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不同麻醉深度对手术结果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深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不同麻醉深度对手术结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选取了200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实验组采用深度麻醉。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手术类型等方面具有均衡性(P>0.05),具有可比性。麻醉过程中,实验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较对照组更为稳定(P<0.05)。结果:术后,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实验组的术后康复速度较快,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结论:不同麻醉深度对手术结果具有显著影响,深度麻醉相较于常规麻醉可以更好地稳定患者生命体征,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麻醉实践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麻醉深度,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麻醉深度 手术结果 影响 临床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40例剖宫产患者病案对比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对剖宫产患者麻醉深度的影响。为临床上剖宫产手术的全身麻醉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观察并比较自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需在全身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静吸复合麻醉组(S组)及全凭静脉麻醉组(R组),每组20例。在各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深度与术中知晓情况。结果两组中,BIS值于麻醉诱导后的T1、T2、T3各时间点与麻醉诱导前的基础值T0相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诱导后各个时刻,S组与R组BIS值均较低。尤其在T2、T3时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回访,R组中有一例术中知晓发生。结论两组比较,静吸复合组比全凭静脉组可能可以更好的控制麻醉深度,并有效防止术中知晓的发生。

  • 标签: 剖宫产 全身麻醉 术中知晓 麻醉深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剂量地佐辛对患者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进行椎体成形手术治疗的166例患者开展研究,根据不同剂量的麻醉药物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各组纳入病例83例,参照组术前给予0.3mg/kg的地佐辛进行麻醉,实验组术前给予0.2mg/kg的地佐辛进行麻醉,分别对比两患者的麻醉深度与呼吸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呼吸指标对比P>0.05;术中及术后,实验组患者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对比P

  • 标签: 地佐辛 不同剂量 麻醉深度 呼吸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观察比较老年肠癌患者手术中维持不同麻醉深度出现的应激反应,为临床治疗老年肠癌患者时对麻醉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间汉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接受肠癌切除术的老年患者,采用Nacrotrend麻醉监控系统对麻醉深度进行控制,依据麻醉深度分为浅度(D0)、中度(D2)、深度(E1)3组,每组40例。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时(t2)、建立气腹前2 min(t3)、建立气腹后2 min(t4)、手术结束时(t5)和拔管时(t6)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检测患者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e)和术后1 d(td)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内皮素(ET-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观察患者术中血压异常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D2组、E1组在t2时MAP显著低于D0组(P均<0.05);E1组患者在t1、t2和t6的MAP较D2组更低(P<0.05)。D0组患者在t2、t4的HR较麻醉前显著上升(P<0.05);E1组t2、t3、t4、t6时HR水平均显著低于D0组(P<0.05)。D0组te时ACTH、Cor、IL-6、TNF-α、CRP均较手术前显著增高,并高于E1组(P<0.05);E1组患者在te时ET-1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且显著高于D0组(P均<0.05);D0组患者术中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E1组(P<0.05);E1组术后谵妄(POD)和意识障碍(POCD)发生率显著高于D0组(P<0.05)。结论在老年肠癌患者进行手术麻醉时,D0深度可能会引发较强烈的术中应激反应,E1深度能够抑制应激反应,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建议在临床首选D2深度进行麻醉,并结合老年患者身体条件做相应调整。

  • 标签: 肠肿瘤 胃肠外科手术 麻醉深度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肠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2016年老年肠癌的手术患者9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按照麻醉深度不同分为浅度组、中度组与深度组,每组患者各30例。统计对比不同麻醉深度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结果三组患者手术结束时ACTH的水平要明显高于术后的1dACTH的水平;浅度组手术后1dIL-6、CRP、TNF-α的水平要明显高于麻醉前以及中度组与深度组的水平;浅度组与中度组Cor的水平在术前与手术后1d有明显地升高,且要高于深度组;深度组患者ET-1的水平在手术后以及手术后1d,均明显低于浅度组与中度组。数据的对比结果差异明显,(P<0.05)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结论采用中度麻醉深度能够使老年肠癌手术患者产生的应激反应进行抑制,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及应用。

  • 标签: 肠癌手术 不同麻醉深度 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以老年肠癌手术患者为例,分析不同麻醉深度对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以 2015年 10月至 2018年 10月收治的 180名老年肠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编入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以深度麻醉为主的麻醉方式,对照组采用以浅度麻醉为主的麻醉方式,分析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水平、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的纤维蛋白水平差异、血小板水平差异与去甲肾上腺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麻醉 72h后,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麻醉前均有所变化,实验组患者麻醉后的纤维蛋白原指标与去甲肾上腺素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深度麻醉以有助于改善老年肠癌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深度麻醉 浅度麻醉 老年肠癌 手术 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深度对微创老年肠癌手术患者麻醉期间应激反应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方法选择自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微创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81例,依据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予以三组患者轻度、中度、深度麻醉,观察三组患者麻醉前与麻醉期间的CRP、IL-6、ACTH、TNF-α、Cor水平。结果三组患者麻醉期间ACTH水平均显著较麻醉前高;A组患者麻醉期间CRP、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麻醉前与B、C两组;A、B两组患者麻醉期间Cor水平显著高于C组,利用统计方法计算后得出以上相关数据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度麻醉能使微创老年肠癌手术患者麻醉期间的应激反应得到有效抑制。

  • 标签: 不同麻醉深度 微创肠癌手术 老年患者 麻醉期间应激反应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麻醉深度监测仪引导下不同麻醉深度对患者术后麻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某医院收治的96例行手术切除的结肠癌老年患者,发现不同麻醉深度对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影响无显著差异。结果:深度麻醉组的应激反应指标显著增高,浅度麻醉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中度麻醉组术后认知功能表现较好。这表明,麻醉深度对术后恢复质量有重要影响。结论:利用麻醉深度监测仪精确调节麻醉深度,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苏醒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麻醉深度监测仪 麻醉质量 结肠癌老年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深度对小儿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POCD)影响。方法选择 2017年 1月到 2018年 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儿 60例,年龄 6~ 8岁。根据不同麻醉深度分为三组: A组术中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维持 50~ 59, B组术中 BIS维持 40~ 49, C组术中 BIS维持 30~ 39,每组 20例。三组患儿分别在术前 1d及术后 1、 3和 7d采用 MMES量表和 MoCA量表进行评估,统计患儿的 POCD发生率。结果三组术前 1d及术后 1、 3和 7d的 MMSE、 MoCA评分比较结果:不同时间点的 MMSE、 MoCA评分有差别( P<0.05),三组 MMSE、 MoCA评分有差别( P<0.05),三组 MMSE、 MoCA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别( P<0.05)。术后 1和 3d,三组 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低麻醉深度( BIS维持在 50~ 59)可提高小儿全身麻醉术的认知,减轻脑损伤。

  • 标签: 麻醉深度 小儿术后 认知功能 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深度对于老年肠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老年肠癌手术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实行浅度麻醉治疗,观察组实行深度麻醉,对比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进行麻醉后72h,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及其去甲肾上腺素显著高于麻醉前,且对照组的纤维蛋白原和去甲肾上腺素指标显著高于观察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深度麻醉治疗,能有效快速消除老年肠癌手术患者的疼痛,显著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水平,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不同麻醉深度 老年肠癌手术患者 应激反应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肠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74例老年肠癌手术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深度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7例轻度麻醉)与实验组(37例深度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应激反应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麻醉后2h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数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O5。结论老年肠癌手术患者给予深度麻醉可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应激反应。

  • 标签: 轻度麻醉 深度麻醉 肠癌 手术 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胃肠外科病人在不同麻醉深度下的疗效。方法:选取118例老年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中度(BIS 50~59)和深度(BIS 40~49)麻醉。结果:中度麻醉组在术中及术后应激激素水平和内皮素水平均较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则较长。术后认知功能评分中度麻醉组较低,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率较高。结论:在老年胃肠外科病人中,适度的麻醉深度能使麻醉效果与安全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点。

  • 标签: 老年胃肠道手术 麻醉深度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用于反映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数已经超过10种,从最初的BIS到现在的多种指数,诸如意识指数、麻醉深度指数、熵指数、听觉诱发电位、相位滞后熵等。这些指数因算法不同而各有特点。文章重点介绍这些监测指数的基本原理、监测不同麻醉药镇静深度时的准确性、抗干扰因素、反映意识状态改变的即时性等,以及以BIS为对照的研究进展,为其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麻醉深度 监测 意识指数 麻醉深度指数 熵指数 听觉诱发电位 相位滞后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肠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以我院收治的44例老年肠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麻醉深度分为深麻醉组、浅麻醉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相关指标进行统计,记录患者的应激反应数据差异。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麻醉深度下老年肠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情况存在数据差异,P<0.05。结论对于老年肠癌手术患者采取深度麻醉具有可行性,可以改善患者的各项应激反应水平,因此值得推广。

  • 标签: 麻醉深度 老年肠癌手术 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探讨对于老年肠癌手术患者予以轻度、中度、重度三种不同麻醉深度后对其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因肠癌疾病进行手术的老年病患为研究者,其收集起止时间为 2016年 02月至 2017年 04月。从中挑选 99例,按老年病患手术时间的先后等量评分为 3组,即甲组、乙组以及丙组,三组病患的麻醉深度维持 N1指数分别为 D0、 D2、以及 E1,探讨采取不同麻醉深度后对患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皮质醇水平以及内皮素 1水平的影响以及高、低血压发生率的比较。结果:( 1)三组病患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皮质醇水平差距较小,因而不存在差异性, P> 0.05。( 2)丙组病患在手术结束时以及术后 1天的内皮素 1水平明显高于甲组与乙组,乙组不良发生率低于其他二组,统计得到 P< 0.05。结论:于老年肠癌手术病患中采用 D2麻醉深度维持深度较好,能有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标签: 麻醉深度维持 N1指数 不同麻醉深度 皮质醇水平 肠癌手术病患
  • 简介:摘要目的以老年肠癌手术患者为例,分析不同麻醉深度对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80名老年肠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编入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以深度麻醉为主的麻醉方式,对照组采用以浅度麻醉为主的麻醉方式,分析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血小板水平、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的纤维蛋白水平差异、血小板水平差异与去甲肾上腺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72h后,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麻醉前均有所变化,实验组患者麻醉后的纤维蛋白原指标与去甲肾上腺素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度麻醉以有助于改善老年肠癌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深度麻醉 浅度麻醉 老年肠癌 手术 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详细分析全凭静脉麻醉不同麻醉深度对下腹部剖腹手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以我院30例择期接受下腹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麻醉深度,将其分为深麻醉组(麻醉深度维持BIS40-49)、浅麻醉组(麻醉深度维持BIS50-59),评估两种麻醉深度对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结果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情况,深麻醉组患者的各项评分优于深麻醉组,P<0.05。在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痛觉过敏范围后,P<0.05。结论在全凭静脉麻醉下,对下腹部剖腹手术患者实施深麻醉具有更满意效果,该麻醉深度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痛觉过敏情况,其近期麻醉效果满意,因此值得推广。

  • 标签: 麻醉深度 下腹部剖腹手术 术后痛觉过敏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