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尿动力检查中经常出现异常的压力曲线图像,严格实时质量控制对提高检查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对268例患者在尿动力检查过程中规范操作,出现的影响因素及时针对性的进行调整消除,提高尿动力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在尿动力检查过程中实行质量控制不仅能顺利完成检查,并获得了准确可靠的尿动力数据。结论 高质量的尿动力检查,对获取的数据易于阅读分析且能解释患者的临床问题,为临床诊断、治疗、评估手术指征和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尿动力学检查 技术规范 实时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尿动力检查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术前进行尿动力检查)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Q-max、PVR、Pdet-Q-max水平低于对照组,VMCC、BC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尿流动力学检查 良性前列腺增生 治疗
  • 简介:摘要:神经源性膀胱为小儿泌尿系统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膀胱和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若不早期识别和管理,后期可致上尿路损害和终末肾病,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尿动力检查为神经源性膀胱诊治的主要手段,早期尿动力检查与评估能够发现该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可指导临床医师尽早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有效的改善膀胱功能和保护上尿路功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前列腺增生患者行尿动力检查时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数据取自我院收治的144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尿动力检测,“双盲法”分基础组(传统护理,n=72)、综合组(综合护理干预,n=72),两组疗效比较。结果:干预前比较负性情绪无差异,P>0.05;干预后与基础组比较,综合组SAS、SDS值更低;并发症率更低,P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前列腺增生 尿流动力学 负性情绪 满意度
  • 简介:摘要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RM)占小儿消化道畸形的首位,发病率在新生儿中为1/5 000~1/1 500。该病常表现为肛门狭窄或肛门闭锁,伴或不伴瘘管和泄殖腔畸形。其中泌尿生殖系统伴发畸形最多见,发生率为26%~55%。35%~50%的儿童出现脊髓束末梢畸形或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这也是ARM合并排尿异常症状的常见原因。尿动力检查(UDS)是评估ARM合并下尿路功能变化最好的方法,可以对膀胱尿道功能进行客观分类指导并制定精准治疗方案和随访治疗效果。现就ARM合并排尿异常的原因及相关UDS评估的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 排尿异常 尿动力学 神经源性膀胱 脊髓发育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动力指标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附属邵阳医院确诊为DNB的141例患者,按糖尿病病史分为A组(病史≤10年)73例和B组(病史>10年)68例;将同时期的单纯糖尿病患者152例纳入对照组。分别比较三组患者的尿动力相关指标[膀胱壁厚度(BWT)、初尿意膀胱容量(VS1)及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力(PQmax)、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最大容量(VSD)、膀胱顺应性(BC)等]的差异及其单独与联合的诊断价值。结果B组的BWT值高于A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的VS1值低于A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B组的PQmax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三组的Qmax、BC和VS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Qmax、BWT和VS1均为DNB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通过对PQmax、BWT、VS1的单独与联合诊断效能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VS1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86,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0.14%、69.19%;BWT的AUC为0.823,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8.19%、89.32%; PQmax的AUC为0.714,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4.18%、72.38%;联合诊断的AUC为0.879,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90.28%、90.23%。结论PQmax、BWT、VS1对DNB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 标签: 尿动力学 糖尿病神经性膀胱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伴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尿动力检查成为了泌尿外科的常规检查方式之一,能够为排尿障碍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详细的客观依据。尽管该检查方式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但随之而来的尿动力导管相关感染也成为了临床不得不面对和重视的问题。以下,本文将针对其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展开深入分析,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尿流动力学 导管感染 感染预防 感染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上尿路影像尿动力检查在输尿管修复重建术后效果评估和指导后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1月多中心尿路修复RECUTTER数据库中69例患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9例,应急总医院22例,北京健宫医院18例)的病例资料,男39例,女30例。平均年龄(40.4±12.7)岁。左侧输尿管狭窄34例,右侧27例,双侧8例。输尿管上段狭窄26例,中段狭窄10例,下段狭窄33例。术前肌酐(92.3±26.9)μ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85.1±23.2)ml/(min·1.73m2)。上尿路修复重建术式包括回肠代输尿管术25例(36.2%),肾盂成形术8例(11.6%),输尿管膀胱再植术9例(13.0%),膀胱瓣输尿管成形术6例(8.7%),舌黏膜补片输尿管成形术9例(13.0%),阑尾补片输尿管成形术3例(4.3%),输尿管端端吻合术3例(4.3%),球囊扩张术6例(8.7%)。术后3个月拟拔除肾造瘘管前行改良上尿路影像尿动力检查,即:根据测压和显影结果分为3型,Ⅰ型为肾盂膀胱压力差在基线附近保持稳定,灌注过程中重建输尿管显影良好,肾盂绝对压力≤22 cmH2O(1 cmH2O=0.098kPa);Ⅱ型为肾盂膀胱压力差随灌注而升高,但输尿管蠕动尚且存在,压力可降至正常水平,检查结束时肾盂膀胱压力差≤15 cmH2O,肾盂绝对压力≤22 cmH2O;Ⅲ型为肾盂膀胱压力差随灌注而增加,始终>15 cmH2O,同时输尿管蠕动微弱或消失。分析不同分型患者的处理策略和治疗效果。手术成功定义为无需进一步治疗、无积水相关症状、肾积水程度减轻或保持稳定。结果本研究69例均顺利完成上尿路影像尿动力检查。8例肾盂膀胱压力差>15 cmH2O,中位压力差37(19~54)cmH2O。10例肾盂压>22cmH2O,中位肾盂压63.5(24~155)cmH2O。上尿路影像尿动力检查结果Ⅰ型60例,Ⅱ型5例,Ⅲ型4例。Ⅰ型拔除肾造瘘管后无需其他处理。Ⅱ型拔除肾造瘘管和双J管后嘱患者避免憋尿。Ⅲ型4例中,2例定期更换双J管,1例长期放置输尿管支架管,1例接受输尿管镜下球囊扩张。中位随访时间为24(18~42)个月,Ⅰ型均达到手术成功标准,手术前后肌酐分别为(88.71±23.09)μmol/L和(88.75±23.64)μmol/L(P=0.984),手术前后eGFR分别为(88.06±22.66)ml/(min·1.73m2)和(87.97±23.01) ml/(min·1.73m2)(P=0.969);Ⅱ型超声显示3例肾积水程度较术前改善,2例保持稳定,手术前后肌酐分别为(105.97±7.75)μmol/L和(97.63±7.56)μmol/L(P=0.216),手术前后eGFR分别为(69.08±14.74)ml/(min·1.73m2)和(75.95±14.02)ml/(min·1.73m2)(P=0.243);Ⅲ型患者接受再次治疗后超声显示肾积水程度保持稳定,手术前后肌酐分别为(105.14±44.34)μmol/L和(101.49±57.02)μmol/L(P=0.684),手术前后eGFR分别为(65.32±19.85)ml/(min·1.73m2)和(73.42±27.88)ml/(min·1.73m2)(P=0.316)。结论改良上尿路影像尿动力检查的灌注测压及显影结果可辅助评价输尿管重建术的手术效果,根据分型对进一步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肾积水 输尿管狭窄 上尿路修复 肾造瘘管 尿动力学
  • 作者: 刘鑫 廖利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北京博爱医院泌尿外科,北京 100068 刘鑫为山东大学与康复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北京博爱医院泌尿外科,北京 100068 廖利民为首都医科大学、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 100068
  • 简介:摘要近年来,对上尿路动力的研究朝着数字化、模拟化和无创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对上尿路动力的生理机制、临床应用以及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起搏细胞被认为是上尿路蠕动发生的基础,但具体的启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临床上广泛应用上尿路动力技术研究灌注速率与压力的关系,Whitaker试验可作为可疑病例诊断的辅助检查。人工智能、三维重建等多学科融合可能是未来上尿路动力研究的重点手段。

  • 标签: 上尿路动力学 起搏功能 肾盂内压 上尿路疾病
  • 简介:摘要容积动力是在输液过程中连续多次测量血液中血红蛋白(Hb)水平,以Hb衍生的血浆稀释度作为输入数据、尿量作为输入变量的两室组成动力模型,适用于麻醉、手术、脱水和低血容量患者补充晶体液。容积动力还可以量化应力、低血容量、麻醉和手术引起的液体分布与清除的变化。影响容量复苏的伴随因素很复杂,包括性别、年龄、血流动力状态〔如平均动脉压(MAP)〕、健康与应激状态、肾功能、意识及手术麻醉状态等,可影响液体的半衰期、分布和容量。本文对晶体液在体内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危重患者的容量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容积动力学 两室模型 血浆容量 间质液间隙 晶体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膀胱尿道造影辅助尿动力检查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选本院诊治的100例难治性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患者,进行尿动力检查与膀胱尿道造影检查,了解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对症个体个性化治疗,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膀胱尿道造影辅助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纯尿动力检查,可以提高更多的诊断信息,P<0.05。结论:膀胱尿道造影辅助尿道动力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率,适用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骨疼痛综合征患者,对其展开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膀胱尿道造影 尿流动力学 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颈癌根治术后伴排尿异常患者膀胱功能的尿动力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符合术前纳入标准且临床分期为ⅠB~ⅡA期子宫颈癌患者84例。所有纳入病例均接受子宫颈癌根治术治疗,于术前1周内、术后6个月时行尿动力检测,观察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膀胱功能状态并分析其尿动力检查结果特点。结果所有患者中有58例患者根治术后伴排尿异常表现,26例无排尿异常表现,两种不同表现的患者之间年龄、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其中根治术后伴排尿异常的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症状的排尿异常,包括排尿困难(55%)、尿频伴排尿不尽感(34%)、压力性尿失禁(7%)、急迫性尿失禁(4%)。根治术后无排尿异常患者中仅有1例表现为尿动力检查异常(膀胱感觉异常),术后无排尿异常患者手术前后的尿动力检查结果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子宫颈癌根治术后伴排尿异常的病例中,43例(74%)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术前排尿模式正常而术后排尿异常需借助腹压。所有根治术后伴排尿异常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尿流时间、达峰时间、膀胱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收缩压、膀胱顺应性、正常尿意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道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和功能性尿道长度分别为(12.9±10.3)ml/s、(6.0±4.2)ml/s、(148.0±36.8)ml、(32.9±22.1)s、(11.4±5.0)s、(260.2±219.2)ml、(12.1±8.9)cm H2O(1 cmH2O=0.098 kPa)、(16.1±4.3)ml/cm H2O、(354.5±204.3)ml、(587.4±152.5)ml、(97.6±33.1)cm H2O、(89.9±36.4)cm H2O、(29.6±6.5)mm;而术前1周相应各值分别为(25.1±11.4)ml/s、(11.38±6.6)ml/s、(318.6±96.4)ml、(29.2±18.5)s、(6.7±3.9)s、(29.9±21.5)ml、(31.87±21.43)cm H2O、(78.1±33.9)ml/cm H2O、(258.2±185.5)ml、(335.1±124.9)ml、(96.4±33.9)cm H2O、(88.5±35.2)cm H2O、(37.16±7.24)mm。子宫颈癌根治术后伴排尿异常患者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量、最大逼尿肌收缩压、膀胱顺应性、功能性尿道长度明显低于术前,而正常尿意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达峰时间、膀胱残余尿量高于术前(P<0.05)。另外,尿流时间、最大尿道压力和最大尿道闭合压术前术后并无明显差别。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无排尿异常患者与伴排尿异常患者两者之间术前尿动力结果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两者术后尿动力结果比较其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之间、不同病理类型之间排尿异常情况及尿动力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颈癌根治术后伴排尿异常患者的尿动力特点主要表现为膀胱感觉功能减退和逼尿肌功能异常,而尿动力检查可提供客观的临床指标进行早期诊断。

  • 标签: 子宫颈癌 膀胱 尿动力学
  • 简介:摘要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儿童传染病,我国是全球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死亡最多的国家。掌握手足口病的流行规律,可为防控措施的有效制定提供针对性的科学依据。传播动力模型着眼于传染病的传播机制,可通过增减、细分仓室来模拟真实情景开展疾病的流行规律研究,灵活度较高,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手足口病的动力模型研究,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是必要的。本文基于研究目的的不同对动力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分类总结。回顾发现,现在的文献多是使用SIR动力模型或其扩展模型(如SEIR模型),较少含有复杂的因素仓室,研究或通过对某区域的手足口病数据拟合以获得某些重要流行病学参数(如基本再生数);或对不同干预场景进行模拟,评估措施效果;或进行预测,揭示未来流行趋势;也有一些文章考虑了模型中参数的影响因素,尚无动力模型同时考虑年龄结构、人口流动、季节性与周期性、疫苗接种等因素。

  • 标签: 手足口病 数学模型 传播动力学
  • 简介:摘要线粒体动力影响线粒体的形态和功能。随增龄线粒体动力失衡,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加速了老化进展,与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但目前为止,衰老和线粒体动力之间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综述分析了线粒体动力与衰老的关系,探索了线粒体动力对衰老相关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机制,旨在为研发衰老相关疾病的药物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

  • 标签: 线粒体 线粒体动力学 衰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环状混合痔采用PPH治疗对其肛肠动力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我院收治的8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参照组40例为传统外剥内扎方法,探析组40例为PPH治疗方法,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影响。结果:治疗后,探析组各项临床指标均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探析组肛肠动力指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环状混合痔患者采用PPH治疗,创伤更小,还可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对肛肠动力影响较小,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PPH 环状混合痔 肛肠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下尿路症状(LUTS)的帕金森型多系统萎缩(MSA-P)患者和帕金森病患者的尿动力表现差异,并确定尿动力参数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行尿动力检查的伴LUTS的MSA-P型患者68例和帕金森病患者85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价尿动力参数帮助诊断的效能。结果与帕金森病患者相比,MSA-P型患者的病程更短[分别为2.70(2.05,3.00)年和5.00(4.00,6.00)年,Z=-7.44,P<0.001],在自由尿流率(UFM)和压力-流率中的最大尿流率(Qmax)降低[UFM-Qmax分别为6.00(3.00,8.75)ml/s和9.00(6.00,14.00)ml/s,Z=-4.31,P<0.001;压力-流率-Qmax分别为6.00(3.00,8.75)ml/s和9.00(6.00,14.00)ml/s,Z=-4.03,P<0.001],残余尿量增多[UFM-残余尿量分别为207.50(113.75,280.00)ml和45.00(10.00,117.50)ml,Z=-6.03,P<0.001;压力-流率-残余尿量分别为269.00(148.75,337.50)ml和75.00(20.00,167.50)ml,Z=-6.55,P<0.001],膀胱顺应性降低者增加[分别为42.65%(29/68)和14.12%(12/85),χ2=15.68,P<0.001],Qmax时的逼尿肌收缩压(PdetQmax)[分别为13.00(6.00,27.75)cmH2O和 27.00(15.00,39.50)cmH2O,Z=-4.65,P<0.001;1 cmH2O=0.098 kPa]和膀胱收缩指数(BCI)降低[分别为43.00(34.00,59.25)和79.00(46.50,100.00),Z=-5.44,P<0.001]。与MSA-P患者相比,逼尿肌过度活动(DO)在帕金森病患者中更显著[分别为54.41%(37/68)和78.82%(67/85),χ2=10.34,P=0.001]。ROC曲线示,压力-流率-残余尿量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为0.81(95%CI 0.74~0.88,P<0.001),其次为UFM-残余尿量、BCI和PdetQmax(分别为0.78、0.76和0.72)。结论MSA-P患者Qmax降低、残余尿量增加、同时伴有膀胱顺应性下降和收缩力受损。而DO在帕金森病中更多见。ROC曲线分析压力-流率-残余尿量对MSA-P和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具有最高的AUC和特异度。尿动力检查是帮助鉴别伴LUTS的MSA-P和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多系统萎缩 帕金森病 尿动力学 诊断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简易剜除术与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TUPRP)对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尿动力及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表皮生长因子(EGF)、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本院收治的98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A组(48例)和B组(50例),其中A组行简易剜除术治疗,B组行TUPRP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和术后的尿动力指标[残余尿量(PVR)、最大尿流率(Qmax)以及膀胱顺应性(BC)]、应激反应[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PSA、EGF、PGE-2水平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水平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尿动力指标、应激反应指标以及血清PSA、EGF、PGE-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PVR、PSA、EGF和PGF-2均低于术前,Qmax、BC、E、NE和Cor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术后的PVR、Qmax、BC、E、NE、Cor、PSA、EGF和PGE-2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TUPRP相比,简易剜除术治疗BPH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其围手术期指标以及尿动力指标,降低PSA、EGF、PGE-2水平,减轻机体应激反应,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前列腺剜除术 尿动力学 前列腺特异抗原
  • 简介:摘要重症医学的飞速发展,促使我们对重症产生了新的思考与认知。我们将重症理解为损伤或疾病发生发展为致命性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桥梁是广泛的机体失调反应和血流动力紊乱。机体反应是重症病理生理学的要点与重点,血流动力是重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与重心,两者形影不离,相互关联。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宿主/机体失调反应”和“重症单元”两个新概念,并强调制定血流动力干预措施的新要求,从而突出了机体反应与血流动力对于重症的关键作用,亦丰富了重症体系化认知的内涵。

  • 标签: 重症 应激 血流动力学 宿主/机体失调反应 重症单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经超声诊断重要性。方法:研究病例纳入90例甲状腺癌患者(伴淋巴结转移,n=45)作为观察组,时间为2020年12月11日-2022年1月16日,在选取同期同人数甲状腺癌患者(未存在转移,n=45)作为对照组,探析两组血流动力差异及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各项血流动力指标水平均显著偏高,(p<0.05);两组诊断漏诊率及误诊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经超声诊断意义重大,可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明确伴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癌患者与未转移血流动力各项指标差异,为后期临床诊治该疾病患者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甲状腺癌 淋巴结转移 超声诊断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传统的穿支皮瓣因面积较小而无法满足大面积创伤修复的需要。因此,包含多个穿支体的跨区皮瓣越来越多地用于创面修复。然而,跨区皮瓣中choke血管的阻力较大,导致跨区皮瓣远端血供匮乏,易出现坏死。因此,跨区皮瓣远端坏死成为大面积创面修复的一大难题。研究choke血管的血流动力变化及血管重构对改善跨区皮瓣远端血供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choke血管血流动力及血管重构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降低跨区皮瓣远端坏死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穿支皮瓣 跨区皮瓣 choke血管 血流动力学 血管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