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贯穿动脉腋路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及操作的安全性方法110例行上肢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60例,B组50例,分别实施改良贯穿动脉腋路丛阻滞和传统腋路丛阻滞,观察并记录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B两组的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2.5±1.3)min和(5.5±2.4)min,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神经阻滞效果达I级的占95%,明显高于B组的32%(p<0.05)。结论改良贯穿动脉腋路丛阻滞定位准确性高,可使局麻药沿腋动脉两侧扩散,能大大提高阻滞成功率。

  • 标签: 贯穿动脉 腋路 臂丛阻滞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腋路丛和肌间沟腋路联合丛在上肢前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8~60岁患者60例,体重50~80kg,随机分两组A组(腋路组),B组(肌间沟腋路联合组),每组30例,局麻药选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加0.1%利多卡因,总量均为35ml(B组先行肌间沟注射20ml,然后腋鞘注射15ml)。结果肌间沟腋路联合丛组相比较腋路丛组不仅尺神经阻滞较好,桡神经阻滞更满意,患者在术中心率、平均动脉压更平稳,循环波动更小。结论肌间沟腋路联合麻醉对上肢前臂手术尺桡神经阻滞更完善,镇痛效果更满意。

  • 标签: 腋路臂丛 联合臂丛麻醉 前臂手术麻醉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进行手功能训练新生儿丛神经损伤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7月在本院中西医结合科治疗的64例新生儿丛神经损伤患儿为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在湖南省康复中心治疗的32例新生儿丛神经损伤患儿为观察组,除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外早期进行手功能训练,比较2组患儿的康复总有效率以及2组患儿干预前、后的MCV检查情况、患肢动脉管径及血流情况。结果干预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2组患者的MCV检查、患肢动脉管径及血流情况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进行手功能训练新生儿丛神经损伤的康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手功能训练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心理干预丛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手术前抑郁、焦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择期行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DREZ)治疗丛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30例为对照组,选取2012年9月~2014年8月期间择期行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DREZ)治疗丛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30例为干预组,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与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入手术室前后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干预前后患者焦虑和抑郁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通过心理干预,干预组患者术前一日SAS评分(52.12±3.46)分和SDS评分(47.49±5.44)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8,6.87;P<0.05);干预组入手术室后平均动脉压(88.5±2.8)mmHg)和心率(87.5±3.6)次/min)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64,3.23;P<0.05).结论术前心理干预能够解决丛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效缓解术前应激反应强度,使手术治疗效果得到充分保障.关键词心理干预;丛神经损伤;疼痛;负性情绪中图分类号R4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194-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作用。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10例需上肢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ASA分级Ⅰ-Ⅱ,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5例与对照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0.375%罗哌卡因25ml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0.375%罗哌卡因与10mg地佐辛混合液,共25ml。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开始后15min、30minV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手术结束后1h、24hVAS评分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应用于丛阻滞麻醉中,可明显延长神经阻滞时间及镇痛时间,降低疼痛感,这对于减少患者应激反应,使手术顺利进行,提高疗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罗哌卡因 地佐辛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 简介:周围神经阻滞由于操作简单、阻滞区域小,机体的生理干扰小等优点而得以广泛应用。但常有阻滞不全和多种因素影响安全等问题。关键就是目标神经定位。纵观历史,由最初“体表解剖标志”盲目探查,到目前“体内结构可视化”精准定位,区域麻醉技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都很大的提高,区域麻醉的应用也更加广泛。现将超声引导下丛神经阻滞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臂丛 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 简介:目的:评价丙泊酚与雷米芬太尼联用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3月间收治的行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72例,将其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在成功麻醉后单一给予丙泊酚维持麻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用雷米芬太尼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镇静、疼痛程度和术中呼吸频率(RR)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VAS评分值的优良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为77.14%(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OAA/S评分值为(1.24±0.1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为(3.58±0.23)分(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RR、HR、SpO2和SBP指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泊酚与雷米芬太尼联用于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可维持和稳定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其镇静、镇痛疗效和麻醉效果均优于单用丙泊酚。

  • 标签: 丙泊酚 雷米芬太尼 臂丛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丛神经损伤患儿进行早期干预的康复护理方法和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患者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间,在我科进行治疗的新生儿的丛神经损伤28例,患儿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新生儿丛神经损伤采用患侧肢体保护、患侧肢体康复训练及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等护理方法。结果通过早期干预患儿的康复护理,相对于康复护理前能收到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较护理前臂丛神经损伤状况改善明显。结论丛神经损伤患儿康复护理的方法,有利于患儿神经的健康发育,值得广泛推广应用在临床上。

  • 标签: 臂丛神经损伤 患儿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A组采用超声引导穿刺,B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穿刺,均行肌间沟丛麻醉,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15ml与0.75%左旋布比卡因10ml与0.9%生理盐水5ml混合液28ml.观察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评定麻醉效果、记录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起效时间早于B组,A组麻醉效果优于B组,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A组少于B组.结论B超引导下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提高麻醉效果、减少麻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关键词B超;丛麻醉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539-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手术过程中保留肋间神经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施行乳腺癌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留肋间神经,对照组患者手术不保留肋间神经。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上肢感觉异常情况和术后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除数目情况对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上肢感觉异常率(14.0%)明显对于对照组(90.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时和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局部复发和转移情况。结论乳腺癌手术过程中保留肋间神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上肢感觉异常率,并且不会影响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复发转移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乳腺癌手术 保留 肋间臂神经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第一肋骨丛神经阻滞麻醉施行上肢手术的经验。方法分析进年来采用第一肋骨丛神经阻滞麻醉与传统丛神经阻滞麻醉施行肩部、锁骨、上肢、上臂、前臂不同部位的手术。比较分析比较穿刺部位定位,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镇痛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第一肋骨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快,麻醉效果满意,肌松完全,麻醉持续时间长且并发症少而短暂,操作易于掌握。传统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差,肌松不完全,麻醉持续时间短且并发症多且操作难掌握。结论;第一肋骨丛神经阻滞麻醉适应症广,效果满意,完全能满足肩部、及上肢各部位的大小手术,可反复穿刺,操作易于掌握,经济又安全,值得推广。

  • 标签: 传统臂丛神经阻滞 第一肋骨臂丛阻滞麻醉 罗派卡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刺激仪在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3月收治的98例上肢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采取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异感定位,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3.2±0.6)min,麻醉的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11.3±1.3)min,麻醉的总有效率为83.67%,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痛觉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应用于丛神经阻滞中,能够降低血管神经的损伤,且操作简单、有效,可保证麻醉的质量,促使麻醉医生实行准确的定位,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神经刺激仪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钙冠心病患者踝指数(ABI)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60例病历资料。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冠心病的常规治疗,对照组口服瑞舒伐他汀钙10mg/晚,观察组口服瑞舒伐他汀钙20mg/晚,疗程为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ABI、PWV的变化,记录治疗期间急性心血管事件再发率。结果治疗期间观察组中3例患者因不良反应减退出研究,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TC、TG、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HDL-C升高;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LDL-C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ABI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PWV降低;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ABI高于对照组,而PWV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中30例患者共再次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17例?次,观察组共再次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10例?次,观察组急性心血管事件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能够耐受的前提下,冠心病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钙强化治疗可更有效的降低血脂水平,有效恢复动脉血管弹性,使患者获得更多的治疗收益。

  • 标签: 瑞舒伐他汀钙 冠心病 踝臂指数 脉搏波传导速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施行康复护理的意义。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仅使用常规护理,不采用康复护理,而观察组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则采用运动疗法以及激光照射等康复护理方式。结果观察组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的有再生神经电位和感觉功能,均优于对照组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的有再生神经电位和感觉功能。结论实施康复护理有助于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臂丛神经损伤 康复护理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芬太尼丙泊酚复合丛用于患儿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0例患儿随机均分为三组;芬太尼丙泊酚复合丛阻滞(A组),氯胺酮丙泊酚复合丛阻滞(B组),丙泊酚复合丛阻滞(C组)。于手术前(T1)、手术切皮时(T2)、手术开始后10分钟(T3)、术毕(T4)记录BP、R、MAP、SpO2<95%发生率,苏醒时间以及苏醒时躁动的发生率。结果T2时B组P、R、MAP明显快于A、C组(P<0.05),A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C组(P<0.01),C组麻醉及术中SpO2<95%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P<0.01)。结论芬太尼丙泊酚复合丛用于患儿手术中呼吸循环稳定,麻醉效果好,术者满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 标签: 芬太尼 丙泊酚 臂丛阻滞 患儿手术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192-01
  • 简介:目的: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不连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自2007年1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20例胫骨骨不连患者,并患者采取单外固定支架治疗,将内固定去除,无感染者行局部植骨。并20例患者进行跟踪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2年。结果:20例患者骨折均已愈合,其中再次出现骨不连患者有1例,经过单纯的植骨加压外固定治疗后愈合;感染并骨不连患者1例,其进行抗感染治疗以及植骨治疗后愈合。结论:胫骨骨不逢患者采用单外固定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具有操作简单,固定性较好的优点,使患者的痛苦得到明显的减轻。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不连 单臂外固定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