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临床收治的重症脑外伤手术昏迷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压力损伤的防范作用及护理满意度。方法选择重症脑外伤手术昏迷的患者80例,均为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随机分组,就采用综合护理(观察组,n=40)与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n=40)压力损伤发生和患者护理满意度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压力损伤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重症脑外伤手术昏迷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压力损伤发生,增强护理水平。

  • 标签: 重症脑外伤 手术昏迷 综合护理 压力性损伤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PDCA降低PIVAS药品破损。方法回顾统计分析我院静脉配置中心成立(2016年3月-12月)以来药品破损例数,对于破损例数居高不下的现状,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持续改善全流程质量控制1。结果针对不同破损情况逐条制定对策后,破损例数大幅下降,药品破损率由活动前的0.74‰降至0.12‰。结论PDCA循环对PIVAS的药品流程内破损干预效果明显,可降低药品破损例数。

  • 标签: PDCA PIVAS 药品 破损例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降低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导管滑脱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出本科室2017年1~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留置PICCO导管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模式将其分为常规组与细节组,每组均34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细节组实施细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导管滑脱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SDS评分,细节组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显著(P<0.05);常规组的导管滑脱是8.8%,细节组是2.9%,细节组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常规组的护理满意度是85.3%,细节组是97.1%,细节组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细节护理在留置PICCO导管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且可有效降低导管滑脱,进而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实施。

  • 标签: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导管 滑脱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贝优芬联合氦氖激光预防使用对治疗放射皮肤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放射治疗的6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单纯氦氖激光照射,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贝优芬外用涂抹。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中,观察组患者放射皮肤损伤0级4例,Ⅰ级16例,Ⅱ级7例,Ⅲ级3例,Ⅳ级0例;对照组患者放射皮肤损伤0级0例,Ⅰ级2例,Ⅱ级16例,Ⅲ级8例,Ⅳ级4例,观察组患者皮肤损伤程度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67%明显好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乳腺癌患者,采用贝优芬联合氦氖激光预防使用,可有效降低放射皮肤损伤程度,有效预防了放射性皮炎的发生,临床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贝优芬 氦氖激光 放射性皮肤损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激光治疗对患者皮肤损伤以及护理效果,以提高护理的质量。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8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激光治疗后皮肤损伤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皮肤损伤情况,并给予感染控制、皮肤护理、皮肤保养、照射前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护理措施,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对比分析各种护理所起到的效果。结果经过精心护理后,所有患者的皮肤损伤情况均痊愈,而且术后随访无复发的情况。结论激光治疗会对皮肤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了解激光术如何破坏正常皮肤结构,以及激光术后如何加强皮肤护理,使激光治疗达到最理想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治疗 激光 皮肤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增高的因素,并提出降低剖宫产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之间在我院实施剖宫产的产妇500例,对其剖宫产产妇的临床病历进行分析,对产妇为何实施剖宫产的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再制定相应降低剖宫产的措施。结果发生剖宫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①胎儿因素;②产妇因素;③社会因素,并给予产妇加强预防干预的措施、加强心理干预,对降低剖宫产有积极的意义。结论对产妇在产前加大相关知识水平宣传的力度,充分了解产妇的病情和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分娩前应对产妇是否符合剖宫产的指征进行控制,能减低剖宫产,但是需要产妇和医生的共同配合。

  • 标签: 剖宫产率 因素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痛分娩对降低剖宫产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4月-2018年4月90例分娩产妇随机分组。常规分娩组予以常规分娩,未用无痛分娩,无痛分娩组则予以无痛分娩。比较两组自然分娩、剖宫产;产程耗时、分娩中疼痛指数;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结果无痛分娩组自然分娩、剖宫产优于常规分娩组,P<0.05;无痛分娩组产程耗时、分娩中疼痛指数优于常规分娩组,P<0.05;无痛分娩组母婴不良结局发生和常规分娩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无痛分娩对降低剖宫产的价值高,可有效提升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缩短产程耗时和减轻产痛,同时不对母婴结局产生不良作用,安全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无痛分娩 剖宫产率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晚交班缺陷的效果。方法组建品管圈活动小组并对圈成员分工明确,选定“降低晚交接班缺陷”为活动主题,对我科护士晚交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目标预期设定,通过问题解析明确问题要因,针对的制定并实施对策,观察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晚交班缺陷变化情况。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晚交班缺陷阶段合计次数由原来的92次将至23次,现状值由原来的25.56%下降至6.39%,目标达成109.17%,实际改善幅度75%。结论合理制定并正确实施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晚交班缺陷,有效预防了不良事件的发生,对于持续完善护理质量意义重大。

  • 标签: 品管圈 晚交班缺陷率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静脉输液外渗成效,保证患者输液安全、提供患者满意度。方法通过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定、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要因分析、对策拟定、实施和效果确认等程序进行品管圈活动。比较活动前与活动后静脉输液外渗的改善情况。结果活动前,静脉输液外渗为3.65%,活动后,通过重点解决穿刺位置不当、选择输液工具不当、应用刺激性药物所导致的输液外渗现象等方面,静脉输液外渗降至0.49%。

  • 标签: 品管圈 静脉输液 外渗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助产技术在降低剖宫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4月-2018年1月90例分娩产妇,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用遵医护理,试验组用助产技术。比较两组满意程度;第一产程耗时水平、第二产程耗时水平、产后出血总量情况;护理前后焦虑的情况、抑郁的状态;剖宫产。结果试验组满意程度、焦虑的情况、抑郁的状态、第一产程耗时水平、第二产程耗时水平、产后出血总量情况、剖宫产方面相比对照组更有优势,P<0.05。结论分娩者实施助产技术效果确切。

  • 标签: 助产技术 降低剖宫产率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降低住院患者误吸品管圈护理总结。方法选取我院住院患者(112例),选取时间-2015年2月1日至2016年3月2日,将住院患者(112例)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56例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56例实施品管圈护理)观察组。结果观察组住院患者的护理效果评分(90.15±1.24)分、护理模式评分(89.27±2.11)分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效果评分(81.27±1.16)分、护理模式评分(70.15±0.27)分(P<0.05),观察组住院患者的误吸8.93%低于对照组误吸17.86%(P<0.05)。结论通过对住院患者实施品管圈护理,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能降低患者误吸,促进康复。

  • 标签: 降低 住院患者 误吸率 品管圈 护理总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流产后关爱服务在降低重复流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3月到9月进行流产手术的患者18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关爱服务,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对两组患者实施6个月的跟踪随访,统计两组重复流产。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为4.44%(4/90),较比对照组13.33%(12/90)的发生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重复流产为1.11%,对照组重复流产出为7.78%;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流产后关爱服务的实施有效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做好积极的配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认知,有效降低重复流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流产 关爱服务 降低重复流产率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前诊断对降低出生缺陷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待产的220例产妇资料作为回顾分析研究对象,将其按是否行产前诊断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0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产前检查,观察组行产前检查并行产前诊断。比较两组产妇的妊娠结果以及新生儿状况。结果观察组母体并发症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产儿死亡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产儿的缺陷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有13例产妇因产前检查中胎儿存在异常,行产前诊断进一步确诊异常而终止妊娠,对照组所有产妇均进行生产。结论产前诊断能够有效地发现胎儿异常,对于缺陷严重的胎儿采取合理的规避策略,从而降低新生儿的缺陷发生,提高生产质量,值得临床运用。

  • 标签: 产前诊断 出生缺陷率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产科护理新模式对促进自然分娩和降低剖宫产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124例产妇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产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产科护理新模式,观察对比两组产妇自然分娩/剖宫产。结果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产科护理新模式,可促进产妇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的重要意义。

  • 标签: 护理新模式 自然分娩 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手术室标本管理中的应用。方法使用PDCA循环对我院手术室的病理标本进行管理,将PDCA实施前后的病理标本管理差错发生进行对比。结果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方法,我科抽查了2017年1月及3月的标本登记信息,共抽查标本登记177例,并与病理科及时沟通,发现手术标本管理差错为16.9%(登记差错无数量差错),抽查2017年3月标本登记信息,共抽查151例,标本管理差错为12.2%(登记差错无数量差错)。标本送检及时准确。结论手术室实施PDCA循环法有效提高了手术室全体人员对标本管理重要的认识,手术室重视每日标本登记、标本核对以及标本交接,并对发生差错的问题进行全科讨论,优化了值班人员标本登记流程,更改标本柜布局,设置病理性废物专用收集盒,标本登记本添加核查者签名等措施,实施双人核对签名杜绝了差错发生。

  • 标签: PDCA循环 标本管理差错 改进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实施品管圈活动对于降低ICU交接班缺陷产生的影响。方法我院重症医学科科室在2017年1-6月实施六个月主题为“降低ICU晨间交接班缺陷”的品管圈活动。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前,ICU交接班缺陷为24.8%,明显高于品管圈活动实施后(16.3%),组间差异比较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明显降低ICU交接班缺陷,应该进行推广。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ICU 交接班缺陷率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用PDCA循环管理法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本院接诊的300例跌倒高风险住院病患为研究对象,利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对300例入选病患进行分组实验组、对照组各有150例。实验组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法。观察两组跌倒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满意。结果实验组的跌倒发生为0.67%,明显比对照组的8.0%低,P<0.05。实验组的患者满意为99.33%,明显比对照组的87.33%高,P<0.05。结论对住院病患进行PDCA循环管理,可有效降低跌倒发生,改善预后。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 跌倒发生率 降低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护理干预管理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并行阴道分娩的180例初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式上的差异分成两个组别,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而研究组则采用护理干预管理,对比两组效果。结果研究组会阴侧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总有效率相比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护理干预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产妇的会阴侧切,护理效果显著,且安全较高,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管理 降低 初产妇 会阴侧切率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流产后关爱服务在降低重复流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3月到9月进行流产手术的患者18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关爱服务,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对两组患者实施6个月的跟踪随访,统计两组重复流产。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为4.44%(4/90),较比对照组13.33%(12/90)的发生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重复流产为1.11%,对照组重复流产出为7.78%;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流产后关爱服务的实施有效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做好积极的配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认知,有效降低重复流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流产 关爱服务 降低重复流产率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皮肤存活的临床影响。方法 本次纳入对象为 2018年 5月 ~2019年 5月收治的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患者 72例,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各 36例,其中对照组采取皮瓣游离再回植术,观察组采取显微外科技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皮肤存活。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100.0%,比对照组 80.0%明显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皮肤总存活为 91.7%,比对照组 61.1%明显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临床疗效优良,可提高术后皮肤存活,改善手部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手部皮肤逆行撕脱伤 显微外科技术 应用 术后皮肤存活率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