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采用脉冲射频等离子聚合技术,在医用不锈钢表面制备了等离子聚烯丙胺薄膜,并进一步在聚合薄膜表面固定白蛋白(BSA)分子。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光电子能谱(XPS)、台阶仪、原子力显微镜和淌滴分别表征结构成分、厚度、表面形貌和水接触角。结果表明:随着放电功率增加,聚烯丙胺薄膜中氮含量及伯胺基浓度减小,薄膜厚度和表面粗糙度增加,接触角增大。XPS分析证明白蛋白分子被固定于聚烯丙胺薄膜表面。体外血小板粘附评价表明,不锈钢表面固定白蛋白的聚烯丙胺薄膜能显著抑制血小板粘附及激活。

  • 标签: 等离子体聚合 烯丙胺 白蛋白 医用不锈钢 血小板黏附
  • 简介:目的抗菌羟基磷灰石(HA)涂层,并对涂层的抗菌性能及生物安全性进行初步的评价.方法应用真空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含磷酸锆载银抗菌剂的HA涂层,就其对牙龈单胞卟啉菌(Pg)、具核梭杆菌(Fn)及伴放线放线杆菌(Aa)的抑制作用进行表征,并分别采用MTT和急性溶血实验检测涂层的细胞毒性和对红细胞的破坏性.结果含抗菌剂5wt%以上的HA涂层对Pg、Fn及Aa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抗菌力大小依次为Pg>Fn>Aa.含抗菌剂的羟基磷灰石涂层的细胞毒性分级均为0或l级,没有细胞毒性.涂层的急性溶血率<5%,符合溶血实验标准要求.结论含磷酸锆载银抗菌剂的真空等离子喷涂HA涂层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和生物安全性,是较有前途的种植候选涂层材料.

  • 标签: 真空等离子喷涂 HA涂层 磷酸锆载银抗菌剂 细胞毒性 急性溶血实验
  • 简介:目的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等离子喷涂羟基磷灰石涂层优化方法的研究进展,并从过程控制的角度为涂层的优化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方法从等离子喷涂工艺参数、对涂层进行后期热处理以及梯度涂层的设计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涂层优化的研究进展情况.结果通过改变喷涂工艺参数可以改善涂层的组织与性能;通过对涂层进行后期的热处理可以提高涂层的结晶度;通过制备梯度涂层可以提高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结论研制出既具有较高的界面结合强度又有较好稳定性的种植材料是下一步羟基磷灰石涂层种植材料的发展方向.

  • 标签: 等离子喷涂 羟基磷灰石 涂层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模拟体液对HA涂层体外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等离子喷涂,在碳/碳复合材料表面制备HA涂层,并对涂层进行了热处理.利用X射线衍射仪(X-raydiffraction)、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等检测手段,分析该涂层的物相和形貌,观察HA涂层在模拟体液中的影响.结果XRD检测结果表明,在模拟体液浸泡过程中,涂层的主要组成相的相对含量和结晶度不断发生变化.由SEM分析结果可知,在浸泡过程中,内送粉方式下制得的HA涂层的表面沉积物呈现近似网状的结构.同时,在Ringer溶液中,可以观察到HA涂层溶解痕迹.结论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可以恢复HA的结构完整性,同时提高涂层的结晶度.

  • 标签: 羟基磷灰石 等离子体喷涂 模拟体液 碳复合材料
  • 简介:目的观察正交设计在热致分相(TIPS)制备生物可吸收储存式多孔药物载体中的应用。方法采用热致分相(TIPS)制备生物可吸收储存式多孔药物载体,并以正交设计优化生物可吸收储存式多孔药物载体的制备条件。结果用TIPS制备生物可吸收储存式多孔药物载体的孔隙率为68%-86%、相对密度为0.58-0.76g/cm3,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2.3MPa和51MPa以上。通过正交试验并综合分析优化实验结果为:影响生物可吸收储存式多孔药物载体成型的主要因素顺序是成型温度〉浓度〉冷冻时间;最佳成型条件为:体积(1,4-二氧六环)/质量(PDLLA/Col)比为10、成型温度为-70℃及冷冻时间为0.5小时。结论在使用热致分相法制备储存式载体材料过程中,通过正交试验予以优化,可使材料性能更加稳定,成型效率更高。

  • 标签: 正交试验法 储存式载体 热致分相
  • 简介:建立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吸收性明胶海绵中的铬(Cr)含量的方法。选择硝酸作为微波消解的酸,明确了微波消解和石墨炉的工作条件。方法的检出限为0.004mg/kg;定量限为0.013mg/kg;样品进样的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04%(n=11);同批样品重复性的RSD为3.63%(n=7);回收率为92.79%~109.31%。本方法准确简便,可用于吸收性明胶海绵中重金属Cr含量的测定。

  • 标签: 吸收性明胶海绵 微波消解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敷料
  • 简介:对磁声耦合成像进行原理性验证实验研究.从不同的几何模型出发,分别建立了圆线圈、矩形线圈和三角形铜线圈模型作为成像目标,置于稳恒磁场中,同时对其施加正弦脉冲信号,用中心频率为1MHz的声传感器检测铜线圈在磁声耦合作用下产生的声信号,在不同位置、不同角度检测产生的声信号并进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超声传感器采集的声信号能对应铜环线圈位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法,以磁声耦合的方式实现进一步的成像研究.

  • 标签: 注入电流式 磁声耦合 实验设计 铜线圈 洛伦兹力 信号检测
  • 简介:直流电导入药物离子,可以解决口服和注射药物难以到达的组织部位以及剂量不足的问题。我们介绍了采用高频方波导入,大幅度提高有效导入脉冲的平均电流和峰值电流,且无极化现象发生,不会引起皮肤的电化学灼伤,明显提高了离子导入的治疗效果,并探讨了反向离子导出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高频方波 离子导入 人体组织 给药方式 疾病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部位骨折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关节部位骨折患者采用DIKFIX可吸收螺钉固定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随访时间4个月~20个月,平均14个月,优良率达97.8%。且所有患者均未见不良全身反应及局部反应。结论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部位骨折安全可靠,且疗效满意。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骨折固定术 关节内骨折
  • 简介:目的观察用铜离子微创疗法治疗痔出血及痔脱出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7月至2006年3月84例Ⅰ~Ⅲ期内痔患者(铜离子治疗组),其中男性44例,女性40例,年龄30~71岁;病程1天~30年;进行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同时选择同期72例内痔患者(对照组),其中男性40例,女性32例,年龄30~71岁;接受药物治疗。回顾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铜离子治疗组84例患者全部治愈,1例出现出血并发症(出血量约15ml)。对照组72例,治愈48例,好转23例,未愈1例。对照组24例(好转和未愈)转为铜离子治疗组均治愈。结论铜离子微创疗法治疗痔出血及痔脱出,方法简单,操作容易,适应证广,无痛苦,不影响工作,疗效确切,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内痔 铜离子 微创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可吸收材料聚-D,L-乳酸﹙PDLLA﹚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椎后,在降解过程中的变生物力学变化规律。方法将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通过手术植入到犬椎,经过12、24和36周后分别取材,测定不同时间椎的轴向抗压强度和抗扭转强度。结果轴向压缩载荷实验显示术后12周,实验组抗压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5﹚;术后24周显示,实验组的抗压强度显著下降﹙〈0.05﹚,对照组的抗压强度有所上升,但不显著﹙〉0.05﹚,实验组的抗压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5﹚;术后36周显示实验组抗压强度无显著性下降﹙〉0.05﹚,实验组的抗压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05﹚。抗扭转实验显示,术后12周,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1﹚;术后24周显示,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显著下降﹙〈0.01﹚,对照组的抗扭转强度有所上升,但不显著﹙〉0.05﹚,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1﹚;术后36周显示实验组抗扭转强度无显著性下降﹙〉0.05﹚,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05﹚。结论高分子材料PDLLA的椎间融合器在植骨融合过程中,其力学强度逐渐下降,但在植骨融合部位获得牢固融合前,能维持较高的力学强度,保证了植骨融合的顺利实现,同时由于其最终降解吸收,不会对骨的生长产生应力遮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标签: 腰椎间融合器 可吸收材料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直径为1.5mm或2mm的超高分子聚-DL-乳酸(PDLLA)可吸收棒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5例。经肘后正中“s”形切口,游离并保护好尺神经,肱三头肌舌形切开,显露骨折端。切开复位后2~3枚可吸收棒交叉固定,术中C臂x线机透视,并检查稳定性是否良好,术后行长臂石膏托外固定3周,3周后拆石膏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每1~2周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对位及愈合情况。结果本组35例得到全部随访,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4~28个月),术后x线片示无骨折再移位,骨折全部愈合,无伤口感染,无骨化性肌炎及继发性尺神经损伤,发生肘内翻畸形1例;按Flynn肘关节评定标准,本组优27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4.3%。结论PDLLA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固定牢靠,效果理想,不影响骨骺发育,避免了再次手术取内固定。

  • 标签: 肱骨髁上骨折 内固定 可吸收棒
  • 简介:目的探讨及总结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2月我科治疗的59例桡骨小头骨折病人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23例。年龄19~55岁。骨折类型采用Mason分型:Ⅱ型33例,Ⅲ型26例。均采用肘关节后外侧Kocher切口,术中根据桡骨小头骨折情况采用多枚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制动3~4周后逐渐加强患肢功能练习,并分别于术后第1、3、6、9、12个月定期门诊随访并摄X线片,按Metaizeau等的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并对相关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切口愈合率100%,末次随访时按Metaizeau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总体优良率94.9%,其中33例MasonⅡ型桡骨小头骨折中,优32例,良0例,可0例,差1例,优良率97.0%;26例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中,优23例,良1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3%。术后共2例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3.4%),分别为桡骨小头缺血性坏死1例(1.7%),内固定失效1例(1.7%),均二期手术治疗。结论可吸收棒在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内固定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可在体内溶解吸收,且操作简便,勿需二次手术取出,可减少患者心理和生理负担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桡骨小头骨折 可吸收棒 内固定 骨折 疗效
  • 简介:目的:评价粘克R可吸收医用膜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行椎板切除术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25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36例;年龄22~62岁。分为试验组68例,在术中放置粘克R可吸收医用膜;对照组57例,除不放置医用膜外,其他处置相同。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手术效果,按Nakai评价。结果试验组疗效优良率为94.12%,对照组为80.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全身不良反应,无红肿、渗液及窦道形成等炎症表现,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结论粘克R可吸收医用膜可有效减少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

  • 标签: 可吸收医用膜 硬膜粘连 术后预防
  • 简介:二磷酸盐问世至今已经有近140年的历史,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焦磷酸盐类似物.直到最近三、四十年,研究者们才发现二磷酸盐具有显著的抑制羟基磷酸钙结晶溶解的特性,意识到二磷酸盐具有抑制骨溶解的作用.

  • 标签: 二磷酸盐 骨吸收 作用机制 抑制 代谢障碍性疾病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可吸收螺钉联合髋人字石膏治疗婴幼儿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2年2月笔者采用可吸收螺钉联合髋人字石膏治疗12例婴幼儿股骨骨折,平均年龄3岁,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12.6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1.2天。无感染,畸形愈合,延迟愈合,无菌性炎症反应及再骨折等并发症,随访结果均为优,优良率100%。结论采用可吸收螺钉联合髋人字石膏治疗婴幼儿股骨干骨折,方法简单,创伤小,可早活动,疗效满意。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髋人字石膏 婴幼儿 股骨干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鸡肌腱断裂修补后,聚-DL-乳酸可吸收膜预防肌腱粘连的可行性及其有效性。方法将100只实验用鸡随机分为2组,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各50只。对每只鸡的左足趾总深屈肌腱进行断裂修补。A组修补后放置可吸收膜,B组修补后不放置可吸收膜。修补术后3周、6周、2月、3月、5月分别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生物力学及功能恢复的测定。同时进行2组间比较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20只鸡,可吸收膜组和对照组各10只,80只进入实验结果统计中。肉眼下可吸收膜组同周围组织粘连较少,光镜下可吸收膜组未见明显坏死组织,与周围纤维组织粘连较少,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电镜下可吸收膜组3月后以未成熟的成纤维细胞增生为主,对照组以成熟的成纤维细胞增生为主。生物力学结果无明显差异,3月后可吸收膜组的屈趾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聚-DL-乳酸可吸收医用膜具有防止肌腱粘连的效果。

  • 标签: 肌腱粘连 肌腱断裂 可吸收膜 胶原纤维 聚乳酸可吸收医用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