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小板输血已成为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障碍患者出血治疗和预防出血的重要手段。大同市中心血站自2000年8月向临床提供机采血小板以来,临床用量逐年上升。随着使用量的增加,由于机采血小板注不当,临床血小板注无效或效果不佳现象也多有发生,因此,我站相关科室协同各医疗机构摸索、总结机采血小板注及护理的最佳方案,以提高机采血小板注疗效。

  • 标签: 血小板 储存 输注 护理
  • 简介: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在1μm~15μm者占多数,少数可在50μm~300μm[1],是肉眼不可见、易动性的非代谢性的有害粒子.这些看不见的微粒进入人体引起的反应是非常严重的,因此,不溶性微粒引起的微粒反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微粒超标可直接导致病人在半小时内死亡.2003年,一项对1例曾进行40L液体注的病人的研究发现。

  • 标签: 静脉用药 洁净级别 微粒污染 配液质量 环境
  • 简介:临床输血是现代医学治疗的一种关键手段,在外科手术,肿瘤治疗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输血治疗始终存在众多的潜在危险。红细胞在储存过程中损伤是多方面的,影响红细胞保存的个体和综合因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如注长时间储存的红细胞,因铁过载对受血者的不利影响,可能造成多靶器官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国外,对于输血引起的铁过载的治疗指征和处理实践已有多个共识和指南,而国内对于铁过载的发生和危害性尚未得到重视。因此,全面认识和了解注储存红细胞对人体的危害性,预防红细胞注后的副作用,应是临床输血医学研究红细胞注的重点。

  • 标签: 红细胞储存损伤 铁过载 去铁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注的临床效果观。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8月308例单采血小板注治疗患者,分析低频、中频、高频注患者的有效率、不同病变患者注情况以及注频率与血小板注有效率。结果注次数增加时临床注有效率下降,肿瘤、外科手术、其他病变患者进行血小板注具有较高有效率,注后lh、24h中PLT、CCI、PPR对比,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减少时应掌握患最佳注时间,严格把握注指征,增加血小板注效果。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输注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注20%甘露醇时,对血管的损伤以及防护。方法将109例意识清楚,能主动配合的住院患者,注甘露醇时分成两个组,,用8号头皮针注甘露醇为对观察组,静脉留置针注甘露醇为对照组,通过两种不同注甘露醇的方式对血管损害程度进行比较,以便于护士更好的利用、保护好血管,避免血管损伤。结果对照组在注甘露醇2天,血管发红,变硬,液体滴入不畅,导致血管不同程度损伤,观察组每天进行静脉穿刺注甘露醇,除液体外渗的情况,无血管损伤情况发生。结论注甘露醇时根据患者病情,意识程度来选择注方式,留置针方便,但对血管损害程度严重;8号头皮针对血管的损害程度较少,可反复在同一根血管上多次穿刺,又利于血管的保护。

  • 标签: 留置针 甘露醇 血管损害
  • 简介:目的研究血液回收技术在小儿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运用血液回收机对20例不同类型的小儿骨科手术进行术中的血液回收。结果小儿骨科手术中的20例患者的平均输血量在530.0ml,平均出血量890.0mL,血浆为160ml,异体输血量平均红细胞悬液1.5单位(1单位=200mL全血),术前平均血红蛋白130.0g/L,术后平均血红蛋白93.0g/L。结论血液回技术能够安全的运用到小儿骨科手术中,可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血液回输技术 小儿 骨科手术 不良反应
  • 简介:静脉注多巴胺是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针对心力衰竭、心肌损害、休克、窒息、肺炎、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IE)等多种新生儿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而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多巴胺属于强酸性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强,加上新生儿血管细、皮肤薄、皮下组织疏松等因素,更易引起静脉穿刺局部皮肤缺血性苍白、淤斑,甚至坏死等组织损害[1]。因此,加强多巴胺注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是保证输液安全的重要措施。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新生儿静脉注多巴胺的护理管理做了大量的研究。本研究旨在对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并探寻其优缺点,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 标签: 新生儿 多巴胺 静脉输注
  • 简介:目的:观察靶控注瑞芬太尼与恒速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全凭静脉麻醉苏醒期拔管反应及躁动的影响。方法将90例择期全凭静脉麻醉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瑞芬太尼组(R组)和右美托咪定(D组)。麻醉诱导后D组静脉持续注右美托咪定0.3μg·kg-1·h-1直至气管导管拔出。手术结束前2min,C组和D组停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R组停用异丙酚,将瑞芬太尼的TCI浓度调整为1.5ng/ml直至气管导管拔出。记录泵注右美托咪定前(T0)、手术结束时(T1)、拔管前1min(T2)、拔管时(T3)和拔管后1min(T4)、5min(T5)、10min(T6)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停用异丙酚至拔管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呛咳反应评分;根据儿童麻醉后躁动评分(PAED)和改良加拿大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量表(m-CHEOPS),拔管后每5min对患儿进行躁动和疼痛评分,记录所得最高值作为监测有效值。结果与T0时比较,C组T2~T6时、R组T5~T6时MAP和HR均显著升高(P<0.05),D组各时点MAP与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R组T2~T4时、D组T2~T6时MAP与HR均较低(P<0.05);与R组比较,D组T5~T6时MAP与HR较低(P<0.05)。三组患儿拔管时间、睁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呛咳反应评分R组与D组显著低于C组(P<0.05),PAED评分和疼痛评分D组显著低于C组(P<0.05)与R组(P<0.05)。结论靶控注瑞芬太尼(1.5ng/ml)与恒速注右美托咪定(0.3μg·kg-1·h-1),均能有效抑制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全凭静脉麻醉苏醒期的拔管反应,且不延长麻醉苏醒时间。恒速注右美托咪定还能减少患儿术后躁动的发生,更适用于小儿全麻苏醒期。

  • 标签: 瑞芬太尼 右美托咪定 麻醉 静脉 拔管反应 躁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一例红细胞注无效原因分析,探讨临床输血后疗效评估和实验室规范化操作在不规则抗体引起的注无效中的重要性。方法输血后测定血红蛋白观察预期升高值,并与输血前进行对比,检测注的4袋红细胞Rh表现型。结果其中2次配合性输血后血红蛋白均上升,2次不配合性输血后血红蛋白未上升,不规则抗体造成注无效。结论不规则抗体不相合的输血可能会造成注无效,无效输血浪费了宝贵的血液资源、增加患者医疗费用、延误患者的治疗。因此输血前实验室应规范化操作,临床应进行输血疗效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有效。

  • 标签: 血型 不规则抗体 血红蛋白 输注无效 输血 安全有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静脉注蔗糖铁的影响。方法将异常子宫出血合并中重度贫血病人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所有病人均无意识障碍及穿刺点局部感觉障碍。两组病人性别、年龄、血管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对35例异常子宫出血合并中重度贫血病人静脉应用蔗糖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35例仅按一般静脉输液流程进行无其它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输液部位疼痛、静脉炎发生率及护理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异常子宫出血合并中重度贫血病人静脉应用蔗糖铁进行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病人的疼痛感,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具有可行性好、提高临床疗效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蔗糖铁 静脉炎 护理 异常子宫出血 贫血
  • 简介:血小板注无效是指患者在注血小板后,其血小板计数未见有效提升,临床出血症状未见改善。目前,临床判断血小板注无效的主要依据为注前、注后1h、注后24h时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 标签: 血小板无效输注 诊断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血前交叉血不合原因。方法研究我院2015年2月至2015年4月份的交叉血不合者34例,其中运用MP法、盐水法和抗人球蛋白法处理。结果43例交叉血不合原因中3例甘露醇静脉注射,4例白细胞水平超高,2例不规则抗体导致凝集,4多发性骨髓瘤疾病,2例血小板水平超高,2高纤维蛋白原引发,6例为血液样本溶血,9例红细胞凝集,2例冷凝集。结论用血前交叉血应该同时做完全抗体与非完全抗体的检测,这样可以有效确保输血安全性。

  • 标签: 交叉配血不合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聚胺交叉血在临床输血交叉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凝聚胺交叉血的操作过程讨论凝聚胺交叉血的稳定性,方便性,重复性结论凝聚胺交叉血技术既可检测出完全抗体,又可检测出具有临床意义的不完全抗体

  • 标签: 交叉配血 改良聚酰胺法
  • 简介:本文以一特定听力损失患者验助听器为例,来介绍循证实践在听力学中的应用,将循证医学方法和介绍助听器主要功能和技术结合起来,针对患者的具体听力康复需求和实际情况,客观评价这些助听器新技术的潜在效果,展示如何按照循证实践原则成功地去搜索最新科研文献,并对其进行评估。

  • 标签: 循证实践 助听器验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