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冠心病病情干预阶段,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干预效果分析。方法:样本限定为本院2019年8月到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计134例,基于介入治疗措施差异分组,接受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干预的67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干预的67例患者为研究组,分析不同干预术式下,观察指标、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数据差异。结果:研究组各项观察指标数据较之对照组有着明显的数据差异,软件分析有意义(P<0.05);研究组各项手术指标数据较之对照组有着明显的数据差异,软件分析有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99%低于对照组14.93%,软件分析有意义(P<0.05)。讨论:冠心病病情干预阶段,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促进手术指标、观察指标的有效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更好地促进患者生理状态的改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冠心病 体外循环 非体外循环下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微创体外循环(minimal invasive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MiECC)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目的是尽可能减轻CPB技术的各种不良并发症。文章综述了近些年MiECC技术的发展和在不同种类心外科手术中的研究现状。目前已有诸多研究证明此技术可以减轻CPB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减少术中失血与出血,降低机体炎性介质的释放,实现多重器官保护,改善预后,减少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但是在不同种类手术中,MiECC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

  • 标签: 体外循环 心外科手术 搏动灌注 微创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大鼠体外循环(CPB)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实验模型并评估其诱导心肌胰岛素抵抗(IR)的效果。方法12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不阻断主动脉(n=6),模型组主动脉阻断30 min再灌注15 min(n=6);经尾动脉置入灌注管、右侧颈外静脉插入右心房引流管、开胸阻断升主动脉,建立体外循环(CPB),于开放主动脉后15 min采集血液及心肌组织标本,检测血浆葡萄糖、胰岛素水平并进一步计算葡萄糖摄取率、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的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心肌细胞膜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缺血再灌注后15 min,模型组[静脉葡萄糖浓度(Glu-V)(20.23±0.30) mmol/L;胰岛素浓度(15.89±1.72) mIU/L;IRI(14.29±1.59)]高于对照组[Glu-V(8.31±0.67) mmol/L;胰岛素浓度(6.54±1.77) mIU/L;IRI(2.42±0.73),t=38.945、9.286、16.593,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模型组葡萄糖摄取率为(7.68±2.29)%低于对照组[(45.46±3.67)%,t=21.41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左心室收缩压(LVSP)为(34.8±6.6) mmHg低于对照组LVSP[(60.4±6.9) mmHg,t=-6.58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Western blot所测心肌细胞膜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30±0.08)低于对照组(1.04±0.21,t=7.97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功建立操作简便、经济适用、个体差异小且更能模拟临床的CPB缺血再灌注心肌IR大鼠模型。

  • 标签: 体外循环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胰岛素抵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左室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行左室瓣膜置换术的170例大左心室瓣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术后早期死亡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超声心动图指标和心功能分级。结果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左室瓣膜置换术术后死亡率为5.29%(9/170)。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LVEDD、TRPG明显降低,LVEF、LVFS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NYHA III级、IV级患者明显减少,NYHA I级、II级患者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大左心室瓣膜病患者行体外循环下左室瓣膜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满意,围术期死亡率低,且术后左室重构、心功能明显改善。

  • 标签: 体外循环 左室瓣膜置换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益生菌对CPB老年大鼠围手术期认知功能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的影响。方法清洁级老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400~45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S组)、益生菌+假手术组(P组)、CPB组(C组)和益生菌+CPB组(H组)。各组又分为术后7 d和术后28 d两个亚组,每组6只。各组大鼠于术后7 d和术后28 d行水迷宫测试后,麻醉下处死大鼠,取右侧海马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PND相关蛋白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 Aβ)及Tau蛋白的变化。结果与S组比较(同时点亚组比较,下同):P组术后7 d和术后28 d的平均潜伏期明显缩短,总路程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增加,停留时间也延长(P<0.05);C组、H组在术后7 d和术后28 d的平均潜伏期均明显延长,总路程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停留时间也缩短(P<0.05)。与P组比较,C组和H组术后7 d和术后28 d的平均潜伏期明显延长,总路程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停留时间也缩短(P<0.05)。与C组比较,H组术后7 d和术后28 d的平均潜伏期明显缩短,总路程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增加,停留时间也延长(P<0.05)。H-E染色显示S组和P组大鼠术后7 d和28 d海马CA1区未见明显神经元受损,C组大鼠术后7 d和28 d海马CA1区神经元变性明显,H组大鼠术后7 d和28 d海马CA1区受损较C组减轻。与S组比较,P组大鼠术后7 d和术后28 d海马Aβ和Tau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C组、H组大鼠术后7 d和术后28 d海马Aβ和Tau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H组大鼠术后7 d和术后28 d海马Aβ和Tau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益生菌可降低Aβ及Tau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CPB老年大鼠PND。

  • 标签: 体外循环 围手术期认知功能障碍 益生菌 脑-肠轴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临床实践,归纳总结出在ICU患者行CRRT体外循环中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随机从我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在单一高手术量心脏外科中心,有经验术者行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的近期安全性结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31 075例在阜外医院由有经验术者(既往CABG完成超过100例)完成CABG的多支血管病变冠心病患者。根据意向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体外循环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CABG组。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心功能状态等基线临床资料,研究终点包括:30 d死亡率、主要并发症或死亡复合终点、住院时间延长(prolonged length of stay,PLOS)、术后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延长(prolonged length of intensive care unitstay,PICULOS)、远端吻合口数目等。死亡率通过术后30 d随访完成,其他研究终点均为住院期间收集。采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CABG组的基线资料。在匹配后的队列,使用McNemar检验对每一项终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按配对分层的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校正。结果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10 243组(共计20 486例)患者完成配对,其中女性4 605例(22.5%),年龄(60.7±8.6)岁。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两组间基线变量的标准化差值均<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体外循环CABG组30 d死亡率(0.2%比0.7%)、主要并发症或死亡复合终点(5.7%比8.8%)、PLOS(3.2%比4.9%)、PICULOS(9.4%比12.2%)、远端吻合口数目[(3.3±0.8)个比(3.6±0.8)个],均低于体外循环CABG组(P均<0.001)。多因素校正后,使用非体外循环手术仍为术后30 d死亡率(OR=0.29,95%CI 0.09~0.87,P=0.027)、主要并发症或死亡复合终点(OR=0.60,95%CI 0.53~0.68,P<0.001)、PLOS(OR=0.64,95%CI 0.54~0.75,P<0.001)、PICULOS(OR=0.76,95%CI 0.69~0.84,P<0.001)的保护因素。结论对于有经验术者,相较于体外循环CABG,采用非体外循环CABG可能与更优的近期安全性结局相关。

  • 标签: 冠状动脉分流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死亡率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左心吸引压力监控技术用于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的效果。方法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40~64岁,体重50~80 kg,ASA分级Ⅱ~Ⅳ级,NYHA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LVEF≥4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传统左心吸引组(T组)和左心吸引压力监控技术组(M组)。T组根据左心吸引量和术野清晰程度,调整左心吸引泵的转速;M组通过对左心吸引管内压力的实时监测,调整左心吸引泵的转速。吸闭恢复正常吸引后取左心回血,测定游离血红蛋白浓度。记录左心吸闭后调整次数、术中血红蛋白尿和术后吸引管沉淀物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M组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术中血红蛋白尿发生率和术后吸引管沉淀物发生率降低,左心吸闭后调整次数减少(P<0.05)。结论左心吸引压力监控技术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心脏手术体外循环

  • 标签: 体外循环 心脏外科手术 左心吸引压力监控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快通道麻醉(ultra-fast track anesthesia,UFTA)管理下的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手术患儿的围手术期资料,探讨影响UFTA的CPB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行CPB手术的1 034例患儿,根据是否成功实施UFTA分为UFTA组和UFTA失败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筛选术前基线资料匹配的患儿,两组各纳入346例,先对两组可能的CPB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CPB、主动脉阻断、CPB中最低温度及最低红细胞压积、晶体量、悬浮红细胞用量、二次或多次CPB、CPB后动脉血乳酸是影响UFTA的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PB、主动脉阻断、CPB后动脉血乳酸、悬浮红细胞用量、二次或多次CPB是UFTA的独立影响因素。UFTA失败组的术后住院时间、ICU滞留、住院费用均高于UFTA组。结论CPB、主动脉阻断、CPB后动脉血乳酸、悬浮红细胞用量、二次或多次CPB是影响UFTA的独立危险因素。UFTA有利于缩短术后住院时间、ICU滞留及住院费用。

  • 标签: 心脏手术 超快通道麻醉 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应用静默疗法对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将80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与试验组(采用静默疗法),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9.9-2020.9收治我院,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应用静默疗法可有效改善其焦虑情绪,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脏病 体外循环手术 静默疗法 焦虑情绪
  • 作者: 贺源 徐红党 林洪启 黑飞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450003,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 郑州大学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 450003,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体外循环中心 100037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1 426例择期OPCABG患者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COPD病史、脑血管疾病史、心肌梗死病史、NYHA心功能分级、Killip分级;术前最近1次的经胸超声左室射血分数、糖化血红蛋白、葡萄糖、血清肌酐测量值;手术持续时间、术中红细胞输注、晶体液、胶体液、自体血、失血量、尿量等液体出入量;术中低血压、围术期血糖最大差值(MGD)、术后48 h和7 d内血清肌酐浓度。依据KDIGO标准定义术后AKI,以患者术后是否发生AKI分为2组:AKI组和非AKI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OPCABG后AKI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分析1 203例,OPCABG后AKI发生率为28.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高血压病史、围术期血糖MGD是OPCABG后AK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BMI、高血压病史、围术期血糖MGD是OPCABG后AKI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温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收集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市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行单纯室间隔缺损心内直视手术69例,记录患儿的手术时长、ECC时长、心脏停跳时长、复跳情况、住院时长、并发症。结果患儿手术时长为(2.8±0.3)h,ECC时长为(35.1±3.9)min,主动脉阻断时长为(25.3±3.6)min,全部心脏自主复跳,住院天数为(10.2±2.4)d,随访(15.6±4.1)月,无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常温ECC下的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能保证术中组织灌注,减少了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总时间,无并发症发生,具有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婴幼儿 常温体外循环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快速康复理念在体外循环心脏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价值。方法:本文总共有75例研究对象,全部都是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奇偶数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37)与实验组(快速康复理念护理,n=38)。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指标,统计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在PCL-L量表评分上,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重体验、回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碳酸氢钠林格液用于心脏手术体外循环(CPB)的效果。方法选取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55~7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组(A组)和碳酸氢钠林格液组(B组)。A组预充晶体液为复方电解质注射液1 500 ml,B组预充晶体液为碳酸氢钠林格液1 500 ml,2组预充胶体液均为琥珀酰明胶1 000 ml。于复温阶段进行零平衡超滤,A组置换液为复方电解质注射液2 000 ml,B组置换液为碳酸氢钠林格液2 000 ml。CPB过程中静脉贮血罐内持续滴注碳酸氢钠溶液,根据血气分析结果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分别于CPB转流前、转流30 min、开放升主动脉补充钙剂后5 min、零平衡超滤结束即刻和停机后5 min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或氧合器内氧和静脉血行血气分析。于零平衡超滤开始前和结束后抽取氧合器内氧和静脉血,检测红细胞渗透脆性和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结果与A组比较,B组转流30 min和零平衡超滤结束时PaCO2、Ca2+和HCO3-浓度升高(P<0.05),pH值、BE、Glu、Lac、血清Na+、Cl-和K+浓度、红细胞渗透脆性和2,3-二磷酸甘油酸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氢钠林格液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心脏手术CPB。

  • 标签: 碳酸氢钠林格液 体外循环 预充 超滤
  • 简介:【摘要】目的:论对因循证预防在体外循环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医治的体外循环手术患者100例,按随机方式分组,其中50例采取常规护理(对照组),另50例实施对因循证预防(观察组),经观察对比,得出结论。结果:护理之后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危险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91,P=0.000)。护理之后观察组皮肤潮湿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69,P=0.000))。结论:使用本研究方法进行护理,它可以有效降低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急性压力性损伤的风险,改善皮肤潮湿状况,更好地防止急性压力损伤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干预对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术患者遵医行为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行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术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61.48±5.31)岁;观察组男23例,女23例,年龄(61.73±5.84)岁。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常规宣教、术前准备、术后体征监测、基础护理等;观察组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包括深化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康复,两组均持续干预至患者出院前。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术后并发症及康复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情绪控制评分(90.75±5.46)分、健康行为评分(90.86±5.34)分、治疗与护理配合评分(93.62±4.27)分、应对方式评分(88.23±6.24)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1.45±6.53)分、(82.16±5.42)分、(84.53±6.05)分、(78.82±6.9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5.23±1.14)h、ICU监护时间(1.91±0.65)d、下床活动时间(2.15±0.37)d、住院时间(10.89±1.67)d,均短于对照组的(7.46±1.75)h、(2.63±0.82)d、(3.42±0.64)d、(13.28±2.55)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52%(3/46),低于对照组的23.91%(1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2,P=0.020)。结论个体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术患者遵医行为,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

  • 标签: 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术 个体化护理干预 遵医行为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低坡卧位逐步抬高床头在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2月本院70例实施心脏体外循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35例,对照组术后选择半卧体位,观察组术后选择低坡卧位,然后逐步抬高床头到半卧体位,对两组心功能、呼吸机应用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方面,两组术后4h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24h,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

  • 标签: 心脏体外循环 术后护理 低坡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