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作为一项介入治疗技术,周围血管疾病介入治疗自60年代起,便在我国得到了显著发展,对此类疾病起到了巨大的治疗效果。目前,就我国现有的患者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得知周围血管病的主要诱发群体在于老年。我国目前采用管腔内支架对周围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与以往治疗模式相比,管腔内支架可以有效弥补PTA治疗的不足,从而保持血管可以长期开通。此技术于1986年使用,在1988年得到了全面改良。1991年,我国首例应用周围血管管腔内支架手术取得了巨大成功,全面奠定了管腔内支架在我国的治疗基础。因此,本文将就周围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展开综述。

  • 标签: 周围血管疾病 老年群体 介入治疗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超声诊断对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检测。方法将本院2014年5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患有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所有患者的外周血管进行二维超声、彩色和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分析记录外周血管病变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超声诊断并明确定位上肢或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24例(其中22例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2例上肢急性深静脉血栓),急性动脉阻塞12例。24例超声排除急性深静脉血栓诊断中12例检出引起肢体肿胀或疼痛的其它原因。超声诊断后,立即对患者进行治疗,复查血栓部位部分或完全再通。结论超声检测在周围血管疾病诊断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和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周围血管疾病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诊断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在周围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患有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所有患者的周围血管进行二维超声、彩色和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记录并分析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共误诊5例,诊断准确率为9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诊断出多种周围血管疾病,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可用于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估。

  • 标签: 超声 周围血管疾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周围血管疾病老年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然后对比不同护理方法下的老年患者恢复情况。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了我院收治的42例周围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这些患者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得知,其中有42例患者接手术治疗顺利,在这些患者中,有4例患者发生了术中血压略微升高现象,还有3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心率失常问题,最后还有4例患者由于手术过于疼痛,出现躁动情况,对于这些患者,其发现都较为及时,且患者都得到了妥善的处理,没有发生意外情况。结论对周围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其采用介入治疗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几率,而采用有效的干预护理能对患者的手术成功几率进行有效的提高,帮助患者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周围血管疾病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以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截肢,危害较大。既往的治疗方式以外科手术为主,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主流的治疗方式。介入治疗方式多种多样,本文归纳总结了目前的介入治疗方式和最新的治疗理念,为临床应用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缺血 股动脉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接收的260例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将患者分配为两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30例,对研究组的手术前期、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的临床护理与对照组的术前和术后的护理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是94.61%;对照组总有效率是76.15%,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治疗疗效,促进患者康复,应在临床上进行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8年1-12月收治的86例行介入治疗的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施行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研究组施行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6. 980显著低于对照组(27. 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结论: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行介入治疗过程中对其施行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有助于保证介入治疗安全、高效的实施。

  • 标签: 周围血管疾病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血管周围间隙由软脑膜围绕血管走形形成,参与脑内液体交换和废物清除。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提示大脑清除机制障碍,与多种临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近年来关于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颇多,文章对其解剖学、神经影像学、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脑小血管疾病 微血管 扩张,病理性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进行就诊的100例意思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的患者进行研究,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进行检查。结果共检测出96例患者,在以上患者中,上肢的为54例,42例为下肢。结论彩色多普勒检测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检出率,对动、静脉血栓的分辨也较高,还能有效的观察患者远端动脉血流,评估患者疾病发展情况,为临床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周围血管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n=25)和行介入治疗的实验组(n=2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行介入治疗的实验组周围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0.05。结论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周围血管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高,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穿刺方法、穿刺后对血管的处理并做好心理疏导、术前指导和术后护理,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产生。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介入治疗 周围血管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论述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7-6到2018-6月共100例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参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对患者采取介入治疗,实施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98.46%高于参照组护理有效率87.69%,两组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护理应用于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中,有着极高的临床价值,即可明显的提高手术成功率,还可调整患者焦虑、烦躁以及紧张等情绪,提升患者治疗、护理配合度,减少手术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 周围血管疾病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使用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收治的110例老年周围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予以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结果:在不良反应、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行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方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周围血管疾病 介入治疗 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