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动态尿动力检查(AUM)和常规尿动力检查(CUD)评估难治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RMNE)患儿的尿动力参数的对比。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9年9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就诊并经门诊医生详细了解患儿病史诊断为RMNE的40例患儿(男22例、女18例)的病历资料,患儿年龄9~16岁,夜间尿床频率≥2次/周。分别行CUD和1个睡眠周期AUM,分别记录尿动力参数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40例中有5例患儿或其父母依从性较差,中途退出研究。35例RMNE组患儿年龄(12.6±2.1)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9∶16,遗尿症状严重程度(遗尿频率)为(4.2±1.7)次/周。与CUD组比较,AUM组膀胱顺应性(BC) [(28.4±7.7)ml/cmH2O比(23.6±6.1)ml/cmH2O(1 cmH2O=0.098 kPa)]、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力(Pmax.det)[(44.6±9.1)cmH2O比(36.8±8.3)cmH2O]较高(均P<0.05)。两组间最大尿流率(Qmax)[(19.6±7.2)ml/s比(20.9±5.4)ml/s]、残余尿量(PVR)[(9.5±5.7)ml比(10.9±5.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UD组比较,AUM组逼尿肌过度活动(DO)阳性率 [77.1%(27/35)比45.7%(16/35)] 较高(P<0.05)。其中15例(42.9%)CUD中发现DO的患儿,在AUM中同样检出DO;12例(34.3%)患儿在CUD中未发现DO,而只在AUM中检出DO。对于CUD和AUM均检出DO的15例患儿,与CUD组比较,AUM组DO发生频率[(3.1±1.0)次/h比(2.4±0.8)次/h]、DO最大值[(22.9±4.5)cmH2O比(19.2±4.0)cmH2O]较高(均P<0.05)。结论AUM可以诊断RMNE患儿是否伴有膀胱功能障碍,在评估BC、Pmax.det、DO等方面较CUD更为精确;对于CUD结果不理想的RMNE患儿,推荐进一步行AUM以明确病因。

  • 标签: 尿动力学 夜遗尿症 膀胱功能障碍 逼尿肌过度活动
  • 简介:摘要我国尿动力发展是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缩影。随着尿动力测定工作普及和新技术的出现,需要建立和推广尿动力质控标准以及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尿动力质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取决于对典型值范围的认识、典型信号模式的识别以及对技术标准的执行,质控必须贯穿于尿动力实时测定及回顾性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中。尿动力人才培养必须坚持高级专业培训和普及性小型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我国尿动力测定质量。

  • 标签: 尿动力学 质量控制 中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0岁以上老年男性逼尿肌活动低下的尿动力参数和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因排尿功能障碍行尿动力测定的60岁以上男性573例。根据尿动力参数逼尿肌收缩力指数(BCI)和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按照以下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逼尿肌活动低下不伴膀胱出口梗阻组(DU):BCI<100和BOOI<20;膀胱出口梗阻不伴逼尿肌活动低下组(BOO):BCI≥100和BOOI≥40;和既不伴膀胱出口梗阻又不伴逼尿肌活动低下组(NDB):BCI≥100和BOOI<20。对比分析三组之间尿动力参数和主要临床资料。结果共323例患者符合以上分组标准:DU组75例,BOO组207例和NDB组41例。DU组和BOO组年龄大于NDB组(P<0.05)。DU组较NDB组初始排尿感容量偏大[(279±80)ml和(238±72)ml],尿不尽(41%和17%),尿线中断(39%和15%)和尿潴留(26%和7%)比例偏高,而膀胱排空率[(61±32)%和(110±41)%]偏低(均P<0.05)。DU组初始排尿感容量和最大膀胱测压容量较BOO组偏大[(279±80)ml和(353±113)ml和(206±67)ml和(281±94)ml],尿线中断(39%和22%),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26%和6%)和尿潴留(26%和14%)比例偏高,而膀胱排空率[(61±32)%和(78±37)%],逼尿肌不稳定(41%和77%),尿急(26%和43%)和夜尿增多(23%和39%)比例偏低(均P<0.05)。结论膀胱感觉和膀胱排空率降低、尿线中断、尿潴留和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史是老年男性DU患者主要尿动力和临床表现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DU和BOO患者比例随之增高。

  • 标签: 男性 逼尿肌活动低下 尿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不同下尿路症状(LUTS)就诊但无神经及器质性病变儿童的尿动力参数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以LUTS就诊且无神经及器质性病变的患儿资料。最终获得LUTS患儿70例,男46例,女24例;年龄5~12岁,中位年龄9.0(7.0,10.0)岁。根据主要LUTS分为尿频尿急组、尿失禁组、遗尿组、其他组。行无创尿流率/同步盆底肌电图、经尿道置管膀胱测压尿动力检查,测量并记录相关尿动力参数,比较尿频尿急组、尿失禁组、遗尿组3组尿动力研究结果。结果无创尿流率参数及残余尿量在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排尿时盆底肌收缩在尿流曲线异常患儿(17/38例)中分布高于尿流曲线正常患儿(2/32例)(χ2=13.012,P<0.05);在staccato曲线患儿(13/22例)中分布高于低平曲线患儿(3/14例)(χ2=36.000,P<0.05)。储尿期和排尿期主要异常尿动力表现在3组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逼尿肌过度活跃(DO)患儿膀胱顺应性值[12.64(9.00,21.11) mL/cmH2O(1 cmH2O=0.098 kPa)]低于非DO患儿[32.22(21.81,97.75) mL/cmH2O](Z=-26.333,P<0.001)。遗尿组最大静态尿道压[(120.00±20.69) cmH2O]高于尿频尿急组[(81.17±28.09) cmH2O]和尿失禁组[(69.59±22.19) cmH2O](F=12.170,P<0.05)。遗尿组最大尿道闭合压[(109.86±41.94) cmH2O]高于尿频尿急组[(62.41±26.71) cmH2O]和尿失禁组[(58.09±20.49) cmH2O](F=11.804,P<0.05)。结论存在LUTS的无神经及器质性病变儿童中,有较多患儿确实存在尿动力异常。尿动力检查可明确潜在的尿动力异常类型和分布,指导治疗并反馈疗效。膀胱顺应性降低与DO为最常见的尿动力异常,应及时治疗,并监测上尿路功能。

  • 标签: 儿童 尿动力学 下尿路症状 下尿路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本研究通过超声影像尿动力检查(SVUDS),观察患者充盈期及排尿期尿道和周围盆底结构的改变,诊断26例女性膀胱出口梗阻(FBOO)。其中13例盆腔器官脱垂,排尿期可见尿道成角畸形;5例失调性排尿,排尿期中段尿道开放不佳;4例尿道狭窄,排尿期梗阻近端扩张,梗阻部位无松弛表现;1例原发性膀胱颈梗阻,排尿期膀胱颈开放不完全;3例特发性膀胱出口梗阻,排尿期膀胱颈及尿道外括约肌开放良好。SVUDS有助于明确FBOO的病因,提高诊断效果。

  • 标签: 尿道梗阻 膀胱 影像尿动力学 女性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默疗法在尿动力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尿动力检查的9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静默疗法。记录2组患者检查时间、检查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检查开始前10 min、检查开始后10 min、检查结束后10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变化,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检查前1 d、检查前1 h和检查结束后10 min心理应激水平。结果试验组检查时间为(33.56 ± 4.95)min,血尿发生率为4.4%(2/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42 ± 6.32)min、17.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60,χ2值为4.050,P<0.05)。检查开始前10 min、开始后10 min试验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29.18 ± 10.99)、(130.73 ± 11.81)mmHg(1 mmHg=0.133 kPa)和(89.42 ± 14.50)、(98.36 ± 15.51)mmHg,低于对照组的(135.93 ± 10.17)、(139.49 ± 10.64)mmHg和(96.29 ± 13.85)、(105.80 ± 12.0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297~3.695,P<0.01或0.05)。检查开始前10 min、开始后10 min、结束后10 min试验组心率为(85.53 ± 11.82)、(90.51 ± 8.82)、(74.09 ± 8.20)次/min,低于对照组的(92.80 ± 11.95)、(95.84 ± 10.02)、(77.60 ± 8.51)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900、2.680、1.992,P<0.01或0.05)。检查前1 h试验组SAS、SDS评分为(54.42 ± 3.85)、(54.11 ± 4.65)分,低于对照组的(58.44 ± 7.37)、(56.11 ± 4.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47、2.079,P<0.01或0.05)。结论静默疗法能降低尿动力检查患者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缩短检查时间,减少并发症。

  • 标签: 静默疗法 尿动力学检查 应激反应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默疗法在尿动力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尿动力检查的9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静默疗法。记录2组患者检查时间、检查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检查开始前10 min、检查开始后10 min、检查结束后10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变化,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检查前1 d、检查前1 h和检查结束后10 min心理应激水平。结果试验组检查时间为(33.56 ± 4.95)min,血尿发生率为4.4%(2/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42 ± 6.32)min、17.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60,χ2值为4.050,P<0.05)。检查开始前10 min、开始后10 min试验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29.18 ± 10.99)、(130.73 ± 11.81)mmHg(1 mmHg=0.133 kPa)和(89.42 ± 14.50)、(98.36 ± 15.51)mmHg,低于对照组的(135.93 ± 10.17)、(139.49 ± 10.64)mmHg和(96.29 ± 13.85)、(105.80 ± 12.0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297~3.695,P<0.01或0.05)。检查开始前10 min、开始后10 min、结束后10 min试验组心率为(85.53 ± 11.82)、(90.51 ± 8.82)、(74.09 ± 8.20)次/min,低于对照组的(92.80 ± 11.95)、(95.84 ± 10.02)、(77.60 ± 8.51)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900、2.680、1.992,P<0.01或0.05)。检查前1 h试验组SAS、SDS评分为(54.42 ± 3.85)、(54.11 ± 4.65)分,低于对照组的(58.44 ± 7.37)、(56.11 ± 4.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247、2.079,P<0.01或0.05)。结论静默疗法能降低尿动力检查患者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缩短检查时间,减少并发症。

  • 标签: 静默疗法 尿动力学检查 应激反应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女性盆腔器官脱垂(POP)合并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尿动力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78例POP合并SU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尿动力检查结果。根据1 h尿垫试验结果将纳入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及极重度组,分析患者的尿动力特点、不同分度间检查参数的差异,以及SUI不同分度、阴道前壁膨出程度与腹压漏尿点压力(ALPP)分型的关系。结果四组不同分度POP合并SUI患者ALPP、残余尿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P患者SUI程度越重,ALPP值越低。四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ALPP值分型,178例患者中I型74例,占41.57%,Ⅱ型96例,占53.93%,Ⅲ型8例,占4.50%。ALPP分型I~II型在阴道前壁膨出Ⅰ~Ⅱ度中的例数较多,ALPP分型III型在阴道前壁膨出Ⅰ~Ⅳ度中的例数均等。结论POP合并SUI患者ALPP值与SUI漏尿程度关系密切,ALPP值越低,SUI漏尿程度越重。

  • 标签: 盆腔 器官脱垂 压力性尿失禁 尿动力学检查 腹压漏尿点压
  • 简介:摘要线粒体动力是指线粒体通过分裂和融合的过程不断地改变其在细胞内的位置及结构,通过重塑自身形态来自主整合并响应细胞的信号和需求。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动力失调在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线粒体动力在肺纤维化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 标签: 肺纤维化 细胞融合 细胞分裂 线粒体动力学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重症超声的快速发展,其已覆盖重症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协助管理重症患者,而血流动力无处不在的重症医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如何更好地实施血流动力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将重症超声应用,并融入血流动力治疗,进而形成超声血流动力的概念,是重症医学的进一步突破。本文将对超声血流动力这一概念进行诠释。

  • 标签: 血流动力学 超声检查 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是对面向中小城市轨道交通及景区观光线路研发的微轨车辆进行动力分析,通过在多体动力SIMPACK中建立微轨车辆动力性学模型,分析车辆运行平稳性、曲线通过性、紧急制动等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车辆运行平稳性满足GB/T5599-1985规定,曲线通过性能较好,没有出现轮胎连续减载脱离路面的现象,车辆在转弯时和转弯后保持稳定,满足车辆25km/h-0km/h紧急制动时制动距离小于15m的要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液体测压导管(WFC)和气体测压导管(ACC)行尿动力检查的差异以及检查结果是否可以互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接受尿动力检查的2 147例患者的检查结果,共有膀胱测压数据2 538次。WFC组1 299次,男856次,女443次;年龄37(24,50)岁;病程1.2(0.4,5.0)年;神经源性膀胱(NB)1 130次,其中创伤性脊髓损伤(SCI)534次、先天性脊髓发育不良167次;非神经源性膀胱(N-NB)169次,其中特发性122次、前列腺增生19次。ACC组1 239次,男773次,女466次;年龄37(24,55)岁;病程1.5(0.5,6.0)年;NB 1 040次,其中创伤性SCI 122次、先天性脊髓发育不良118次;N-NB 199次,其中特发性41次、前列腺增生40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在充盈前、充盈末和排尿后的膀胱内压(Pves)、腹压(Pabd)、逼尿肌压(Pdet),逼尿肌过度活动(DO)时的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DO),自主排尿时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最大尿流率对应的逼尿肌压(Pdet.Qmax),静态尿道压力测定时的最大尿道压(MUP)和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以及初始咳嗽时Pdet的信号模式(分为Ⅰ、Ⅱ、Ⅲ型)。分别对创伤性SCI和特发性两个亚组的测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不考虑病因的前提下,充盈前、充盈末和排尿后ACC测得的Pabd均显著高于WFC[18(10,26)cmH2O(1 cmH2O=0.098 kPa)与15(11,21)cmH2O;23(16,31)cmH2O与20(14,26)cmH2O;23(15,31)cmH2O与18(12,24)cmH2O],Pdet均明显低于WFC[0 (0,0)cmH2O与0(0,1)cmH2O;5(1,13)cmH2O与9(4,17)cmH2O;6(1,12)cmH2O与7(3,14)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咳嗽状态ACC测得的Pves和Pabd增高值均显著低于WFC[22(12,36)cmH2O与23(14,38)cmH2O;20(10,33)cmH2O与21(12,36)cmH2O,P<0.05]。充盈前和排尿后ACC测得的Pves显著高于WFC[18(10,27)cmH2O与16(11,21)cmH2O;30(22,39)cmH2O与26(20,36)cmH2O],MUP和MUCP均明显高于WFC[91(69,118)cmH2O与81(64,106) cmH2O;77(55,103)cmH2O与68(48,91)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det.max-DO、Pdet.max和Pdet.Q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性SCI亚组中,仅充盈前ACC测得的Pves显著高于WFC[15(10,24)cmH2O与14(10,20)cmH2O,P<0.05];尿道压测定中,仅MUP明显高于WFC[95(71,119)cmH2O与85(65,112)cmH2O,P<0.05],Pdet.max-DO、Pdet.max、Pdet.Qmax和MUC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亚组中,充盈前和排尿后ACC测得的Pves均显著高于WFC[25(20,29)cmH2O与18(11,23)cmH2O;35(29,44)cmH2O与28(20,38)cmH2O,P<0.05],Pdet.max-DO、Pdet.max、Pdet.Qmax、MUP和MUC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初始咳嗽时Pdet信号模式,ACC更易测得Ⅰ型,WFC更易测得Ⅱ型和Ⅲ型。结论与WFC相比,ACC在静息状态测得的Pves和Pabd更高、Pdet更低,在初始咳嗽状态测得的Pves和Pabd增高值更低。WFC和ACC测定的各压力值和信号模式不完全一致,因此不能互换使用。

  • 标签: 尿动力学 液体测压导管 气体测压导管 真实世界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尿动力检查评估老年男性急性尿潴留的临床意义进行研究。方法 从2017年-2019年这两年间我院接收的泌尿科老年男性患者中,抽选100名来作为研究对象,在所有研究对象中,有五十名对象属于并发急性尿潴留患者,另外还有五十名患者并没有出现这一并发症,将这两种情况的患者分成两组,前者为病例组,后者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尿动力检查,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工作。结果 通过研究表明,病例组最大逼尿肌力、BC相比较对照组来说要低(P<0.05),另外,在逼尿肌顺应性这一方面,要高于对照组(P<0.05)。在病例组中,出现逼尿肌不稳这一情况的患者所占比例为46.0%,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实行尿动力检查能够使得效果更佳,可以在以后对患者的疾病出现原因分析中产生积极作用,此次研究的检测方法值得进行推广,希望通过此次的研究,能够为以后的泌尿科老年男性患者的治疗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 标签: 尿流动力学检查 急性尿潴留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患者前额叶皮层(PFC)内部功能连接(FC)的异常情况,探讨OAB的中枢发病机制。方法2020年8—12月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OAB患者(OAB组)和同期健康受试者(HC组)进行研究。OAB组纳入标准:符合国际尿控协会(ICS)OAB诊断标准,症状持续时间≥3个月;排除标准:有其他引起下尿路症状的明确原因(如反复泌尿系感染、膀胱结石、膀胱肿瘤、外科手术史、前列腺增生、神经系统疾病等),尿潴留(残余尿量>150 ml),妊娠或哺乳期,各系统重大疾病(如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存在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者。HC组纳入标准:无下尿路症状,记录3 d排尿日记(每次排尿量200~400 ml),24 h排尿量1500~3000 ml,24 h排尿次数<8次,夜尿次数≤1次,无漏尿;排除标准:有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相关疾病,全身各系统重大疾病(如心脏病、肿瘤、糖尿病及呼吸系统疾病),口服药物或尿路感染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妊娠期或月经期。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前额静息态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rs-fNIRS)扫描同步尿动力监测,分别在膀胱空虚状态和强烈尿意/尿动力检查提示逼尿肌过度活动(DO)时进行两次rs-fNIRS扫描。计算22个通道时间序列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值)做为脑功能连接(FC)值,得到每例受试者的22×22 FC矩阵。比较HC组膀胱空虚与强烈尿意时的FC值差异,以及HC组与OAB组FC值的差异。结果本研究OAB组纳入7例患者,男1例,女6例;平均年龄(47.6±16.0)岁;均为右利手;受教育年限(11.9±3.2)年;3 d排尿日记中24 h排尿次数11(9~21)次,次均排尿量(172.6±83.4)ml,24h尿失禁次数1(0~5.3)次,24 h尿急次数7(4~20)次,残余尿量<10 ml;OABSS 10(8~12)分;尿动力检查中初感尿意膀胱容量(127.7±52.4)ml,最大膀胱测压容量(192.0±93.8)ml,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32(17~95)cmH2O(1 cmH2O=0.098 kPa);第2次扫描时尿急程度评分(8.1±0.7)分。HC组纳入13例健康人,男3例,女10例;平均年龄(49.9±9.2)岁;均为右利手;受教育年限(10.4±3.4)年;3 d排尿日记中24 h排尿次数6(5~7)次,次均排尿量(373.5±41.7)ml,24 h尿失禁次数0次,24 h尿急次数0次,残余尿量<10 ml;OABSS 0分;尿动力检查初感尿意膀胱容量(209.9±44.1)ml,最大膀胱测压容量(432.6±76.5)ml,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5(2~13)cmH2O;第2次扫描时尿急程度评分(7.9±0.9)分。两组的年龄、性别、教育年限、利手、第2次扫描时尿急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AB组的OABSS、3 d排尿日记参数(排尿次数/24h、尿失禁次数/24h、尿急次数/24h)和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均显著大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AB组的次均排尿量、初感尿意膀胱容量和最大膀胱测压容量均显著小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膀胱充盈至强烈尿意过程中,HC组尿动力监测显示逼尿肌压力平稳,未出现DO,OAB组6例出现DO。与膀胱空虚状态相比,HC组强烈尿意时PFC内部的FC显著增强的范围涉及5个Brodmann脑区(BA)和13条边,分别为BA9[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和右侧DLPFC]、BA10(左侧额极和右侧额极)、BA44(左侧布洛卡区岛盖部)、BA45(左侧三角部)、BA46(左侧DLPFC:);FC显著减弱的区域涉及3个BA和2条边,分别为BA9(左侧DLPFC)、BA10(左侧额极和右侧额极)、BA46(右侧DLPFC)。膀胱空虚状态下,OAB组和HC组间PFC内部的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烈尿意状态下,OAB组PFC内部的FC矩阵有显著异常(P<0.05)。与HC组相比,OAB组PFC内部的FC显著增强的范围涉及4个BA和4条边,分别为BA9(右侧DLPFC和左侧DLPFC)、BA10(右侧额极)、BA45(左侧三角部)、BA46(右侧DLPFC);FC显著减弱的区域涉及3个BA和4条边,分别为BA9(右侧DLPFC和左侧DLPFC)、BA10(左侧额极)和BA46(左侧DLPFC)。结论OAB患者的PFC内部的FC与健康人群相比有显著异常,这可能引起PFC内部功能"协同失调",导致额叶功能障碍,累及感觉整合、动机驱动、情绪控制以及决策是否排尿等方面,从而导致尿控功能障碍,表现为尿急、尿频甚至急迫性尿失禁等OAB的典型临床症状。

  • 标签: 膀胱,过度活动性 大脑-膀胱控制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 尿动力学检查 排尿 中枢机制
  • 简介:摘要:在高校开展“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背景下,我们结合材料物理学专业本科生课程《材料热力学动力》的教学实践,总结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针对这些问题,从教学大纲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索,从而达到提高和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 标签: 大类招生 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 教学改革
  • 作者: 曾骁 吴家沛 罗德毅 王起武 刘凯 王鹏 文娟 蒲永昌 吴洪 肖啸 胡振兴 钟秋月 沈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研究所,成都 610041,西部战区总医院泌尿外科,成都 610083,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617067,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泌尿外科,重庆 400042,绵阳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 510700,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641100,南充市身心医院泌尿外科 637000,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泌尿外科 401211,乐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614000,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西昌 615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西南地区医疗机构尿动力检查(UDS)质量及改进方法。方法以两阶段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第1阶段,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20年3—6月西南地区10家开展尿动力检查的医疗机构;第2阶段,根据西南地区UDS开展情况,使用样本量估算公式,同时考虑报告抽取中的失访率,最终确定初筛样本量为350份。由于纳入研究的10家医疗机构UDS工作量相当,故从每家医疗机构抽取35份尿动力检查图谱进入初筛。本研究最终分析的纳入标准:①患者病史记录清晰,临床资料完整;②UDS图像清晰;③UDS系统为水测压检测系统;④患者年龄>18岁。由2名具有10年以上泌尿外科尿控专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参考国际尿控协会(ICS)制订的指南及已发表的相关文献,独立对所有入组的尿动力图谱进行质量评价。主要评价图谱赝像发生情况,图谱赝像分为非技术性赝像和技术性赝像。非技术性赝像包括:腹压变异、自由尿流率检查排尿量<150 ml。技术性赝像包括:非标准化调零、未能记录所有尿动力参数、基线漂移、导管移位、排尿期逼尿肌生理性收缩与逼尿肌终末型无抑制性收缩误判、储尿期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与膀胱低顺应性误判。结果共150份尿动力图谱纳入最终分析。非技术性赝像发生情况:腹压变异32例(21.3%)和自由尿流率检查排尿量<150 ml 21例(14.0%)。技术性赝像发生情况:非标准化调零28例(18.7%)、未能记录所有尿动力参数8例、基线漂移16例、导管移位9例、排尿期逼尿肌生理性收缩与逼尿肌终末型无抑制性收缩误判12例和储尿期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与膀胱低顺应性误判24例(16.0%)。结论目前中国西南地区UDS的主要问题是操作者对于尿动力基础知识理解欠缺,以及不能严格按照标准指南进行操作。可以通过规范UDS操作和及时地识别、纠正赝像,同时推进标准化尿动力培训课程的开展等进行改进。

  • 标签: 尿动力学 多中心 随机抽样 质量回顾
  • 简介:摘要T-2毒素作为粮食作物的主要污染物,对人和动物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生殖发育等都存在毒性作用。在我国大骨节病病区,大骨节病发生的病因物质是病区产谷物内超常聚集的T-2毒素。通过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换粮等综合防治措施,大骨节病防治成果显著,但病区外环境中仍有致病因子存在。本文在T-2毒素代谢动力方面,将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阐述了T-2毒素的理化性质、体内分布、代谢动力、生物转化以及T-2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对各脏器的损伤,以期为T-2毒素对全身各器官影响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 标签: T-2毒素 HT-2毒素 代谢动力学 器官损伤
  • 简介:摘要重症血流动力治疗是以血流动力理论为基础,结合循环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改善患者结局的治疗策略。重症超声以改善组织灌注为根本方向,实施目标-目的分层管理,区分表象与本质;通过连续监测、整合临床信息、动态评估,快速筛查休克和血流动力异常的病因;优化治疗,减少或避免治疗中的再损伤;最终,实现器官化治疗和保护。重症超声图像的解读、病因分析和病情判断、治疗决策的形成、治疗方向和强度的精细调节,离不开对重症医学规律和疾病病理生理特点的深入理解。

  • 标签: 重症超声 血流动力学 儿童
  • 简介:摘要重症血流动力治疗是以血流动力理论为基础,结合循环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改善患者结局的治疗策略。重症超声以改善组织灌注为根本方向,实施目标-目的分层管理,区分表象与本质;通过连续监测、整合临床信息、动态评估,快速筛查休克和血流动力异常的病因;优化治疗,减少或避免治疗中的再损伤;最终,实现器官化治疗和保护。重症超声图像的解读、病因分析和病情判断、治疗决策的形成、治疗方向和强度的精细调节,离不开对重症医学规律和疾病病理生理特点的深入理解。

  • 标签: 重症超声 血流动力学 儿童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