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对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行再次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对远期预后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阜外医院进行PCI治疗的ACS患者,分为既往PCI和非既往PCI两组,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并进行2年随访,记录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发卒中、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再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情况,对比两组的远期预后差别。结果共纳入6194例行PCI的ACS患者。既往PCI组共1256例,既往非PCI组共4938例。既往PCI组患者年龄更高,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更多。2年随访结果显示,既往PCI组全因死亡率(2.3%vs.1.1%,p=0.001)、心原性死亡(1.7%vs.0.5%,p〈0.001)、急性心肌梗死(2.7%vs.1.8%,p=0.040)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13.9%vs.11.8%,p=0.039)显著高于既往非PCI组,而血运重建、脑卒中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别。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既往PCI、年龄、左室射血分数〈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全因死亡和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在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介入治疗不成功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显示: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糖尿病史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同时年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及介入治疗不成功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既往PCI不再是全因死亡(HR=1.81,95%CI:0.99–3.28,p=0.051)和心原性死亡(HR=1.09,95%CI:1.04–1.14,p=0.06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中国单中心大样本人群,对于有相同危险因素的患者,既往PCI不是再发ACS介入治疗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既往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artery-to-pulmonaryarteryfistula,cvgv)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心内科于2009年7月至2016年2月之间接受经皮介入封堵术的58例CPAF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合并其他复杂心脏病变而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结果:58名CPAF患者经介入封堵均获成功,平均植入封堵材料(2.35±0.87)枚。24名(41.38%)患者成功封堵后残余分流立即消失,34名(58.62%)患者仍有少量分流。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2~61个月。无出血、缺血等并发症。随访造影显示,其中3名(5.17%)患者出现了大量再通,后者随后均接受了再次封堵术并成功封堵。结论:经皮介入封堵CPAF切实可行,但应选择适宜患者,且需要经验丰富的术者操作。经治疗后冠状动脉瘘可能出现再通。因此对这些患者应进行随访造影或其他影像学检查。

  • 标签: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介入封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介入护理重点,探讨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6年的1月~2017年的8月在我院接受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72例,分别纳入研究组与对照组,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予以研究组全程介入护理,对比患者的心理状况与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在接受护理后的SDS、SA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提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视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介入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施术效率,保障施术顺利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冠心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在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术前的应用效果,选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20例,术前通过问卷形式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再对这20例患者进行动机性访谈后再次通过问卷形式对焦虑自评量表(SAS)1,并将两次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根据其心理状况采用动机性访谈,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结论动机性访谈能有效降低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稳定患者生理指标,提高患者对手术的积极配合性。

  • 标签: 动机性访谈 冠状动脉介入术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严重出血的护理对策。方法将出血学术研究会出血分型3-5型定义为严重出血,以此为标准检出我院10年间PCI并发严重出血病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PCI并发严重出血患者32例,包括颅内出血3例,急性心包填塞6例,消化道大出血5例,腹膜后血肿3例,穿刺部位大出血15例。死亡2例,余患者康复出院。分析患者的出血原因及临床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结论PCI并发严重出血可导致严重不良事件、甚至死亡。制定详尽的护理对策对及时发现和处理PCI并发严重出血至关重要。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出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CU护理路径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08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常规组54例和路径组54例),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路径组患者予以CCU护理路径护理,并比较不同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结果路径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CCU护理路径不仅有助于减少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重症病房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同时还能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 标签: 急诊 冠脉介入治疗 护理路径 CCU 临床疗效
  • 简介:近些年来全世界范围内的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和生活质量,在我国冠心病稳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榜首,是导致居民死亡的首要疾病[1],因此探寻治疗的有效手段尤为重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特点及病理机制等一般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结果见下文:

  • 标签: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特点及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2例行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按照治疗途径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组(观察组)和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疗效相当,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对患者的损伤较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

  • 标签: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 桡动脉 股动脉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借助于随机表法,我们将其列入观察组(本组共计46例)与对照组(本组共计46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行常规溶栓治疗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动脉再通率对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价值显著,可推广。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常规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在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中选出7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根据护理方法的差异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8.57%,对照组患者为28.57%,组间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对照组患者更高,P<0.05。结论行介入治疗的CTO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介入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CTO 介入治疗 护理干预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于2006年2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结果。结果13例患者行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1例因导引导丝未进入血管真腔而放弃介入治疗,改行开胸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另有2例仅行药物治疗而未行介入干预。成功行介入治疗患者随访3个月至1年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活,未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类心脏事件。结论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行介入治疗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降低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存活率,可作为临床治疗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血管闭塞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对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预防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进行评价。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Ovid、Medline数据库自1997年1月至2016年7月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并将CIN的发病率作为主要终点。结果8项RCT纳入本研究,纳入病例数1269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80mg)治疗能显著降低CIN的发生率(P<0.0001)。结论CAG/PCI术前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80mg)治疗可以降低正常或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CIN的发生率。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造影剂肾病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方法 选取 2016年 1月~ 2017年 1月收治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住院患者 372例,按数据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 186例。干预组由责任护士针对围手术期的护理问题, 制定详细的护理措施,实施了系统的术前准备、严密有效的术中监测、精心的术后宣教及护理,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术后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为 21.5%,对照组术后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为 41.9%。结论 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 整体护理干预,有效地提高介入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的不适,降低了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了疾病的恢复。

  • 标签: 桡动脉途径 围手术期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心内科接收的需要行PCI的冠心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5例。对照组给予PCI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出现率;两组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程度。结果不同的护理措施对比后,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率22.22%比对照组并发症的出现率35.5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过程的满意程度93.33%相比对照组的满意程度71.1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PCI中的作用显著,即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及降低了手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率,增加了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程度,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身体素质。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临床护理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介入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4例依据数表随机分组理念划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行术中介入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后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情况进行观察与比较,同时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实行术中介入护理能取得良好效果,可大大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血脂水平,且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介入护理 冠心病
  • 简介:摘要术前访视的目的是对要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和患者的家属来进行术前的访视,对术前进行的常规宣教。将在2015年6月到2016年的5月的200位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随机的分成2组,其中100位患者进行手术,另外的100位患者在术前手术护士进行术前宣教。得到的结果是进行术前宣教的患者不仅对手术的依从性、并发症的发生还有患者家属的反应都比只进行手术的患者的满意度高。由此得到的结论就是在术前对患者进行术前宣教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术前访视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介入护士 家属和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经血栓抽吸导管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处注射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术中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3月~2016年3月于河北省保定涿州市医院收治的138例拟行PCI术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3组:替罗非班Ⅰ组(46例):血栓抽吸+经抽吸导管于病变处注射替罗非班+PCI,替罗非班Ⅱ组(46例):血栓抽吸+指引导管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PCI,对照组(46例):血栓抽吸+PCI。分析治疗后3组患者血流恢复情况和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PCI术后冠脉造影结果显示:替罗非班Ⅰ组TMPG3级比率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Ⅰ组无复流比率均低于替罗非班Ⅱ组和对照组,替罗非班Ⅰ组慢复流比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替罗非班Ⅰ组血流恢复情况好于替罗非班Ⅱ组和对照组。替罗非班Ⅰ组ST段回落指数(STR)>50%比率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I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时间均较替罗非班II组和对照组提前,替罗非班I组肌钙蛋白Ⅰ(cTnI)峰值时间较对照组提前(P均<0.05)。PCI术后7d,替罗非班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I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低于替罗非班Ⅱ组和对照组(P均<0.05)。PCI术后1月,替罗非班I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均低于替罗非班Ⅱ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STEMI患者PCI术中,血栓抽吸联合经血栓抽吸导管于病变处注射替罗非班可有效恢复冠脉血流,减少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灌注和心功能,同时降低MACE发生率,有助于改善STEMI患者预后。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栓抽吸 替罗非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