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淋巴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从2005年7月到2012年4月这三年的时间里所收治的原发性皮肤淋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组的9例原发性皮肤淋巴癌患者中,完全缓解的患者4例,部分缓解的患者是3例,无效的患者是2例,总有效率是77.7%。结论原发性皮肤淋巴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疾病,在临床治疗上,仍然需要不断探求新的治疗方法,以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 标签: 原发性 皮肤淋巴瘤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属于非霍奇金淋巴中的一个亚型,其共同特征为肿瘤细胞呈间变性,多呈巢状分布,并伴有淋巴结的坏死和明显的沿窦和滤泡间侵润,本文就其在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CD30 病理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DLBCL)是成人中发病率最高的中高度恶性淋巴,在组织形态、分子遗传学和免疫表型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基因和免疫分型对DLBCL的诊断分型和临床治疗,以及评估预后均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致力于寻找与DLBCL发生发展的机理及疾病预后相关的因素,包括基因表达和免疫组化标记。本文重点对DLBCL的分子遗传学和免疫学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 标签: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分子遗传学 免疫表型 组织病理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复方斑蝥胶囊辅助治疗老年淋巴疗效观察,分析复方斑蝥胶囊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2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淋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进行CHOP方案化疗,21d为一个周期,治疗6个周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口服复方斑蝥胶囊,每次3粒,bid,连服4个月。结果①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为68.29%,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083,P<0.05;②观察组出现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反应、心脏毒性的病例和发生率分别为19/46.34%、2/4.88%、15/36.59%、1/2.44%,其中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复方蝥胶囊辅助治疗老年淋巴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复方斑蝥胶囊 老年淋巴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PTL)的病理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PTL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4例均为女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形成结节。均为非霍奇金淋巴,其中3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DLBCL型),1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MALT型),3例伴有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结论PTL多为B细胞淋巴,并伴有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其发生可能与抗原的长期、慢性刺激导致B细胞克隆增生有关。

  • 标签: 淋巴瘤 甲状腺 原发性 B细胞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有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的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和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68例患有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的临床患

  • 标签: 原发性 胃肠道恶性淋巴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颈部恶性淋巴相关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疗效。方法对我院2003年上半年至2007年上半年住院部收治的100例头颈部恶性淋巴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地分析总结。头颈部恶性淋巴的病变部位主要是以颈部为主,占54例。第二为腭及扁桃体,占26例。全部患者的临床表现因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首发的症状主要是以颈部出现无痛性的包块为主。首次就医出现误诊的占20例,临床误诊率占20%。全部患者的治疗方案主要是进行化疗治疗,再辅以手术以及放疗治疗。结果全部患者在门诊复查随访中发现,在Ⅰ期和Ⅱ期的80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失访,剩余的70例患者中,存活时间>1年的患者占70例,>3年的患者40例,>5年的患者占10例。Ⅲ、Ⅳ期20例中,失访3例,余17例患者在半年后全部死亡。结论头颈部恶性淋巴具有多种复杂的临床表现,且没有特异性,十分容易误诊。本研究应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对该病展开治疗,分期对临床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头颈部肿瘤恶性淋巴瘤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淋巴的病理分型,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1年4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消化道恶性淋巴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9例患者均进行了化疗,1)1例霍奇金淋巴采用MOPP化疗方案,化疗2个疗程后病灶渐缩小,临床症状减轻。6个疗程后完全缓解(CR)。追踪随访5年未再复发。2)非霍奇金淋巴(NHL)8例选用CHOP方案,其中1例已行急诊剖腹探查,病灶(回肠末段)已手术切除。7例患者在化疗后(另1例已手术)病情均得到有效缓解,共进行了6-8个疗程不等。跟踪观察5年生存率达89.5%,其中1例2年后病灶复发,化疗无效死亡。结论胃肠道恶性淋巴病理分型临床上以非霍奇金淋巴(NHL)为主,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多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与原发胃肠道恶生肿瘤相似,往往发现已为中晚期。治疗以化疗为主,结合放疗及手术治疗。化疗方案临床上多采用MOPP及CHOP,该两种方案副作用相对较小,治疗效果较满意。

  • 标签: 胃肠道淋巴瘤 肿瘤分型 化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与CT诊断腮腺淋巴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收治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26例,并就腮腺腺淋巴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腮腺腺淋巴中,超声和CT发现相同,单侧23例,双侧多发3例。居浅叶18例,深浅叶同时受累4例,深叶4例。超声和CT表现肿瘤形态规则呈圆形或卵圆形,境界清晰者23例,欠清晰者3例。结论超声与CT互相结合,综合分析才能提高定性诊断符合率。

  • 标签: 腺淋巴瘤 超声检查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MRI影像表现对原发性脑淋巴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7例原发性脑淋巴患者的进行CT、MRI检查,并与17例颅内转移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原发性脑淋巴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原发性脑淋巴CT扫描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T2WI信号多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与颅内转移患者影像学特征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脑淋巴患者具有CT、MRI特征表现,对患者进行CT、MRI影像学检查存在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CT MRI 原发性脑淋巴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氟达拉滨联合化疗治疗初治滤泡型淋巴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确诊的40例初治滤泡型淋巴患者,其中17例接受FC方案治疗,13例接受R-FC方案治疗。所有患者都接受3-7个周期的化疗,平均化疗周期数为4个周期。结果40例患者中达达到完全缓解者26例,部分缓解者1例,总有效率为90.0%。结论氟达拉滨治疗初治滤泡型淋巴的临床缓解率较高,无病生存时间较长,且不良反能够以耐受。

  • 标签: 氟达拉滨 滤泡型淋巴瘤 初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淋巴的CT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28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颈部淋巴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28例中22例为非霍奇金淋巴(NHL),6例为霍奇金淋巴(HL)。累及部位包括鼻咽、鼻腔、扁桃体、舌根、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结论颈部淋巴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对淋巴的诊断及观察侵犯范围有一定价值。

  • 标签: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脐血血浆(cordbloodplasmaCBP)在植物血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PHA)诱导脐血源性T淋巴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脐血血浆和脐血单个核细胞;将脐血单个核细胞分为CBP+PHA和PHA两组,检测两组细胞增殖率及免疫表型。结果CBP+PHA组细胞增殖指数低于PHA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细胞表型都以CD3+、CD4+为主,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脐血血浆对脐血源性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影响不明显,可能与RPMI1640培养体系具有相似的效果。

  • 标签: 脐血 T淋巴细胞 增殖 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DHAOx和DHAP方案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即刻疗效、化疗的毒副反应,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临床上确诊为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符合入组条件患者40例,随机用DHAP或DHAOx实施治疗。结果DHAOx方案组和DHAP方案组的即刻有效率分别是55%(11/20)和45%(9/20),两组病人的即刻有效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方案的的主要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外周神经毒性反应,DHAP方案组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高于DHAOx方案组(P<0.05),而DHAOx方案的急性外周神经毒性高于DHAP方案组(P<0.05)。结论两种方案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均具有较高的有效率和可接受的毒副反应。DHAOx方案组病人的耐受性较好,对于年龄较大的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选择DHAOx方案有一定优势。

  • 标签: DHAOx方案 DHAP方案 非霍奇金淋巴瘤 复发性 难治性 挽救性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补定喘颗粒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将92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应用三补定喘颗粒颗粒剂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疗程均为4周;检测并比较患儿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结果治疗后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降低而CD8+、CD4+/CD8+比值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CD8+、CD4+、CD4+/CD8+比值3项指标变化的明显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三补定喘颗粒具有纠正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儿CD4+/CD8+比值失衡的作用,从而对其反复的急性发作起到一定预防作用。

  • 标签: 三补定喘颗粒支气管哮喘缓解期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简便实用、成本低、纯度高并且成熟稳定的,体外培养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癌细胞及建立原代细胞系的方法,为皮肤癌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对20份皮肤鳞癌患者的新鲜手术标本,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和胶原酶消化悬液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通过直接观察、细胞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细胞形态学特征及鉴定所得到的癌细胞情况。结果3份标本两种方法均培养出皮肤细胞,后者培养的细胞生长速度快。结论应用组织块和胶原酶消化法培养食管癌细胞,方法可行,适合推广应用。

  • 标签: 皮肤鳞状上皮癌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