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腾冲市2020 年HIV/AIDS流行情况,为全面巩固我市艾滋病防治3个90%成果、第五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终结艾滋病流行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网络直报腾冲市现住址HIV/AIDS疫情数据,分析其流行病特征。结果 2020年新报告腾冲现住址HIV/AIDS 88例,其中HIV占62.50%,AIDS病人占37.50%;年龄以25-49 岁青壮年为主,占72.73%;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97.73%;样本来源以医疗机构检测为主,占75.00%。结论 腾冲市HIV/AIDS疫情稳中有降,防控形势出现新挑战,需要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措施,遏制我市艾滋病蔓延。

  • 标签: HIV/AIDS 疫情分析,腾冲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北省保定市1起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和分离菌株遗传特征,为布病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对2018年保定市1起人间布病疫情中的高危人群(n=22)进行布鲁菌抗体检测;对布病患者(n=3)血液进行培养,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传统法鉴定,运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方法分析菌株的遗传特征。结果高危人群血清布鲁菌抗体阳性率为4.55%(1/22)。3名患者血培养均检出布鲁菌可疑菌株(菌株编号:BDY-1、BDY-2、BDY-3),并鉴定为羊种生物3型布鲁菌。MLVA结果显示,BDY-1与BDY-2菌株是同一基因型,BDY-3菌株在Bruce04和Bruce16位点分别增加了2个串联重复序列,在Bruce30位点少了3个串联重复序列,3株菌株panel 1(MLVA-8)基因型为42,panel 1 + panel 2A(MLVA-11)基因型为116,均属于"东地中海组",且与羊种生物3型布鲁菌聚类最近。MLST分析显示,3株菌株均为ST8型。结论该起疫情的病原菌是羊种生物3型布鲁菌。今后保定市布病防控工作应加强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遗传特征 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多位点序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起学校诺如病毒胃肠炎聚集性疫情进行分析。方法:对疫情发生的学校,开展现场流行病调查,并采集部分患者肛拭子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共14名学生发病,6例肛拭子标本诺如病毒GⅡ型核酸阳性,病例对照分析显示,学生周边1m内是否有呕吐物的罹患水平(χ2=11.67,P<0.05)、身边是否有患病学生的罹患水平(χ2=7.47,P<0.05),差异均有统计意义。结论:该起聚集性疫情是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近距离飞沫传播和吸入含有呕吐物的气溶胶可能是导致疫情播散的主要因素。

  • 标签: 诺如病毒 聚集性疫情 学校 胃肠炎 飞沫传播 气溶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2020年12月成都市农村地区一起由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引发的本土聚集性疫情开展流行病调查分析,查明感染来源和病例传播链。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要求,采用现场流行病调查方法,结合大数据技术、视频图像调查、基因测序等方法开展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病例调查及传染源追踪溯源,分析其流行病关联并绘制传播链。2020年12月7—17日成都市共确诊COVID-19本土病例13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其中12例(85.71%)有成都市郫都区太平(P区TP村)村院落的居住及活动史。P区TP村毗邻辖区指定的入境人员隔离酒店,该酒店11月8—28日入住了一批尼泊尔入境人员,且在隔离期间有5例隔离者陆续被检出SARS-CoV-2核酸阳性。通过基因测序比对,本土病例与同期尼泊尔输入病例同源,为L2.2.3分支(Pangolin分型为B.1.36),结合流行病调查溯源线索,本土指示病例可能是由于接触隔离点生活垃圾而致感染。综上,COVID-19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入境人员隔离点生活垃圾的规范管理是预防发生本土关联病例的关键环节,而基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哨点监测是疫情早发现关键,多部门联合流行病调查以及基因技术的运用是现代传染病疫情调查溯源的核心环节,各地亟需加强隔离酒店管理,降低发生本土关联病例风险,同时加强农村地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地区疫情早期监测预警能力。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聚集性疫情 溯源调查 农村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掌、背侧Barton骨折的术后影像指标变化规律及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4年4月至2019年4月的43例Bart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背侧Barton骨折(n=19),掌侧Barton骨折(n=24),所有患者均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分别在两组内比较术后当日、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影像指标,在两组间比较1年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丢失值,分析各影像指标丢失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丢失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00),两组间影像指标丢失值差异无统计意义(P=0.477;P=0.178;P=0.190),尺偏角丢失和桡骨高度丢失具有明显相关性(P=0.023),掌倾角丢失和尺偏角丢失、掌倾角丢失和桡骨高度丢失间无明显相关性(P=0.587;P=0.135)。结论应用掌侧锁定钢板治疗背侧、掌侧Barton骨折均有效,但术后1个月内易发生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丢失,在此期间应多复查,避免过度负重。

  • 标签: 桡骨骨折 治疗结果 影像学指标 Barton骨折 锁定钢板
  • 简介:摘要免疫是医学基础学科之一,涉及的理论和技术覆盖了疾病的发生、诊断、防治等方方面面,更是未来医学治疗新手段的源泉。因此,医学免疫课程教学的强化,是成就高水平医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选择合适的免疫教材有助于高水平医学免疫的课程建设,但鲜有对免疫教材进行系统研究的报道。本文选择了几本著名的英文免疫教材,通过比较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分析每本教材适当的教学对象和特点,为免疫的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了参考,也从中窥见免疫发展态势和方向。

  • 标签: 免疫学 英文教材 教材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儿童EB病毒感染的流行病调查及血清特征展开分析。方法:研究期: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纳入我院80例EB抗体检测阳性儿童为观察对象,所有儿童均在入院后完成EB病毒抗体检测,按照不同抗体的检测情况对观察对象进行分组,分别为原发性感染组、亚急性感染组与既往性感染组,对其流行病调查及血清特征展开分析。结果:原发性感染组患儿在肝脏肿大症状发生率高于亚急性感染组患儿,脾肿大症状发生率低于亚急性感染组患儿,(p<0.05);两组发热、皮疹、咽喉炎、眼睑浮肿、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发生率比较,(p>0.05);原发性感染组患儿的DNA病毒载量、血生化平均浓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以及异常率均高于亚急性感染组患儿与既往性感染组患儿,(p<0.05);原发性感染组患儿、亚急性感染组患儿与既往性感染组患儿EBDNA载量病毒与血生化指标(ALT、AST、LDH)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8、0.609、0.772。结论:儿童EB病毒感染属于较为复杂的临床疾病,且无典型性性,病情严重,可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为及时有效地对患者进行诊治,需加强临床对EB病毒感染的认知,并结合临床症状、DNA载量、血生化平均浓度等指标进行早期诊断。

  • 标签: 儿童EB病毒感染 流行病学调查 血清学特征
  • 简介:【摘 要】目的:观察研究在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在危重病人病情分级中的作用。方法:本次的研究对象为在我院急诊门诊就诊的病人860例。860例病人依据不同的预检分诊模式分为急诊组与常规组两组,每组分别有430例病人。急诊组与常规组病人均于2019年5月至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患儿的细胞遗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8年5月于天津市儿童医院就诊的45例有细胞遗传异常的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为10个月(3 h~5岁)。45例中20例为近端型尿道下裂,1例为中段型尿道下裂;24例合并不同程度的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其中15例合并单侧或双侧隐睾,5例阴囊分裂,3例阴茎阴囊转位,3例小阴茎,3例合并腹股沟斜疝,1例重复尿道,1例鞘膜积液,1例隐匿阴茎。在合并其他系统畸形方面,1例合并唇腭裂,1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行外周血淋巴细胞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分析患儿的细胞遗传特点。结果45例中,性染色体异常28例(62.22%),包括47,XXY、46,XX/47,XXY、45,X0/47,XYY等核型;性反转8例(17.78%),均为46,XX;常染色体异常4例(8.89%),包括46,XY,9p+、46,XY,10p+和46,XY,1q+;染色体多态性4例(8.89%),包括46,XY,inv(9)和46,XY,16qh+;平衡易位1例(2.22%),为45,XY,-21,-22,+t(21;22)。45例中8例染色体核型为46,XX的尿道下裂患儿,即性反转患儿,均为近端型尿道下裂。结论尿道下裂患儿可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包括性染色体异常、常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多态性及染色体平衡易位,其中性染色体异常最多见,平衡易位最少见。

  • 标签: 尿道下裂 儿童 染色体核型 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国口腔遗传病课程教学现状,为口腔遗传病课程在全国范围的开设和推广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参加2020年"《口腔遗传病》的开设与实施"继续教育培训班的105名教师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口腔遗传病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结果30.0%(15/50)的院校已经开设了口腔遗传病课程或讲座。105位教师均为口腔医学课程一线授课教师,了解本单位的教学现状;64.8%(68/105)的教师表示将会在未来5年内开设本门课程;72.4%(76/105)的教师认为应该同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本课程;93.3%(98/105)的教师未来将采用理论授课加病例讨论的授课方式。结论口腔遗传病课程在全国的推广进度合乎预期,已经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大部分教师对未来开设该课程具有较强的意愿。

  • 标签: 口腔遗传病学 课程建设 教学现状 调查问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阑尾炎CT影像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60岁以上42例阑尾炎患者作为急性阑尾炎组,另外选取60岁以上的42例老年患者为非阑尾炎组,比较两组CT影像特征和临床特点,包括阑尾周围改变情况,管径、管壁和官腔情况。结果:CT征象下:急性阑尾炎组阑尾平均管径(12.22±3.59)mm,高于非阑尾炎组,阑尾管径增粗在6mm以上40例(95.24%)高于非阑尾炎组(78.57%),管腔粪石9例(21.43%)高于非阑尾炎组(2.38%),管腔积气(2.38%)低于非阑尾炎组(30.95%),管壁增厚3mm以上8例(19.05%)高于非阑尾炎组(2.38%),差异有统计意义(P

  • 标签: 急性阑尾炎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影像学 腹部穿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乙肝病人携带的病毒,进而增强确诊病人的准确率。方法,2014年7月~2015年5月期间从某市肛肠医院中选出322名乙肝病毒病人的血液标本展开两对半检验,进而剖析病人是否感染病毒以及疾病的传染性等,其结果相较于HBV-DNA检测结果。结果,从化验的322名两对半标本中,确定有218名感染了乙肝病毒,有104名病人未感染病毒,同时判定有89名大三阳病人和129名小三阳病人。乙肝病人都存有HBsAg阳性,在正常人群当中只有33名HBsAg阳性的病人,其中67名正常人群中呈HBsAb阳性。HBV-DNA定量检测<50 U/mL的数量有233名,乙肝两对半结果与HBV-DNA检查结果相一致。结论,通过检测病人的乙肝病毒,不但可正确地判定病人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而且可能够精准地判定乙肝病毒的传染性,进而给出高效的医治办法。

  • 标签: 乙肝 病毒学检验 临床分析 五项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死亡病例的遗传病因。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参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基因组计划”并在住院期间死亡的9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基因测序结果及其中可根据遗传病因进行临床早期针对性干预的情况。并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基因阳性与阴性患儿的人口特征和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98例患儿中男55例、女43例,出生胎龄为(33±5)周,出生体重为(2 107±975)g,死亡年龄12(2,34)日龄,早产儿63例,足月儿35例。二代测序检测到16例(16%)患儿存在基因阳性结果,其中11例携带单核苷酸变异,4例携带拷贝数变异,1例同时携带单核苷酸变异和拷贝数变异。检测到的单核苷酸变异分布于12个基因,其中与多系统异常相关的3个,与代谢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各2个,与骨骼发育相关1个。基因阳性患儿的出生体重、出生胎龄及死亡年龄均大于基因阴性患儿[(2 605±940)比(2 009±957) g,(36±5)比(33±5)周,37(5,69)比11(2,29)日龄;t=2.283、2.131,Z=-2.245;P=0.025、0.036、0.025];基因阳性患儿与基因阴性患儿在出生窒息抢救史方面差异有统计意义[1/16比46%(38/82),P=0.002]。足月儿遗传病因诊断率高于早产儿[29%(10/35)比10%(6/63),P=0.022],出生体重≥2 000 g的患儿高于出生体重<2 000 g的患儿[25%(13/51)比7%(3/46),χ²=5.016,P=0.025]。6例患儿可根据遗传病因进行早期临床干预,干预的方法主要包括特殊饮食、特殊药物、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肺移植。结论新生儿死亡病例中的遗传病因并不少见,主要与多系统异常、代谢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骨骼发育异常相关。部分患儿可根据遗传病因给予针对性干预。出生体重≥2 000 g、足月出生或无出生窒息抢救史的死亡患儿更需警惕其存在遗传病因。

  • 标签: 婴儿,新生 死亡 遗传 病因
  • 简介:【摘要】:分子诊断是一门基于分子生物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学科,目前在生命科学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尤其是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分子诊断在临床医学诊断与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有助于推动临床医疗水平的发展。文章主要针对分子诊断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 标签: 分子诊断学 分子生物学 临床诊断与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方法该研究为病例描述性研究。检索北京协和医院2001年 1月至 2017年 12 月出院病理诊断为血管肉瘤的患者,从中选取心脏(包括心腔和心包)受累的患者,排除原发肿瘤在消化系统、盆腔、胸壁等部位而心脏为转移部位以及临床和超声心动图资料不完整的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初步诊断、超声心动图和其他影像检查结果以及治疗经过等。通过电话或跟踪病历的方式明确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最终纳入满足入排标准的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患者14例,男性8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8岁,主要症状为气短(8/14)、咯血(6/14)、发热(5/14)、胸痛(4/14)和咳嗽(3/14)。影像检查发现8例患者的肿瘤位于右心,6例位于心包;肿瘤位于右心的患者中7例浸润心房壁并导致心包积液;肿瘤位于心包的6例患者均反复发生血性心包积液,3例进展为缩窄性心包炎,6例患者心包积液查找肿瘤细胞均为阴性。心脏血管肉瘤磁共振检查表现为特征性的“菜花”样T2加权像以及增强扫描时的“太阳光”样表现。诊断时14例患者中8例已发生肺部或肾上腺转移。14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05 d。结论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临床罕见、预后不良,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检查有一定提示作用。

  • 标签: 血管肉瘤 诊断 超声心动描记术,压力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影像病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诊断为病理性近视合并视力下降110例138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彩色眼底照相判断漆裂纹,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评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和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SD-OCT评估黄斑区视网膜劈裂(MRS)、黄斑萎缩、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并分析病理性近视合并视力下降的不同眼底病变比例和年龄分布。结果在病理性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影像病因中,近视性CNV(MCNV)患者占63.0%(87/138),比例最高;其次为漆裂纹患者,占38.4%(53/138),MRS和黄斑萎缩分别占34.8%(48/138)和31.9%(44/138),黄斑前膜占30.4%(42/138),黄斑板层裂孔占10.1%(14/138),黄斑全层裂孔占13.8%(19/138),PIC占2.2%(3/138)。MCNV患者平均年龄(53.00±1.51)岁;漆裂纹患者平均年龄(53.00±1.77)岁;MRS、黄斑萎缩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58.00±1.64)岁和(57.00±1.76)岁;黄斑前膜患者平均年龄为(59.00±1.48)岁;黄斑板层孔、黄斑全层裂孔伴视网膜脱离(RD)和黄斑全层裂孔不伴RD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61.00±3.90)、(59.00±3.39)和(67.00±0.50)岁;PIC患者平均年龄为(31.00±8.50)岁,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病理性近视引起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黄斑区结构的明显异常改变,以MCNV最常见。

  • 标签: 脉络膜新生血管 病理性近视 病因 影像学
  • 简介:摘要:失血性休克在人身伤害的案件中属于常见损伤类型,不过休克的发生发展复杂多变,病理生理机制是由于机体中的器官血液灌注量减少,造成细胞损伤、代谢障碍以及凝血功能出现损伤,从而会引发心力衰竭、急性肾衰竭等脏器功能障碍。在实施法医鉴定的时候,必须考虑损伤的病理基础、被鉴定人的临床症状以及诊疗过程等内容。被鉴定人是否能够达到法医临床鉴定标准,就要分析休克的程度,当然这也是法医临床鉴定中非常困难的问题,需要针对其实施研究。

  • 标签: 失血性休克 法医学 鉴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