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患有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在进行取术后留置动脉导管护理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方法于来我院接受急性动脉栓塞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择30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都处于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对其中的15例患者在接受取术后采用一般的护理,这组称为研究的A组,对另外15例患者在接受取术后实施留置动脉导管护理,包括进行术前和术后护理,对患者进行病情、心理、饮食等方面的护理,这组称为研究的B组。最后对比两组患者血管通畅的程度和症状缓解的情况。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取术后实施不同的护理,显示B组患者的血管通畅率比A组高,症状缓解的情况也优于A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对患有急性动脉栓塞的患者在进行取手术后,实施留置动脉导管护理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急性动脉栓塞 动脉导管 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导管留置在外周动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1例外周动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病况,为患者实施动脉导管留置,分析比较21例外周动脉血栓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所得肢体麻木评分、活动受限评分、疼痛评分数值低于治疗前所得数值,满意度评分数值高于治疗前所得数值,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动脉导管留置在外周动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各项症状得到改善,疗效提升,值得应用。

  • 标签: 动脉导管留置溶栓 外周动脉血栓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术后留置动脉导管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术后留置动脉导管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成2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优质护理,比较2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9%、38.7%,经统计比较,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术后留置动脉导管治疗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使用和全面推广。

  • 标签: 护理要点 留置动脉导管溶栓 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肺动脉留置导管治疗效果。方法对37例肺动脉置管治疗肺栓塞患者完整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5%的患者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呼吸困难者32例,胸痛23例,咯血者仅9例,92%的患者存在低氧血症,47%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所有患者经64排螺旋CT肺动脉增强扫描明确诊断,放置滤器后留置动脉导管治疗7~10天后,复查CT进行比对,有效100%,显效67.6%,无一例死亡。结论肺栓塞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和胸痛,体征以呼吸增快、口唇发绀等为主;其最常见诱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增强扫描能够明确诊断,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留置动脉导管治疗,疗效确切。

  • 标签: 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 CT诊断 下腔静脉滤器 肺动脉导管溶栓
  • 简介:目的探讨留置动脉导管给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置管后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0年8月期间采用动脉导管给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动脉导管置管后的护理进行总结。结果15例患者完成全程治疗,行动脉造影示血栓溶解后拔管。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导管脱出,改用静脉给药治疗。结论通过防止导管移位,保持导管通畅,严格无菌操作及防止导管脱出等护理可以延长动脉导管留置的时间,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动脉溶栓导管 动脉硬化闭塞 置管后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留置导管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治疗的动静脉内瘘血栓失功患者28例,经由股动脉穿刺,在泥鳅导丝引导下将导管留置在血栓形成部位,通过导管注入尿激酶,如果血栓不能溶解则留置导管持续加压泵入尿激酶,留置时间为3d,造影显示血管不能再通者改用其他方法治疗。结果28例患者经单次给予尿激酶后完全再通8例,留置3d后完全再通者11例,部分再通者5例,失败者4例。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出血以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留置导管的治疗手段对于动静脉内瘘因血栓而失功的患者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微创安全等特点。

  • 标签: 动静脉内瘘 血栓 尿激酶
  • 简介:目的探讨患肢动脉导管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观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35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采用患肢动脉导管注药治疗,术后继予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阿加曲班注射液等抗凝、祛聚、扩动脉药物治疗,维持6个月以上。诊治期间观察是否有出血等并发症,期间监测多项凝血相关实验室检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于2.0~2.5,凝血酶原时间(PT)控制于25s以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控制于正常值1.5~2.0倍,纤维蛋白原(FIB)控制于1.0g/L以上,必要时给予药物剂量调整。评价35例患者总治愈率。结果22例患者在治疗后6~72h患肢血供恢复正常,治愈率62.86%。11例血供得以改善,有效率31.43%,总有效率94.29%。2例无效行截肢手术,无效率5.71%。有效11例中3例股浅动脉全程血栓,后血栓头端部分溶解,造影示小腿广泛侧支循环形成,临床症状显著减弱,缺血范畴控制;2例前已有足踝之下皮肤变黑,诊治后坏死平面减少,坏死感染转好;余6例后部分开通,3例仍有不同程度间歇性跛行,出院进一步诊治后都改善。结论患肢动脉导管注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安全有效。

  • 标签: 动脉栓塞 下肢动脉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导管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我科进行动脉导管治疗的45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对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尿激酶以及阿加曲班注射液等药物,治疗时间超过半年。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结果经过6~72h的动脉导管治疗,26例患者的患肢血供完全正常、15例明显改善、4例无效,治疗有效率91.11%。结论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动脉导管,安全可靠,治愈率高,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进行推广。

  • 标签: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 动脉导管溶栓 方法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王旭光 金志宏 李莉 黄伯儒 高占峰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0-07-09
  • 出处:《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11月39卷
  • 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股动脉切开 Fogarty导管术和介入置管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 2013年 1月~ 2018年 12月收治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将接受股动脉切开 Fogarty导管术治疗的 49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将接受置管术治疗的 5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通过对二组患者的术后通畅率、 D-二聚体水平、并发症及再狭窄率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术后通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的 D-二聚体水平对比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应用股动脉切开 Fogarty导管术与介入置管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均有良好效果,前者术后通畅率高,后者并发症少,两种手术治疗方法各具利弊,可依据临床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选择。

  • 标签: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Fogarty导管取栓 置管溶栓术 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涉及的患者例数一共为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巴氏指数数据差异极小,而护理后,观察组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加速患者的恢复,保证患者健康,同时还能提高临床满意度,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 急性脑梗死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方法:研究2019年5月~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54例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7例,将常规护理措施应用在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全面优质护理,观察和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前后巴氏指数。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有效率(96.30%)与对照组的(77.78%)相比,研究组的(96.30%)更高(P0.05),对比两组护理后巴氏指数,研究组数值(90.18±9.37)明显比对照组的(71.25±9.64)更高,P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介入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护理方案及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期(2021年11月-2021年12月)内,入组观察对象20例,均为导管介入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针对性护理,评估针对性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局部疼痛程度变化情况,记录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导管介入治疗阶段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护理干预,20例导管介入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局部疼痛程度NRS评分值(3.75±1.02分)较护理前(5.67±1.98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阶段中出现2例局部水肿与出血病例,经消肿、止血处理后消失,无过度灌注综合征、血栓栓塞、压疮等并发症病例,治疗成功率100.00%(20/20),所有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在导管介入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患者中应用针对性护理,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减轻患者局部疼痛程度,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导管介入溶栓治疗 急性动脉栓塞 护理方案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5%,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在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具有显著效果,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神经介入 动脉导管溶栓 急性脑梗死 护理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急性心梗经导管冠脉与静脉的护理。方法:本研究起始时间2022年6月份,截止时间2023年5月份底,患者的数量为90例,分成两组,实验组患者给予冠脉护理措施,参照组给予静脉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各项指标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急性心梗患者采取分组进行不同护理措施后,两组患者的护理后均有效果,但是实验组患者护理后冠状动脉再通指标高于参照组,而心脏死亡、非致命性再梗死、发生出血并发症各项指标低于参照组且P

  • 标签: 急性心梗 导管 冠脉溶栓 静脉溶栓 冠状动脉再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动脉在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效果分析。方法选取100例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静脉组的患者50例,动脉组的患者50例,将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方式的治疗办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实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根据两组患者实际的治疗效果,准确的分析患者神经功能水平,判断脑梗死存在严重性的缺损问题,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是否存在明显的变化,实际指标是否有所降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标准需要得到有效的差异对比分析,具有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采用尿激酶治疗,在动脉治疗上相比静脉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良好的推广性价值和应用效果。

  • 标签: 静脉溶栓 动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主髂动脉闭塞(aortoiliac occlusive disease,AIOD)是常见的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腔内治疗逐渐在治疗中占据主导地位。导管定向(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作为主髂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有效辅助治疗方式,可以在复杂病变中达到减容和提高腔内治疗成功率的作用。目前关于CDT的辅助治疗并没有统一的方案,要结合每个患者的病变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标签:
  • 简介: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h,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肺动脉导管血栓捣碎与局部术是将造影导管直接送至肺动脉血栓处,先将血栓捣碎后注射药物达到溶解血栓、改善肺动脉循环的目的[1].此介入治疗损伤小、疗效好、简便易行.但术后的护理观察是保证PE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我科于2003年1~4月收治PE患者2例,经介入治疗后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导管血栓捣碎 局部溶栓术 联合治疗 肺动脉栓塞 护理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