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既往30年中风湿病诊疗已有了长足进步,但风湿病患者自我慢病管理需求大、难点多,仍存在诸多挑战。风湿病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状态,轻信偏方、土方,总体医嘱遵从率不高,自我管理效能欠佳。行为经济有助于风湿病医疗工作者解读并预测风湿病患者的“非理性行为”,促进患者形成并执行有效的自我管理模式,为风湿病慢病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

  • 标签: 风湿病 慢病管理 行为经济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从发育行为儿童与儿童保健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婴幼儿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该时期机体和智力水平发育情况会直接对后续机体健康和生长情况产生影响。儿童保健是指家长和医护人员在依据婴幼儿机体发育情况的基础上,共同将科学的干预措施应用于其保健服务中,促进婴幼儿机体生长发育。本研究分析婴幼儿实施儿童保健干预对机体生长发育、运动功能和智力水平发育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促进发育行为 儿童学 儿童保健 和谐发展
  • 简介: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起病于儿童早期的严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是该领域公认的有效策略。ASD同胞是罹患ASD的高危人群,开展ASD同胞出生后的队列研究,同时构建多中心数据共享机制,是寻找ASD早期诊断相关生物标志物的高效方法。现就目前国内外已开展的ASD同胞前瞻性队列早期行为及脑影像研究发现进行综述,以期探讨其在ASD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中的潜在价值。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同胞 前瞻性队列 行为学 脑影像学
  • 简介:摘要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之一,疾病负担大,发病率高,药物治疗依从性差。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基于证据的心理疗法,对于焦虑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其疗效因人而异。有研究表明焦虑障碍的CBT疗效与多种基因有关,而这些基因在CBT疗效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不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通过这些机制研究可进一步阐明焦虑障碍的生物标志物,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应用于焦虑障碍的诊断、治疗等方面。该综述通过HPA轴相关基因、5-羟色胺系统相关基因、单胺氧化酶系统相关基因、神经发育相关基因来探究CBT治疗焦虑障碍的疗效,发现FK506结合蛋白5启动子的甲基化、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的甲基化及多态性、色氨酸羟化酶2的基因多态性、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的基因多态性、单胺氧化酶A的基因多态性等与CBT治疗焦虑障碍的疗效有关。通过研究遗传与焦虑障碍CBT疗效的关系,未来可从焦虑障碍致病基因如何影响CBT疗效的相关环路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阐明遗传因素在焦虑障碍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探索预测CBT疗效的遗传预测因子。

  • 标签: 焦虑障碍 基因多态性 遗传学机制 认知行为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小鼠血清炎性因子与认知能力的关系。方法将5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小鼠采用巴甫洛夫条件性恐惧建立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海马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表达水平,采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变化。采用相关性分析海马组织炎性因子TNF-α和IL-6表达水平与行为指标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对照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炎性因子TNF-α和IL-6表达水平[(1.39±0.15)、(3.77±0.20) pg/ml ]明显低于实验组海马组织[(7.01±0.53)、(10.49±1.43) pg/ml],差异有统计意义(t=4.129、4.918,P<0.05)。旷场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运动总路程和中央格停留时间分别为(312.41±22.90) m、(16.33±6.19) s明显高于实验组(263.19±15.37) m、(6.98±2.47) s,差异有统计意义(t=6.992,P<0.05;t=5.109,P<0.05)。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开环时间比例[(37.21±8.12)%]明显高于实验组小鼠[(18.48±6.29)%],而对照组小鼠闭环时间比例[(62.79±9.14)%]明显低于实验组小鼠[(81.52±7.98)%],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4.104,P<0.05;t=3.894,P<0.05)。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25.28±7.09) s]明显高于实验组[(16.32±6.01) s],差异有统计意义(t=4.273,P<0.05)。PTSD小鼠海马组织炎性因子TNF-α和IL-6水平与闭环时间比例呈正相关(r=0.385、0.297,P<0.05),而与运动总路程、中央格停留时间、开环时间比例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等指标呈负相关(r=-0.269、-4.590、-0.418、-0.501、-0.381、-4.023、-0.463、-0.428,P<0.05)。结论PTSD小鼠海马组织炎症因子TNF-α和IL-6水平和焦虑程度明显增加,而自主运动能力和学习能力明显下降。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训练与行为疗法干预老年卒中偏瘫的效果。方法:随机将干休所接收的18例老年卒中偏瘫患者纳入参照组(n=9)和观察组(n=9),参照组给予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训练+行为疗法,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干预前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对老年卒中偏瘫患者干预期间,采用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后,联合使用行为疗法,利于加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 标签: 早期康复训练 行为学疗法 老年卒中 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亚慢性锰中毒动物模型,初步探讨锰对大鼠神经行为和海马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姜黄素对锰中毒大鼠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于2019年7至12月,将80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8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低、中、高剂量染锰组,低、中、高剂量姜黄素拮抗组及姜黄素组,每组10只大鼠。低、中、高剂量染锰组分别给予5、10和15 mg/kg四水氯化锰(MnCl2·4H2O)腹腔注射染毒,低、中、高剂量姜黄素拮抗组给予15 mg/kg MnCl2·4H2O腹腔注射染毒并经口分别给予100、200和400 mg/kg的姜黄素,姜黄素组经口给予400 mg/kg姜黄素。每周染毒5 d,1次/d,连续染毒16周。染毒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测试(平衡木试验、水迷宫试验和避暗试验),取大鼠海马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并检测其氧化应激指标。结果平衡木试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染锰组大鼠平衡木评分均增高(P<0.05);与高剂量染锰组比较,低、中、高剂量姜黄素拮抗组平衡木评分均降低(P<0.05)。水迷宫试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从第3天开始,中、高剂量染锰毒组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各剂量染锰组穿环次数均降低(P<0.05);与高剂量染锰组比较,从第3天开始,中、高剂量姜黄素拮抗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环次数增加(P<0.05)。避暗试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染锰组避暗试验错误次数增多(P<0.05);与高剂量染锰组比较,中、高剂量姜黄素拮抗组避暗试验错误次数降低(P<0.05)。病理学检查可见,染锰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细胞结构模糊不清且数量减少,姜黄素拮抗后上述现象改善。氧化应激指标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染锰组大鼠海马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加(P<0.05);与高剂量染锰组比较,中、高剂量姜黄素拮抗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增高、丙二醛含量减少(P<0.05)。结论亚慢性锰暴露可致大鼠平衡功能、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海马组织神经细胞损伤且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姜黄素能提高锰中毒大鼠的平衡功能和学习记忆能力,改善锰暴露所致大鼠海马组织神经损害,对锰导致的神经毒性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锰中毒 姜黄素 大鼠 神经行为学 氧化性应激
  • 简介:摘要50%的成人强迫症患者在童年或青少年期已出现强迫症的早期症状,及早干预可有效降低成人强迫症的患病率。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有效治疗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心理疗法之一,但目前其治疗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脑影像发展迅速,为探究CBT治疗的脑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神经影像方法。因此,本文拟从脑功能和脑结构等方面对CBT治疗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脑影像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CBT的临床应用提供更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

  • 标签: 强迫性障碍 认知疗法 磁共振成像 儿童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地苯醌是否通过抑制素2(prohibitin 2,PHB2)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改善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小鼠行为障碍。方法第一个小实验选取3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观测艾地苯醌对帕金森模型小鼠行为的影响。第二个小实验选取2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对照组、MPTP组、shRNA-PHB2组及shRNA-PHB2+MPTP组4组,每组5只,免疫荧光实验检测脑组织酪氨酸脱氢酶(TH)的改变。第三个小实验选取30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shRNA-PHB2组、MPTP+idebenone组、shRNA-PHB2+MPTP组、shRNA-PHB2+idebenone组和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每组5只,观测艾地苯醌对小鼠脑组织线粒体自噬的作用机制。将C57BL-6小鼠腹腔注射MPTP构建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然后给予200 mg/kg艾地苯醌灌胃21 d,侧脑室显微注射腺相关病毒9(AAV9)shRNA-抑制素2(PHB2),抑制脑内PHB2的表达。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变化,免疫组化检测抑制PHB2对酪氨酸脱氢酶(TH)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LC3、PHB2在小鼠中脑黑质中的蛋白表达。采用GraphPad 7.0和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第一个小实验中的水迷宫测试数据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测试1~7天小鼠逃避潜伏期组别-时间交互效应显著(F时间×组别=20.51,P<0.01);通过简单效应分析,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小鼠第5、6、7天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5)。测试第7天,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对照组与模型组,模型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均差异有统计意义(t=-49.95,-21.81,28.14;均P<0.001)。第三个小实验中水迷宫测试数据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及组别交互作用显著(F时间×组别=42.11,P<0.01)。通过简单效应分析,与MPTP+idebenone组相比,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潜伏期均明显延长(均P<0.05);与shRNA-PHB2+MPTP组相比,除第4天(P<0.05)外,均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第7天,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与MPTP+idebenone组小鼠相比,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停留时间明显增加(t=-34.36,P<0.01),而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与shRNA-PHB2+MPTP差异无统计意义(t=2.94,P>0.05)。(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MPTP组、shRNA-PHB2组、shRNA-PHB2+MPTP组四组小鼠中脑组织中TH的相对表达值分别为(41.03±3.01)、(24.20±4.18)、(38.39±3.31)和(13.12±2.65);与对照组小鼠相比,MPTP组小鼠TH的表达明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t=7.98,P<0.01);与MPTP组小鼠相比,shRNA-PHB2抑制组中的TH的表达下调(t=-6.73,P<0.05)。(3)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shRNA-PHB2组、MPTP+idebenone组、shRNA-PHB2+MPTP组、shRNA-PHB2+idebenone组和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小鼠中脑组织中LC3的相对表达值分别为(0.86±0.07)、(0.77±0.08)、(0.42±0.05)、(0.21±0.05)、(0.66±0.09)和(0.27±0.07);PHB2的相对表达值分别为(1.13±0.14)、(0.56±0.11)、(1.08±0.14)、(0.27±0.07)、(0.68±0.14)和( 0.24±0.10)。与MPTP+idebenone组相比,shRNA-PHB2+MPTP+idebenone组LC3和PHB2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 t=3.54,11.06,均P<0.01)。结论艾地苯醌能够通过PHB2增加PD小鼠线粒体自噬水平,从而改善行为障碍。

  • 标签: 艾地苯醌 帕金森病 行为学障碍 线粒体自噬 抑制素2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行为及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 nAChR)、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TBI组、VNS组,每组24只。后2组大鼠采用改良式自由落体法制备成中度TBI模型(假手术组暴露硬脑膜但不撞击),且VNS组造模后连续14 d给予VNS(频率30 Hz、脉宽100 μs、电流0.8 mA、刺激5 min、停止5 min,反复进行3次)。造模后第1、3、7、14、21、28天采用平衡木平衡及行走实验评估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造模后第24~28天采用水迷宫实验评估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造模后第28天取各组大鼠的脑组织切片计算脑损伤灶体积;造模后第14天采用Nissel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损伤区周围的神经元形态及生存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海马齿状回及CA3区的神经核抗原(NeuN)阳性神经元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炎性因子白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水平;造模后第3、7、14天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脑损伤区中α7 nAChR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TBI组比较,VNS组造模后第7、14、21、28天的平衡木平衡时间明显延长,平衡木行走时间明显缩短;造模后第27、28天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目标象限探索时间明显延长;造模后第28天的脑损伤体积明显减小;造模后第14天的脑损伤区周围Nissel染色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海马齿状回及CA3区NeuN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IL-1β、IL-6、TNF-α、NF-κB表达水平明显降低;造模后第7、14天的脑损伤区中α7 nACh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VNS能够促进TBI大鼠的行为恢复,其机制与上调α7 nAChR蛋白表达,降低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NF-κB释放有关。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迷走神经电刺激 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试验研究对象是我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70例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按照随机单盲法分组,每组为35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分析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以及自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自杀行为抑郁症 认知行为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源性给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precursor,proBDNF)后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大鼠额前皮质凋亡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在55只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中,随机选取25只作为PSD组,其余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抑郁组、卒中组,每组10只。卒中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抑郁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结合孤养法制备大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PSD组采用线栓法建立MCAO模型,术后1周加以CUMS及孤养法制备PSD模型;PSD组大鼠造模后2周,随机选取15只进行侧脑室埋管,并随机分为proBDNF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tPA组)和NS组,埋管后1周进行侧脑室注射tPA、ProBDNF,连续给药1周。于造模后第4周及第8周末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额前皮质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p-JNK、p53、p-p53、Bax蛋白表达。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NK-q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大鼠MCAO造模第4周末和第8周末,正常组、抑郁组、卒中组和PSD组大鼠额前皮质p-p53、p53、p-JNK、JNK和Bax表达均差异有统计意义(F=3.426~90.355,均P<0.05)。事后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相比正常组,在第4周末,PSD大鼠额前皮质p-JNK(0.378±0.042)、Bax(0.478±0.054)蛋白的表达均升高(均P<0.05);在第8周末,PSD组大鼠额前皮质中p-JNK(0.411±0.056)、p-p53(0.286±0.083)、Bax(0.471±0.008)蛋白表达均升高(均P<0.05)。予侧脑室注射proBDNF后,proBDNF组、tPA组和NS组p-p53、p53、p-JNK、JNK和Bax表达差异有统计意义(F=16.915~287.039,均P<0.01)。事后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相比NS组,proBDNF组大鼠额前皮质p-JNK(0.35±0.01)、p-p53(0.31±0.01)的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予侧脑室注射proBDNF后,proBDNF组、tPA组和NS组大鼠体质量、蔗糖偏好率、水平运动距离和垂直运动距离均差异有统计意义(F=18.741~76.305,均P<0.01),与NS组和tPA组相比,proBDNF组行为指标[体质量(224.36±3.23)g、蔗糖偏好率(69.83±1.72)%、水平运动距离(57.93±2.09)格、垂直运动距离(19.79±1.81)次]均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proBDNF促进了PSD大鼠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

  • 标签: 脑卒中后抑郁 额前皮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 凋亡信号通路 c-Jun氨基末端激酶 大鼠
  • 简介:摘要为了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并最大程度降低其毒性,研究人员针对多种类型肿瘤正在研究如何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化进行适应性治疗。随着现代辐照技术(如调强放疗)的引入,结合功能显像技术能够更精准地描绘治疗靶区的性能,为治疗适应创造了多种机会。根据功能性CT、MRI和PET显像结果,在治疗过程中随时调整放疗靶区,或明确原发肿瘤内部的亚区以优化放疗剂量策略。此外,借助解剖或功能显像还能够预测正常组织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如使用CT或PET显像来预测放射性肺炎。PET显像除了聚焦、监测实体肿瘤以辅助放疗,并调整治疗策略外,还能够验证质子束疗法的疗效。本文主要讨论放射肿瘤中基于影像的治疗适应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 标签: PET/CT 功能CT 功能MRI 诊断治疗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口吃患者进行心理治疗与行为治疗用以改正其错误的发音习惯,从而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其治疗的具体方法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选取收治的口吃患者140例(2019.01-2020.12),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与行为治疗干预并对干预方法与治疗效果进行整理。结果:治疗后各项数据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

  • 标签: 口吃病 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
  • 简介:摘要:军人自杀问题已引发各国的高度关注,其严重威胁官兵生命安全和部队稳定,但又很难准确预测和预防。本文通过对军人自杀的危险因素、测量评估和预防策略进行系统综述,旨在为我军自杀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军人自杀行为 预防 研究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鼻窦炎患者遵医行为及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82名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1名。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及自护能力。结果:研究组患者鼻腔用药、处理鼻出血、休息、锻炼和饮水率以及自护能力、健康知识、自我责任及概念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慢性鼻窦炎 认知行为干预 遵医行为 自护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编制一个适于测量我国青少年体重控制行为的量表。方法采用自编《青少年体重控制行为量表》对兰州市1 020例高中学生进行调查,年龄为(15.4±0.6)岁。使用体像忧虑问卷、进食障碍症状自评量表、罗森博格自尊量表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作为校标,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健康体重控制行为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一个月之后的重测信度为0.62。不健康体重控制行为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7,隔一个月之后的重测信度为0.56。不健康体重控制行为与体像忧虑(rs=0.26,P<0.01)、进食障碍症状(rs=0.40,P<0.01)、自尊(rs=-0.09,P<0.01)及负性情绪(rs=0.20,P<0.01)等心理指标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青少年体重控制行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能够用于测查青少年的体重控制行为

  • 标签: 青少年 体重控制行为 测量 体像忧虑 进食障碍
  • 简介:摘要:医院医保制度,主要是为了较好保证社会劳动人自身的权益,减轻其看病就医的各方面压力而产生的制度。然而,受利益蒙蔽,部分人群将骗保作为获利的主要手段,严重损害了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需要在今后不断强化监管力度,杜绝医院医保骗保事件发生。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医院医保骗保行为监管的强化措施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今后开展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 标签: 医院医保 骗保行为 监管 强化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MSM中亲密伴侣暴力(IPV)经历情况并分析IPV经历与高危性行为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4-7月在济南市、青岛市和济宁市招募MSM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其人口特征、艾滋病防治知识、最近1年IPV经历和6个月高危性行为等信息。采用EpiData 3.1和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MSM 1 122人,年龄(29.80±8.78)岁,未婚占68.1%(764/1 122)。最近1年有IPV经历的比例为9.8%(110/1 122),来自济宁市和青岛市、本地居住时间>2年、寻找性伴场所为酒吧/浴室/公园、不知晓艾滋病防治知识、有吸毒行为、最近1年患过STD的MSM最近1年有IPV经历的比例较高(P<0.05)。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肛交和群交行为的比例分别为49.0%(550/1 122)和20.9%(234/1 1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IPV经历者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肛交和群交行为的风险高于无IPV经历者(aOR=1.82,95%CI:1.14~2.91;aOR=3.30,95%CI:2.10~5.20)。结论MSM中存在IPV现象,IPV经历与高危性行为存在正相关。应针对有IPV经历的MSM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减少高危性行为的发生。

  • 标签: 男男性行为者 亲密伴侣 暴力 高危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