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微等离子联合甘醇酸治疗痤疮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痤疮瘢痕患者随机分为微等离子联合甘醇酸试验组及微等离子对照组,每组30例。微等离子治疗使用闪耀离子束,每2个月治疗1次;甘醇酸治疗于每次微等离子治疗后1个月进行,每项各进行3次治疗,全部疗程7个月。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采用ECCA评分进行临床效果评价和不良反应观察。结果两组ECC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试验组ECCA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等离子治疗痤疮瘢痕效果确切,联合甘醇酸治疗后疗效更佳。

  • 标签: 痤疮瘢痕 微等离子 甘醇酸 色素沉着
  • 简介:目的探讨微等离子射频联合窄谱强脉冲光治疗浅表性和增生性瘢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2例面部和四肢浅表性瘢痕和轻度增生性瘢痕患者,进行微等离子射频治疗,每2个月治疗1次,治疗2~3次后,进行窄谱强脉冲光治疗,每月1次,共治疗2~3次;全疗程结束后3个月对瘢痕进行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评价。结果瘢痕治疗痊愈率12.5%,显效率50%,有效率34.3%,无效率3.2%,总有效率为62.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微等离子射频联合窄谱强脉冲光治疗瘢痕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

  • 标签: 瘢痕 微等离子射频 窄谱强脉冲光
  • 简介:目的评价抗苍白螺旋IgM抗体检测对梅毒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72例梅毒患者进行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并与RPR、TPPA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清抗苍白螺旋IgM抗体在一期梅毒的阳性率为73.3%(11/15),在二期梅毒的阳性率为88.9%(16/18),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1.6363,P>0.10)。在潜伏梅毒,IgM抗体阳性率为26.1%(6/23),显著低于早期显性梅毒(x~2=17.6189,P<0.005)。在一期、二期和潜伏梅毒,RPR和TPPA的阳性率均为100%。入组前2-24个月己经给予正规抗梅治疗的梅毒16例,其中IgM抗体阳性2例。结论在本研究中,检测特异性IgM抗体诊断一期梅毒并下优于RPR和TPPA。IgM抗体在潜伏梅毒敏感性低,其诊断应依靠RPR和TPPA。目前不推荐单独检测抗梅毒IgM抗体来监测病情和判断疗效。抗苍白螺旋IgM抗体的临床意义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 标签: 梅毒 IGM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简介:目的研究传统美容中药白芨的提取物经皮给药系统中提高药物渗透性的方法.方法以超声方洗提取白芨乒注入法制备不同浓度醇质体,以SD雄一性大鼠离皮肤作为媒介,Franz散池为体外模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白芨提取物含量。

  • 标签: 白芨提取物 经皮给药系统 醇质体 凝胶
  • 简介:目的探讨电离子术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治愈率及复发率。方法160例尖锐湿疣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电离子术联合光动力治疗组81例和单纯电离子术治疗组79例,分别用电离子术联合光动力治疗和单纯电离子术治疗,末次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治愈率及复发率分别为92.6%和7.4%,单纯治疗组分别为48.1%和51.8%。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46,P〈0.05)。结论电离子术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

  • 标签: 尖锐湿疣 5-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 电离子术
  • 简介:通过对《理瀹骈文》的补深沉思考后得出“寓攻于补、泻即是补、宣即是补、升降即是补等”结论,进而阐明“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的实质内容。次而挖掘出“外补仍需药补”的隐藏之意。最后指明其应用。

  • 标签: 外治 气血流通 补法
  • 简介:目的厂解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asahii,T.asahii)菌丝生长与顶(spitzenk6rper)的关系。方法用荧光染剂FM4—64对YPD液体培养基培养后的Zasahii进行荧光染色,经不同浓度细胞松弛素D抑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结果。结果在T.asahii芽胞、芽管以及菌丝顶端和亚顶端均可见:到FM4—64荧光聚集;随着细胞松弛素D浓度的增加,其顶荧光逐渐消失。T.asahii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结论T.asahii存在与真菌极性生长密切相关的顶,其在控制菌丝生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阿萨希毛孢子菌 顶体
  • 简介:天疱疮是一组由表皮细胞松解引起的大疱性皮肤病,特点是在皮肤及黏膜上出现松弛性水疱或大疱,尼氏征阳性。一般天疱疮的水疱护理主要采用小水疱(直径〈1cm)不处理使其自行吸收、大水疱(直径〉1cm)无菌低位抽吸疱液的方法,且均保留疱壁。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对轻症天疱疮患者的皮损采取清除水疱及疱壁,然后暴露创面的方法效果较为理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天疱疮 水疱 清除 暴露 护理
  • 简介:患者男,62岁,手足干燥、疼痛伴多发溃疡2月余。患者于5月前在外院肺部病理确诊“非小细胞肺癌”,予以“阿替尼50mg口服,每天1次”治疗。皮肤科检查:左无名指、左拇指、右食指,双足跟,双足掌内缘可见9个大小不等溃疡面,溃疡深约1~2mm不等,溃疡边缘较整齐,最大面积约2cmX3cm,最小面积约0.8cmX0.8em,部分溃疡上见少量黄白色分泌物,左无名指处溃疡上覆黑痂,双手双足皮肤干燥,手足活动无明显限制。病理示:炎症性溃疡。诊断:手足皮肤反应。

  • 标签: 阿法替尼 手足皮肤反应 溃疡
  •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超声乳化法治疗腋臭的疗效。方法:随机将436例患者分成2组,治疗组230例应用小切口超声乳化法治疗,对照组206例应用小切口剪刮法治疗。结果:小切口超声乳化疗效较好,有效率为89.41%,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为6.47%,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小切口超声乳化法治疗腋臭,疗效好,遗留瘢痕小,并发症少。

  • 标签: 腋臭 手术方法 超声乳化 疗效
  • 简介:黏附介导的微生物定植在病原菌感染的起始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能黏附到宿主多个组织器官,导致全身性播散,引起梅毒螺旋(Tp)的感染。因此如何能在感染早期通过阻断Tp黏附到宿主成分从而避免传播成为近年研究热点。TP0136蛋白作为三种已知能黏附到细胞外基质纤连蛋白的Tp蛋白之一,在Tp的黏附定植和病原体感染早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TP0136蛋白作为Tp重要的黏附蛋白在梅毒致病机制、临床检测和疫苗开发中的研究价值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TP0136蛋白 梅毒螺旋体 致病机制 临床检测 疫苗开发
  • 简介:目的:探讨PCR+膜杂交CT/UU/NG三联检测在临床性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PCR+膜杂交和实时荧光PCR检测CT、UU、NG,并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性以及相关性。结果:PCR反向膜杂交和实时荧光PCR的CT、UU、NG的筛查结果接近(P〉0.05),而男女筛查结果差异较大(P〈0.05)。结论:PCR反向膜杂交操作简便,筛查快速、准确,有与实时荧光PCR法相当的检测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膜杂交法 人乳头状病毒 PCR法
  • 简介:目的分析超薄皮瓣手术治疗腋臭常见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154例腋臭患者行超薄皮瓣手术治疗,观察并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54例中出现血肿12侧(3.9%)、积液7侧(2.3%),创缘坏死33侧10.7%).表皮坏死43侧(14.0%),切口感染3侧(0.97%),延迟愈合者37侧(12.0%),残留异味13侧(4.2%)。结论腋臭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各相关因素完善治疗方法,精细操作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腋臭 手术 超薄皮瓣法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龙珠软膏倒模联合红蓝光治疗痤疮的疗效及安全陆。方法寻常性痤疮患者40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t00例。综合组为龙珠软膏倒模后+红蓝光照射;联合组为龙珠软膏外用+红蓝光;单纯组为龙珠软膏外用;常规组为多西环素+0.0.25%维A酸乳膏外用。每周复诊1次,观察不良反应,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综合组有效率为90.0%,优于其余各组(77.0%,62.0%,60.0%),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有效率优于单纯组和常规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组与常规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四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龙珠软膏倒模联合红蓝光照射治疗痤疮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 标签: 龙珠软膏 倒模疗法 红蓝光 痤疮
  • 简介:目的:对比乳胶凝集免疫比浊(3TP)与梅毒螺旋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梅毒抗体的效果。方法:对TPPA检测的血清标本共291例(阳性191例,阴性100例),均采用乳胶凝集免疫比浊进行平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91例标本的检测结果提示,乳胶凝集免疫比浊与TPPA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977,P〈0.01)。结论:乳胶凝集免疫比浊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特点,适用于自动生化分析仪,操作简便又快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血清梅毒抗体 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 自动化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