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残余肾功能对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对于慢性肾脏病末期患者来说,保护残余肾功能对延长生命有重要的意义,而血液透析是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手段,在血液透析中对于患者残余肾功能的保护格外重要,如何保护血液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也是临床治疗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对于该课题的研究论述越来越多,对于临床中残余肾功能的保护措施逐渐丰富。本文结合临床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残余肾功能保护做详细阐述,为提升临床有效率提供参考。

  • 标签: 血液透析 残余肾功能 保护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病理学基础之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引起的AS是主要致病因素。然而,最近研究发现传统血脂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卒中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非传统血脂参数是在传统血脂参数基础上发展而来,包括残余胆固醇(remnant cholesterol, R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多种血脂比值,可能在脑血管病防治中具有一定作用。其中,RC作为一种驱动AS残余风险的生物学标志物日益得到认可,在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研究中均已证实RC与脑血管病风险密切相关。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胆固醇 脂蛋白类 甘油三酯类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es, Toric IOL)可稳定有效地矫正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但部分患者仍会出现非预期的术后残余散光,降低视觉质量。术后残余散光常见的原因包括仪器测量误差、计算误差、手术操作相关因素及人工晶状体旋转等,需根据术后残余散光的程度和成因采用相应治疗手段,矫正残余散光可使用方法包括: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及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等,必要时行人工晶状体调位术。(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6-21)

  • 标签: 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 散光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 简介:摘要胃残余量(GRV)作为评估胃肠动力和肠内营养耐受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已获得长期广泛的临床应用。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者质疑对危重患者常规监测GRV的临床意义,由于重症监护病房(ICU)人群的巨大异质性,"一刀切"原则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实践中并不理想。监测GRV的方法各有利弊,随着超声技术等无害化监测技术获得临床广泛应用,传统抽吸法的应用可能会越来越少。肠内营养过程管理的重点在于找出胃潴留的原因及诱因,更多尝试从预防和消除误吸高风险因素角度及通过病理生理学机制分析加以解决,消除各种消极阻碍因素,积极推动"创造条件实施肠内营养"的理念。作为重症营养管理团队,需要重视肠内营养管理文化的不断改进并合理运用多样化的管理策略,这也许比监测GRV更加重要。

  • 标签: 危重症 肠内营养 胃残余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静脉配液中减少西林瓶残余药量的方法与效果。方法:从静脉配液西林瓶中抽选120支列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进行静脉配液,统计西林瓶中残余药液量;再选择120支列为实验组,采取新型配药法进行静脉配液,统计西林瓶中残余药液量;对比两种不同配药方法对于减少西林瓶残余药量的效果。结果:实验组西林瓶中平均残余药量为(0.094±0.007)mL/10mL;对照组西林瓶中平均残余药量为(0.315±0.011)mL/10mL;实验组西林瓶中平均残余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5.677,P

  • 标签: 静脉配液 西林瓶 残余药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静脉配液中减少西林瓶残余药量的方法与效果。方法:从静脉配液西林瓶中抽选120支列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进行静脉配液,统计西林瓶中残余药液量;再选择120支列为实验组,采取新型配药法进行静脉配液,统计西林瓶中残余药液量;对比两种不同配药方法对于减少西林瓶残余药量的效果。结果:实验组西林瓶中平均残余药量为(0.094±0.007)mL/10mL;对照组西林瓶中平均残余药量为(0.315±0.011)mL/10mL;实验组西林瓶中平均残余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5.677,P

  • 标签: 静脉配液 西林瓶 残余药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方法:收集我科确诊为耳石症患者并行规范化手法复位治疗后仍有残余症状的成人患者,记录其性别、年龄、病程、发作频次、心理干预及共患慢性病史情况,不定期随访3月,观察患者残余症状短期疗效及预后情况,分组后对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符合入选条件并完成随访的168例患者中,残余症状可自愈者81例,不可自愈者87例;男性46例,女性122例;年龄22-85岁,平均年龄(53.8±15.7);病程1小时至10年;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及脑卒中等慢性共患病者126例;手法复位治疗前进行心理干预者98例。结论:高龄女性、共患慢性病者、反复发作及病程长者,残余症状不易自愈,积极进行有效心理干预可提高手法复位成功率,减少发作频次,改善残余症状预后。

  • 标签: 耳石症 手法复位 残余症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复杂肾脏残余结石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共选取了复杂肾脏残余结石患者100例,选取时间在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这些患者均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观察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均取得了显著的二次成功排石率,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对复杂肾脏结石患者实施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保证治疗安全性,临床可以考虑加以推广应用。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复杂肾脏残余结石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残余胆固醇(RC)对早期糖尿病肾脏病(DKD)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97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685例)和测试集(293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计算研究对象RC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在训练集中,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RC与UACR、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血脂指标预测早期DKD的临床价值。将各临床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有意义变量纳入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的变量用于列线图的构建,并在测试集进行验证。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和决策曲线分析(DCA)用于评估列线图的效能。结果在训练集中,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RC与UACR(r=0.418)、尿α1-微球蛋白(r=0.124)、血肌酐(r=0.128)、尿酸(r=0.292)均呈正相关(均P<0.001)。RC预测早期DKD的AUC为0.779(95%CI 0.746~0.810),灵敏度为65.90%,特异度为72.85%,最佳诊断值为0.81 mmol/L。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OR=1.778,95%CI 1.170~2.702)、糖尿病病程(OR=1.05,95%CI 1.024~1.076)、收缩压(OR=1.009,95%CI 1.001~1.018)、糖化血红蛋白(OR=1.163,95%CI 1.065~1.270)、尿酸(OR=1.002,95%CI 1.000~1.005)、RC(OR=1.860,95%CI 1.389~2.491)为T2DM患者发生早期DKD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集和测试集预测T2DM患者发生早期DKD风险ROC曲线的AUC(95%CI)分别为0.740(0.698~0.782)和0.737(0.666~0.808)。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该列线图模型拟合度较好(χ2=12.16,P=0.144)。DCA法显示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当早期DKD风险阈值概率分别在8%~58%和10%~50%之间时,预测T2DM患者发生早期DKD风险的净收益更高。结论RC对早期DKD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所构建的列线图可较好预测早期DKD的发生。

  • 标签: 糖尿病,2型 早期糖尿病肾脏病 残余胆固醇 预测模型 列线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清创法在烧伤残余创面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7年8月—2021年8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收治6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残余创面患者,根据对残余创面采用的清创方法,将患者分为超声清创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31±13)岁]和传统清创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2±13)岁]。对2组患者创面行相应的清创后,根据患者创面所在部位及皮源情况选择邮票皮片或大张皮片进行移植治疗。对于Ⅰ期手术后未愈合创面,则行二次清创+植皮术,2组创面的清创方式均分别同其Ⅰ期。术后3 d,采用药物敏感试验检测创面中细菌情况并计算细菌阳性率。术后7 d,计算创面中皮片成活率及皮下血肿发生率。出院时,统计患者创面愈合时长及清创次数并计算二次清创率。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术后3 d,超声清创组创面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者2例、铜绿假单胞菌者2例,传统清创组创面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者5例、铜绿假单胞菌者3例、鲍曼不动杆菌者1例、肺炎克雷伯菌者1例、阴沟肠杆菌者1例;超声清创组创面细菌阳性率明显低于传统清创组(χ2=5.51,P<0.05)。术后7 d,超声清创组创面的移植皮片成活率为(92±5)%,明显高于传统清创组的(84±10)%(χ2=6.78,P<0.01);超声清创组创面皮下血肿发生率为17.6%(6/34),明显低于传统清创组的40.0%(12/30),χ2=3.94,P<0.05。出院时,超声清创组创面愈合时长为(11.0±2.0)d,明显短于传统清创组的(13.0±3.1)d,(t=3.81,P<0.01);超声清创组创面二次清创率为2.9%(1/34),明显低于传统清创组的20.0%(6/30),χ2=4.76,P<0.05。结论超声清创法可显著减轻烧伤残余创面细菌负荷,减少术后血肿形成,促进移植皮片成活,从而缩短患者病程。

  • 标签: 烧伤 感染 清创术 皮肤移植 残余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 血液净化对于维持性血透病患的影响分析。方法:对2021年4月-2022年5月行血透治疗的70例维持性血透病患进行研究,并分为LFHD组和HFHD组,前者行LFHD治疗(低通量血透),后者行HFHD治疗(高通量血透),分析2组的TG指标、TC指标、P指标、β2-MG指标和RRF指标情况。结果: HFHD组TG指标、TC指标、P指标、β2-MG指标和RRF指标情况改善均优于LFHD组,两组对比,P

  • 标签: 维持性血透 HFHD LFHD 残余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残余羊水量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80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依据羊水指数将其分为羊水不足组(羊水指数≤50mm)、羊水正常组(羊水指数>50mm),分析残余羊水量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羊水正常组胎膜破裂至分娩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羊水正常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羊水不足组,P<0.05;观于对照组,P<0.05;羊水正常组新生儿不良情况低于羊水不足组,P<0.05;羊水正常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羊水不足组,P<0.05。结论:残余羊水量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结局均会造成直接影响,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对患者残余羊水量进行关注,必要时终止妊娠,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 标签: 未足月胎膜早破 残余羊水量 羊水指数 不良妊娠结局 新生儿不良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重症监护室(ICU)有创机械通气鼻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9例ICU有创机械通气鼻饲患者,根据患者床位号单双号分为对照组(55例)与研究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监测胃残余量,研究组采用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干预至鼻饲喂养结束。干预7 d,检测并比较两组营养指标[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记录并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Hb、ALB、TF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研究组Hb、ALB、T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9.32±2.14)、(12.32±2.85)d]均短于对照组[(13.85±2.32)、(17.55±2.93)d],P均<0.05;研究组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发生率(5.56%,3/54;1.85%,1/54)均低于对照组(25.45%,14/55;18.18%,10/55),P均<0.05。结论ICU有创机械通气鼻饲患者采用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可促进营养物质吸收,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机械通气 鼻饲 超声 胃残余量 营养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探讨核酸筛查模式对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传播残余风险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大陆执业比对工作组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数据,利用NAT单阳性率-窗口期比率数学模型(NAT yield/WP ratio model),对2015—2019年度我国18家血液中心的献血人群HBV传播的残余风险度进行趋势分析;同时分析比较2019年18家血液中心的ELISA联合核酸单检/混检(ELISA+ID-NAT/MP-NAT)和ELISA联合核酸混检(ELISA+MP-NAT)2种血液筛查(简称血筛)模式对残余风险度的影响。结果18家血液中心5年的HBV血筛残余风险度总体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显示:核酸检测单阳性率趋势χ2=39.42(P<0.01),残余风险度趋势χ2=279.792(P<0.01);ELISA+ID-NAT/MP-NAT和ELISA+MP-NAT 2种不同血筛模式对残余风险度RR的影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显示χ2=7.4(P<0.01)。结论自2015年我国将核酸检测用于血筛以来,HBV输血传播的残余风险度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主要的2种血筛模式对血液残余风险度有可能造成差别。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输血残余风险 NAT单阳性率-窗口期比率数学模型 核酸检测 血筛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卵圆孔未闭(PFO)合并先兆性偏头痛患者行介入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对偏头痛的影响。方法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170例PFO合并先兆性偏头痛患者行介入封堵术的临床资料,在术前、术后6个月行右心声学造影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实验(c-TCD)检查、头痛影响测试问卷(HIT-6)评分评估偏头痛程度,根据术后c-TCD将患者分组:无残余分流组141例、轻度残余分流组19例和重度残余分流组10例,比较3组PFO封堵术后残余分流对偏头痛程度的影响。结果3组间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脑卒中、高血压和糖尿病比例、术前HIT-6评分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静息状态下大量分流、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显示大的卵圆孔、大的封堵器、房间隔膜部瘤在重度残余分流组占比更多。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各组的HIT-6评分均明显降低(均为P<0.05);但重度残余分流组的HIT-6评分仍明显高于无残余分流组和轻度残余分流组[(57.60±7.29)分比(45.30±7.30)分和(45.79±5.25)分,均为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的HIT-6评分减轻值重度残余分流组低于无残余分流组和轻度残余分流组[(14.60±7.56)分比(24.13±9.16)分和(24.26±8.23)分,均为P<0.05],而无残余分流组与轻度残余分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O封堵术缓解先兆性偏头痛安全、有效,术后无残余分流或轻度残余分流的患者偏头痛症状改善明显,但重度残余分流的患者偏头痛改善情况欠佳。

  • 标签: 卵圆孔,未闭 先兆性偏头痛 残余分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前多频稳态残余听力对人工耳蜗术后言语和听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感音神经性耳聋拟行人工耳蜗术且术前存在残余低频或高频残余听力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前多频稳态诱发电位检查结果,将38例0.5、1.0 kHz作为低频组,将40例2.0、4.0 kHz作为高频组。所有患儿人工耳蜗术后1个月开机后实施系统化言语训练。比较两组患儿干预6个月后言语识别率;干预3、6、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言语可懂度(SIR)评分、听觉行为分级问卷(CAP)评分、听觉整合量表(MAIS)评分。结果干预6个月后,高频组单音节词、双音节词、短句识别率(70.00%,28/40;67.50%,27/40;75.00%,30/40)均高于低频组(45.00%,18/38;42.50%,17/38;50.00%,20/38),P均<0.05。干预3、6、12个月,高频组SIR、CAP、MAIS评分均高于低频组(P均<0.05)。结论与术前低频残余听力患儿相比,高频残余听力更有利于人工耳蜗术后言语和听觉功能恢复。

  • 标签: 人工耳蜗术 术前多频稳态残余听力 言语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内障患者行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残余散光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连续视程IOL植入术的56例(56只眼)白内障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27例,年龄(65±9)岁。根据患者术后残余散光度数分为低散光组(<0.75 D,28例)和高散光组(0.75~1.50 D,28例)。记录2个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裸眼远距离(5 m)、中距离(80 cm)、近距离(40 cm)视力与最佳矫正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以及离焦曲线、快速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及VF-14视功能指数量表得分等数据并比较。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低散光组与高散光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距离视力[M(Q1,Q3)]分别为0.05(-0.06,0.10)、0.08(0.00,0.22),裸眼中距离视力分别为0.11(0.00,0.20)、0.14(0.10,0.21),裸眼近距离视力分别为0.28(0.20,0.32)、0.26(0.20,0.30),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17(0.05,0.30)、0.14(0.04,0.22),2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散光组与高散光组患者术后离焦曲线显示,附加球镜度数从+1.00至-4.00 D,以0.50 D为间隔的各处视力2个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散光组与高散光组患者在暗视状态的低、中、高频下的快速对比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函数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0.28、0.77±0.30,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患者在4.0 mm瞳孔直径下的全眼总像差分别为0.59±0.18、0.74±0.51,总高阶像差分别为0.30±0.13、0.37±0.25,全眼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像差及球差2个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患者的VF-14视功能指数量表总得分、近视力得分及远视力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行连续视程IOL植入术后残余散光度数为0.75~1.50 D与<0.75 D的视觉质量相当。

  • 标签: 白内障 晶体,人工 晶体植入,眼内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散光 视觉,眼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步态分析研究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闭合复位后残余髋臼发育不良(residual acetabular dysplasia,RAD)患儿Salter截骨前后下肢运动学的变化。方法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骨科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DDH闭合复位后RAD并施行Salter截骨术的患儿15例,其中女14例,男1例;患侧为左侧8例,右侧7例。患儿闭合复位时年龄为(15.8±3.0)个月,Salter截骨时年龄为(58.0±10.4)个月。另招募15例正常儿童作为步态分析的对照组,其中女6例,男9例;年龄为(69.2±20.4)个月。Salter截骨术前及术后1年对患儿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并行步态分析。采用t检验分别比较Salter截骨患儿术前及术后与对照组之间的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 angle,CEA)、时空参数等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Salter截骨患儿术前和术后与对照组儿童关节运动角度差异。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满意的髋关节功能。Salter截骨术后AI为(14.9±1.9)º,较术前的(30.4±2.3)º显著减小;术后CEA为(35.7±8.6)º,较术前的(18.7±6.1)º显著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患侧骨盆内旋角度为(5.03±0.88)º,较术前显著增大;术后患侧骨盆上抬角度为(-1.38±0.98)º,较术前显著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时空参数中,Salter截骨术前和术后均为支撑相时间整体占比增加,承重反应期时间占比增加,单支撑相时间占比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术前患侧踝关节内翻角度增大为(0.41±0.15)º,步长减短为(69.1±8.7)cm/m,术后患侧膝关节屈膝角度增大为(27.09±1.72)°。结论DDH闭合复位后RAD患儿行Salter截骨后步态明显改善。与截骨前相比,患侧骨盆冠状面上抬角度减小,横断面内旋角度增大,站立前中期内旋角度趋于正常。术后患儿需进行相应的髋外展肌、屈髋肌和外旋肌的锻炼以进一步矫正步态。

  • 标签: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闭合复位术 Salter截骨术 残余髋臼发育不良 步态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湿润烧伤膏联合莫匹罗星用于烧伤残余创面内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院内收治的40例烧伤残余创面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干预形式分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单一使用莫匹罗星治疗,实验组联合湿润烧伤膏,对比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的创面愈合率为(87.32±1.32)%,对照组的创面愈合率为(71.54±1.32)%,对比两组发现P<0.05(T=37.8036,P=0.0000)。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在治疗第3天、治疗7天、治疗14天后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烧伤残余创面患者使用湿润烧伤膏联合莫匹罗星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创面愈合率,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

  • 标签: 湿润烧伤膏 莫匹罗星 治疗 烧伤残余创面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全身浸浴护理在预防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期残余创面感染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是2018年5月-2020年5月,分成两组,参照组30例、研究组30例,研究组实施全身浸浴护理,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残余创面愈合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

  • 标签:    全身浸浴护理 大面积深度烧伤 残余创面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