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重症监护室(ICU)组和非ICU组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差异,筛选出具有较高价值的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到12月在济南市某医院经实验室确诊的69例SFTS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转归分为ICU和非ICU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筛选价值较大的预测指标。结果与非ICU组相比,ICU组SFTS患者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亮氨酸氨基肽酶(LAP)、谷氨酸脱氢酶(GDH)、腺苷脱氨酶(ADA)、胱抑素C(Cys C)、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显著更高(W=530.0,P=0.003;W=496.5,P=0.015;W=496.0,P=0.015;W=535.5,P=0.002;W=545.5,P=0.001;W=498.5,P=0.013;W=537.0,P=0.002;W=523.0,P=0.004;W=512.0,P=0.007;W=502.0,P=0.012;W=486.0,P=0.023;W=509.0,P=0.008;W=541.0,P=0.002),而血小板计数(PLT)、间接胆红素(IBIL)、白球比(A/G)、前白蛋白(PALB)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更低(W=199.0,P=0.024;W=175.5.5,P=0.009;t=-2.9,P=0.004;W=209.5,P=0.036;t=-3.0,P=0.004)。ROC结果显示,ALP[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0.80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679~0.929)]和LDH[AUC=0.805,95%CI(0.680~0.930)]预测重症风险价值较高。结论SFTS患者肝功能、心功能和肾功能指标异常提示患者有病情加重风险,其中ALP和LDH水平预测重症风险价值较高,提示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对具有上述症状患者的监测。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临床特征 预测指标
  • 简介:摘要分析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凝血功能的临床变化特点及其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探索其作为早期预测SFTS患者重症化趋势的价值。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科收治的428例SFTS患者(其中死亡组70例,存活组358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凝血相关指标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的差异。结果显示,SFTS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常见,死亡组较存活组更易出现出血症状(出血发生率41.4%比26.5%);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水平,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显著延长。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TT、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在第5~6天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在第7~8天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均早于血小板计数水平在两组患者中出现差异的时间(第9~10天)。SFTS病死率随基线DIC评分升高而升高,当DIC评分达到6时,病死率达到66.67%。疾病过程中显著的凝血异常介导血小板消耗过多,凝血相关指标较血小板计数对早期识别SFTS重症化更有帮助。

  • 标签: 出血热,病毒性 发热 血小板减少 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1-2021年我国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SFTS)的流行特征,为修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SFTS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验证发病率、病死率随年龄变化趋势。结果2011-2021年全国27个省154个地级市533个县(区)共报告SFTS确诊病例18 902例,死亡966例,年均发病率为0.125/10万,年均病死率为5.11%。此11年间全国SFTS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4.80%(P=0.001)。全国99.23%的病例集中于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辽宁7个省,70.28%的病例集中于11个地级市。上述7个省年均病死率差别较大(1.30%~11.27%)。报告地区由2011年13个省51个地级市108县(区),上升到2021年的19个省88个地级市277县(区),从中部向东北、西部和南方扩散。南、北方发病均集中在夏、秋季,4-10月发病数占全年的96.63%,5-6月达高峰。发病年龄集中在50~74岁年龄组(69.46%),死亡病例集中在≥60岁年龄组(79.71%)。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随年龄增加:发病率男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40/10万增加到≥80岁的4.480/10万(χ²=13 185.21,P<0.001),女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38/10万增加到≥80岁的3.318/10万(χ²=12 939.83,P<0.001);病死率男性由30~34岁年龄组的0.70%增加到≥80岁的11.58%(χ²=115.70,P<0.001),女性由35~39岁年龄组的1.56%增加到≥80岁的8.98%(χ²=103.42,P<0.001)。结论2011- 2021年我国SFTS发病呈上升、扩散趋势,具有明显时空聚集性;不同地区报告病死率差别较大,中老年人群发病及病死风险高。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病学特征 空间聚集性 病死率
  • 作者: 何爱星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2-08-05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2年11期
  • 机构: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人民医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愈后。方法选取我县(主要为县人民医院)2020年9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6例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病例,对患者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重症病例可伴有意识改变、出血、多器官损伤,严重者导致死亡。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下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升高,凝血功能异常(APTT延长明显),部分病例存在BUN和/或CREA升高。结论: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主要由蜱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传播。重症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症状,多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和DIC。老年患者、延迟就诊、意识改变、多器官损伤、出血者,愈后一般较差。该疾病无特效治疗方法,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可改善疾病愈后。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临床特点 愈后。
  • 简介:摘要患儿 女,7岁,因“发热6 d,腹痛、呕吐3 d”于2021年7月就诊于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患儿以发热、腹痛、呕吐及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心电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床旁超声心动图示弥漫性室壁运动减低全心增大。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予液体复苏、肾上腺素应用、营养心肌、利尿及丙种球蛋白冲击,并紧急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临时起搏器安装术后48 h患儿自主心律恢复,术后第5天自主心律稳定,拔除起搏器,术后第14天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患儿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东省烟台市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SFTS)疫情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聚集性,为制定有效的SFTS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中2015 - 2020年山东省烟台市各乡镇(街道)的SFTS确诊病例资料,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2015 - 2020年,烟台市共报告SFTS病例839例,其中死亡病例124例,年均发病率为2.14/10万,总病死率为14.78%。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5 - 2020年烟台市SFTS病例分布呈空间正相关性,其中2015年病例分布的空间相关性最高(Moran′s I = 0.25,Z = 5.66,P < 0.001),2018年最低(Moran′s I = 0.16,Z = 3.69,P < 0.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显示,2015 - 2020年烟台市SFTS发病流行区主要在莱州市、蓬莱区、栖霞市、招远市、海阳市的部分山区、丘陵乡镇。结论烟台市SFTS疫情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应在高发地区强化宣传教育、监测等干预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空间分布 空间自相关
  • 简介: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新冠病毒疫苗的快速研发和应用,2020年年底以来国内外陆续有4类11款新冠疫苗已获批附条件紧急上市。上市前,这些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都表现良好。但是疫苗上市后,在真实世界( real-world)随着接种剂次的增加,某些疫苗接种后陆续出现罕见的不良反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所有的不良反应中,尤以疫苗诱导的伴有血小板减少免疫性血栓最为严重。此病虽然发生几率低,但一旦发病比较危重,死亡率高。欧美国家使用的主流4款疫苗,阿斯利康黑猩猩腺病毒载体疫苗、强生人26型腺病毒载体疫苗、Moderna mRNA疫苗和辉瑞mRNA疫苗,接种后引起的伴有血小板减少免疫性血栓的报告率分别为每百万人5.7~21.7、0.9~11.5、0.9~5.6和0.4~1.9例。我国使用的4款灭活疫苗、1款人5型腺病毒载体疫苗和1款基因工程重组蛋白疫苗以及俄罗斯使用的人5型/26型腺病毒载体疫苗,到目前为止没有此病的病例报告。但随着接种剂次的增加,应密切注意和随访可能出现的、罕见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新冠病毒疫苗 接种 副作用 免疫性血栓综合征 血小板减少的免疫性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症应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价值。方法:分析目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0例,分析时间设置为2020年2月-2021年2月,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五组(ITP组、AA组、MDS组、血液肿瘤组、肝病组)及对照组(正常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法对PAIgG、PAIgA、PAIgM三项进行测定。结果:ITP组PAIg阳性24(例)80.00%、AA组8(例)66.67%、MDS组3(例)60.00%、血液肿瘤组9(例)40.91%、肝病组5(例)45.45%,五组PAI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TP组PAIgG阳性19(例)63.33%、AA组6(例)50.00%、MDS组1(例)20.00%、血液肿瘤组6(例)27.27%、肝病组4(例)36.36%,单独检测PAIgG阳性率比联合PAIg三项检测低。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是判断血小板减少症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诊断依据,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提高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展现其应用前景。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相关抗体 检测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症应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价值。方法:分析目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0例,分析时间设置为2020年2月-2021年2月,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五组(ITP组、AA组、MDS组、血液肿瘤组、肝病组)及对照组(正常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法对PAIgG、PAIgA、PAIgM三项进行测定。结果:ITP组PAIg阳性24(例)80.00%、AA组8(例)66.67%、MDS组3(例)60.00%、血液肿瘤组9(例)40.91%、肝病组5(例)45.45%,五组PAI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TP组PAIgG阳性19(例)63.33%、AA组6(例)50.00%、MDS组1(例)20.00%、血液肿瘤组6(例)27.27%、肝病组4(例)36.36%,单独检测PAIgG阳性率比联合PAIg三项检测低。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是判断血小板减少症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诊断依据,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提高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展现其应用前景。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相关抗体 检测 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Zinner综合是一种先天性泌尿生殖系胚胎畸形,临床罕见,发病隐匿,不易诊断,多于性活跃期被发现,首选确诊方法是MRI。对于无症状者多采取保守治疗,有症状患者可通过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治疗。对于合并不育的患者如考虑有射精管梗阻,可行经尿道射精管切开术,有助于提高精子活力及数量,增加精液量,但部分患者术后仍为无精症,病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报道1例Zinner综合合并输尿管异位开口于精囊囊肿的不育症患者,经手术治疗精液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 标签: 精囊 囊肿 Zinner综合征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5月至6月收治的3例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患儿的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特点。结果3例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患儿发病年龄为6~9岁,发热至首次抽搐时间间隔为4~7 d,于24 h内进展为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发作以多灶性发作为主,脑脊液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脑电图可见弥漫性慢波活动为背景、颞区为主的癫痫波发放,2例急性期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见脑水肿征象。3例患儿均对多种(4~5种)抗癫痫药物耐药,接受大剂量麻醉药物治疗可有效终止癫痫持续状态。1年后随访,3例均演变为难治性癫痫,其中2例认知障碍,1例运动障碍。结论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常见于既往体健的学龄期儿童,可由发热诱导,其癫痫发作呈爆发性、难治性,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大剂量麻醉药物可有效终止癫痫持续状态,大多预后不良。

  • 标签: 癫痫持续状态 难治性癫痫 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症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血常规、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的相似处与区别点。方法抽取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42例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肝病组,另抽取同期收治的34例原发性ITP患者作为ITP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常规、外周血及骨髓涂片细胞形态。结果两组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血小板计数低于肝病组(P<0.05);肝病组骨髓增生程度Ⅱ级6例(14.3%,6/42)、Ⅲ级18例(42.9%,18/42)、Ⅳ级18例(42.9%,18/42),ITP组骨髓增生程度Ⅱ级23例(71.9%,23/34)、Ⅲ级9例(28.1%,9/34)、Ⅳ级0例(0),两组患者骨髓增生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巨核细胞数量高于肝病组(P<0.05)。结论联合血小板计数、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有利于鉴别诊断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小症与原发ITP。

  • 标签: 骨髓细胞 形态 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小症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母亲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可能诱发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TP),从而导致新生儿出血症。母亲脾切除史和既往曾生育过严重nTP患儿作为nTP的高危因素已达成共识,但其他因素如母亲血小板计数等尚未明确。方法回顾性分析ITP母亲生育的145例新生儿发生严重nTP和出血症的风险。结果有脾切除史(OR=4.4)及既往曾生育过严重nTP患儿(OR=46.9)的母亲所生育的患儿更易在生后24 h内发生严重nTP。母亲曾生育过严重nTP患儿(OR=42)、孕期接受治疗(OR=2.4)、孕期或分娩时血小板计数低的母亲所生育的患儿更易在生后前几天血小板最低时出现严重nTP。但这些高危因素并没有增加新生儿出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结论本研究明确脾切除史或既往曾生育过严重nTP患儿的母亲所生育的新生儿患严重nTP的风险。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最低值,进一步明确了其他三个高危因素:孕期接受治疗、孕期或分娩时的血小板计数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患者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及临床对策;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7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出现血小板减少的肿瘤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75例,年龄19—83,平均66.24±5.22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从而总结发生原因与相应的处置方法;结果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EDTA耐受性、大血小板多、冷凝聚、抽血不顺、血小板卫星及其他等。不同原因的临床现象不同,但EDTA耐受性与其他情况的临床现象较为相似,需要进行重点识别。而针对不同的原因也要采用不同的处置方法;结论诱发肿瘤患者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较多,因而应结合临床研究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检查策略,清晰提示患者的具体情况,并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置。

  • 标签: 肿瘤患者 血小板假性减少 临床处置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在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护理中将综合性护理干预进行运用的作用。方法 结合对比护理观察的形式进行探究,纳入2021年2月至2022年4月收治患者76例,双盲法均分为对照组(38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38例,综合性护理)。分析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病症改善用时、住院时间以及恢复期间生活质量对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

  • 标签: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综合性护理
  • 简介:摘要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是最严重、罕见的癫痫性脑病之一,常影响既往健康且发育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前驱非特异性感染数天后出现逐渐加重的惊厥发作,并迅速进展为惊厥持续状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缺乏特定生物学标志物,治疗效果较差,但早期识别、合理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 标签: 癫痫综合征,发热,感染 儿童 惊厥 进展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样时间段2018.10~2021.09,研究样本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60例,分析治疗方法,探讨其临床疗效,分段随机化分组,对照组/30(予达那唑治疗),实验组/30(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对比患者(1)治疗有效率;(2)不良反应发生率(肝酶升高、过敏样改变、头痛、头晕)。结果:较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运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有较好治疗效果,同时治疗安全性较高,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引导下关节腔内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03月-2023年03月收治的50例腰椎小关节综合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CT引导下向关节腔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实验组:CT引导下关节腔内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比较两组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腰痛NRS评分,并发症,腰椎功能障碍和恢复情况。结果:对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后的结果显示:经治疗后,NRS评分,并发症,腰椎功能障碍和恢复情况方面,实验组均具有优势,组间统计学检验(t、X2)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关节腔内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效果显著,安全性更高,作用时间长,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CT引导下关节腔内注射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 腰椎小关节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