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研究下肢静脉形成(DVT)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DVT相关性,探讨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在DVT中发生、发展作用。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收治70例DVT患者和7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DVT部位、分型、时间分期及Hcy水平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两组成员间年龄分布及性别组成无显著差异。DVT病例组患者以50-60岁为好发高峰期,左下肢DVT比右下肢多见(3.38:1)。DVT组Hcy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侣.45±9.67vs1389±4.33,P=0.001)。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患者Hcy水平是DVT发生危险因素。DVT组部位分型、发病时间分期各组间Hcy对比无明显差异。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DVT发生敏感风险标记,Hcy监测对诊断DVT观察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同型半胱氨酸 HHCY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患者下肢静脉形成(DVT)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7月1日—2021年11月3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发生DVT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有114例患者发生DVT,肌间静脉下肢DVT病人最为常见受累部位(82.46%)。DVT患者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得分为8.85±2.70分,99.12%患者处于血栓高危及极高危水平。结论:重症患者静脉大多发生于下肢小腿肌间静脉,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得分≥8分、分型为高危和极高危患者更易发生DVT,肢体肿胀是DVT患者常见临床表现,及早进行超声检查可以明确DVT诊断。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特点 ICU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套干预效果确切、技术操作方便、费用较低、适合基层医院应用,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静脉形成适宜技术。方法通过将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90例高危住院孕产妇作为实验组,选定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相同时间段内标准一致高危住院孕产妇9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TDP干预孕产妇LEDVT形成,对照组通过调取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TDP干预措施与应用传统预防措施预防孕产妇LEDVT形成效果。结果实验组90例,无临床症状,经彩超确认下肢静脉形成1例;对照组90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经彩超检查确认下肢静脉形成9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血栓形成患者经过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应用科学评估方法,筛选高危患者,有针对性地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TDP干预LEDVT形成,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降低了高危孕产妇LEDVT形成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预防措施。

  • 标签: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 预防 产科 LEDVT
  • 简介:摘要:目的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静脉形成适宜技术。方法 通过将 2016 年 1 月至 2016年 12 月选定 80 例高危住院孕产妇 分成俩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干预孕产妇 LEDVT形成,对照组通过调取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干预措施与应用传统预防措施预防孕产妇 LEDVT形成效果。结果  实验组 40 例,无临床症状,经彩超确认下肢静脉形成 1例;对照组 40 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经彩超检查确认下肢静脉形成 8 例。所有血栓形成患者经过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 应用科学评估方法,筛选高危患者,有针对性地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干预 LEDVT形成,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降低了高危孕产妇 LEDVT形成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预防措施。 关键词: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  预防  LEDVT   静脉形成临床上常见周围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下肢,随着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孕产妇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高龄化日趋明显,孕产妇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改变,加之一些社会因素参与,致使下肢静脉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与医疗安全。我院应用科学评估方法对住院孕产妇进行评估,及时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交替使用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静脉形成,观察干预效果,从而寻求一种操作简便、经济适用、适合基层医院应用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通过将 2016 年 1 月至 2016年 12 月选定 80 例高危住院孕产妇 分成俩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在执行护理常规基础上,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进行干预;对照组使用方法是传统预防措施。 本文 80 例孕产妇均按照我院下肢静脉危险度评分表进行评分筛选,产前均无下肢静脉形成。其中实验组 40 例,年龄 20-51 岁,合并妊娠高血压 2 例,合并心脏病 3例,合并智障 2例,剖宫产 28 例。对照组 40 例,年龄 20-48 岁,合并妊娠高血压 5例,合并心脏病 2例,合并智障 1例,剖宫产 30 例。两组孕产妇年龄、例数、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  诊疗方法  一旦确定为高危孕产妇,即纳入实验组进行干预,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2次 /日,每次 30min; TDP照射 2次 /日,每次 30min。按照 7: 00、 11: 00、 15: 00、 19: 00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照射、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照射顺序,分时段交替干预至出院前一天。每日评估下肢肿胀、疼痛情况,有症状者即刻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血栓形成者即退出试验;无症状者于住院第五天、第九天…出院前一天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静脉形成情况。一旦下肢静脉形成,立即停止试验,并按照血栓形成进行治疗及护理。    1.3  下肢静脉形成判定  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查血 D-二聚体进行辅助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确诊。 3  讨论 静脉形成临床上常见周围血管疾病,在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生,多发生于下肢,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改变,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妊娠期体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明显增加,抗凝血酶Ⅲ和蛋白 S水平降低,孕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胎盘产生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明显抑制了纤溶系统,进一步加重了高凝状态;分娩或剖宫产时容易引起血管损伤,引起继发性凝血功能增强,同时也损伤了血管内皮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增大子宫压迫引起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同时硬膜外麻醉可引起血管扩张,下肢血流速度减慢,术后卧床及惧痛减少活动,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加重血流缓慢。采取何种干预措施减少下肢静脉形成,已成为目前医生较为关注课题。    3.1   LEDVT诊断标准   传统 LEDVT诊断标准是下肢静脉造影,费用昂贵,属于有创性检查,且注射造影剂有一定不良反应,不能用于早期诊断。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 D-二聚体升高是血栓形成后继发纤溶结果,能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变化,是筛选 LEDVT首选指标。通过测定 D-二聚体含量,可以判断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和纤溶亢进,对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能够反映疾病发展变化、严重程度,帮助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对于监测血栓形成过程或抗凝、溶栓治疗效果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对 LEDVT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具有临床意义,本研究将其作为下肢静脉形成的确诊手段。   目前 一旦确定为高危患者,即刻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进行干预,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明显降低了高危孕产妇 LEDVT形成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预防措施,无需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操作简便易行,无创伤,经济适用,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1〕林素琴,林剑芳,洪  飞 .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静脉形成护理〔 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 15): 136-137.   〔 2〕邓月香,曾玉娥,卢小燕 .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静脉形成影响〔 J〕 .齐鲁护理杂志:中旬刊, 2012, 5,( 06): 14-15.   〔 3〕余  鑫,余昌俊,余康敏,许  克 .CD62P、 CD63、 D-二聚体与下肢静脉形成关系〔 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6( 2): 379-381.    〔 4 〕梁丽霞,李映桃,王  艳,黄燕芳,王天红 .妊娠期下肢静脉栓塞临床护理〔 J〕 .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 2016第 13卷第 6期: 70-7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髂股静脉形成患者并发下肢静脉形成后综合(PTS)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月—2018年6月233例急性髂股静脉形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5例、女98例,年龄17~85(58.69±15.73)岁,行腔内治疗200例,行保守治疗33例。采用简单化随机分组,按7∶3比例分为建模组163例和验证组70例。观察指标:(1)随访患者PTS发生情况;(2)影响PTS发生危险因素分析;(3)建立PTS风险预测模型。结果(1)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233例患者中发生PTS 81例(34.80%),其中接受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200名患者中发生PTS 61例(30.50%),保守治疗患者发生PTS 20例(60.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χ2=11.32,P=0.010)。建模组与验证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静脉形成(DVT)危险因素、症状与体征个数、合并疾病、DVT病程史、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PTS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2)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X1)、BMI(X2)、亚急性及慢性DVT史(X3)、静脉曲张史(X4)、症状与体征个数(X5)、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X6)是急性髂股静脉DVT患者PTS危险因素(比值比=2.46、1.14、3.44、4.33、1.28、0.24,95%可信区间为1.06~5.67、1.04~1.25、1.38~8.59、1.71~10.97、1.01~1.62、0.08~0.69,P值<0.05)。(2)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PTS预测模型:logit(P)=-5.075+0.899X1+0.134X2+1.235X3+1.465X4+0.248X5-1.443X6,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65%。结论男性、BMI、亚急性及慢性DVT史、静脉曲张史、症状与体征个数,以及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是急性髂股静脉形成患者PTS危险因素。针对急性髂股静脉形成患者PTS风险建立预测模型,为DVT患者提供个性化PTS风险评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髂股静脉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静脉形成致病因素、诊断及溶栓治疗效果。方法低分子量肝素抗凝,低分子右旋糖酐祛聚,丹参注射液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疗法。结果28例经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26例完全治愈,其中2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行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效果满意。4例下肢仍有不同程度水肿。结论非手术溶栓治疗下肢静脉形成,早发现、早溶栓,治疗效果较好。

  • 标签: 深静脉 血栓形成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静脉形成原因以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针对我科收治下肢静脉形成80例患者进行分析讨论,对于此组病例患者进行总结下肢静脉形成原因,并给予有效预见性护理措施,采取针对性治疗和护理干预。结果此组患者经密切临床观察以及有效护理措施后,得到良好治疗效果,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对于长期卧床患者采取有效预见性护理措施预防下肢静脉形成并给予有效临床护理措施,能够减少静脉并发症发生,提高临床疾病治疗效果。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目的:对近十年收治下肢静脉形成静脉顺行造影确诊共215例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组1,病程3天内者,采用溶栓及手术取栓46例,后者仅2例。溶栓药尿激酶直接灌注患肢,50万单位/日,平均疗程7天;同时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日。组2,病程3天以上,用抗凝为主综合治疗169例。每日肝素钠盐水静滴12500单位,疗程21天,同时同组1以低分子右旋糖苷静滴,患肢尿激酶灌流,疗程7天。结果:组1,治疗24~48小时除2例晚期癌症并盆腔转移疗程超过8个月仍有明显胀外,其余44例肿胀逐渐消退,平均住院10天,出院时患肢静脉造影恢复通畅,疗效满意,随访无复发。组2,除2例并发肺栓塞死亡外,167均有不同程度消肿,平均住院28天。出院时患肢静脉造影,显示下肢静脉为完全闭塞或以闭塞为主部分再通。出院后静脉造影检查151例中,完全闭塞为主呈现部分再通28例,原为闭塞为主部分再通者,有16例已完全再通。但组2所有病人均伴有下肢浮肿、色素沉着、皮炎、溃疡等并发症。

  • 标签: 患肢 再通 造影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疗程 出院时
  • 简介:摘要目的将早期护理用于DVT防治中,探讨其对DVT护理作用。方法选择病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不同分别护理,比较二者护理后疗效。结果研究组病人护理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下肢浮肿率和DVT发生率明显较低。结论早期护理能提高DVT护理疗效,和满意度,且能更好地预防DVT形成,对医学临床具有很高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DVT 早期护理 下肢浮肿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下肢静脉药物溶栓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并总结2011年至2012年6月收治51例下肢静脉患者临床资料。结果51例患者29例治愈,22例好转,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疼痛减轻或消失。结论尿激酶等药物溶栓治疗对下肢静脉治疗有效方法,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效果,护理上应重视患肢护理,加強用药观察,做好心理及并发症护理。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药物溶栓 治疗观察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CPM预防截瘫患者下肢静脉形成效果。方法将89例脊柱骨折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2例、对照纽37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超声显像仪,对伤后患者双侧股静脉、胭静脉、胫前/胫后静脉进行检查。结果对照纽忠者37例,6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6.2%,治疗组52例,5例发生DVT,发生率9.6%。结论CPM可有效减少脊柱骨折脊髓损伤后静脉形成发生率(P<0.005)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 标签: CPM 预防 截瘫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术后下肢静脉形成患者护理经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患者实行一般护理、患肢护理、抗凝溶栓治疗时护理和观察、预防肺栓塞观察等几项措施;在患者出院时给予指导和健康教育。结果本组患者13例经治疗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缓解痊愈出院。结论有效护理措施起到了预防疾病、减轻痛苦、促进健康、恢复健康作用。

  • 标签: 患者 术后 血栓形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静脉形成病人护理。方法配合医生对下肢静脉形成病人治疗处理进行护理。结果经过精心护理和给予抗凝治疗,疗效满意,患者痊愈。结论对下肢静脉形成病人护理可以让病人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减轻病痛,同时也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 护理
  • 简介:<正>下肢静脉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发病率在我国尚无确切统计资料,但有逐年上升趋势。DVT在急性期如未及时诊断和处理,血栓脱落有可能发生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而危及生命。统计资料表明,美国每年有近50万DVT患者,其中近10%发展成致命性PE[1]。更新统计资料表明,美国每年新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诊治进展 统计资料 诊断方法 急性期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