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述及《中国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19)》发表一年以来对我国心耳封堵技术发展的影响。从共识出台的背景、适应证、禁忌证的表述过程到共识对一些技术细节的推荐依据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共识发表后一年来相关领域的进展以及对临床实践的影响,对我国心耳封堵技术的健康规范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 卒中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最主要的危害是其形成的心耳血栓脱落引起缺血性卒中或系统性血栓栓塞事件。经导管心耳封堵术已成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卒中及栓塞不良事件的一种有效干预措施,与口服抗凝治疗相比,可明显降低卒中的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心耳封堵器置入术后器械相关血栓的发生及其引起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一直是广大医生和器械研发人员无法回避的临床问题,也引起了较大争议。该文对心耳封堵术后器械相关血栓的发生率、形成机制、危险因素、预防、诊断和治疗做一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术 器械相关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耳封堵术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5例利用心耳封堵术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按照双盲法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52例,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53例,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进行心耳封堵术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可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出血风险评估在房颤患者行心耳封堵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98例房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出血风险评估并采取预防护理。结果 观察组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房颤行心耳封堵术的患者进行出血风险评估,可以降低患者出血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房颤 左心耳封堵术 出血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评价75岁以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经皮心耳封堵术预防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成功接受心耳封堵术治疗的82例房颤患者分为高龄组(年龄>75岁)与非高龄组,回顾性分析两组围术期并发症以及长期随访期间缺血性卒中、大出血等事件发生率。结果显示,高龄组与非高龄组围术期手术相关缺血性卒中(0比1.6%,P=0.768)及大出血发生率(0比1.6%,P=0.7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死亡、心包填塞等并发症。随访(25.9±15.9)个月,高龄组与非高龄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3.6/100人年和4.9/100人年,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5/100人年和0/100人年。与预期风险相比,高龄组发生卒中的相对风险较非高龄组降低更多(32.0%比25.0%);而非高龄组大出血相对风险下降更多(100%比56.9%)。心耳封堵术可能是老年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合理选择。

  • 标签: 左心耳封堵术 心房颤动 老年 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房颤射频消融加心耳封堵一站式护理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0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0例房颤射频消融加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差异性,将其中一半患者命名为甲组(给予常规护理),另外一半患者命名为乙组(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指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乙组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指标明显优于甲组(P

  • 标签: 房颤射频消融 左心耳封堵 一站式护理
  • 简介:摘要心耳封堵和无导线起搏分别是针对心房颤动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新的器械治疗手段。本文报告为一例同时符合两种治疗的适应证的患者行一站式心耳封堵与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可显著减少创伤、降低并发症风险并减少住院时间与费用。

  • 标签: 左心耳封堵 无导线起搏器 一站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房自发显影(LA SEC)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行经皮心耳封堵(LAA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接受经皮LAAC的NVAF患者95例,根据术前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结果分为无LA SEC组(n=61)和LA SEC组(n=34),通过收集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45 d复查TEE,记录封堵器表面血栓(DRT)情况,随后规范随访观察患者卒中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行LAA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无LA SEC组平均心房内径小于LA SEC组[(44.0±7.4)mm比(47.3±6.6)mm,P=0.033],其余基线资料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选患者均成功植入Watchman心耳封堵器,围手术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器械栓塞及大出血事件等严重并发症。术后45 d两组分别有55例(90.2%)和31例(91.2%)完成TEE检查,无LA SEC组未发现DRT,LA SEC组出现2例(6.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两组患者分别平均随访(12.3±3.8)个月和(12.9±3.3)个月,均无死亡事件。两组TIA/脑卒中、大出血事件及小出血事件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A SEC的NVAF患者行经皮LAAC是安全、有效的,但术后DRT发生率稍高。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房自发显影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间断抗凝方案在经皮心耳封堵术(LAAC)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特点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心内科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行经皮LAAC的患者共62例,根据术前是否停用原口服抗凝药将患者分为不间断抗凝组(26例)和间断抗凝组(36例)。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抗凝特点,包括基础活化凝血时间(ACT),肝素化后最大ACT值,平均ACT值;围术期出血事件和栓塞事件以及出血导致血红蛋白下降>20 g/L的发生率,其中出血事件包括严重出血事件(脑出血、心脏压塞)和其他出血包括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穿刺部位血肿、口腔和鼻出血等;栓塞事件包括脑卒中、颅外循环栓塞。结果不间断抗凝组与间断抗凝组患者基础ACT值为[146.50 (131.00,171.25)s对134.00(121.00,169.50)s,P=0.380];术中最大的ACT值为[300.00(277.00,366.25)s对309.00(286.50,329.75)s,P=0.926];ACT值为[251.63±39.07)s对(241.74±34.37)s,P=0.295];围术期不间断抗凝组与间断抗凝组出血事件总数分别为5例和6例(19.2%对16.7%,P=0.794),血红蛋白下降>20 g/L的人数分别为8例和7例(30.8%对19.4%,P=0.3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栓塞事件发生。结论不间断抗凝治疗在房颤患者LAAC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不劣于间断抗凝治疗,可以作为LAAC围术期新的抗凝治疗策略。

  • 标签: 心房颤动 不间断抗凝 左心耳封堵术 围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房颤患者心耳封堵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用2019年12月-20020年11月在院就诊的房颤行心耳封堵术患者78例,将患者采取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心脏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组患者采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封堵成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者封堵成功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房颤 左心耳封堵术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心源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口服抗凝治疗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对于存在抗凝禁忌、抗凝不耐受或抗凝后仍反复发生栓塞事件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经皮心耳封堵术是一种预防血栓栓塞的有效替代疗法。本文综述了房颤患者应用几种不同左心耳封堵装置的手术安全性,并比较其术后出现卒中的风险。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术 封堵装置 卒中
  • 简介:摘要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心源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口服抗凝治疗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对于存在抗凝禁忌、抗凝不耐受或抗凝后仍反复发生栓塞事件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经皮心耳封堵术是一种预防血栓栓塞的有效替代疗法。本文综述了房颤患者应用几种不同左心耳封堵装置的手术安全性,并比较其术后出现卒中的风险。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术 封堵装置 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心耳封堵:心房颤动一站式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本院收治的42例心房颤动行射频消融联合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的患者,按照护理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23例),观察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19例),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射频消融术 左心耳封堵术 心房颤动 一站式治疗 围手术期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心耳封堵术(LAAC)后植入Watchman封堵器与二尖瓣装置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LAAC(植入Watchman封堵器)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29例[男性20例,女性9例,年龄(69.55±10.06)岁,且于术后60 d行经食管二维、三维超声心动图(2D、3D-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2DTEE、3DTEE)随访]。术前及术后均常规采集2DTEE、3DTEE图像。应用Philips QLab13软件内置MVA模式脱机分析二尖瓣装置定量参数,并进行术前与术后60 d比较分析封堵器压缩比与术前术后有变化的二尖瓣定量参数的联系。结果①29例患者术后二尖瓣瓣环前外侧至后内侧径(AL-PM)、瓣环周长(3DAC)、瓣环二维面积(2DAA)、瓣环三维面积(3DAA)、瓣叶穹窿容积(TnV)、瓣叶穹窿下投影面积(TnA)、瓣叶联合处直径(CD)较术前显著减低,瓣环球形指数(SPI)较术前显著增加(均P<0.05)。②29例患者术前术后有变化的二尖瓣定量参数中瓣叶TnV与术后封堵器压缩比呈正相关(r=0.403,P=0.030);瓣环AL-PM、瓣环SPI、3DAC、2DAA、3DAA、瓣叶TnA、瓣叶CD与术后封堵器压缩比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3DTEE能够准确评估Watchman封堵器对二尖瓣装置形态的影响。心耳Watchman封堵器植入导致二尖瓣三维结构扁平化,瓣环左右径及瓣环面积变小。术前TnV越大的二尖瓣装置越容易与封堵器相互影响,且与封堵器压缩比有关。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经食管 左心耳封堵术 Watchman封堵器 二尖瓣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单纯射频导管消融术及联合心耳封堵术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一科单纯行射频导管消融术(射频组)84例及射频消融+心耳封堵术(一站式组)102例的持续房颤患者,前瞻性观察其生活质量的变化。采用SF-36量表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9±3)个月从躯体健康(PCS)及精神健康(MCS)两方面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随访(8.1±2.4)个月。①射频组术后2次随访PCS、MCS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两次随访PCS、M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站式组PCS、MCS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两次随访P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9±3)个月MCS高于术后3个月(54.57±8.51对50.45±9.45,P<0.01)。②射频组及一站式组术前PCS、M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射频组术后3个月PCS(47.38±8.76对43.14±8.13,P<0.01)及术后(9±3)个月PCS(46.59±7.36对43.62±8.01,P<0.01)高于一站式组,一站式组术后(9±3)个月MCS高于射频组(54.57±8.51对50.54±8.61,P<0.01)。③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患者基线生活质量、时间因素(P均<0.01)及是否复发(P<0.05)对房颤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存在影响。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术及一站式手术均可以提升持续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两者在改善SF-36量表中的PCS及MCS方面存在差异。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左心耳封堵 心房颤动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估长期透析的终末期肾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心耳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地选取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房颤合并终末期肾病长期透析并接受心耳封堵术治疗的患者6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心律失常类型、卒中及出血评分、持续透析时间等基线临床数据。4例患者行心耳封堵术,2例患者同期行房颤导管消融。记录围术期治疗情况及严重并发症。术后45或60 d复查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术后3、6、12个月进行常规电话或门诊随访,此后每6个月随访1次,分析随访期间患者血栓栓塞、大出血事件发生率及生存情况。结果纳入的6例患者年龄(66.7±17.0)岁,男性5例(5/6),阵发性房颤4例(4/6),持续性房颤2例(2/6),CHA2DS2-VASc评分为(4.8±1.5)分,HAS-BLED评分为(3.5±1.4)分,持续透析2.6(1.1,8.3)年。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Watchman封堵器,围术期均未发生血栓栓塞或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45或60 d复查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封堵器相关血栓形成及残余分流。随访22.0(12.0,32.0)个月,无血栓栓塞或大出血事件发生,1例患者出现皮下出血。2例患者死亡,1例术后32个月猝死,1例术后32个月死于心力衰竭。结论长期透析的终末期肾病合并房颤的患者行心耳封堵术预防血栓栓塞可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该结论尚需进一步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封堵术 透析 出血 血栓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心耳形态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入选NVAF患者218例,记录患者相关病史资料及辅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复杂型心耳组和单纯型心耳组,分析脑卒中与心耳形态及各个潜在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复杂型心耳组CHA2DS2-VASc评分、脑卒中/TIA/TE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型心耳组(P

  • 标签: 非瓣膜性房颤 左心耳结构 脑卒中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心耳更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导致的脑卒中是患者致残及致死的重要原因。及时发现心房/心耳血栓(LAT/LAAT),强化抗凝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是发现LAT/LAAT的金标准,作为半侵入的检查势必给患者带来不适感。了解其他易获得的指标与LAT/LAAT的相关性就显得至关重要。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 左心房血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EE)及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评价心房颤动(AF)患者心耳(LAA)结构与功能。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行RT-3DTEE检查的101例患者分为非AF组和AF组,进一步将AF组分为无自发显影亚组(无SEC组)、自发显影亚组(SEC组)及血栓亚组(TH组)。比较各组LAA的结构及功能参数,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筛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①与非AF组比较,AF组LAA舒张末期容积(LAA-EDV)及LAA收缩末期容积(LAA-ESV)显著增加,LAA排空速度(LAA-EV)、LAA充盈速度(LAA-FV)、LAA排空分数(LAA-EF)、LAA应变(LAA-S)、肺静脉室收缩期流速(VS)及室舒张期流速(VD)显著减小(均P<0.05)。AF组各亚组比较,TH组LAA开口长径(LAA-D1)、LAA开口短径(LAA-D2)显著大于其他组,SEC组、TH组LAA开口面积(LAA-OA)均显著大于无SEC组,肺静脉室收缩早期流速(VR)、VS及VD显著小于无SEC组,LAA-EV、LAA-FV、LAA-EF、LAA-S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LAA-EV、LAA-FV、LAA-EF及LAA-S为AF患者LAA血栓形成的独立因素(均P<0.05)。③ROC曲线分析LAA-EV、LAA-FV、LAA-EF及LAA-S预测AF患者LAA血栓形成的截断值分别为30.95 cm/s、29.60 cm/s、30.84%、10.95。结论RT-3DTEE与STI结合多参数分析LAA结构与功能,观察LAA有无自发显影现象和血栓形成,可有效、准确地反映AF患者的病情进展并指导临床医师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实时三维,经食管 心房颤动 左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