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是探究运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相应的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从某院收治该种类型疾病的患者90例,并且按照随机数字的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小组,其中每个小组有45例患者,对于实验组,主要是运用胺碘酮进行相应的治疗,而对照组则进行相应的常规的治疗,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分别搜集和整理两个小组的相关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根据两组相关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实验组即运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效果比对照组即常规治疗的效果要好的多。实验组45例患者中,经治疗之后显效的有24例,有效的19例,无效的有2例,其实验组总的有效率为95.56%,相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不但效果良好,而且还能在一定的程度之上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所以这种治疗的方法是非常的值得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的推广的。

  • 标签: 胺碘酮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快速型心律失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笔者以通阳宣闭,调和肝胃之法,选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一则,取得较理想的疗效。

  • 标签: 瓜蒌薤白半夏汤 急性心肌梗死 瓜蒌薤白半夏汤
  • 简介:摘要对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病人进行IABP介入治疗,急诊PCI术后,通过护士对患者进行IABP的正确护理、及时准确的病情观察、心率节律的识别、心理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出院指导以及出院回访等护理相关措施,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提高了危重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护理
  • 简介:摘要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临床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术前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呼吸功能锻炼、IABP护理、术前准备,以及术后的气道护理、引流管护理、皮肤护理、肺部体疗和饮食护理。通过精心全面的护理措施,本例患者成功进行手术治疗,心功能稳定,最终治愈出院。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护理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况的改善中压力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AMI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有患者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压力管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各个时期的焦虑和抑郁评分逐渐下降,而对照组伴随病情发展,评分逐渐升高;在恢复期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MI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压力管理有利于改善其焦虑抑郁心理状况,且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压力管理 急性心肌梗死 焦虑抑郁 心理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为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0月至2014年8月我院147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ventricularseptaldefect,pmVSD))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147例患者男,68例,占46%,女,79例。占54%。年龄3-55岁。平均年龄12.45±0.99。其中56例封堵术后出现新的心律失常,28例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12例出现一过的加速自主心律、交界区逸搏心律,6例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出现早博。1例术后第五天出现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外科取出封堵伞并行外科修补术。结论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心律失常 介入封堵 封堵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hs-cTnT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最佳阈值及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间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将其分为了观察组37例(≥65岁),对照组43例(<65岁),分别对两组患者的hs-cTnT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判断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信息结果,并根据其差异性完成对最佳阈值的对比分析。结果在进行相应的临床研究中,对相应的信息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观察组患者的hs-cTnT水平为(136.5±14.2)ng/L,而对照组则为(67.2±15.5)ng/L,经比较P<0.05,表明符合统计学意义。经过ROC曲线分析后,hs-cTnT的最佳阈值,可作为判定的特异度曲线进行分析,而相比较传统判断方法,利用hs-cTnT,可更进一步的完成对疾病阳性特征的判定。结论hs-cTnT在临床诊断老年人群的AMI疾病患者在最佳阈值检测方面,可作为一个定量标准,经数据分析,其中AMI的最佳阈值为32ng/L,其基本数据高于正常老年人群的参考值上限,其检测方法在临床中,虽然仍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但是可在基本临床急诊检测中进行实践使用,并将其作为一个简单的参考值。

  • 标签: hs-cTnT 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 最佳阈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电复律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I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6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研究。我们根据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及电复律成功后的心电图表现将所有患者分为AMI组和非AMI组。观察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在进行体外电复律前后两组患者相关新造标记物以及肌钙蛋白I的测量结果。结果经过体外电复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以及肌钙蛋白I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体外电复律前后的肌钙蛋白I水平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复律后12h时CK-MB、cTnI阳性率,非AMI组与AMI组之间的差异与电复律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电复律能够够使得患者的肌钙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但是其升高的程度并不影响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

  • 标签: 体外电复律 恶性心律失常 心肌酶谱 肌钙蛋白I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中实施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诊治的1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急救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入院时间、出诊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观察组患者急救诊断率、转运功能率及急救成功率明显比对照组好,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操作过程中实施个性化护理措施,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抢救的成功几率,有效改善远期预后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诊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所诊治的100名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研究组的患者在进行基础治疗上给予胺碘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在急诊中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显著,在改善患者病情的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与可靠,应在急诊快速型心律失常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次病例对象为我院自2014年2月以来所收治的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流程组和优化流程组。常规流程组采取常规护理流程;优化流程组采取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评价(1)抢救成功率;(2)分诊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心电图使用时间;(3)复发率、再PCI率。结果(1)优化流程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显著比常规流程组高,比较后差异显著,P<0.05;(2)优化流程组分诊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心电图使用时间显著比常规流程组短,比较后差异显著,P<0.05;(3)优化流程组复发率、再PCI率显著比常规流程组低,比较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分诊和抢救的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抢救效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实施急救护理路径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路径的一组为实验组,而给予常规急诊护理的一组为对照组,将两组所得结果做比较并分析。结果给予急诊护理路径的一组在急诊抢救时间、急诊至球囊扩张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死亡率及复发率等方面都优于实施常规急诊的一组。结论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中体现出其不可或缺的价值,它不仅能够增加原有的护理作用,还能主动确定护理内容,缩短患者病程,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降低了该疾病的死亡率,提高了治愈率。

  • 标签: 常规急性护理 急救护理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AM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天数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诊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50例,将其按随机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为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临床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操作,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患者在平均住院天数、护理满意度及平均住院费用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及健康教育效果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其存在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举措,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住院天数,且在患者满意度方面也优于常规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推动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的提升,且还能对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改善作用。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 住院天数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多以上腹部饱胀疼痛、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随着内窥镜的普遍使用,使胃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成为可能。但也有极少一部分胃癌因首发症状特殊而延误诊断。现报告1例以心律失常为首发症状的胃癌。

  • 标签: 胃癌 临床表现 心律失常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临床的相关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单腔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治疗,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双腔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组间差异明显,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3.33%)与对照组患者(13.33%)相比,P<0.05,组间差异明显。结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可明显患者的心功能。

  • 标签: 双腔心脏起搏器 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功能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率变异性(HRV)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4年5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2例心结梗死患者以及同一时间来我院进行体检的相同数量的正常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研究。我们将这22例心肌梗死患者设定为观察组,将同一时间来我院进行体检的22例健康人设定为对照组,同时对两组患者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及心率变异性分析,然后对比观察并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查结果。结果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SDNNindex、rMSSD以及PNN50均低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p<0.05);经过分析,观察组患者的24小时频域总功率以及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体检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p<0.05)。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率变异性(HRV)检测的临床意义重大,可根据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及其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 标签: 心肌梗死 动态心电图 心率变异性 时域分析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多巴胺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短期预后。方法收集我院自2013年6月至2016年1月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纠正心衰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多巴胺和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其中多巴胺剂量按照0.5-2ug/kg泵入,rhBNP以1.5ug/kg负荷泵入3-5min,继以0.015ug/kg/min维持泵入),观察两组患者心力衰竭改善评价指标(总有效率、显效率;72hLVEF;72hNT-proBNP)及短期预后评价指标(3个月内再住院率、病死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5.70%,显效率64.28%,试验组总有效率51.92%,显效率32.6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72hLVEF差值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72hNT-proBNP差值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3个月内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全因死亡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多巴胺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疗效好且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组人脑利钠肽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