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分析安全管理在急性心梗行心脏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18.8-2019.8期间本院收治的96例急性心梗行心脏介入患者当作研究对象,并根据病例单双号将其分为研究A组(术后常规管理)与研究B组(术后安全管理),每组各48例。比较两组转运的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 研究B组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研究A组(P<0.05)。结论 安全管理在急性心梗行心脏介入术后患者中可大幅度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 标签: 急性心梗 心脏介入 术后转运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G蛋白偶联受体48(GPCR48)的表达与肝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8月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切除(R0切除)的10例肝癌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37.0~64.0岁;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肝胆外科行肝部分切除术的6例因外伤或结石行肝部分切除的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16.0~63.0岁。收集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肝部分切除患者的正常肝组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印迹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GPCR48的mRNA和蛋白表达,比较分析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GPCR48表达的差异。选择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肝癌切除术的68例肝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以及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6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31.0~76.0岁,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癌组织中GPCR48的表达,根据肝癌组织中GPCR48的表达水平将肝癌患者分为GPCR48高表达组和GPCR48低表达组,分析GPCR48的表达水平与肝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GPCR48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0.894±0.086)比(0.583±0.095)]和正常肝组织[(0.894±0.086)比(0.485±0.111)],肝癌组织GPCR48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0.772±0.080)比(0.453±0.052)]和正常肝组织[(0.772±0.080)比(0.329±0.0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织GPCR48蛋白阳性率为70.0%(7/10),癌旁组织为20.0%(2/1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PCR48表达与肿瘤长径、TNM分期、血管侵犯、肿瘤包膜等相关(P<0.05),与肝癌其他临床病理学参数无关(P>0.05)。68例肝癌患者中,GPCR48高表达组46例,GPCR48低表达组22例,GPCR48高表达组患者肿瘤累积复发率高于GPCR48低表达组(χ2=15.577),累积生存率低于GPCR48低表达组(56.5%比27.3%,χ2=6.30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8.7%比36.4%,P<0.05)。结论GPCR48 mRNA和蛋白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与肝癌复发转移有关,影响肝癌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肝肿瘤 转移 G蛋白偶联受体48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入普通病房再入CCU的病因。方法:对2016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3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入普通病房再入CCU(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出监护室)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儿由于各种病情变化再次转入CCU,重点分析患儿病因。结果:病因繁多,具体包括:气胸以及皮下气肿2例,心包积液1例,肺内病变加重25例,家长拍背引流增多,血色素下降然后实施开胸止血1例,二次手术1例,开展了膈肌折叠术,术后心率慢1例,实施永久起搏器置入,拔除困难1例,实施了CVC取出术,其中转入CCU行气管插管术20例患儿。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入普通病房再入CCU的病因主要是术后残余血流动力学异常,较为复杂,临床应对术中患儿解剖畸形进行彻底纠正并做好相关措施,促使患儿随访机制完善、并发症减少、再入CCU几率下降。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术后转入普通病房 再入CCU 病因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区域麻醉对比全身麻醉对前列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Ovidsp和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中区域麻醉对比全身麻醉用于前列腺癌根治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或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9年2月,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按照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标准或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 NOS)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Stata 11.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研究(2个RCT,9个观察性研究),合计13 943例患者。区域麻醉对比全身麻醉,2个RCT及6个观察性研究报告了生化复发,二者在生化复发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CT:风险比(hazard ratio, HR)=1.55,95%CI(0.86,2.78),P=0.146。观察性研究:HR=0.96,95%CI(0.79,1.16),P=0.675];4个观察性研究报告了无复发生存,二者在无复发生存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02,95%CI(0.89,1.16),P=0.829];3个观察性研究报告了肿瘤进展,二者在肿瘤进展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56,95%CI(0.30,1.04),P=0.065];3个观察性研究报告了前列腺癌病死率,二者在前列腺癌病死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70,95%CI(0.29,1.68),P=0.418];3个观察性研究报告了全因死亡率,区域麻醉的全因死亡率低于全身麻醉[HR=0.77,95%CI(0.64,0.93),P=0.008]。结论区域麻醉对比全身麻醉在前列腺癌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上没有差异,但区域麻醉会降低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全因死亡率。

  • 标签: 区域麻醉 全身麻醉 前列腺癌 转移复发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针药平衡麻醉对患儿体外循环(CPB)下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后归的改善效果。方法择期CPB下TOF根治术患儿100例,年龄3~8岁,体重9~24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针药平衡麻醉组(ADBA组)和常规麻醉组(CA组),每组50例。ADBA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后,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疏密波型、频率2/100 Hz、电流强度6 mA、脉冲宽度0.2~0.6 ms),持续刺激百会、双侧内关、合谷和郄门穴,直至术毕;CA组行常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并于相同穴位上只贴电极片不进行电刺激。于术前30 min (T1)、手术30 min时(T2)及术后1 h (T3)、1 d (T4)、2 d (T5)、3 d (T6)和5 d (T7)时,采集静脉血样,检查血常规,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IL-6、IL-8和TNF-α的浓度。记录住院时间和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CA组相比,ADBA组T2-7时血浆IL-6、IL-8、TNF-α的浓度和T4-7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急性肺损伤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针药平衡麻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CPB下TOF根治术后归,其机制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电刺激 儿童 心肺转流术 法乐四联症 病人结局评价 针药平衡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脊液乳酸含量及乳酸清除率在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自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0例aSAH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于术后0~24 h、48~72 h、96~120 h 3个时间点内收集脑脊液检测乳酸含量并计算术后早期(0~72 h)乳酸清除率。术后3个月时对研究对象进行复诊与随访,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检查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共51例,预后不良组患者共19例。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明显小于预后不良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Hunt-Hess分级及改良Fisher分级分布明显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预后良好组患者术后0~24 h、48~72 h脑脊液乳酸含量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脑脊液乳酸平均值≤3.28 mol/L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脑脊液乳酸清除率≥10%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9,95%CI:1.000~1.186,P=0.049)、GCS评分(OR=5.610,95%CI:1.136~27.696,P=0.034)、Hunt-Hess分级(OR=3.921,95%CI:1.084~14.175,P= 0.037)、脑脊液乳酸清除率(OR=9.821,95%CI:1.278~75.483,P=0.028)是影响aSAH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脑脊液乳酸清除率可预测aSAH患者术后归情况,清除率≥10%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脑脊液乳酸 乳酸清除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安全转运程序管理是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方法:从我院2015年11月到2017年4月期间接诊的高危儿中选取符合本次纳入标准的患儿一共300例,然后对其展开研究,将这些高危儿平均分为两组,对于A组的高危儿而言,采用的是安全转运程序管理的护理方式,对于B组高危儿而言,采用的是常规性质的转运管理,期间医护人员需要记录A、B组高危儿在转运过程中发生的不良情况、转运效果等等,以作对比分析。结果:采用安全转运程序管理的这一组高危儿转运成功率更高,家属对于转移到满意度更高。A、B组高危儿转运过程中的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全转运程序管理在高危儿转运中值得推广。

  • 标签: 安全转运 程序管理 高危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于日记研究的沟通模式对ICU老年术后出患者一级亲属迁移应激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7年10月—2018年4月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86例ICU老年术后出患者及其一级亲属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n=43,2017年10—12月收治)和观察组(n=43,2018年1—4月收治)。对照组实施常规沟通,观察组以日记研究为基本实施沟通,比较两组患者转出后一级亲属的迁移应激水平。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一级亲属的迁移应激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一级亲属的迁移应激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8,P<0.01)。结论基于日记研究的沟通模式能够有效降低ICU老年术后出患者一级亲属的迁移应激水平。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日记研究 迁移应激 家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折叠式转运支架在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嘉兴市第一医院从急诊科转运至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按照转运时是否使用自行研制的折叠式转运支架将患者分为支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生命体征稳定率及转运时间的差异。结果共入选437例危重症患者,其中转运过程中使用折叠式转运支架转运者222例,使用普通转运转运者21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情况、病情程度等基线资料均衡。支架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生命体征稳定率高于对照组(89.19%比82.33%,P<0.05),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min:6.39±1.35比7.61±1.34,P<0.01)。患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支架组低于对照组(2.25%比10.23%,P<0.01),尤其是支架组抢救用物携带不齐、仪器掉落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比2.79%,0%比2.33%,均P<0.05)。结论折叠式转运支架可降低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尤其可降低抢救用物携带不齐和仪器掉落的发生风险,规范转运仪器管理,保持患者转运中生命体征稳定,缩短转运时间,有利于高效和高质量的转运

  • 标签: 危重病 院内转运 仪器管理 患者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卒中数据库中接受静脉溶栓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以及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和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1分定义为转归良好。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95例患者,222例(75.3%)转归良好,73例(24.7%)转归不良。两组年龄(P=0.049)、空腹血糖(P=0.001)以及高血压(P=0.040)、卒中病因学分型(P=0.049)、抗血小板治疗方案(P=0.011)以及出血性转化(P=0.003)和sICH(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 OR)1.03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5~1.066;P=0.023]、空腹血糖(OR 1.203,95% CI 1.063~1.361;P=0.003)以及sICH(OR 20.126,95% CI 1.291~313.672;P=0.032)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双药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单药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转归不良风险增高2.5倍(OR 2.509,95% CI 1.280~4.917;P=0.007)。结论年龄、空腹血糖及sICH是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静脉溶栓后进行双药抗血小板治疗或许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转归。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血栓溶解疗法 抗血小板聚集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核转录因子kappaB(NF-кB)、透明质酸(HA)水平对急性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小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后归的预测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于南阳南石医院接受小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治疗的79例sICH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并分组;设计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询问患者基线资料,记录并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NF-кB、HA水平,分析血清NF-кB、HA水平预测sICH患者小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后预后不良风险价值。结果79例sICH患者小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后21例(26.58%)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NF-кB、HA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F-кB、HA过表达均是sICH患者小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显示,当血清NF-кB、HA的cut-off值分别取0.265 mmol/L、324.300 ng/ml时,可获得sICH患者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后预后不良风险最佳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4、0.878,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sICH患者小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后存在预后不良风险,可能与血清NF-кB、HA过表达有关,未来可考虑通过检测血清NF-кB、HA水平,指导早期预后不良风险评估,可对早期合理干预及改善sICH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急性自发性脑出血 小骨瓣开窗血肿清除术 核转录因子kappaB 透明质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转运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中重点选取了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88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多学科协作护理,对比两组中患者转运时间和不良事件出现率。结果 对照组转运时间长于观察组,组别数据对比有意义(P<0.05)。对照组中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观察组,组别数据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 在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护理时,使用多学科协作护理措施可显著缩短患者转运时间,降低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出现率,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并评价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中的效果。 方法 选择 2018年 12月— 2019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94例急诊抢救室通过转运完成手术、介入治疗、 CT与 MRI检查的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 n=47例)和对照组( n=47例)。 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院内转运方法及流程,观察组采取 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模式,比较分析 2组患者院内转运耗时情况、转运途中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通过转运完成 CT/MRI检查( 25.68±2.75 ) min、 CT检查后至专科病房( 30.90±2.38 ) min、及转入专科病房( 19.89±2.13 ) min或介入室( 16.10±1.94 ) min耗时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 33.49±3.82 ) min、( 37.11±3.42 ) min、( 25.61±2.07 ) min、( 19.95±2.03 ) min( P< 0.01);观察组患者转运途中转运设备、组织管理、病情变化、导管 / 管路、液体 /药物等 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3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31.91%( P< 0.05)。结论 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模式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过程,可有效缩短院内转运时间,提升院内转运效率,同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 院内转运安全。

  • 标签: 标准化分级转运模式 急诊危重症患者 院内安全转运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将前瞻性护理和全程安全转运应用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价值。方法 在 2019.4-2020.1期间选出 72例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将其分成 2组。参照组实施常规转运干预,观察组实施前瞻性护理和全程安全转运干预。对比各组护理干预效果。 结果 观察组转运时间、救治等待时间等都要低于参照组,且观察组转运质量、护理态度、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等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将前瞻性护理和全程安全转运应用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前瞻性护理 全程安全转运 急诊危重患者 院内转运
  • 简介:摘要选取徐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118例AP患者,入院后检测血浆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RP、血钙、高密度脂蛋白(HDL-C)、WBC、TG等指标。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RDW、CRP、血钙、HDL-C与患者预后风险相关,且血钙和HDL-C是预后良好的有利因素,而RDW和CRP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WBC、TG与患者预后无相关性。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红细胞分布宽度 C反应蛋白 血钙 高密度脂蛋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 宁波市于 2013年 7月正式实施世行贷款宁波市城镇生活废弃物收集循环利用示范项目,其中分类收运作为示范项目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整个项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宁波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的完善和集中分流转运站的建设,部分现状小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已不具备转运功能,因此,需要考虑现状小型转运站的功能提升改造,将现状小型转运站改造成道班房、小型环卫车辆停放场所、电瓶车充电场所、小型垃圾收集站和大件垃圾存放点等。

  • 标签: 废弃物收集 转运站 改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vascular hyperintensities, FVHs)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EMT)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南京市第一医院卒中数据库",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接受EMT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在EMT治疗前评估远端FVHs分级以及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在发病后3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功能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对远端FVHs分级与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117例接受EMT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年龄(70.74±12.50)岁,男性72例(61.5%);基线NIHSS评分(13.73±4.91)分;74例(63.2%)转归良好,43例(36.8%)转归不良。远端FVHs分级为:0级8例(6.84%),1级34例(29.06%),2级75例(64.10%)。与远端FVHs低级别组(0~1级)比较,高级别组(2级)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更高(P<0.001),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更低(P=0.026)。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远端FVHs分级与ASITN/SIR侧支循环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620,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远端FVHs分级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0.33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128~0.879;P=0.026]与转归良好独立相关,而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1.036,95% CI 0.988~1.229;P=0.048)和有症状脑出血(OR 5.597,95% CI 1.052~29.761;P=0.043)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结论远端FVHs可反映侧支循环状态,远端FVHs分级高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EMT治疗后转归良好相关。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栓切除术 血管内手术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