,并将之用于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中,有助于提高患者病情诊断的准确性,并能为疾病的控制和监测提供重要指导。

  • 标签: 感染性疾病 应用价值 微生物形态学检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生物形态检验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到2018年5月于本院实施诊治的90例尿路感染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分组法纳入对照组与实验组(n=45)。对照组菌株未实施任何处理,实验组菌株实施微生物形态检验,比较两组患者菌株的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菌株感染发生率为8.89%,对照组菌株感染发生率为31.11%,组间差值比较具备统计意义(p<0.05)。结论微生物形态检验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有助于降低菌株感染发生率,对患者疾病的准确诊断、针对性治疗等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微生物形态学检验 感染性疾病诊断 菌株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6-12到2017-12共174例血液标本,对照组单独应用血涂片细胞形态检测。研究组血涂片细胞形态联合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研究组对单核细胞、嗜碱性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疾病以及中性粒细胞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存在一定差距,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在血常规检查中应用价值高,可有效提高检验准确率和检验质量,从而为医师提供诊断依据,提高整体治疗效果,获得患者满意与认可。

  • 标签: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所参加的全国寄生虫形态间质评误报原因分析,找出对寄生虫形态识别能力的薄弱点,并针对性的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逐步提高对各类寄生虫及其虫卵的识别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漏诊、误诊,为临床对寄生虫疾病的诊治提供准确的诊断信息,为本地区消灭寄生虫病做出应有的贡献。方法对2002~2014年(除2003年和2004年)所参与的全国寄生虫形态室间质评回报成绩进行回顾分析,利用EXCEL表格对11年的135幅寄生虫图片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其误报原因。结果本实验室11年中参评的135幅全国寄生虫形态室间质评图片中,124幅与参考答案一致,11幅与参考答案不符合,正确率为91.85%误报率为8.15%。结论从事寄生虫形态的工作人员对各类人体寄生虫及其虫卵形态的鉴别能力不足,尤其对少见、罕见寄生虫及其虫卵形态的识别能力较差,是导致误诊漏诊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各类寄生虫及其虫卵形态特点、生活习性,并结合临床及流行病资料,逐步提高对各类寄生虫及其虫卵形态的识别能力,才能为临床提供重要的病原诊断依据。

  • 标签: 寄生虫 室间质评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脑肿瘤转移与脑肿瘤血脑屏障形态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病理室储存的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脑肿瘤患者行手术切除的标本38份为研究目标,其中其中脑胶质瘤26份、脑转移瘤12份,对所有病例标本的血脑屏障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脑转移瘤病理标本的观察结果示TJ扩张延长、胶质膜减少消失、出现窗孔结构、癌细胞逸出血管腔等异常情况均较为常见。26份星形细胞瘤病理标本观察结果示基膜均较为完整,未见TJ结构异常改变较为完整,少部分胶质膜减少,吞饮小泡数量增多,Ⅲ级、Ⅳ级病理标本部分基膜现虫蚀空洞现象。结论脑肿瘤患者血脑屏障形态结构的改变与脑肿瘤转移情况直接相关,血脑屏障不完整为脑肿瘤转移提供了结构基础。

  • 标签: 脑肿瘤 血脑屏障 肿瘤转移 形态学改变
  • 简介:目的探讨葛根黑苏汤联合温针灸对薄性子宫内膜形态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西药组(A组)、中药+温针灸组(B组)、中药+温针灸+西药组(C组)。观察三组患者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类型、容积及内膜下血流,随访妊娠率。结果与A组比较,C组子宫内膜厚度、A型内膜及内膜下血流Ⅱ+Ⅲ型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5);B组与A组比较A型内膜及内膜下血流Ⅱ+Ⅲ型所占的比例高于A组(P〈0.05),但内膜厚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B组与C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三组内膜容积比较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三组临床的妊娠率分别为10%、33.3%、36.7%,B、C两组妊娠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葛根黑苏汤联合温针灸能使子宫内膜增厚,A型子宫内膜比例升高,在改善子宫内膜厚度上与戊酸雌二醇有相似的效果,能改善子宫内膜血流状态,有利于胚胎着床,从而提高了妊娠成功率,研究还发现葛根黑苏汤联合温针灸在改善子宫内膜血流状态及提高妊娠率其疗效优于戊酸雌二醇。

  • 标签: 葛根黑苏汤 温针灸 子宫内膜 不孕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表现。方法选取我院患者进行核磁共振影像检查肝内胆管细胞癌30例,共50个病灶。观察核磁共振影像表现包括形态和边缘,密度、信号和强化特点,灶周和肝外改变,同时将病理改变与核磁共振影像表现相对照。结果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30例患者中,18例为结节型,12例为块状型。经病理检验,30例患者镜检结果,14例患者可见典型的腺癌样结构,4例患者中为中低分化腺癌,4例患者为乳头状腺癌。结论肝内胆管癌的核磁共振影像主要表现为血供少,但有极少部分肿瘤表现为血供多。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并与其病理基础相关。认识以上特征与病理改变,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肝内胆管细胞癌 核磁共振影像学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发展一种通过三维形态参数评价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行为的新方法。方法:将采集的12名健康志愿者枸橼酸钠抗凝外周血均分为二份,一份加入200μmol/L乙酰水杨酸(ASA)处理作为实验组,另一份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血小板进行洗涤纯化。将纯化血小板加入Ⅰ型胶原蛋白修饰的反应池中在静态条件下诱导血小板活化聚集,通过形状测量激光显微系统观察分析形成的血小板聚集体三维形态。同时,通过光透射浊度法(LTA)分析血小板功能。结果:本技术可在无标记情况下获取血小板聚集体的形貌、高度及三维形态图像数据,并可量化血小板聚集体的体积参数;ASA处理能明显改变血小板聚集体的三维形态特征;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小板聚集体体积显著降低(t=8.97,P<0.01),而横截面积改变不显著(t=1.94,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体体积截断值为1395μm3时鉴别ASA抑制功效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7%和75%,其准确度和灵敏度均优于LTA方法测试的聚集度参数。结论:本研究建立的ASA抑制血小板聚集行为的三维形态分析方法将为后续研究和临床评价ASA抗血小板聚集效应提供新的分析策略。

  • 标签: 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 三维形态 Ⅰ型胶原蛋白 血小板聚集体体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及与MR影像诊断细胞癌的临床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来我院就诊的62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均行CT及MR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两组检查方式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结果62例肝细胞癌患者MR诊断符合61例,其中病灶<1cm、1~3cm、>3cm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31%、100.00%、100.00%;CT诊断符合54例,病灶<1cm、1~3cm、>3cm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6.92%、89.29%、90.48%,MR总诊断符合率98.39%明显高于CT诊断的87.10%,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CT及MR时临床肝细胞诊断常用检查手段,相对CT检查而言,MR增加扫描的诊断准确率更高。

  • 标签: MR CT 肝细胞癌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不同时期胸主动脉夹层(TAD)腔内修复术后临床结局以及主动脉重塑形态特点。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45例患者,按照发病时期分为两组,其中23例为亚急性组,22例为慢性组。比较分析采用TAD手术前后的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生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血栓形成情况具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果差异无显著差异,随访期间发生的并发症类型主要有逆行性A型夹层、内漏等。结论综合来看,亚急性期患者TAD比较稳定,腔内修复术效果相对较好,主动脉重塑效果与慢性期患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 标签: 不同时期 胸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临床结局 主动脉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