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布鲁菌病是最常见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心血管受累少见,却是布鲁菌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最常见的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动脉非常罕见,获得病原学是诊断布鲁菌病的金标准。本文报道1例布鲁杆菌感染性主动及骨髓炎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以发热、腰痛起病,影像学发现主动病变,鉴别诊断包括自身免疫病主动受累、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和感染性动脉。患者血培养回报布氏杆菌属,得以最终确诊。经规范的抗感染治疗后全身炎症得以控制,创造机会进行手术处理。希望通过本病例加强临床医师对于布鲁菌病感染性动脉的认识。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动脉瘤,感染性 主动脉瘤 主动脉周围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破裂型腹主动的急救处理流程,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的围手术期死亡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0年6月至2019年6月91例破裂型腹主动患者的急诊资料及住院资料。其中12例因失血量过多术前死亡,余79例患者均住院接受开放手术或血管腔内修复术。比较术前死亡组(n=12)与术前存活组(n=79)、开放手术组(n=50)与腔内修复手术组(n=29)、术后死亡组(n=23)与术后存活组(n=56)患者的年龄、到达医院时间、急诊准备时间、第一次肌酐值、急诊输液量、术前血压下降、术前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及髂动脉是否受累等指标的差异。结果79例患者接受开放手术或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术后死亡23例。术前死亡组患者的年龄、到达医院时间、第一次肌酐值、急诊输液量分别为(77±11)岁、(18±5)h、(469±150)μmol/L,(4 140±1 743)ml,术前存活组分别为(70±10)岁、(12±8)h、(228±174)μmol/L、(1 358±1 211)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开放手术组与血管腔内修复术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术中处理及术后围手术期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血管腔内修复术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中主动阻断率分别为100(50,175)ml、(3.2±0.9)h、13.8%,优于开放手术组的1 700(600,3 425)ml、(5.2±1.1) h、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死亡组患者的年龄、急诊准备时间、第一次肌酐值、急诊输液量、血压下降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分别为(77±8)岁、(4.1±1.7) h、(456±172)μmol/L、(2 024±1 687)ml、100%、100%,术后存活组分别为(68±10)岁、(2.7±2.2)h、(135±26)μmol/L、(1 085±825)ml、21.4%、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破裂型腹主动患者年龄、急诊准备时间、第一次肌酐值、急诊输液量、血压下降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均与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相关。有条件者,血管腔内修复术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 标签: 主动脉瘤,腹 动脉瘤,破裂 急救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在濒临破裂主动(IRAAA)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并经CDU诊断提示IRAAA患者35例。所有患者均同时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体分型、颈长度、最大径、附壁血栓、髂总动脉有无受累以及濒临破裂情况分析。利用CDU及CTA对术后患者进行1~12个月随访检查,评估手术效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6个月)。结果35例患者中,CDU诊断肾周型5例,肾下型30例;CTA诊断肾周型4例,肾下型31例。CDU误诊率为2.9%(1/35)。CDU发现IRAAA累及双髂总动脉21例,累及右髂总动脉3例,累及左髂总动脉2例,此结果与CTA检查结果完全一致。CDU对体最大前后径、最大横径及附壁血栓厚度的测量与CTA测量结果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54,0.310及0.865)。CDU对颈长度测量与CT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CDU显示3例壁不连续,4例新月征,3例裂隙征,2例壁局部囊袋状凸起,此结果与CTA检查结果完全一致。余23例患者CDU提示壁局部菲薄。CTA提示21例壁局部菲薄,2例无壁菲薄征象。CDU误诊率为5.7%(2/35)。除3例未实施手术外,5例行开放手术(OR),27例行腹主动腔内修复术(EVAR)。利用CDU及CTA对术后患者于1、3、6及12个月进行随访,所有患者人工血管及支架内血流通畅,5例患者出现少量内漏,其余患者体内血栓形成,CDU与CTA随访结果完全一致。结论CDU对IRAAA体大小、累及范围、濒临破裂情况等多角度分析判断,为IRAAA的筛查、诊断及术后随访提供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腹主动脉瘤 诊断
  •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重,腹主动的患病人数也明显增多。目前对于腹主动的治疗手段仍比较单一,还是以手术干预为主。对于一些比较早期的、无症状的动脉的治疗是我们现阶段比较关注的方向。炎性小体作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有许多研究证明其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炎性小体与腹主动发病之间的关系,有望为其未来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NLRP)-3、黑色素缺乏因子(AIM)-2等炎性小体的基本结构、在腹主动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在腹主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主动脉瘤,腹 血管外科 病因学 炎性小体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腹主动患者在接受非心血管外科手术时可采用的最佳麻醉方法。方法在1例腹主动并发嵌顿疝患者进行疝囊修补手术时,为其实施硬膜外麻醉并观察每次注药后该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结果患者在围手术期的血压正常、心率稳定,且手术的麻醉效果非常好。结论硬膜外麻醉对人体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为迟缓,具有良好的可控制性,适合实施非心血管外科手术的腹主动患者采用。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硬膜外麻醉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在腹主动腔内修复(EVAR)术后支架感染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20例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TA)诊断提示EVAR术后支架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4例,年龄49~86岁。所有患者均同时行CDU检查。对CTA及CDU显示的患者体内漏、气泡影、脓肿、血肿、肠瘘及支架闭塞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CTA检查显示内漏为9例,CDU检查显示内漏8例,漏诊率为1/9,误诊率为0,约登指数为0.89。其中CDU诊断Ⅱ型内漏3例,与CTA比较漏诊1例。CDU诊断Ⅰa型内漏3例,Ⅰb型内漏2例,与CTA检查结果一致。CDU及CTA均未检出Ⅲ型及Ⅳ型内漏。CDU显示气泡影8例,与CTA比较漏诊率为2/10,误诊率为0,约登指数为0.80。CDU检查脓肿、血肿、体增大、支架闭塞以及腔内液性暗区的比例分别为8/20、2/20、4/20、1/20及2/20,与CTA检查结果一致。CTA检查3例主动肠瘘(AEF)患者,CDU均未检出。CDU随访显示5例解剖外旁路通畅,解剖外旁路闭塞患者1例,感染范围及腔气体影减少患者2例,体内漏情况无明显变化者1例,以上随访结果与CTA检查一致。结论CDU可对EVAR术后支架感染患者体内及体周围感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准确率较高,对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感染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血管造影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新的钝性主动损伤危险分级系统,探索其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8例钝性主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12例,中位年龄45(21~69)岁。根据患者主动损伤程度及合并伤情况对患者进行主动损伤评分,根据评分对患者危险程度进行分级:低危组(评分≤2分)12例、中危组(3分≤评分≤5分)41例、高危组(评分≥6分)15例。分析不同分级组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通过住院或门诊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68例患者中接受非手术治疗21例,接受手术修复47例,其中开放手术6例,主动腔内修复术41例。急诊手术治疗16例,延迟手术治疗31例。12例低危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仅1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死亡率为8.3%(1/12)。41例中危患者死亡率为19.5%(8/41),主动相关死亡率为9.8%(4/41),手术患者死亡率为10.8%(4/37)。15例高危患者死亡率为40%(6/15),主动相关死亡率为30.0%(5/15),手术患者死亡率为10%(1/10)。根据危险分级,各分级主动相关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840,P=0.020)。随访5~52个月,无院外死亡病例发生。随访中并发Ⅰ型内瘘1例,脑梗死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结论根据患者主动损伤程度和合并伤情况进行危险分级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 标签: 主动脉,胸 损伤 多发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颅内未破裂微小动脉(直径≤3mm)的临床转归。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动脉患者破裂后防止再出血的护理措施以及效果。方法把2013年8月-2016年1月来我院接收的50例脑动脉破裂后患者分成常规组和综合组,各组病例数均是25例,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综合组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再出血发生率、死亡率和术后致残率。结果综合组再出血发生率、死亡率和术后致残率都比对照组少,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对脑动脉破裂后患者术前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预防和减少再出血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以及致残率,提高手术抢救成功率,使用价值高。

  • 标签: 护理 脑动脉瘤 再出血 破裂
  • 简介:摘要主动腔内修复术(TEVAR)因其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夹层的一线治疗方案。然而,随着TEVAR的广泛应用,支架近端新发破口发生率逐渐上升,其引发的逆向撕裂A型主动夹层(RTAD)相关病死率高达37.1%,已引起临床医师的密切关注。本综述重点讨论RTAD的发生诱因及治疗方式,通过多角度了解RTAD,为RTAD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逆向撕裂A型主动脉夹层
  • 简介:摘要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相对较少,目前同领域的指南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患者ERAS系统性指导缺少。本指南依据ERAS在未破裂颅内动脉患者中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由神经外科、麻醉科、营养科及护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合作,从入院前管理、术前管理、术中管理、术后管理几个方面制定未破裂颅内动脉手术夹闭患者ERAS临床实践指南。以期通过推进ERAS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加快术后患者的康复,减少手术并发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加速康复外科 多学科协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脑动脉破裂患者术前防止再出血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动脉破裂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一般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预见性护理,对两组的致残率、病死率以及再出血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致残率、病死率以及再出血率均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将预见性护理运用在脑动脉破裂患者术前治疗中,一方面可以使再出血率降低,另一方面还能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挽救患者的生命。

  • 标签: 脑动脉瘤破裂 预见性护理 再出血
  • 简介:文章总结了21例主动夹层患者的护理体会。急性期严格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做好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稳定控制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防止主动夹层继续剥离,并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做好健康宣教,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防止复发。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流动力学结合形态学及临床特征对背侧和非背侧颈内动脉(ICAAs)破裂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11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外科手术确诊为动脉并且进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70例,年龄32~83 (56±11)岁。根据头颅CT平扫或DSA或外科手术的出血表现分为破裂组(n=54)例和未破裂组(n=5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动脉的形态学参数;对2组患者CTA影像进行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获得壁切应力、壁切应力梯度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破裂/未破裂两组间的参数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别对背侧和非背侧动脉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与未破裂组相比,破裂组患者年龄较小[(54.2±11.4)岁比(58.3±9.9)岁,P=0.033],女性居多(74.1%比52.6%,P<0.05),有高血压病史患者比例较高(46.3%比22.8%,P=0.009),且破裂动脉多分布于颈内动脉弓背侧处(57.4%比36.8%,P<0.05),血流模式复杂、集中,血流冲击区域小且不稳定(68.5%比33.3%、55.6%比10.5%、72.2%比26.3%及79.6%比36.8%,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高血压病史、动脉弓背侧、血流模式(集中的、不稳定的)是颈内动脉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551 (1.080~11.679)、3.900 (1.172~12.976)、4.966 (1.504~16.401)、51.893 (7.913~340.296)及50.015 (8.423~296.985),均P<0.05]。非背侧动脉破裂组的血流模式更集中、不稳定及冲击区域小(均P<0.05),而背侧处动脉破裂组血流更复杂、集中、不稳定和血流冲击区域更小(均P<0.05)。结论性别、高血压病史、背侧部位、血流集中程度和血流稳定程度是颈内动脉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位于背侧的颈内动脉破裂风险更高。

  • 标签: 颈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破裂 动脉弓 背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应用预开窗与外分支主动腔内修复术(TEVAR)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治疗主动弓降部病变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5年1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需重建LSA的79例主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LSA重建方式不同分为预开窗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57.3±12.5)岁]和外分支组29例[男25例,女4例,年龄(53.1±14.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干预率、死亡率以及夹层术后的假腔重塑情况等。结果两组围手术期和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二次干预率和死亡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46、0.156,均P>0.05),预开窗组手术时间[(123.0±40.7)min]显著长于外分支组[(84.2±16.3)min,t=2.173,P=0.034]。两组内术后支架段假腔血栓化程度均高于非支架段(χ2=7.213、14.359,均P<0.05),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0、0.886,均P>0.05)。两组术后夹层各平面真假腔变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预开窗与外分支TEVAR重建LSA治疗主动弓降部病变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外分支TEVAR技术耗时更短,对于锚定区较短的病变具有更高的有效性,且在支架段近期主动重塑效果更佳;而预开窗TEVAR技术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腔内手术 支架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