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髓母细胞显微手术治疗技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11年7月显微手术治疗的28例髓母细胞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19例经小脑蚓部入路手术,9例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21例(75.0%),次全切除7例(25.0%);出院时GOS评分5分18例(64.3%),4分6例(21.4%),3分3例(10.7%),1分1例(3.6%)。结论髓母细胞以显微手术治疗为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术中精细操作避免重要神经结构和血管损伤,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其临床预后。

  • 标签: 髓母细胞瘤 显微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椎管内血管外皮细胞诊治和预后,提升对该病的总体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例经病理证实椎管内血管外皮细胞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结果1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7例全切,9例近全切,2例大部切,随访到12例,随访11~131个月(平均57个月),有9例术后行普通放疗,有5例死亡,其中2例发生转移,其余7例存活目前生活自理。5年存活率及复发率分别为87.5%,37.5%。结论椎管内血管外皮细胞为恶性肿瘤,手术应尽量全切,术后建议行放疗。鉴于其易复发和转移,经积极治疗的患者术后仍应定期复查。

  • 标签: 椎管内 血管外皮细胞瘤 显微外科手术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抑癌基因PTEN在人脑星形中的表达及二者与人脑星形细胞侵袭性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0例人脑星形细胞组织和10例正常人脑组织中的MMP-2和PTEN蛋白的表达,并且分析二者与人脑星形细胞临床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MMP-2和PTEN在低度恶性星形细胞和高度恶性星形细胞组织中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星形细胞恶性度增高,MMP-2的表达强度呈上升趋势而PTEN表达强度逐渐下降;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人脑星形细胞中MMP-2和PTEN之间呈负相关(Rs=-0.518,P〈0.01)。结论MMP-2和PTEN是人脑星形细胞分化程度和转移的潜在生物学指标,联合检测MMP-2和PTEN更有利于判断星形细胞生物学行为和病理分级。

  • 标签: 人脑星形细胞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第10染色体丢失的磷酸酶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研究颅内动脉与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关系。方法选择未破裂颅内动脉患者24例和正常对照者16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培养基进行选择性培养,分析14d后细胞形成的集落数,并对贴壁细胞进行细胞鉴定、分析和计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其吞噬荆豆凝集素和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内皮功能;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13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三抗阳性细胞并计数。结果颅内动脉患者外周血EPCs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流式分析结果显示三抗阳性细胞数比例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颅内动脉患者外周血EPCs的数量较无动脉者明显降低。

  • 标签: 内皮细胞 干细胞 颅内动脉瘤 病因学
  • 简介:目的探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胶质中的表达和基因扩增状态,并分析其与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westernblot和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10例正常脑组织、60例不同级别原发性胶质和25例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组织中EGFR蛋白水平和基因扩增状态,并分析其与肿瘤凋亡蛋白P53的相关性。结果在不同级别的原发性胶质组织中,EGFR的阳性表达与扩增程度不同,I~Ⅱ级组与Ⅲ~Ⅳ级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性胶质中EGFR免疫组化阳性率和基因扩增率分别为85%和40%,显著高于继发性胶质母细胞(28%和2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GFR过表达与基因扩增状态并不一致,在有EGFR扩增的原发性胶质母细胞中均有EGFR过表达,在EGFR过表达的肿瘤中仅有31.03%EGFR扩增;在胶质中EGFR阳性表达与P53呈正相关(r=14.22,P:0.001)。结论EGFR在不同级别胶质中差异性过表达和扩增,且与肿瘤细胞凋亡相关,其基因扩增状态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中存在差异,EGFR可作为胶质母细胞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

  • 标签: EGFR 胶质瘤 凋亡
  • 简介:目的研究模拟缺氧条件下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U87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U87胶质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缺氧对照组、低浓度干预组、高浓度干预组。CoCh模拟缺氧,U87胶质细胞经不同浓度ATRA(5、10μmol/L)干预后,实时定量PCR法及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中VEGFmRNA、缺氧诱导因子lα(HIF-1仪)mRNA及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缺氧对照组相比,低、高浓度干预组VEGFmRNA表达分别为缺氧对照组的(2.08±0.23)倍及(3.13±O.14)倍,两组与缺氧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低、高浓度干预组HIF-1αmRNA表达分别为缺氧对照组的(1.62±0.07)倍及(1.83±0.09)倍,两组与缺氧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而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在缺氧对照组为(2.15±0.12),低浓度干预组为(2.32±0.20),高浓度干预组为(3.09±0.08),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在模拟缺氧条件下,ATRA可在转录及翻译水平增加U87细胞中VEGF的表达.而这种表达上调可能部分通过上调HLF-1α表达实现。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缺氧 全反式维甲酸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 简介:目的探讨慢病毒干扰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1、2(Chk1、Chk2)基因表达对脑胶质细胞放射治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根据基因库数据提供的Chk1及Chk2基因核苷酸序列,各选择设计一条适合转录短发夹RNA(shRNA)的DNA序列,构建慢病毒并转染胶质细胞系U87细胞进行传代扩增。用实时PCR和免疫印迹法分别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测定Chk1及Chk2的表达。转染后U87胶质细胞经X线照射48h后,进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检测。结果成功包装慢病毒后转染U87细胞,实时PCR检测Chk1和Chk2的干扰效应,其抑制率分别为73.74%和85.12%。细胞周期检测显示照射组和照射干扰Chk2组的细胞大部分阻滞在GYM期;照射干扰Chk1组细胞放射治疗后的凋亡率较对照组和干扰Chk2组细胞明显增高(P〈0.05)。结论慢病毒转染细胞可以有效的将干扰Chk1和干扰Chk2基因带到U87细胞并发挥作用,干扰Chk1和Chk2可以增加U87细胞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为胶质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 标签: 胶质瘤 U87细胞 RNA干扰 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 放射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血管合并脊髓压迫的外科手术方式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脊柱血管合并脊髓压迫病人的临床资料。6例均经后正中入路,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肿瘤切除,结合减压和(或)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随访6例,时间4-36个月,2例病人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予以射波刀治疗后,改善1例,无效l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椎管内肿瘤切除+椎板减压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血管合并脊髓压迫的基本手术方式,椎体部分切除术对于脊髓前方压迫的部分病人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血管瘤 脊柱 脊髓压迫 减压术 椎板 椎骨切除术
  • 简介:异柠檬酸脱氢酶l(isocitratedehydrogenase1,IDHl)基因突变发生在肿瘤早期,研究发现:IDHl基因与胶质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等密切相关。本文就IDHl基因突变与胶质的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异柠檬酸脱氢酶1 基因突变 诊断 预后
  • 简介:目的总结显微外科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9例(151个病灶)椎管内神经鞘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经后正中入路行全椎板切除术,暴露肿瘤后行手术切除,其中30例切除病变后使用钛连接片行椎板成形术。结果全切除134个,近全切除17个,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证实均为神经鞘。出院时症状好转128例,无变化l例。随访82例,失访47例,随访时间13-58个月,术前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通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及个性化手术方案.大部分椎管内神经鞘可得到全切除,疗效满意。

  • 标签: 神经鞘瘤 椎管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总结颅内海绵状血管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碌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本组病变均全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卡氏评分(KPS)〉90-100分13例,〉80-90分8例,〉70-80分3例,〉60-70分1例,〉50-60分2例。随访3个月-6年。头痛症状消失8例,好转1例;视力恢复3例,好转2例;急性起病者,生活自理7例,合并不同程度功能障碍3例;头晕、行走不稳治愈1例,好转1例;癫癎病人随访2年无发作。结论硅微手术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血管瘤 海绵状 中枢神经系统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小脑前下动脉发病率低。天坛医院827例动脉的资料,小脑前下动脉动脉仅有2例,占0.24%[1]。山东省立医院一组406例动脉,发现小脑前下动脉动脉3例,占0.74%[2]。而其中的宽颈动脉则鲜有报道。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1病例患者,女性,37岁,因"突发剧烈头痛5h"入院。

  • 标签: 小脑前下动脉 宽颈动脉瘤 山东省立医院 天坛医院 剧烈头痛 发病率
  • 简介:目的总结颅内巨大脑膜的手术技巧,以期进一步提高颅内巨大脑膜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53例巨大脑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3例患者中,脑膜SimpsonI级切除者21例,Ⅱ级切除者19例,Ⅲ级切除者12例,Ⅳ级切除者1例。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颅内巨大脑膜的首选治疗方案是显微手术切除,手术技巧决定了肿瘤切除的范围及预后。

  • 标签: 巨大脑膜瘤 显微手术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破裂前交通动脉的早期显微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病人的临床资料,早期运用翼点手术入路治疗。结果颈夹闭92例,动脉孤立6例,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12例。术后按GOS预后评分标准:良好91例,中残(生活能自理)2例,重残(需他人帮助)2例,死亡3例。随访80例,时间9-24个月,病人预后良好77例,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结论破裂前交通动脉应及早选择显微手术治疗。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对于前循环动脉,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仍是疗效最为可靠的治疗方法。但动脉破裂后有再次破裂出血的危险,而且越早期破裂风险越大,因此对于Hunt-Hess分级Ⅰ-Ⅱ级的患者,大部分作者建议早期手术,可以减少由于动脉再次破裂而造成的死亡和致残率。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采用翼点人路夹闭16例前循环动脉。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 前循环 破裂 早期
  • 简介:目的探讨枕大孔区神经鞘的手术入路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显微手术切除枕大孔区神经鞘21例,其中19例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2例采用改良的远外侧入路。结果手术21例均全切。无手术死亡,及手术致残。21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恢复良好。结论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及显微外科治疗可以提高枕大孔区肿瘤的全切率及临床疗效。

  • 标签: 枕大孔区 神经鞘瘤 显微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前交通动脉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颅内前交通动脉行微弹簧圈栓塞的治疗经验。结果动脉腔完全致密栓塞33例,次全栓塞2例,动脉颈部有残留2例。术后死亡1例。18例病人随访6-12个月。复查DSA显示:复发1例,行手术夹闭;余病人未见动脉复发迹象。结论前交通动脉,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针对性血管内栓塞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伽玛刀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CHCS)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伽玛刀治疗的12例CHCS病人的临床资料.中心剂量为15.0-30.0Gy,平均(24.0±2.2)Gy;周边剂最为7.5-15.0Gy,平均(12.0±1.2)Gy。结果随访12例,时间6-60个月。病人的术前症状均有所改善。经MRJ检查:肿瘤缩小12例.结论伽玛刀治疗CHCS有明显疗效,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 标签: 血管瘤 海绵状 海绵窦 伽玛刀 磁共振成像
  • 简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41例41个颅内微小动脉行栓塞治疗。男17例,女24例,年龄31~76岁,平均(58±12)岁。

  • 标签: 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