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沉默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中nicastrin(NCSTN)基因的表达,研究其下游细胞增殖及分化相关信号通路的改变。方法将HaCaT细胞分为干扰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干扰组转染特异性NCSTN-siRNA,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siRNA,空白对照组转染等量转染试剂。实时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NCSTN mRNA和蛋白表达验证转染效率。运用Agilent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研究干扰组HaCaT细胞基因表达谱与阴性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以表达上调或者下调倍数≥ 2.0且P ≤ 0.05为标准,将差异基因用GO分析进行富集,筛选出表达差异显著且与角质形成细胞增生分化相关的基因,用实时PCR验证结果。结果干扰组HaCaT细胞NCSTN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87 ± 0.090、0.443 ± 0.085,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0.969 ± 0.127、1.047 ± 0.114)以及空白对照组(1.000 ± 0.151、1.000 ± 0.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0.787、31.139,P值均为0.001)。表达谱芯片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干扰组表达下调基因605条,上调基因444条。GO分析显示,干扰后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上皮发育、上皮细胞分化、角质形成细胞分化、角化4种生物学过程。对表达差异显著且与角质形成细胞增生分化相关的Sprouty相关蛋白2基因、表皮生长因子7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基因、人Rho关联含卷曲螺旋蛋白激酶2基因和骨形成发生蛋白6基因通过实时PCR验证,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显示的差异趋势一致。结论NCSTN基因功能缺失有可能通过调节其下游细胞增殖及分化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的正常增殖和分化。

  • 标签: 化脓性汗腺炎 角蛋白细胞 基因表达谱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Nicastrin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了解浙闽地区人群恙虫病东方体感染的基因型,并分析其基因变异。方法从浙闽地区5例散发恙虫病发热期患者血中分离病原体并进行细胞培养;提取感染细胞DNA,巢式PCR扩增完整恙虫病东方体56-kD型特异性抗原(TSA)基因和热休克蛋白基因(groESL)并测序;采用MEGA 7.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病原学确认5例恙虫病患者,并分离到恙虫病东方体菌株。序列比对表明,5菌株中有2株的56-kD TSA基因和groESL基因100%一致,另2菌株的此二个基因序列一致性亦为100%,分别将两组菌暂时命名为浙江-1型和浙江-2型。56-kDa TSA基因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浙江-1型和浙江-2型分别与台湾-A基因型和Gilliam-C基因型亲缘较近(98.45%和98.50%),但有明显变异;另1株菌Wuj/2014与台湾-A基因型高度相似(99.94%)。56-kDa TSA基因基因型支系的时间树分析表明,台湾-A基因型、浙江-1型和浙江-2型3支系与祖先的分歧时间相对其他原型株晚,尤其是浙江-2型,说明这些基因型或亚型在恙虫病东方体的进化过程中出现较晚。结论本研究病例所感染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型不同,可能为未被认识的新的基因亚型,迫切需要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确认,并探讨其基因变异与人恙虫病严重程度间的关系。

  • 标签: 立克次体病 恙虫病 恙虫病东方体 基因型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基因沉默对大气细颗粒物(PM2.5)染毒肝细胞(L02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6至9月,根据GenBank提供的p38MAPK基因序列,设计合成3条干扰序列,退火后连接到PLVX-shRNA2-puro中,将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L02细胞。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对p38MAPK基因沉默效果进行鉴定。用浓度为50 μg/ml的PM2.5水溶物和10 μmol/L阳性对照Cr6+分别染毒L02细胞、p38MAPK基因沉默细胞24 h,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癌基因(c-fos、c-myc、k-ras)、抑癌基因(p53)和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p38MAPK基因沉默细胞中p38MAPK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L02细胞明显下降(P<0.05),p38MAPK基因沉默细胞株构建成功。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M2.5染毒L02细胞组癌基因c-fos、c-myc、k-ras和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表达水平升高,抑癌基因p53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M2.5染毒L02细胞组比较,PM2.5染毒p38MAPK基因沉默细胞组癌基因c-fos、c-myc、k-ras和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表达水平下降,抑癌基因p53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2.5对L02细胞癌基因、抑癌基因和凋亡基因表达有明显影响,而p38MAPK基因沉默可抑制PM2.5对L02细胞的影响。

  • 标签: 肝细胞 基因沉默 细颗粒物 雾霾 凋亡基因 癌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1例小口病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来自日本的1例小口病患者纳入研究,详细收集患者病史、家族史。行BCVA、OCT、眼底彩色照相、视野、全视野闪光ERG检查;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突变位点,应用分析软件明确该突变位点的保守性及可能引起的蛋白结构改变。结果患者男,71岁。自幼夜盲;其父母为表兄妹近亲婚配。双眼BCVA均为0.7。眼底色泽呈灰暗、带有金黄色反光。双眼暗适应0.01反应熄灭,暗适应3.0反应a、b波振幅均明显降低,b波几乎消失,呈负波形。DNA测序发现SAG基因的一个纯合移码突变(c.924delA, p.N309Tfs*12 )。该移码突变导致SAG编码蛋白的翻译提前终止,结构严重受损。蛋白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突变位点在多个物种中均高度保守,为有害性突变。结论SAG基因突变位点c.924delA, p.N309Tfs*12是该患者的致病基因

  • 标签: 视网膜疾病/遗传学 移码突变 外显子组 小口病 SAG基因
  • 简介:摘要近年来,多种单基因肾结石病被认知,单基因肾结石病可引发肾结石、肾钙质沉积、肾外脏器表现以及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该类疾病的诊断也更快捷有效。同时,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进步,基因编辑等技术将有可能改变单基因肾结石病的现有治疗方式。现就单基因肾结石病的种类、基因型和表型特征及治疗方法进行阐述。

  • 标签: 单基因 肾结石病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rs3212986)和ERCC2(rs1318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膀胱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194例膀胱癌患者(实验组)和24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男143例,女51例;<50岁85例,≥50岁109例;体重指数(BMI)<25 kg/m2 154例,BMI≥25 kg/m2 40例;对照组中男145例,女95例;<50岁121例,≥50岁119例;BMI<25 kg/m2 201例,BMI≥25 kg/m2 39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ERCC1 rs3212986和ERCC2 rs13181位点的基因型,探讨各基因型与膀胱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两组间ERCC1 rs3212986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10,P<0.05),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RCC1 rs3212986的CC基因型携带者发生膀胱癌的风险是携带AA基因型携带者的2.05倍[校正比值比(OR) =2.05,95%可信区间(CI):1.10~3.8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CC1 rs3212986的CC基因型携带者发生膀胱癌的风险是AA + AC基因型携带者的1.8倍(校正OR=1.80,95%CI:1.01~3.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CC2 rs1318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χ2=0.230,P>0.05)。结论ERCC1 rs3212986基因多态性影响共显性和隐性模型中膀胱癌的发生,ERCC2 rs13181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的发生风险无明显相关。

  • 标签: 膀胱癌 基因多态性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挖掘结肠癌肝转移过程中的核心基因模块和分子靶点,并验证其对临床预后及结肠癌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基于GEO数据库结肠癌肝转移测序样本,利用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技术筛选转移相关基因模块。利用MCODE软件进一步挖掘结肠癌肝转移相关核心子模块并分析其功能。基于TCGA数据库,进行子模块基因对结肠癌预后影响的大临床样本验证。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子模块基因对结肠癌细胞系HCT116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WGCNA分析筛选出5个基因模块,其中模块1与结肠癌肝转移关系密切。模块1共包含4个核心子模块,主要参与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调节、表观遗传学调控、mRNA的剪接调节等功能。大临床样本验证发现子模块4中的FOXC1基因与结肠癌患者生存率密切相关。敲减FOXC1在HCT116细胞中的表达后,HCT116的迁移能力(t=3.123,P=0.035)和侵袭能力(t=2.936,P=0.043)受到显著抑制。结论本研究筛选出的结肠癌肝转移相关子模块可能具有重要的促转移作用,子模块基因FOXC1与结肠癌患者较差的生存率相关并具有促结肠癌转移能力。

  • 标签: 结肠肿瘤 结肠癌肝转移 WGCNA分析 基因模块 FOXC1 肿瘤侵袭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基因芯片检测应用在分枝杆菌菌种的鉴定以及结核耐药基因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采集的158例痰涂片检测为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将采集的患者痰液标本进行基因芯片检测鉴定以及使用全自动分枝杆菌检测系统(BD BACTEC MGIT 960,以下简称“MGIT-960”)培养,并实施耐药性检测分析。对比不同方法的一致性。 结果:RFP检测中,124例患者样本内通过基因芯片法与培养法结果相同均为115例:以MGIT-960培养为参考,基因芯片法准确定为92.7%、灵敏度为79.3%、特异性为96.8%、Kappa为0.790;INH的检测中,124例患者样本内通过基因芯片法与培养法结果相同均为98例,基因芯片法准确定为88.3%、灵敏度为78.1%、特异性为92.4%、Kappa为0.71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 结论:利用基因芯片检测能够精准地鉴定出菌种类型以及耐药基因检测,且与MGIT-960培养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基因芯片 分枝杆菌 菌种鉴定 耐药基因 肺结核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检测状况。 方法:本研究中所使用的200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自我院2018年6月-2019年5月住院患者送检样本,主要为患者气管分泌物、脓液、患处血液、穿刺液、排泄物等。菌株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依据2019年CLSI标准执行,所采用的方法为纸片扩散法;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基因、耐药基因检测采用PCR法。 结果:本次研究在样本中共分离出200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气管分泌物中样本构成占比61.5%、脓液中样本构成占比12.5%、患处血液中样本构成占比12.0%、其它分泌物中样本构成占比6.5%、患者穿刺液中样本构成占比4.0%、排泄物中样本构成比为3.5%;200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头孢曲松、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四环素以及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00.0%、85.71%、73.68%、62.41%、51.13%、42.86%,而对于万古霉素耐药率则为0%;fnbA、Pvl、clfA、tst、sec、sasX的阳性率分别为60.0%、88.5%、42.0%、7.5%、4.5%、0.0%;依据DNA标志物(DL-2000):fnbA基因为642bp、pvl基因为939bp、clfA基因为292bp、tst基因为594bp、sec基为325bp。 结论:本研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具有完全耐药性,分析原因可能是菌株的生物膜形成及毒力的下降具有一定的联系;菌株的毒力因子呈现不同的分布状态可能是由于其分离标本、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差异。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基因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和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差异表达基因(DEGs),探索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和预后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GEO数据库收集了GSE76427数据集,采用GEO2R在线分析鉴定了DEGs。利用GO和KEGG数据库对DEGs进行富集和功能注释。基于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分析肝细胞癌发病关键基因。通过GEPIA数据库对这些关键基因进行生存曲线的分析。结果共筛选出74个肝细胞癌DEGs,包括3个上调基因和71个下调基因。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下调的DEGs主要参与细胞对镉离子和锌离子的反应、生长负调节、异源代谢过程和激素介导的信号通路。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下调的DEGs通路主要涉及视黄醇代谢、化学致癌作用、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P450对异生物素的代谢、色氨酸代谢及咖啡因代谢等。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筛选出10个下调的核心基因:MT1G、MT1F、MT1X、MT1E、MT1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FOS、CXCL12、EGR1、BGN,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预后有关。结论通过对肝细胞癌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10个关键基因可能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起关键作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预后有关。

  • 标签: 肝细胞癌 计算生物学 关键基因 差异表达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OS样抗原1(FOSL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Ⅲ科292例(观察组)新诊断胃癌患者和215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资料,外周血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FOSL1不同位点的基因型,并分析FOSL1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使用χ2检验;多态位点与胃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OSL1 rs1892901位点基因型GG频率降低(154/215比178/292,χ2=6.240,P<0.05),AA频率增高(7/215比28/292,χ2=8.3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rs637571位点基因型GG频率增高(119/215比187/292,χ2=3.910,P<0.05),AA频率降低(21/215比14/292,χ2=4.77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1892901位点AA基因型患胃癌风险增加[比值比(OR)=0.32,95%可信区间(CI):0.14~0.74,P<0.05],GG基因型减少(OR=1.62,95%CI:1.11~2.3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637571位点GG基因型患者胃癌易感性增加(OR=0.70,95%CI:0.49~1.00,P<0.05),AA基因型患者患癌风险降低(OR=2.15,95%CI:1.07~4.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相关因素后,rs1892901位点AA基因型仍是胃癌的易感基因(OR=0.42,95%CI:0.11~0.8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FOSL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明显相关。FOSL1 rs1892901位点AA基因型患胃癌风险增加。

  • 标签: 胃癌 原癌基因 FOS样抗原1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检测状况。 方法:本研究中所使用的 200 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自我院 2018 年 6 月 -2019 年 5 月住院患者送检样本,主要为患者气管分泌物、脓液、患处血液、穿刺液、排泄物等。菌株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依据 2019 年 CLSI 标准执行,所采用的方法为纸片扩散法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基因、耐药基因检测采用 PCR 法。 结果:本次研究在样本中共分离出 200 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气管分泌物中样本构成占比 61.5% 、脓液中样本构成占比 12.5% 、患处血液中样本构成占比 12.0% 、其它分泌物中样本构成占比 6.5% 、患者穿刺液中样本构成占比 4.0% 、排泄物中样本构成比为 3.5% ; 200 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头孢曲松、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四环素以及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 100.0% 、 85.71% 、 73.68% 、 62.41% 、 51.13% 、 42.86% ,而对于万古霉素耐药率则为 0% ; fnbA 、 Pvl 、 clfA 、 tst 、 sec 、 sasX 的阳性率分别为 60.0% 、 88.5% 、 42.0% 、 7.5% 、 4.5% 、 0.0% ;依据 DNA 标志物( DL-2000 ): fnbA 基因为 642bp 、 pvl 基因为 939bp 、 clfA 基因为 292bp 、 tst 基因为 594bp 、 sec 基为 325bp 。 结论:本研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具有完全耐药性,分析原因可能是菌株的生物膜形成及毒力的下降具有一定的联系;菌株的毒力因子呈现不同的分布状态可能是由于其分离标本、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差异。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基因分型
  • 简介:摘要KCNQ2基因编码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在大脑中表达。KCNQ2变异导致临床上严重程度不同的疾病,包括从临床症状较轻、精神运动发育良好的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1型,到临床症状严重、伴有中至重度精神运动发育障碍的早期婴儿癫痫性脑病7型等一系列的癫痫谱系疾病。目前,根据变异位点所做的研究,KCNQ2相关疾病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变异导致功能受损及异常功能的增多。该文对KCNQ2基因及与KCNQ2相关的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进行了综述。

  • 标签: KCNQ2相关疾病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1型 早期婴儿癫痫性脑病7型 致病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在新疆伊犁地区献血人群中筛查Vel-稀有血型,评估Vel血型SMIM1 c.64_80del等位基因的频率,了解新疆伊犁地区Vel-稀有血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DNA汇集法PCR-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CR-SSP)筛查新疆伊犁地区Vel血型基因SMIM1 c.64_80缺失变异个体;对筛查到含缺失变异个体的SMIM1基因第3外显子进行测序以验证PCR-SSP结果;对SMIM1基因第2内含子直接测序分析与Vel表达量相关的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结果在新疆伊犁地区3328名献血者中,发现14人为SMIM1 c.64_80杂合缺失个体,SMIM1 c.64_80del等位基因频率为0.21%,未见纯合缺失个体。14名SMIM1 c.64_80杂合缺失个体rs1175550位点的基因型均为AA,其中5人SMIM1第2内含子存在7111 ins GCA(rs143702418)杂合变异。结论新疆伊犁地区SMIM1 c.64_80del等位基因的频率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国不同地区人群Vel血型等位基因数据。

  • 标签: Vel血型 SMIM1基因 杂合缺失 汇集法PCR-序列特异性引物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法,筛选影响脓毒症预后的关键基因。方法从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基因表达数据库中,获取脓毒症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基因芯片数据GSE54514,采用R语言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包构建脓毒症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差异基因的共表达网络,筛选与脓毒症预后相关的模块与枢纽基因,并对与脓毒症预后相关性最高的模块中的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结果通过对脓毒症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622个差异表达基因构建共表达网络,筛选得到与脓毒症预后相关性最高的模块。GO富集分析显示该模块中的基因与髓系细胞的激活、中性粒细胞的激活相关;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最后通过构建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在与脓毒症预后相关性最高的模块中筛选得到15个枢纽基因。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出与脓毒症预后高度相关的15个关键基因,这些基因与调节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应答有关。

  • 标签: 脓毒症 预后 基因 计算生物学
  • 简介:摘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能有效控制HIV感染,但仍无法完全清除人体内的HIV。鉴于CC趋化因子受体5(CCR5)在HIV感染靶细胞中的作用,可将基因编辑技术运用于修饰CCR5基因,包括锌指核酸酶(ZFN)、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ALEN)、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as9系统等,从而实现艾滋病的"功能性治愈"。此外,修饰CCR5基因基因编辑技术与干细胞移植的结合为艾滋病的治愈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CCR5 基因编辑 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GCE基因变异导致儿童期起病的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分型。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共同收集的9例经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以及多重链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确诊的SGCE基因变异导致的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患儿进行随访,对临床特点及基因变异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9例患儿中男4例、女5例,起病年龄1岁~3岁2月龄。首发症状为肌阵挛者4例,肌张力障碍者5例。病程中,9例均有肌阵挛症状,8例有肌张力障碍症状。8例肌阵挛表现为双上肢不自主抖动。6例病程中曾有下肢突然抖动一下,导致步态不稳甚至跌倒。肌张力障碍症状表现为行走姿势异常,其中5例右下肢受累,3例左下肢受累。3例有阳性家族史。9例患儿智力发育均正常。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视频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肌电图及头颅磁共振成像正常。基因结果示9例携带SGCE基因变异,其中3例为移码变异,2例为无义变异,2例为错义变异,1例为大片段缺失变异,1例为剪切位点变异;7例为遗传性变异,均为父源,2例为新生变异。治疗上,8例加用美多芭口服,6例肌阵挛较前有所减少,走路姿势不同程度改善。4例加用硝西泮,2例有效。结论SGCE基因变异可导致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综合征,多在幼儿期或学龄前期起病,肌阵挛和肌张力障碍均可为首发症状。非癫痫性肌阵挛是其突出症状,且有上肢优势特点。绝大多数病程中伴肌张力障碍,部分肌张力障碍可自行缓解。SGCE基因为母源印记基因,遗传性变异多为父源。

  • 标签: 肌阵挛 张力障碍,变形性肌 基因,SGCE 印记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KCNA2基因相关发育及癫痫性脑病(DEE)患儿的基因型及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KCNA2基因变异阳性的8例患儿的病例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基因型及脑电图特点。结果8例KCNA2基因变异的癫痫患儿中男5例、女3例,起病年龄1日龄~11月龄,末次随访年龄4月龄~7岁2月龄。共检测到c.1214C>T(功能缺陷型)和c.1120A>G(功能获得型合并功能缺失型)两种变异类型。6例(例1~6)携带c.1214C>T基因变异,起病年龄为5~11月龄,均出现多种癫痫发作类型,起病前智力、运动发育正常,起病后均有不同程度倒退;可获得的首次脑电图记录示2例为Rolandic区放电,1例为Rolandic区合并广泛性放电,2例为后头部著的广泛性放电(均在病程中逐渐合并或转移至Rolandic区),1例为后头部合并广泛性放电。5例病程中Rolandic区放电达到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6例至末次随访均仍接受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其中2例分别在6岁8月龄和5岁8月龄时发作控制。2例(例7、8)患儿携带c.1120A>G基因变异,均在1日龄起病,表现为癫痫发作频繁且难以控制,自幼严重发育落后,均有小头畸形,例8前额宽;至末次随访均仍有频繁发作;例7起病早期脑电图为颞区放电,末次随访3月龄时为后头部和颞区为主多灶性放电,例8起病早期脑电图正常,2月龄复查示爆发抑制,末次随访1岁时为后头部放电。结论KCNA2基因变异可导致伴有多种癫痫发作类型的难治性DEE。功能缺失型c.1214C>T变异最为常见,临床表型为婴儿期起病,脑电图病程中常出现Rolandic区的ESES放电现象;c.1120A>G变异为功能获得型合并功能缺失型,患儿为新生儿期起病,表型与前者有重叠但程度更重。

  • 标签: 癫痫 癫痫持续状态 突变 脑病 基因,KCNA2
  • 简介:摘要近期上海交通大学科研人员成功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分析流程的报道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英文论著原文发表在国际基因组学研究权威刊物《Genome Biology》(基因组生物学)上。不少学者都想了解这是一项什么新技术,特别是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更想了解这项新技术会对人类疾病研究带来什么影响。为了使生物医学领域研究人员对HUPAN开发的生物学意义有更多的了解,作者从泛基因组学分析流程的构建过程、泛基因组学研究需要的硬件条件、已经公布的人类基因组参考序列与泛基因组理念的差别、泛基因组研究将会对人类疾病研究产生的影响等多角度进行述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