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翼状胬肉逆行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结膜"C"形浸润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0例翼状胬肉行逆行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结膜"C"形浸润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156只眼中148只眼治愈,8只眼复发,复发率5.13%。结论翼状胬肉逆行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结膜"C"形浸润术操作简便,疗效佳,复发率低。

  • 标签: 翼状胬肉 逆行切除 丝裂霉素C
  • 简介:目的:探讨去上皮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磨镶术(Epi—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169眼高度近视患者施行去上皮Epi-LASIK,术后随访6mo。观察术后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屈光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程度(haze)。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主诉明显疼痛,仅表现有轻中度的异物感、畏光、流泪。角膜上皮愈合时间3~4d。术后6mo,全部86例169眼术后等效球镜均在±1.00D以内,未见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3眼(13.6%)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术后1mo,142眼(84.0%)角膜haze为0级,27眼(16.0%)角膜haze为0.5级;术后3mo,2例4眼不明原因出现3级haze;术后6too,所有患者角膜haze均为0级。结论:去上皮Epi—LASI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个别患者在术后发生不明原因的迟发性haze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上皮瓣 高度近视
  • 简介:目的观察结膜遮盖术治疗29例难治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结膜遮盖术治疗的29例(29眼)难治性角膜溃疡患者。其中真菌性角膜溃疡8例,单纯疱疹性角膜溃疡5例,细菌性角膜溃疡9例,外伤后继发角膜溃疡者2例,不明原因者5例。所有角膜溃疡患者中伴穿孔者3眼。对上述患者行病灶清除+结膜遮盖术治疗,术后针对原发病进一步进行药物治疗。结果28眼经过一次手术后,角膜溃疡愈合;1眼术后2周时结膜溶解脱落,出现前房积脓,再次行结膜遮盖术,但最终未保住眼球。该手术方法治疗角膜溃疡有效率达96%。本组病例中,28眼通过结膜遮盖术达到治愈角膜溃疡,保存眼球的目的。结论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角膜溃疡,结膜遮盖术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促进溃疡愈合,保存眼球,尤其对于不能开展角膜移植的基层医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结膜瓣遮盖术 难治性角膜溃疡 临床疗效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黄xx,男,40岁,工人。1mo前在工作中切割金属时感一异物飞溅入左眼,当即左眼灼热感、眼红伴流泪,无胀痛、畏光,无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未引起重视,后自觉左眼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到当地医院治疗(具体治疗不详),症状无明显缓解。左眼视力进一步下降,遂来我院就诊,门诊诊拟"左眼角膜穿通伤,深层角膜异物?"收住入院。入院查:视力:OS0.25,OD1.0,

  • 标签: 角膜穿通伤 遮盖治疗 羊膜移植 结膜瓣 深层角膜异物 瘘管
  • 简介:<正>从1989年起以耳后肌带蒂皮对5例耳甲腔和耳道皮肤缺损的患者进行整复,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例手术患者见表。手术方法耳甲腔和耳道的肿瘤,在切除肿瘤后测量皮肤缺损的范围,如为耳道闭锁,则应切除耳道内闭锁组织后,磨除一部分耳道后、上、壁骨质,充分

  • 标签: 耳后肌 皮肤缺损 耳甲腔 带蒂皮瓣 耳道 耳后皮瓣
  • 简介:病例介绍患者男38岁,因"右眼义眼台1期植入术后5年暴露1年"入院。病程中在外院三次行右眼义眼台暴露结膜切口对位缝合术、羊膜修补术及唇黏膜修补术,结果均失败。体检:右眼睑无红肿,右眼义眼台暴露约6mm×8mm,周围球结膜轻度充血,表面少量粘性物覆盖,眼台运动基本正常,余未见明显异常。完善各项检查后拟局麻下行义眼台暴露自体中薄皮移植修复术。

  • 标签: 义眼台暴露 皮瓣移植 右眼睑 眼台 唇黏膜 结膜切口
  • 简介:<正>目前对于青光眼的治疗,主要采用小梁切除术,取得良好的疗效,而其术后并发症如浅前房、低眼压、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等成为影响术后效果及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术中采用可拆式巩膜缝线,术后拆线方法,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 标签: 小梁切除术 巩膜瓣 脉络膜脱离 术后浅前房 闭角型青光眼 视力恢复
  • 简介:患者男性,20岁,于2008年7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手术.术前查屈光度:右眼-4.75DS-0.75DC×16°→1.0;左眼-5.0DS-0.5DC×159°→1.0.角膜厚度:右眼575μm,左眼582μm.角膜曲率:右眼K140.5D,K239.4D,左眼K140.9D,K240.3D.手术使用博士伦Z217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采用Hansatome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角膜厚度110μm,蒂位于角膜上方,患者手术一切顺利,无游离角膜及其他的并发症.

  • 标签: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瓣厚度 Hansatome角膜板层刀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 术后 角膜厚度
  • 简介:目的探讨带蒂结膜转位术治疗翼状胬肉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59眼翼状胬肉患者局麻下行胬肉切除并带蒂结膜转位移植术,术后抗感染对症治疗。结果经3-8月随访,52眼治愈,2眼复发,5例失访。结论胬肉切除并带蒂结膜转位术治疗翼状胬肉是一种安全、有效、易于开展的术式。

  • 标签: 翼状胬肉 结膜瓣转位
  • 简介:目的比较小梁切除术后激光断线和可调节缝线两种不同方法调控眼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6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共47例(52眼),其中男性25例(28眼),女性22例(24眼)。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固定缝线缝合术,B组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可调节缝线缝合术,观察术前术后眼压和术后并发症;比较这两种不同方法调控眼压的疗效;结果小梁切除术前A组的眼压为29.5±6.8mmHg,B组眼压为30.5±7.1mmHg,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P〉0.05),术后6个月A组眼压为12.3±5.5mmHg(1kPa=7.5mmHg),B组眼压为13.7±6.3mmHg,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P〉0.05)。术后6个月2A组完全成功率为73.1%,B组完全成功率为8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P〉0.05)。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和脉络膜脱离的发生率A组较多,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χ-2=0.02,χ-2=0.02,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后激光断线和可调节缝线均能有效的调控术后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和低眼压等并发症,获得较理想的术后疗效。

  • 标签: 激光断线 可调节缝线 小梁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并切除层间巩膜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46例60眼青光眼患者分为治疗组24例32眼和对照组22例28眼。前者用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浅层巩膜大小约为5mm伊5.5mm,1/3巩膜厚度,再做一大小约3.5mm伊4mm的巩膜,1/3巩膜厚度,切除中间层的巩膜,切除2mm伊2mm小梁组织,常规行虹膜周边切除,可调节缝线缝合浅层巩膜,缝合球筋膜、球结膜;后者行常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1a,治疗组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眼压。术后1,3mo时,两组患者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12mo检查发现,治疗组患者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累积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0.63%和75%,两组的累积条件成功率分别为96.88%和89.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并切除层间巩膜的小梁切除术降眼压效果好,巩膜厚薄均匀、表面光滑,滤过泡功能维持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少,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青光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隧道刀 双层 巩膜瓣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 简介:下咽癌侵犯喉与食管是头颈部恶性肿瘤中较难处理的一种.近年来由于采用外科切除,或外科切除后协同放射综合治疗,使3年、5年的生存率较过去有了提高,但在外科处理中最大的难题是在病变切除后组织缺损多,重建下咽以及食管有很大的困难.

  • 标签: 下咽癌 外科切除术 残存喉黏膜 气管黏膜 手术适应症 食道重建
  • 简介:目的:观察结膜遮盖联合虹膜嵌顿术治疗全层感染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分析2005-03/2011-04在邢台眼科医院行结膜遮盖+虹膜嵌顿术的深部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6例26眼,全部的病灶的范围均〈(5×5)mm2,角膜刮片检查真菌菌丝全部为阳性;前房积脓(+),病灶均较致密,术前不能确定病灶累及深度;在术中,当病灶剖切至接近后弹力层深度时,根据临床特点,对于病灶累及角膜全层,但直径≤1mm的患者,人为在残余病灶的近周边处刺透角膜,造成角膜穿孔,自角膜穿孔或破溃处注吸前房积脓和抛光内皮斑后,将相邻近的虹膜嵌顿在角膜穿孔处,并用缝线固定1~2针,最后行结膜遮盖术,尽量保持水密,术后继续给予抗真菌治疗并密切观察。结果:患者26例中有5例在病灶剖切中自行破溃,3例在病灶剖切中不慎切透,18例角膜基质床在剖切过程中完整;结膜上皮恢复时间为13.44±2.21d;24例感染得到控制,成功率为92%;2例因感染未控制而改为角膜移植术,最终控制感染。结论:结膜遮盖联合虹膜嵌顿术是治疗小范围的全层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它可以控制感染,为以后的增视手术创造条件,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 标签: 结膜瓣遮盖术 真菌性角膜溃疡 虹膜嵌顿术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式额肌腱膜悬吊术矫治儿童重度上睑下垂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1-12在我科收治的儿童重度上睑下垂患者83例114眼,采用改良式扇形额肌腱膜悬吊术进行矫治,分析术后上睑下垂矫正效果和上睑缘弧度、重睑形成及倒睫、结膜脱垂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5a。结果:术后第5a,矫正满意和基本矫正者共有84眼(73.7%),部分矫正30眼(26.3%),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包括倒睫4眼(3.5%),其中3例3眼上睑内侧1/3灰线处缝牵引缝线牵引lwk后消失,1例1眼行二次手术;结膜脱垂2眼(1.8%),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眼药水点眼,加压包扎lwk后结膜脱垂均消失;术后无1例发生暴露性角膜炎、眼睑外翻、睑球分离、眼睑成角畸形、血肿形成、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上睑回退和外侧重睑皱襞消失是长期随访最常见的问题。结论:改良式额肌腱膜悬吊术矫治儿童重度上睑下垂长期疗效满意,效果持久稳定,安全可靠。

  • 标签: 上睑下垂 额肌腱膜瓣悬吊术 长期随访
  • 简介:目的:评价VisuMax飞秒激光与MoriaOneUse-PlusSBK角膜板层刀制作超薄角膜的舒适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统计同期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的778例1556眼(VisuMax飞秒激光组即A组384例768眼,SBK角膜板层刀组即B组394例788眼),对比术中舒适度评分、角膜相关并发症、角膜切口出血、球结膜下出血的发生率,评价两种方法的舒适性与安全性。结果:术中舒适度方面,感觉极不舒适,难以忍受者A组5例(1.3%),B组28例(7.1%);术中角膜切口出血A组4眼(0.5%),B组74眼(9.4%);球结膜下出血A组18眼(2.3%),B组82眼(10.4%);角膜边缘不齐A组0眼(0),B组94(11.9%);A组有4眼(0.5%)出现角膜上皮部分剥脱,但未影响成功掀及手术,A组有53眼(6.9%)发生角膜层间气泡(OBL)。两组无其它相关并发症。结论:两种方法安全可靠,均无严重影响术后视觉质量的角膜相关并发症。

  • 标签: 激光 外科皮瓣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飞秒激光
  • 简介:目的比较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单纯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对125例(133眼)患者随机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63例(67眼)或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单纯球结膜移植62例(66眼)治疗翼状胬肉,随访8-12月,观察手术效果.结果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有4眼复发,复发率5.97%,单纯球结膜移植组有5眼复发,复发率7.57%,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单纯球结膜移植均能有效的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相差不明显,但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患者术后相对角膜上皮修复时间短,恢复快,异物感轻.

  • 标签: 翼状胬肉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 球结膜瓣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连续锁边缝合的两种不同结膜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双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6例,双眼均行小梁切除术,左眼组: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组26例26眼;右眼组: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组26例26眼,两组中结膜均采用连续缝合密闭切口,并检测术前1d、术后1d、7d、14d、30d、60d的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I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fluorescenceintegral,FI)。结果两组间BUT、SchirmerI试验于术后1d、7d、14d、30d及60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连续锁边缝合的以穹窿为基底结膜的小梁切除术显著降低了泪膜的稳定性,为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我们主张以角膜缘为基底作为手术切口。

  • 标签: 小梁切除术 连续锁边缝合 结膜瓣 泪膜
  • 简介: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带蒂的非翻内界膜(ILM)转位手术治疗大直径黄斑裂孔(macularhole,MH)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2016-12/2017-02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例10眼经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确诊为大直径MH患者(MH>400m),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ILM转位术。术前、术后1d,1wk,1、3、6mo随访SD-OCT、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及微视野检查。结果:患者裂孔闭合率为100%;术前BCVA(LogMAR)1.19~0.54,术后视力提高显著,末次随访0.70~0.50(P=0.005);黄斑8°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MS)值术前3.14~4.52dB、术后末次随访8.91~5.53dB(P=0.008);黄斑2°MS值术前1.46~2.94dB、术后末次随访6.33~4.90dB(P=0.008)。术前固视不稳定8眼,术后末次随访固视不稳定1眼。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转位手术可以有效治疗大直径MH,具有较高的裂孔闭合率,术后视功能改善显著。

  • 标签: 黄斑裂孔 内界膜转位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微视野
  • 简介:目的对伴睑球粘连的复发性翼状胬肉,行球结膜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作回顾性分析。方法30例伴睑球粘连的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后,分离睑球粘连,创面行球结膜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后观察羊膜溶解及上皮修复情况。结果随访3-6月,2眼(6.7%)翼状胬肉复发,1眼(3.3%)睑球粘连复发。结论采用球结膜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治疗伴睑球粘连的复发性翼状胬肉,简单易行,成功率高。

  • 标签: 球结膜瓣移植 羊膜移植 睑球粘连 复发性翼状胬肉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自体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对64例(69只眼,其中有复发性翼状胬肉合并轻度睑球粘连的5只眼)分别用两种方法手术,均在显微镜,其中33只眼行球结膜转位移植术,另36只眼行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术后随访6-18月。结果球结膜转位移植术组有6只眼复发,复发率为18.18%。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组有2只眼复发,复发率为5.56%。两组复发率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是治疗胬肉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翼状胬肉 复发率 自体移植 角膜缘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