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2 个结果
  • 简介:施行术后切口镇痛,传统上采取肌肉注射止痛药法,效果往往不够确切;因顾虑病人出现镇痛药过量或成瘾,以致约有70%的病人因用药量偏小而存在不同程度的镇痛不全。胸腔术后切口疼痛刺激,可引起一系列内分泌和病理生理反应,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呼吸浅速和自主咯痰能力降低,容易促成

  • 标签: 胸腔手术 硬膜外腔镇痛 镇痛效果 自控镇痛 PCEA 不良反应
  • 简介:臂丛神经由颈5-8及胸1脊神经前支组成,出椎间孔后在横突面被纤维束膜和椎间筋膜紧密固定,在腋窝处又被腋窝筋膜紧密固定,由此在不适宜的体位下,可以导致臂丛神经过度被压和牵拉而引起损伤,临床表现为上肢发麻、针刺感和位置感丧失,重者可致上肢运动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

  • 标签: 全麻手术 臂丛神经损伤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发病原因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胸腔手术术毕前施行肋间神经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30例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静脉镇痛组(A组)及肋间神经阻滞合并静脉镇痛组(B组),各为15例。A组术后利用静脉输注泵,按2.5ml/h持续泵入芬太尼复和液(芬太尼15μg/ml+咪唑安定0.3mg/ml)。B组于开胸前用0.5%布比卡因阻滞切口上下5个肋间神经,并于术后利用静脉输注泵按2.5ml/h持续泵入芬太尼复合液(芬太尼10μg/ml+咪唑安定0.3mg/ml)。定时点用视觉模凝评分法(VAS)评定疼痛程度;测定HR、MAP、血气PaO2及PaCO2;测定用力肺活量(FVC)和第一秒用力呼出气量(FEV1)。结果:A组病人术后3h及6h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B组病人术后3h、6h的FVC和FEV1显著高于A组(P<0.01及P<0.05)。A组病人入监护室即刻的PaO2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开胸前施行肋间神经阻滞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并明显发送通气功能。

  • 标签: 肋间神经阻滞 胸腔手术 术后镇痛 布比卡因 芬太尼 咪唑安定
  • 简介:为防止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等不适,临床上多在术中及手术采用去枕平卧的体位。这一特殊体位给许多患者造成不适,甚至加重患者的痛苦。目前,临床上这一体位的采用也存在争议。作者观察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术中及手术去枕及置枕对头痛、头晕等不适或受发生率的影响,报道如下。

  • 标签: 硬膜外麻醉 术中 术后 麻醉体位
  • 简介:术后肺部并发症(poatoperativePulmonarycomplications)是常见并发症,其出现的频率和风险因考还不完全明确,研究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对降低发生率和死亡率都有指导意义。通过检索Medlin。数据库.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对其影响因素和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熟知导致PPcs的高危因素并懂得相关并发症防治原则,很有必要。

  • 标签: 围手术期 呼吸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28例急诊手术并发ARDS病人的初起症状、生理参数变化以及病情转归资料,对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造行分析。结果:28例术后合并ARDS病人经抢救存活20例,死亡8例,占28.6%。结论:提高ARDS治愈率的关键在于尽早明确诊断,迅速施行有效的呼吸支持和综合治疗。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症手术后 多脏器功能障凝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术后并发 早期诊治
  • 简介:目的:观察前列腺术后两种不同镇痛方法的效果。方法:60名前列腺手术患者分为A、B两组。A组采用硬膜外腔病人自控镇痛法:B组采用哌替啶肌注传统镇痛法。镇痛48h期间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膀胱痉挛次数、血压、心率、SpO2,以及恶心、呕吐和瘙瘩等并发症,进行两组比较.结果:A组的镇痛效果比B组传统哌替啶肌注镇痛者优。结论:前列腺术后镇痛宜常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法。

  • 标签: 硬膜外自控镇痛 前列腺手术 术后 哌替啶 肌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