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尿动力检查并发症的病因。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时间段内来我院就诊的380例进行尿动力检查的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0例尿动力检查并发症患者中,9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占22.5%,少数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尿中白细胞数值增加,病情严重患者的尿中白细胞布满整个检查视野。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均恢复正常。26例患者出现血尿,占65.0%,其中25例患者使用抗生素进行保守治疗,体征与临床症状自行缓解,另1例患者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后开展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前列腺表面存在出血、血管怒张等临床症状,且患者膀胱内有凝血块,出血量是500ml。2例患者肛门出血,占5.0%,3例患者未进行血尿动力检查,占7.5%。结论在临床诊治中,尿动力检查临床操作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在无菌环境中进行操作,注意动作的轻柔性,以防造成患者出血,减少检查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尿动力学检查 并发症 病因
  • 简介:[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下尿路尿动力检查置管成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以提高下尿路尿动力检查置管成功率为活动课题,通过现状调查,设立目标.从人、物、方法、环境四个方面查找原因,经过要因论证,确定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开展品管圈后插置测压尿管216例,一次置管成功率达到94.7%,比开展品管圈活动前提高了4%.[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调动了护士的参与意识和改进意识,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服务质量.

  • 标签: 品管圈 尿动力学检查 置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TURP术后病人排尿困难原因。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3年6月TURP术后排尿异常而再入院者88例。通过分析TURP手术前后尿动力变化,分析其排尿异常原因。结果手术前后改善率对比,Qmax改善率为76.1%,逼尿肌收缩乏力改善率为5.9%,逼尿肌不稳定改善率为4.9%。前后对比Qmax改善有显著差异(P<0.05)而逼尿肌功能改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前尿动力检查有逼尿肌功能障碍者,TURP术后排尿异常症状改善不明显。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术前尿动力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预测TURP术后恢复情况,为前列腺增生症患者TURP手术适应症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TURP 排尿困难 尿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动力在诊断女性尿失禁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女性尿失禁患者80例,在诊断过程中应用尿动力诊断,观察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三组患者在PQmax指标以及Qmax指标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对于ALPP指标来说,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以及充溢性尿失禁患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对于MCC指标以及BC指标来说,三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显著对于MCC指标以及BC指标三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女性尿失禁患者应用尿动力诊断检查,能够诊断出患者的尿道功能障碍类型,鉴别患者的尿失禁病因,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尿动力学 诊断 女性尿失禁 运用效果
  • 简介:目的建立犬的不稳定膀胱动物模型,观察其尿动力的变化。方法健康雌性比格犬10只全麻下行膀胱颈口环扎术,手术3个月后行尿动力检测,分析术前及术后相关尿动力值的变化。结果10只比格犬中有8只成功建立逼尿肌不稳定膀胱模型,术后3个月后测逼尿肌压力、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最大顺应性、尿道压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模型成功建立为研究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奠定一定基础,为进行大型动物造模提供了理论基础及技术指导,为今后开展人类微创手术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提供理论操作平台。

  • 标签: 膀胱模型 逼尿肌不稳定 尿动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丹参素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及其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尿药法研究丹参素的测定及其在人体的药代动力。本文选取C18小柱对尿样中的丹参素进行净化和富集,然后再采用ODS柱上以乙腈-0.01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pH为2.8)为流动相,再进行280nm检测。结果健康人体po含丹参素20mg的复方中药颗粒剂B和丹参水煎剂后,丹参素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0.93±0.16)h、(0.94±0.24)h,8h内体积丹参素尿药累计排泄率分别为(6.21±2.79)%、(14.01±4.02)%。结论正常剂量下的丹参素可以由胃肠道直接吸收,并且可以经过原型从肾脏排泄。但是服用复方制剂后,丹参素的尿药累计排泄率与单用丹参煎剂对比显著降低,但两者的消除半衰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丹参素 尿药法 药代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动力在诊断女性尿失禁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女性尿失禁患者80例,在诊断过程中应用尿动力诊断,观察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三组患者在PQmax指标以及Qmax指标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对于ALPP指标来说,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以及充溢性尿失禁患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对于MCC指标以及BC指标来说,三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显著对于MCC指标以及BC指标三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女性尿失禁患者应用尿动力诊断检查,能够诊断出患者的尿道功能障碍类型,鉴别患者的尿失禁病因,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尿动力学 诊断 女性尿失禁 运用效果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医学的研究,我国对于一些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要求。主要就是对于一些药物的代谢动力的研究。本文将简单介绍药物的代谢动力

  • 标签: 药物 代谢动力学 研究
  • 简介:摘要所谓中药注射剂,是指综合运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萃取技术,提取中药或天然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制成的可供人体注射用的药剂,有无菌粉末、悬浊液、溶液等多种形式。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药注射剂应用于临床治疗,有必要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用药的安全性。进行药物代谢动力研究可以了解药物效应的物质基础,从而实现中药注射剂的高效利用和工艺优化。本文分析了中药注射剂药物代谢动力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从理论成果、物质基础和相互反应三个角度阐述了重要注射剂药物代谢动力的研究进展,以推动中药注射剂的科学化应用。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药物代谢动力学 物质基础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0-0118-01
  • 简介:目的研究传统药黄连-栀子配伍后黄连对栀子在家兔体内药物代谢动力的影响。方法栀子组和黄连-栀子组(1:1)分别灌胃给药,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栀子苷的血药浓度,DAS2.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栀子单独给药、药对黄连-栀子配伍给药,栀子苷在家兔体内代谢模型均呈二室开放模型;配伍组栀子苷的t1/2α、t1/2Ka缩短,tmax和V1/F减小,K21和CL/F增加。结论黄连中的化学成分可对栀子苷的吸收、分布和消除过程产生影响。该研究可为传统药对体内协同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思路。

  • 标签: 黄连 栀子 配伍 栀子苷 药物代谢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片的人体药物动力相关性能指标。方法选取14例健康受试者并分次服用1mg、2mg及4mg的阿托伐他汀钙片后,采用LC-MS/MS检测法测定阿托伐他汀钙血药浓度,并采用DAS2.0软件进行药物动力参数计算。结果服用1mg、2mg、4mg剂量后人体药物动力主要参数t1/2β分别为(12.45±7.34)h、(10.87±7.11)h、(10.87±7.11)h,Cmax分别为(37.34±13.78)ng/mL、(68.57±25.67)ng/mL、(131.87±38.22)ng/mL,AUC0→t分别为(103.44±31.56)ng.h/mL、(198.38±56.87)ng.h/mL、(388.67±101.22)ng.h/mL,AUC0→∞分别为(101.69±30.33)ng.h/mL、(191.32±54.78)ng.h/mL、(397.68±87.47)ng.h/mL。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在治疗高胆固醇、高血脂症具有较好的治疗选择性,药物进入人体后可迅速被吸收,当剂量较大时存在一定积累,但不影响服药的安全性。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药物动力学 试验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国产兰索拉唑的药代动力进行研究,详细分析其具体参数与进口兰索拉唑之间存在的差异。方法选择36例符合试验要求的健康志愿者,按照每组18例划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对照组选择进口兰索拉唑进行服用,研究组选用国产兰索拉唑,针对受试者用药前1小时、用药后1小时、用药后2小时和用药后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血浆HPLC实施测定,研究药物半衰期,详细记录药物达到稳态的时间,分析最大血药浓度等药物动力参数。结果研究组选择国产兰索拉唑来实施测验所得到的药物半衰期、达到稳态时间与进口兰索拉唑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国产兰索拉唑受试者以及进口兰索拉唑受试者在最大血药浓度等药物动力参数比较上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兰索拉唑以及进口兰索拉唑在药物半衰期、达到稳态时间、最大血药浓度等药物动力参数比较上没有呈现出明显差异,国产兰索拉唑在经济性上优于进口兰索拉唑,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国产兰索拉唑 进口兰索拉唑 HPLC 经济性
  • 简介:将整体性、设计型教学理念引入药代动力实验教学,即学生在系统掌握药代动力实验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围绕特定课题,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内容、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从而构建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药代动力实验教学平台。

  • 标签: 药物代谢动力学 创新 综合设计型 实验教学平台
  • 简介:目的: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在俯卧位状态下是否悬空腹部对呼吸和循环动力的影响。方法:12例稳定期COPD患者和9名健康志愿者采取仰卧位、俯卧位悬空腹部、俯卧位3种不同体位,通过NICO和BioZ无创心肺功能监测仪连续测定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动力指标,通过呼吸功能检测电极测定膈肌肌电、跨膈压(Pdi)等指标,每个体位均观察10min。结果:1呼吸动力:健康志愿者俯卧位的Pdi与俯卧位悬空腹部和仰卧位比较显著升高[(13.5±1.6)比(11.5±2.2)、(10.1±1.7)cmH_2O(1cmH_2O=0.098kPa),P〈0.05],稳定期COPD患者俯卧位的Pdi与俯卧位悬空腹部和仰卧位比较明显升高[(22.6±2.5)比(15.6±2.6)、(18.2±3.2)cmH_2O,均P〈0.05];2循环动力:健康志愿者俯卧位的心指数(CI)显著高于俯卧位悬空腹部和仰卧位[(5.01±0.73)比(4.26±0.47)、(4.39±0.39)L/(min·m^2),均P〈0.01],稳定期COPD患者仰卧位的CI显著高于俯卧位悬空腹部和俯卧位[(4.31±0.45)比(3.85±0.61)、(3.42±0.59)L/(min·m^2),均P〈0.01],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在俯卧位时显著高于俯卧位悬空腹部[(1960.9±307.9)比(1701.9±422.5)dyn·s·cm^-5·m^2,P〈0.05)]。结论:健康志愿者或稳定期COPD患者在俯卧位悬空腹部,均能降低Pdi改善膈肌的运动能力,对稳定期COPD俯卧位时悬空腹部能减轻心脏的负荷。

  • 标签: 俯卧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跨膈压 膈肌肌电
  • 简介:目的建立陈皮总黄酮测定方法,同时对其水煎煮的提取动力过程进行模拟,建立其动力方程并进行验证。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其方法学进行考察;使用该方法测定不同提取时间和溶剂倍量下陈皮水提液中总黄酮浓度,以简化的数学动力模型为基础,推算出方程参数并进行方程拟合。结果橙皮苷在0.004712~0.03534mg/mL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30.877X-0.0072,r=0.9991,平均回收率为99.98%,RSD=1.77%;拟合的动力模型结果为:CB=(8.3223×t0.5/M-2.8401)0.5902,验证结果良好。结论陈皮总黄酮测定方法稳定可行,重现性好。模型适用并能良好的描述陈皮水提取的动力过程。

  • 标签: 陈皮 总黄酮 紫外分光光度法 提取动力学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全麻的情况下,儿童体内丙泊酚的药物代谢特征。方法随机抽取19例ASAI或II级全麻手术患儿,所有患儿均予以丙泊酚静注,抽取不同时间的全血,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血浆内的药物浓度。结果经测定,其清除速率常数为(k10)0.1616/min,1室向2室和2室向1室的转运速率常数分别为(k12)0.0640/min和(k21)0.0062/min,分布和清除的半衰期分别为(T1/2α)4.1176/min和(T1/2β)123.9559/min;中央室和表观分布容积分别为(Vc)0.9505L/kg和(Vd)27.4100L/kg。结论在全麻的儿童体内,丙泊酚呈二室的药代学模型,其药代动力特点呈线性,但其特征与成人不相同。

  • 标签: 丙泊酚 儿童 药物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应用于老年患者在全麻诱导中对其血液动力的影响情况,分析舒芬太尼的用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行全麻手术的113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6例选择芬太尼麻醉诱导,而另57例观察组患者则是采用舒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就两组患者的在麻醉前、插管期间、插管后5min以及插管后10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输出量(CO)及心脏指数(CI)四项指标进行详细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MAP、CO、CI以及HR指标的水平在插管后5min、10min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观察组患者在各个时间点上四项指标在组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老年手术患者,在全麻中采用舒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相比于芬太尼更具有优势,能够更好的稳定血液动力指标,为手术提供一个可靠的循环系统环境。

  • 标签: 舒芬太尼 老年患者 全麻诱导 血液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对患者进行尿动力检查的过程中运用全程护理对患者疼痛、焦虑的影响效果。方法随机从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进行尿动力检查的患者当中选出2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对其中一组患者仅进行常规的检查工作,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患者则采用全程护理干预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作为观察组。分别对两组患者检查前后心理焦虑情绪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并对两组患者的疼痛感进行探讨。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理焦虑情绪评分相比于治疗前有了一定的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趋势明显优于对比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比组。两组数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尿动力检查的过程中,利用全程护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缓解患者焦虑的情绪,值得在临床实践应用过程中进行推广。

  • 标签: 尿动力检查 全程护理 疼痛 焦虑 影响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1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