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透析患者在进行体外循环时出现凝血的原因,并分析其护理对策。方法:将 2017年 9月至 2019年 5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内对数据库资料进行调选录入符合要求的 71例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操作分析,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时出现凝血的状况,记录所有患者的发生原因,并根据患者的凝血因素探究合理的护理方案。 结果:在本次实验结果中,71例患者中共有 9例患者出现凝血现象,发生率为 12.68%,其中凝血原因包括:血流量不足、高凝状态、肝素量不足、操作不当。结论:体外循环凝血是血液透析中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开展针对性的护理,了解患者的危险因素,能够保证护理工作更为顺利的完成,对患者的血液透析顺利进行来说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血液透析 体外循环 凝血 因素分析 护理方案
  • 简介:【摘要】 目的: 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 72 例血液透析患者,分析 体外循环凝血的危害因素,且配合护理干预,观察效果。结果:本组 72 例患者中共 21 例发生 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 29.16% ( 21/72 ) ;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的凝血四项 PT 、 APTT 、 TT 与 Fbg ,结果显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血液透析过程中,需加强观察分析,评估 体外循环凝血的危险因素,且配合恰当的护理干预,降低 体外循环凝血发生率,改善预后。

  • 标签: 血液透析 体外循环凝血 护理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低预充技术在低体重儿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0月在本院行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的低体重(体重<5 kg)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血红蛋白(Hb)>100 g/L者分入观察组,Hb<100 g/L者分入对照组,两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Sorin Kids100膜式氧合器,Wego200型血液浓缩器改良超滤套包,改良后直径为3/16英寸的CPB管道,术后行优化改良超滤;对照组采用TerumoFx-05膜式氧合器,RapidoBLS803超滤器,直径1/4英寸CPB管道,术后行传统改良超滤。比较两组患儿术中总预充量,库血使用总量,CPB开始前、转流中、改良超滤后的红细胞压积、胶体渗透压、乳酸值和血气指标,以及转流时间、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转流时间、阻断时间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CPB红细胞预充量、术中红细胞的追加量及库血使用总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PB转流期间及改良超滤后的H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转流期间及改良超滤后的乳酸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改良、升级CPB设备和管道及优化超滤方法在低体重CPB手术患儿中的联合应用,可有效减少预充量,达到节约用血目的,并证实其安全有效。

  • 标签: 体外循环 婴儿,出生时低体重 预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振动排痰仪在体外循环术后脱机困难患者中的早期应用价值。方法:研究人员选择在本院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收治的92例心脏体外循环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大于48小时未能脱机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46例,参照组46例。研究组给予振动排痰仪,参照组给予叩背体疗方法。观察两组治疗后的血气指标改善以及肺片影像情况。结果:参照组的血气指标改善情况远远不如研究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心脏体外循环术 呼吸机辅助治疗 振动排痰仪 叩背体疗方法 血气指标 肺片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两种核心体温监测法在体外循环手术温度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高州市人民医院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温度监测部位的不同分为A组42例和B组41例。A组对膀胱温、直肠进行监测,B组则对膀胱温、腋温进行监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体温异常发生情况,并对体温异常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术后,A组发生体温异常者32例,B组发生体温异常者30例,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高温、低温者经降温、复温后其膀胱温与直肠温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组高温、低温者经降温、复温后其腋温与膀胱温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膀胱温对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体温监测更加准确,且对患者术后进行相应的护理可防止体温出现大幅度变化。

  • 标签: 膀胱温 温度监测 核心体温
  • 简介:【摘要】目的 为了探究我院心脏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体外循环术治疗后产生的并发症情况的护理体会。 方法 将我院在 2018 年 12 月 -2019年 12 月期间实施 体外循环术治疗后产生的 30 例 并发症患者 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 ,给予患者临床中实施护理后的 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 护理后 30 例 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症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为 10.00% ,其中包括肺动脉高压患者 1 例,吸入性肺炎患者 0 例,呼吸道感染患者 1 例,严重低心排量综合征患者 1 例,室颤患者 0 例,相较于之前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组间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护理 干预 可以提高 我院心脏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体外循环术治疗后产生的并发症治愈效果 ,同时对患者的整体恢复效果也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呼吸道护理 心脏病 糖尿病 体外循环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先天性心脏病(CHD)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疾病。随着医疗水平显著提高,CHD患儿出生后的生存率明显提升。然而,CHD术后患儿诸多并发症又是另一种挑战,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及脑认知功能发育障碍等,其中关于脑认知功能障碍的这一并发症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认识和重视。目前,已经通过细胞分子学方法、磁共振成像技术、光学成像技术、脑电活动监测技术及神经发育量表等研究方法来探索体外循环对CHD患儿脑认知功能的影响。患儿心脏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认知功能障碍,这与体外循环相关的全身炎性反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温度的动态变化、血液稀释程度及血气管理策略等因素密切相关。现就体外循环对CHD术后患儿脑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以改善CHD患儿的预后。

  • 标签: 体外循环 脑认知功能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尿热休克蛋白(HSP)-70在心脏体外循环心肺转流术(CPB)后急性肾损伤(AK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8年7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CPB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入选者术前及术后0、2、4、6、8、12、24、48 h尿液标本和临床资料。按照肾脏病改善全球预后组织(KDIGO)AKI诊断标准分为AKI组和非AKI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尿HSP-70、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尿HSP-70、[TIMP-2]×[IGFBP7]、NGAL诊断CPB术后发生AKI的临界值、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共纳入45例患者,其中AKI组24例,非AKI组21例。AKI组术后各时间点尿HSP-70、[TIMP-2]×[IGFBP7]和NGAL水平显著高于非AKI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KI组尿HSP-70在CPB术后2 h达到峰值,明显早于尿[TIMP-2]×[IGFBP7]、尿NGAL达峰值时间(分别为术后12 h和术后4 h)。术后2 h尿HSP-70≥2.1 μg/L预测CPB术后AKI的曲线下面积(AUC)=1.00,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100.0%;术后12 h尿[TIMP-2]×[IGFBP7]>19.1 μg2/L2预测CPB术后AKI的AUC=0.94,灵敏度87.5%,特异度100.0%;术后4 h尿NGAL>27.4 μg/L预测CPB术后AKI的AUC=0.95,灵敏度95.8%,特异度85.7%。术后2 h尿HSP-70≥2.1 μg/L预测CPB术后AKI的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100.0%。结论CPB术后AKI患者尿HSP-70水平升高早于尿[TIMP-2]×[IGFBP7]、NGAL,尿HSP-70水平监测有助于AKI的早期发现。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心肺转流术 HSP70热休克蛋白质类 早期诊断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针药平衡麻醉对患儿体外循环(CPB)下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后转归的改善效果。方法择期CPB下TOF根治术患儿100例,年龄3~8岁,体重9~24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针药平衡麻醉组(ADBA组)和常规麻醉组(CA组),每组50例。ADBA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后,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疏密波型、频率2/100 Hz、电流强度6 mA、脉冲宽度0.2~0.6 ms),持续刺激百会、双侧内关、合谷和郄门穴,直至术毕;CA组行常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并于相同穴位上只贴电极片不进行电刺激。于术前30 min (T1)、手术30 min时(T2)及术后1 h (T3)、1 d (T4)、2 d (T5)、3 d (T6)和5 d (T7)时,采集静脉血样,检查血常规,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IL-6、IL-8和TNF-α的浓度。记录住院时间和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CA组相比,ADBA组T2-7时血浆IL-6、IL-8、TNF-α的浓度和T4-7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急性肺损伤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针药平衡麻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CPB下TOF根治术后转归,其机制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电刺激 儿童 心肺转流术 法乐四联症 病人结局评价 针药平衡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肝素残留利弊,探讨OPCABG术中鱼精蛋白和肝素的最佳中和比。方法连续性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112例行择期OPCABG患者,所有患者在手术当日入手术室前和术后返回ICU时检测普通血栓弹力图(TEG)、肝素酶纠正的血栓弹力图(hmTEG),同时检测活化凝血时间(ACT)等常规凝血指标。根据术后普通TEG、hmTEG、术后1h、2 h的ACT及术中ACT检测结果分为非肝素残留组(30例)、肝素残留1组(42例)和肝素残留2组(40例)。肝素残留1组: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ACT(最大值)高于术前ACT水平且不高于术前水平的20%。肝素残留2组: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ACT(最大值)高于术前20%。观察比较各组鱼精蛋白及肝素用量、鱼精蛋白与肝素总量之比、中和后ACT值、术后R值及R(CKH)值、术后12 h、48 h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术后cTnI峰值、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比例、二次开胸发生比例、急性肾功能不全及伤口愈合不良发生比例等。结果3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肝素残留1组和2组,非肝素残留组的中和后ACT、术后R值减少,鱼精蛋白中和总量、鱼精蛋白/肝素、cTnI峰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肝素残留2组,非肝素残留组的术中肝素用量、12 h及48 h胸腔引流量、输血量、输血比例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肝素残留1组相比,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二次开胸止血、心肌梗死、急性肾功能不全、伤口愈合不良等不良事件发生比例、住ICU时间及R(CKH)值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CABG术后适度肝素残留初步提示具有心肌保护作用,不明显增加出血风险。大量肝素残留可影响患者凝血功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失血量和输血量。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ACT高于术前水平且不高于术前水平的20%是一种合理的做法,此时鱼精蛋白/肝素值约为2/3。

  • 标签: 肝素 鱼精蛋白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血栓弹力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中自体血回收回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录入中国心外科数据库(CCSR)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1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中使用自体血回收装置并回输(n=76);对照组术中未使用自体血回收装置并输注库存血(n=76),因术中被排除4例,实际对照组72例。统计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时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活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术后24 h引流量、库血输注量、肺功能、肾功能等参数,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输血量、输血相关不良反应、肺功能、肾功能改变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库血输注量减少,肺功能、肾功能等显著改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第1天的血液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未发生输血相关性发热、过敏反应等,而对照组出现严重发热反应3例、过敏反应1例。结论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自体血回收回输可明显减少异体血输注量和输血不良反应,肺功能、肾功能均得到更好保护,术后凝血及恢复情况与输注库存血患者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冠心病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 自体血回收 异体血 自体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在快通道麻醉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中的作用和可行性。方法选择OPCABG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40例。D组于麻醉诱导前15 min给予Dex 0.6 μg/kg,然后以0.5 μg·kg-1·h-1泵注至合拢胸骨;C组麻醉诱导前15 min给予等容量0.9%氯化钠溶液。分别测定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15 min(T0)、注射Dex或0.9%氯化钠溶液后5 min(T1)、气管插管完成即刻(T2)、手术开始(T3)、锯胸骨(T4)、第一支桥血管吻合前(T5)、最后一支桥血管吻合完毕(T6)、合拢胸骨(T7)时的心率、MAP,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去氧肾上腺素、硝酸甘油、阿托品的使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VAS评价术后8 h、24 h痛觉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0时点两组患者心率、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T0时点比较:D组患者T1~T7的心率明显减低,两组患者T5~T7时点MAP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C组比较,D组患者T1~T7时点的心率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各时点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中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硝酸甘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阿托品用量明显增加(P<0.05 )。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手术后24 h 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8 h 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快通道麻醉下行OPCABG患者,Dex有利于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并提供良好术后镇痛。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快通道麻醉 血流动力学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术后低白蛋白血症对心肺转流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PB心脏手术的成年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和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按术后48 h内的最低血清白蛋白浓度分为低白蛋白血症组(≤35 g/L)和非低白蛋白血症组(>35 g/L),比较两组患者术后AKI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术后低白蛋白血症对CPB心脏手术后AKI的影响。结果在纳入的749例患者中,与术前相比,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下降(Z=-15.739,P<0.001),低白蛋白血症患者比例升高(27.6%比9.6%,χ2=83.516,P<0.001)。CPB术后有273例患者发生AKI,其中低白蛋白血症组109例(52.7%),非低白蛋白血症组164例(30.3%)。低白蛋白血症组AKI发生率高于非低白蛋白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443,P<0.001),且低白蛋白血症组发生AKI的严重程度较非低白蛋白血症组增加(Z=-2.098,P=0.036),住院时间延长(Z=-2.442,P=0.015)。经校正性别、年龄、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伴发疾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基础肾功能不全、术前心功能水平、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PB时间、主动脉夹闭时间、心脏手术类型、术后低血压等影响因素后,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低白蛋白血症是CPB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19,95%CI 1.586~3.392,P<0.001)。结论AKI是CPB心脏手术后常见并发症。CPB心脏手术后血清白蛋白较术前下降,术后48 h内低白蛋白血症是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低白蛋白血症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心脏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源性单核细胞在体外循环(CPB)诱发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350~400 g,11~12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组)、CPB组(C组)、CPB+PBS脂质体组(P组)和CPB+氯磷酸二钠脂质体组(L组)。C组、P组和L组行CPB 60 min,分别于CPB前48和24 h时,经尾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PBS脂质体4 μl/g和氯磷酸二钠脂质体4 μl/g。CPB前大隐静脉采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源性单核细胞清除率。CPB后7 d时,采用水迷宫实验测试认知功能;然后腹主静脉采血,采用ELISA测定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和IL-1β)和脑损伤标志物(S100β蛋白和NSE)的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C组、P组和L组血清IL-1β、IL-6和TNF-α浓度升高,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水平升高,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与C组比较,L组血源性单核细胞清除率降低,血清S100β水平升高,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P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源性单核细胞浸润是CPB诱发大鼠POCD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 标签: 单核细胞 心肺转流术 认知功能障碍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G) 治疗高危冠心痛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出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高危冠心病患者 25 例为 A 组,选取同期治疗的中低危冠心病患者 25 例为 B 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 A 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 313.25±20.15min ,明显大于 B 组的 290.14±50.25min ,呼吸机辅助时间为 18.35±3.16h ,明显大于对照组的 10.25±2.35h ,且在住院时间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A 组中有 2 例患者出现急性心梗, 2 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 2 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 B 组中有 1 例出现急性心梗, 1 例出现消化道出血,两组患者并发症指标对比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 : 不同病情危重程度冠心病患者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能够获取到的疗效也会呈现出一定差异。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高危冠心病患者治疗中疗效确切,但比较容易在术后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为此有必要加强术后的护理干预。

  • 标签: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高危冠心病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金钗石斛总生物碱对犬体外循环(CPB)过程中缺血再灌注心肌脂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成年中华田园犬24只,雌雄各半,体重(11.2±1.5)k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溶剂对照组、治疗组(金钗石斛总生物碱,剂量为6 mg/kg)4个组(每组6只),均建立体外循环,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阻断主动脉60 min后再开放。各组于体外循环转流前(T1)和开放主动脉再灌注15 min(T2)、60 min(T3)、90 min(T4)4个时间点检测心肌对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摄取率、心肌组织中长链脂肪酰辅酶A(LCACoA)浓度,分析心脏功能及测定心肌组织内脂肪酸转位酶(FAT/CD36)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各组犬心肌对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摄取率、心肌组织中LCACoA浓度及FAT/CD36 mRNA的表达在流转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主动脉开放后(T2)以上指标模型组[分别为(35.8±4.7)%、(8.55±1.51)nmol/g、3.23±0.68]和治疗组[分别为(27.4±2.7)%、(6.10±1.38)nmol/g、2.20±0.56]均高于假手术组[分别为(19.6±3.9)%、(4.16±0.81)nmol/g、1.19±0.52](均P<0.05),在T2时间点最高,后逐渐下降;同模型组相比,以上指标治疗组的升高幅度偏低(均P<0.05)。各组心脏功能指标: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流转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主动脉开放后(T2),以上心脏功能指标模型组[分别为(76.5±9.1)mmHg、(31.1±2.9)mmHg、(1.2±0.4)mmHg/ms、(-0.9±0.1)mmHg/ms]与治疗组[分别为(92.9±8.7)mmHg、(25.3±3.6)mmHg、(1.8±0.4)mmHg/ms、(-1.3±0.1)mmHg/ms]均低于假手术组[分别为(165.5±12.9)mmHg、(6.5±0.5)mmHg、(3.3±0.6)mmHg/ms、(-2.9±0.3)mmHg/ms](均P<0.05),但治疗组的心脏功能指标受损程度低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金钗石斛总生物碱在犬体外循环过程中,可通过抑制FAT/CD36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异常,降低心肌对游离脂肪酸的摄取,减少LCACoA在心肌组织内异常蓄积,达到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伤的作用。

  • 标签: 金钗石斛总生物碱 体外循环 心肌再灌注损伤 长链脂肪酰辅酶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MV)的因素,以及PMV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OPCABG的1 097例患者。根据术后气管插管的时间,分为对照组(术后气管插管时间≤ 24 h,972例)和PMV组(术后气管插管时间> 24 h,1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PMV的相关因素,探讨PMV对接受OPCABG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及PMV组患者间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 χ2 = 34.138,P < 0.001)及左室舒张功能分级( χ2 = 215.175,P < 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与对照组比较,PMV组患者年龄[(62 ± 9)岁vs.(67 ± 9)岁,t = 6.618,P < 0.001]、手术时间[(4.0 ± 1.2)h vs.(5.9 ± 2.5)h,t = 8.246,P < 0.001]、移植桥血管数目[(2.8 ± 0.6)支vs.(3.2 ± 0.9)支,t = 4.769,P < 0.001]、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4.0%(39 / 972)vs. 20.8%(26 / 125),χ2 = 55.998,P < 0.001]及左心室成形术(SVR)[2.3%(22 / 972)vs. 12.8%(16 / 125),χ2 = 36.771,P < 0.001]发生率均显著升高,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58 ± 6)% vs.(47 ± 7)%,t = 18.006,P < 0.001]水平则显著降低。将年龄、NYHA分级、LVEF、左室舒张功能分级、手术时间、移植桥血管数目、CE和SVR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比值比(OR)= 1.881,95%置信区间(CI)(1.399,2.529),P < 0.001]、NYHA分级[OR = 1.476,95%CI(1.220,1.785),P < 0.001]、左室舒张功能分级[OR = 2.866,95%CI(1.712,4.799),P < 0.001]、手术时间[OR = 1.599,95%CI(1.068,2.394),P = 0.003]和SVR [OR = 2.334,95%CI(1.196,4.554),P < 0.001]是接受OPCABG的患者术后发生PMV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VEF [OR = 0.287,95%CI(0.189,0.436),P = 0.009]是其保护因素。PMV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29.6% (37 / 125)vs. 14.7%(143 / 972),χ2 = 17.898,P < 0.001]、肺部感染[10.4% (13 / 125)vs. 2.3%(22 / 972),χ2 = 26.281,P < 0.001]、胸腔积液[12.8%(16 / 125)vs. 3.0%(29 / 972),χ2 = 27.131,P < 0.001]、血清肌酐[(114 ± 37)μmol / L vs.(81 ± 27)μmol / L,t = 9.547,P < 0.001]、脑血管事件[10.4%(13 / 125)vs. 3.2%(31 / 972),χ2 = 14.957,P = 0.001]、胃肠道事件[17.6%(22 / 125)vs. 4.0%(39 / 972),χ2 = 38.939,P < 0.001]、住ICU时间[(43 ± 20)h vs.(13 ± 8)h,t = 16.187,P < 0.001]、术后住院时间[(11 ± 9)d vs.(6 ± 3)d,t = 5.937,P < 0.001]和30 d病死率[8.8%(11 / 125)vs. 0.9%(9 / 972),χ2 = 38.365,P < 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年龄、NYHA分级、LVEF、左室舒张功能分级、手术时间及同期行SVR是影响患者OPCABG术后PMV的相关因素。预防PMV的发生可减少术后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患者30 d病死率。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机械通气时间延长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55~63岁,体重65~81 kg,ASA分级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G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七氟烷-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麻醉。TG组于麻醉诱导前20 min行超声引导胸橫肌平面阻滞,于双侧肋间内肌与胸橫肌之间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共20 ml。术后2组均采用舒芬太尼PCIA,静脉注射羟考酮0.05 mg/kg补救镇痛,维持术后VAS评分≤4分。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情况;术后ICU停留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皮肤瘙痒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TG组术中瑞芬太尼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PA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和排气时间缩短,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发生率降低(P<0.05)。未见皮肤瘙痒和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提供良好的围术期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麻醉,全身 神经传导阻滞 胸横肌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