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中常见的合并感染和主要生存威胁之一。HIV/HBV合并感染者的治疗有别于单一病毒感染的治疗,需同时针对两种病毒制订抗病毒治疗方案。现结合国内外指南和抗病毒药物的临床研究数据,对HIV/HBV合并感染的临床管理提供建议,并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对HIV/HBV合并感染治疗的考量和挑战,特别是药物安全性、耐药屏障、特殊临床情况和用药规范等进行讨论。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肝炎病毒,乙型 合并感染 丙酚替诺福韦 复方单片制剂
  • 简介:摘要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一种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出现已经使HIV感染成为一种慢性疾病。HIV DNA整合在CD4+T淋巴细胞基因组中形成HIV-1储存库,使部分HIV-1逃避了宿主免疫清除和抗病毒药物的治疗作用,导致患者停止治疗后出现病毒反弹的现象。因此,彻底清除患者体内HIV-1储存库成为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的重大难点。HIV-1储存库细胞特异性表达标志物的研究可以为清除HIV感染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也是目前HIV研究的热点和挑战之一。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储存库 静息型CD4+T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具有高病死率、高传播率的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HIV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靶向攻击CD4+ T淋巴细胞,使其数量进行性减少(< 200个/μl或低于总淋巴细胞的14%),易引发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意识的变化,HIV/AIDS患者病例数逐渐增多,相应的HIV/AIDS相关性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亦逐渐增高。与一般眼部疾病相比,HIV/AIDS相关性眼病的临床表现特殊,治疗困难。本文对HIV/AIDS几种常见眼部疾病展开综述,对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此类疾病,及时准确地诊断病情以及合理地指导治疗,从而改善患者视力,减少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眼病
  • 简介:摘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孕妇应尽早使用联合抗病毒治疗阻断HIV母婴传播,抗病毒治疗时间越早、越长,阻断效果越明显。但在临床上常见部分HIV感染孕妇直到妊娠晚期或临产前才来就诊,对这部分患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如何进行抗病毒治疗快速阻断HIV母婴传播,在选择药物时,除了考虑快速强效抑制病毒,还要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脐带血药物浓度及新生儿药物洗脱等问题。本文就国内外孕妇感染HIV的现状、HIV母婴阻断用药现状及妊娠晚期HIV母婴阻断常用ARV药物等问题进行讨论。

  • 标签: HIV感染 妊娠晚期 治疗,抗病毒 传染性疾病传播,垂直
  • 简介:摘要艾滋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易导致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活化而诱发拉姆齐-亨特综合征,积极抗疱疹病毒并尽早启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尤为重要。本研究3例艾滋病患者并发拉姆齐-亨特综合征,以单侧耳部疼痛、耳部疱疹、同侧面瘫等为首发症状,并出现眩晕、听力下降、行走不稳等临床症状,其中1例脑脊液及头颅影像学检查有异常病变。均予膦甲酸钠注射液抗病毒治疗,糖皮质激素及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及时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患者症状好转。

  • 标签: 艾滋病 拉姆齐-亨特综合征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行肾组织活检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合并肾病患者进行病理分析。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内科接受肾组织活检的HIV合并肾病患者,分析其病理特征、干预措施和预后等。结果共纳入9例患者,其中肾病综合征患者6例,急性肾功能损伤患者1例,慢性肾炎综合征患者2例。组织学诊断:肾小球微小病变患者3例,膜性肾病患者1例,塌陷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肾炎(FSGS)伴膜性肾病患者1例,FSGS非特异型(NOS)患者1例,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1例,IgA肾病患者1例,糖尿病肾病患者1例。5例患者在肾组织活检时首诊HIV感染(其中塌陷型FSGS伴膜性肾病、糖尿病肾病、急性间质性肾炎各1例,2例为肾小球微小病变),其余4例在HIV感染确诊后的不同时期(均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发病。并发症:糖尿病1例,梅毒感染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例。随访情况:3例患者失访,6例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感染,其中2例仍有大量蛋白尿,其余4例患者血尿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水平,复查尿蛋白定量显著减少至可疑阳性或24 h定量<300 mg/d。结论HIV感染者出现肾脏损伤的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不同程度蛋白尿和(或)血尿,伴或不伴肾功能不全,病理类型不仅限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性肾病(HIVAN),可出现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轻微病变、膜性肾病、非塌陷型FSGS、急性间质性肾炎、IgA肾病。肾组织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有效情况下,依据患者的病理诊断,有针对性地给予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并加强随访,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肾病患者应加强HIV筛查。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肾病 肾组织活检 病理
  • 简介:摘要抗反转录病毒药物(antiretrovirals,ARV)疗效和可及性的改善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逐渐成为一种可控的疾病。HIV感染者因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导致的病死率下降,生存周期变长,故老年感染者数量明显增多。与其他感染人群不同,老年HIV感染者存在免疫应答有限、合并症和合并用药风险高等问题,提示在其临床管理方面应有特殊策略,并应重点考虑ARV对老年感染者长期安全的影响。本综述主要介绍老年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其面临的临床管理挑战,并结合现今国际临床研究成果,为今后制订相关管理方案提供参考。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老年 合并症 合并用药 抗反转录病毒药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69例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视力障碍、听力下降,其中合并基础疾病者36例(52%),首诊误诊者30例(43%),合并高颅压者38例(55%);脑脊液检查:白细胞数升高47例,蛋白升高55例,氯化物降低41例,糖降低34例;影像学表现为脑缺血、脑积水、脑膜或脑实质增强。诱导期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63例,单用抗真菌药物治疗6例。临床症状好转54例,自动出院9例,死亡6例。非HIV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诊断需早期行腰穿检查寻找病原学证据,减少误诊。诱导期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安全、有效。

  • 标签: 脑膜炎,隐球菌性 抗真菌药 颅内压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随着抗逆转录病毒联合治疗(cART)的应用,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RL)的发生风险有所下降,但是其仍是最常见艾滋病(AIDS)相关肿瘤,其中基本以B细胞来源为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AIDS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HIV/AIDS-DLBCL)是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亚型,临床表现可伴有B症状及结外器官受累等特点。cART联合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能够显著提高HIV/AIDS-DLBCL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并且改善患者预后。笔者拟就HIV/AIDS-DLBCL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进行介绍,旨在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师对于HIV/AIDS-DLBCL的认识。

  • 标签: 淋巴瘤,艾滋病相关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抗HIV药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高效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合并肾脏疾病患者的病理类型、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1月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行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的21例HIV感染合并肾脏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肾脏病理类型、治疗和转归。结果21例患者中,男19例,女2例,年龄为(45.4±11.0)岁。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473.7±218.4)/μL。20例患者检测病毒载量,其中13例(65.0%)HIV RNA<40拷贝/mL。肾穿刺前18例(85.7%)患者已启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治疗时间为12(1,47)个月。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14例(66.7%),肾炎综合征7例(33.3%)。肾脏病理提示HIV相关免疫复合物性肾病为最常见病理类型,占42.9%(9/21),其次为足细胞病和糖尿病肾病,各占23.8%(5/21)。HIV相关免疫复合物性肾病以IgA肾病多见(23.8%, 5/21),而足细胞病以微小病变型肾病最常见(19.0%, 4/21)。未见经典HIV相关性肾病。随访时间为(12.5±9.2)个月,9例病情好转,8例稳定,2例恶化,2例死亡。结论HIV感染合并肾脏疾病病理类型以IgA肾病、微小病变型肾病和糖尿病肾病常见,大部分治疗后预后良好。对于HIV感染合并显著肾脏损伤者,应积极行肾脏活组织检查明确病理类型,以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高效 肾疾病 肾病综合征 病理学,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群中存在较高的发病率,目前尚无有效的无创方法能对其进行评估。本研究旨在评估无创模型对该人群肝细胞脂肪变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1)评估受控衰减参数(CAP)和肝细胞脂肪变性指数(HSI)对HIV感染者肝细胞脂肪变性的诊断价值。(2)评估无创模型对糖脂代谢异常引起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造成肝细胞脂肪变性的鉴别能力。(3)评估上述模型对HIV/丙型肝炎病毒共感者肝细胞脂肪变性的诊断价值。用诊断试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1)对HIV感染者肝细胞脂肪变性诊断价值:当CAP = 232 dB/m时其敏感度为89.2%,特异度为78.1%;当HSI = 34时,其敏感度为79.1%、特异度为83.2%。(2)对造成HIV感染者肝细胞脂肪变性原因的鉴别能力:当CAP = 258 dB/m时其敏感度为81.5%,特异度为88.2%;HSI = 37时,其敏感度为70.7%、特异度为92.4%。(3)对HIV/丙型肝炎病毒共感染者肝细胞脂肪变性的诊断价值:当CAP = 241 dB/m时其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71.4%;HSI = 32时,其敏感度为73%、特异度为68.9%。结论CAP和HSI对HIV感染者肝细胞脂肪变性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脂肪类 诊断 HIV
  • 简介:摘要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的出现与普及大大延长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的生存期,但同时该人群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也逐步升高。现借鉴国内外指南及学术报道,结合我国艾滋病和心血管病领域专家的临床经验,对中国HIV感染者的心血管疾病预防,特别是血脂异常和高血压这两个危险因素的管理提出建议,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HIV感染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会随着地域、感染原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建议基于现有临床证据和国内外文献提出,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时需结合当地HIV感染的具体情况确定患者的治疗策略。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和国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痴呆量表(international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dementia scale,IHDS)筛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男男同性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无症状认知功能损伤(asymptomatic neurocognitive impairment,ANI)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性痴呆(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ssociated dementia,HAD)的效能。方法根据排除标准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HIV感染MSM 210例和自愿咨询检测的HIV阴性MSM 84例。分别采用MoCA和IHDS对HIV感染MSM和HIV阴性MSM进行横断面认知功能评估,分析各量表在ANI和HAD中的筛查效能。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结果HIV阳性MSM的MoCA和IHDS总分[(26.04±3.41)分和(11.15±1.44)分]均低于HIV阴性MSM[(27.58±1.85)分和(11.67±0.5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70、-4.542,均P<0.01)。不同认知功能的HIV感染者MoCA、IHDS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7.982、49.291,均P<0.05),MoCA<26分、IHDS≤10分所占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5.917、70.155,均P<0.05)。ANI筛查中,MoCA以<26分为阈值,灵敏度为79%,特异度为91%,约登指数为0.70;IHDS以≤11分为阈值,灵敏度为74%,特异度为75%,约登指数为0.49。HAD筛查中,MoCA以<24分为阈值,灵敏度为88%,特异度为87%,约登指数为0.75;IHDS以≤10分为阈值,灵敏度为68%,特异度为87%,约登指数为0.55。结论MoCA比IHDS更适用于HIV感染MSM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对于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应采用不同分数阈值。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认知功能障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性痴呆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国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痴呆量表 男男同性性行为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调查未启动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HIV/AIDS)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的风险因素,为患者后续ART方案选择,以及CVD的监测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于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与免疫科门诊就诊的372例未启动ART的HIV/AIDS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结构化问卷调查内容,收集HIV/AIDS患者的基本信息、吸烟状况、高血压、糖尿病、CVD家族史和HIV相关因素等。分别使用弗雷明汉风险评分和HIV感染者抗病毒药物的不良事件的数据[data collection on adverse events of anti-HIV drugs,D∶A∶D(R)]评分对纳入患者进行10年内发生CVD风险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10年CVD风险评估≥10%的影响因素。结果372例患者中,男339例(91.13%),女33例(8.87%),年龄为34(18,80)岁。12.20%(41/336)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5.71%(21/368)的患者有糖尿病病史,30.16%(111/368)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368例进行血脂指标检查的患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降低者199例(54.08%),三酰甘油升高者136例(36.96%),总胆固醇升高者44例(11.9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者36例(9.78%)。他汀类药物使用率为9.09%(4/44)。365例符合D∶A∶D(R)评分要求的患者10年CVD风险评估≥10%的影响因素有年龄≥50岁[比值比(odds ratio,OR)=216.7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72.70~749.01,P<0.01)和HDL-C<1.0 mmol/L(OR=6.35,95%CI 2.22~18.09,P<0.01)。233例符合弗雷明汉风险评分要求的患者10年CVD风险评估≥10%的影响因素有年龄≥50岁(OR=7.79,95%CI 3.24~18.75,P<0.01)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OR=1.88,95%CI 0.10~3.56,P<0.05)。结论未启动ART的HIV/AIDS患者发生CVD的相关风险因素较多,10年内发生CVD的风险高,但对高脂血症干预率低。年龄≥50岁、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和HDL-C<1.0 mmol/L的患者发生CVD风险相对更高。CVD风险因素的筛查与评估应纳入未启动ART的HIV/AIDS患者的临床管理常规。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心血管疾病 风险因素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以2004—2018年国家艾滋病(AIDS)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湖北籍的22 980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HIV感染)/艾滋病(AIDS)者为研究对象,纵向观察其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及标化发生率(SIR)。22 980例HIV感染/AIDS者共随访113 164人年,年龄(47±11)岁,其中男性80 635人年、女性32 529人年,明确诊断恶性肿瘤者323例(男性217例、女性106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宫颈癌、肝癌、肺癌和卡波西肉瘤(KS)者占70.0%(226/323);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285.43/10万(男性269.11/10万,女性325.87/10万),死亡率为169.67/10万(男性184.78/10万,女性132.19/10万)。广泛开展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HIV感染/AIDS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本地区普通人群相似,KS、NHL、霍奇金淋巴瘤和宫颈癌是本地区艾滋病相关肿瘤,需注意在艾滋病相关恶性肿瘤患者中完善HIV筛查。

  • 标签: 人免疫缺陷病毒 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标化发生率
  • 简介:摘要本文总结1例79岁男性荨麻疹患者,在持续近4个月激素治疗后出现肺孢子菌感染,因既往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予卡泊芬净单药治疗,21 d后治愈出院。并通过文献复习了解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肺孢子菌肺炎治疗方案,为临床提供借鉴。

  • 标签: HIV 肺孢子菌肺炎 卡泊芬净 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市2014年至2018年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感染者耐药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6个月以上的HIV-1感染者880例,采集其血浆标本,使用一步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巢式PCR扩增HIV-1 pol基因区的蛋白酶及反转录酶区,获得的扩增序列与耐药数据库对比进行HIV-1基因型耐药分析。采用病毒基因分型工具软件分析HIV-1亚型分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880例患者中,血浆HIV-1病毒载量为(4.12±0.63) lg拷贝/mL;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51±124)/μL;抗病毒治疗中位时间为26个月。亚型分析中,重组型( 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 CRF)01-AE亚型在HIV-1亚型中占比最大,为38.9%(342/880),CRF07-BC亚型占28.5%(251/880),B+C亚型占16.2%(143/880)。其中534例患者存在耐药突变,总耐药率为60.7%。对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 NRTI)、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 NNRTI)和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 PI)的耐药率分别为51.0%(449/880)、58.6%(516/880)和1.7%(15/880)。对拉米夫定、恩曲他滨、依非韦仑和奈韦拉平的耐药较为严重,中高度耐药率分别为46.8%(412/880)、46.8%(412/880)、51.3%(451/880)和53.6%(472/880);而对齐多夫定(6.0%,53/880)、依曲韦林(9.0%,79/880)和PI类药物的耐药情况尚不严重。NRTI最常见的耐药突变位点为M184IV(47.3%)、K65R(22.2%)和K70RE(12.6%);NNRTI为K103NS (25.1%)、V106A(19.7%)和V179DE(14.4%);PI为L10FIV(7.4%)和A71IVT(6.5%)。CRF01-AE亚型的耐药率为69.3%(237/342)高于CRF07-BC亚型的49.8%(125/251)和B+C型的51.0%(73/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6、14.6,均P<0.05)。结论重庆市HIV-1感染者经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6个月后,耐药发生率高,以对NNRTI类药物耐药最为多见,其次为NRTI,PI较少耐药。耐药是HIV-1感染者病毒学突破的主要原因。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高效 抗药性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圳市初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梅毒螺旋体共感染率及其高危因素。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未接受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成年HI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纳入研究对象的梅毒螺旋体共感染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V和梅毒螺旋体共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 493例初治HIV感染者,梅毒螺旋体共感染率为19.72%(886/4 493)。男性和女性HIV感染者梅毒螺旋体合并感染率分别为20.96%(872/4 160)和4.20%(1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4.690、P < 0.001)。HIV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者中RPR滴度≥ 1︰8者占62.75%(556/886)。不同RPR滴度患者异常ALT(χ2 = 3.353、P = 0.851)、AST(χ2 = 7.791、P = 0.351)和TB(χ2 = 8.957、P = 0.256)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 = 4.876、95%CI:2.770~8.583、P < 0.001)、同性传播感染HIV(OR = 1.307、95%CI:1.077~1.585、P = 0.007)、确诊至初治时间> 12个月(OR = 1.360、95%CI:1.115~1.657、P = 0.002)、抗-HCV阳性(OR = 2.728、95%CI:1.252~5.945、P = 0.012)均为HIV感染者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深圳市初治HIV感染者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率较高,尤其男性、男男同性感染HIV、HIV确诊至初治时间超过12个月、抗-HCV阳性者为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建议在HIV感染人群中加强梅毒螺旋体感染防控相关健康教育,并常规进行梅毒螺旋体筛查。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梅毒螺旋体 共感染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