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改进胸心外科危重患者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研究对象共计胸心外科危重80例患者,研究年限在2020年4月至2021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脏介入治疗是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介于内科与外科手术治疗之间,是一种有创的诊治方法;主要技术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支架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术。心脏介入手术在影像学方法的指导下,通过专业心脏导管对心脏病进行确诊和治疗,复杂病例一般转外科搭桥治疗和分次完成手术来解决。心脏介入术不仅加大手术难度,且提高了术后安全转运和护理的各环节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过往的研究大多数注重手术的安全性,忽略了患者在转运过程的安全防护。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医护人员应注重术后患者的院内转运和护理,医护人员需要遵循术后的风险管理制度,转运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要冷静应对,避免因医务人员失误导致患者的二次伤害,保证患者安全转运,提高心脏介入手术救治的成功率。

  • 标签: 心脏介入手术 安全转运 护理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院前镇痛方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归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60例):非甾体药物镇痛组(N组)、髂筋膜阻滞组(F组)、腰丛阻滞组(L组),分别于急诊入院前行口服非甾体药物镇痛治疗、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镇痛治疗和腰丛神经阻滞治疗。于疼痛治疗前(T0)、疼痛治疗后(T1)、术晨(T2)、术后24 h(T3)、术后72 h(T4)行VAS疼痛评分,于T2、T3、T4时测定血清IL-6、TNF-α、P物质浓度。记录患者ICU入住率、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及6个月病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电话随访患者,根据巴氏评分对其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结果F组和L组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N组(P<0.05)。3组患者血清IL-6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TNF-α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步降低,F组、L组T2时血清IL-6浓度低于N组(P<0.05),F组、L组T3、T4时血清IL-6、TNF-α浓度低于N组(P<0.05);T2、T3、T4时F组、L组血清P物质浓度低于N组(P<0.05),T2、T3时L组血清P物质浓度低于F组(P<0.05),N组、L组患者的血清P物质指标随着时间变化先降低后升高,F组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3组患者的静息VAS疼痛评分、运动VAS疼痛评分在T1时较T0明显下降,后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不同程度改变;F组、L组T1、T4时静息及运动VAS疼痛评分低于N组(P<0.05),L组T0时运动VAS评分高于F组和N组(P<0.05),L组T1时运动VAS评分低于F组(P<0.05)。F组、L组术后至少发生一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谵妄发生率低于N组(P<0.05),F组住院天数短于N组、L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院前镇痛方案中,院前区域阻滞镇痛可降低患者围手术期静息痛及运动痛、围手术期炎性反应及谵妄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腰丛神经阻滞效果并不优于髂筋膜阻滞,院前区域阻滞镇痛对远期预后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院前镇痛 区域阻滞 髋部骨折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丛、坐骨和L1椎旁联合神经阻滞在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合并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及对患者术后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5月至2018年9月114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全身麻醉组(G组,n=48),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和L1椎旁联合神经阻滞组(N组,n=66)。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出血量、尿量和去甲肾上腺素使用量,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住院期间和术后6个月死亡率,术前1 d及术后1、3、7 d的患者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血浆D-二聚体、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出血量及ICU停留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组患者术中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尿量、住院期间死亡率、术后 6个月死亡率分别为(184±28)μg、(160±55)ml、25.0%(12/48)、31.3%(15/48),N组上述指标分别为(86±23)μg、(265±58)ml、7.6%(5/66)、12.1%(8/66),与G组相比,N组患者术中去甲肾上腺素的用量减少,尿量增加,住院期间死亡率及术后 6个月死亡率下降(均P<0.01)。G组患者术后3 d的MMSE评分、NIHSS评分、血浆D-二聚体、S100β水平分别为(9.9±3.0)分、(15.3±3.2)分、(10.8±2.5)mg/L、(326±35) ng/L,N组患者分别为(14.6±2.4)分、(9.9±3.5)分、(7.3±2.2)mg/L、(276±29) ng/L,N组患者术后3 d的MMSE评分高于G组,NIHSS评分、血浆D-二聚体和S100β水平均低于G组(均P<0.01)。结论联合神经阻滞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死亡率,改善脑功能及预后。

  • 标签: 脑梗死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麻醉,全身 联合神经阻滞 认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直肠癌手术患者治疗中,实施聚焦解决模式干预护理的效果。方法:择90例患者,分为常规、观察两组(n=45),前者常规护理,后者聚焦解决模式干预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两组相关指标相比,观察组干预前,常规、观察两组心理状态相比(P>0.05)。干预后,常规、观察两组心理状态相比,后者焦虑评分较低、抑郁评分较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较短、早期进食时间较短、早期下床活动时间较短、住院时间较短(P<0.05)。结论:聚焦解决模式干预护理能够改善直肠癌患者心理状态,缩短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缩短患者早期进食时间,缩短患者下床活动时间,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标签: 直肠癌手术 聚焦解决模式 心理状态 术后转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外科介入术后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干预成效。方法:将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不同麻醉镇痛方式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归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到2020年12月治疗的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将这些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A,B两组,各30例,前者采用硬膜外麻醉镇痛,后者给予静脉麻醉镇痛,对其疼痛情况、转归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 标签:
  • 作者: 段雅鑫 赵岩 裴晗蕾 成斯琪 吕佩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07
  • 出处:《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唐山 063210 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石家庄 050017,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唐山 063210 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石家庄 
  • 简介:摘要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VT)已成为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方式。由于脑小血管病与大血管病存在许多共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因此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常伴有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表现。近年来,随着EV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探讨了脑小血管病与接受EVT治疗患者转归的关系。文章对脑小血管病的各种影像学表型与接受EVT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小血管疾病 血管内手术 血栓切除术 治疗结果 颅内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溶栓后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由非PCI医院转运至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298例。根据再灌注治疗策略不同分为溶栓后转PCI组92例和直接转运PCI组206例,比较两组介入治疗资料以及主要出血事件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MACCE的发生率。结果与直接转运PCI组比较,溶栓后转PCI组术前TIMI血流0级比例较低,症状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和基层转运至PCI医院时间有所延长,但症状发作至再灌注治疗时间[3.04(1.80,4.75)h比6.82(4.05,11.38)h,Z=-11.421,P<0.001]和支架置入比例(91.3%比97.6%,χ2=5.990,P=0.027)显著下降;两组住院期间MACCE、主要出血事件以及术后6个月MACCE发生率、心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溶栓后转PCI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间并减少了支架置入数量,且未增加主要出血事件和MACCE的发生风险。

  • 标签: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平消胶囊联合左甲状腺素钠片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后患者中的应用,评价该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入选本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进行131I放射治疗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仍然存在不同程度转移灶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131I治疗3天后采用常规空腹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组30例采用口服平消胶囊联合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卡氏评分、血清Tg值及血常规、肝、肾功能,转移灶的变化,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卡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平消胶囊 左甲状腺素钠片 中西医结合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转运用仪器放置移动架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中选取本院需经急诊科转入ICU的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转诊时间:2020年1-12月);将纳入者以随机数表发分为2组,A组使用传统转运床进行院内转运,B组则应用自行研制的转运用仪器放置移动架进行转运;对比两组患者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转运时间。结果:经统计对比可见,B组患者转运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明显低于A组,且该组患者转运中所需的时间也显著短于A组(P

  • 标签: 转运仪器 放置移动架 危重患者 院内转运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心脏外科术后危重患者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院内转运的护理经验。 方法 选取我院心脏外科危重症中心2019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心脏外科术后危重患者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期间需进行院内转运的患者24例为研究对象,转运前制定完善的转运计划,包括病情风险评估及预处理,组建训练有素的专业转运团队并明确职责;转运途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ECMO各项参数和管路运转情况以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转运后有效的交接,确保转运安全。结果 24 例心脏外科术后危重患者在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下转运途中均未发生意外和不良事件,均安全有效转运。 结论 在ECMO辅助下转运心脏外科术后的危重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同时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赢得了时间。转运前的充分评估与准备,转运途中良好的团队合作及目标化管理,转运后的妥善处理是提高ECMO支持下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的保障。

  • 标签: 院内转运 体外膜肺氧合 护理
  • 简介:摘要:外形尺寸大、重量大产品的翻转及转运装置进行设计,研究解决大尺寸产品翻转及转运安全提供解决方案。

  • 标签: 翻转 转运 装置 安全设计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及转运效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未实施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前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13例设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实施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后该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04例设为管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内转运,管理组采用预警分级管理方案进行转运。调查收集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事件及护护合作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管理组转运中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88%)明显低于对照组(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患者平均转运时间〔(12.4±5.3)min〕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转运时间〔(18.4±8.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护士的护护合作水平总分〔(105.86±8.7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00.78±7.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中,可以有效降低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转运事件,并提高护护合作水平,从而提高了运转治疗及运转效率。

  • 标签: 预警分级管理 急诊危重症 转运质量 转运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制简易高危儿转运车在高危新生儿院内转运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分娩的新生儿,并因其病情危重,需院内紧急转运至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184例新生儿。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所转运的新生儿设为传统转运组(新生儿93例),2019年1~5月所转运患儿设为转运车组(新生儿91例),比较两种转运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传统转运组与转运车组转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车组转运所需医务人员数量较传统转运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车组出现1例新生儿死亡,其余新生儿均存活;转运车组NICU住院时间与传统转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TRIP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疾病〔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溶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传统转运,自制新生儿转运车安全有效,减少了同行医务人员数量,同时不改变新生儿病情及并发症等情况。

  • 标签: 新生儿转运 高危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内转运时急诊科危重的患者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为对象,平均分成两组,即参照组、研究组,各组患者共计40例,转运方式不同,分别是常规转运、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对比护理效果。结果:对于风险事件发生率,研究组更低(P

  • 标签: 急诊科危重患者 院内转运 安全转运护理模式 风险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症转运风险评估单在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并降低不良转运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将改良后的急诊危重症转运风险评估单应用于急诊危重病人评价,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科室满意度。结果:使用后,副反应较使用前明显减少,科室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将重急诊危重症转运风险评估单应用于院内转运中,有助于提高医院重症患者的安全性。

  • 标签: 转运风险评估单 急诊 危重病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丙泊酚或七氟醚维持麻醉对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患者住院期间生存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在丙泊酚或七氟醚维持麻醉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TBI患者244例(丙泊酚组138例,七氟醚组106例)。收集两组人口学资料及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丙泊酚或七氟醚维持麻醉对TBI患者住院期间生存率及GOS不良转归率的影响。结果与丙泊酚组比较,七氟醚组患者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较低,七氟醚组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较多,术中失血量较多,GOS不良转归率较高(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TBI患者年龄、入院诊断(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弥漫性脑肿胀及脑挫裂伤)、入院GCS、入院颅脑CT基底池受压及中线移位程度、入院瞳孔反应、手术方式及术中液体出入量(晶体液、胶体液、自体血、异体红细胞、异体血浆、失血量及尿量)与患者住院期间生存率及GOS不良转归率密切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BMI、入院诊断、GCS、入院颅脑CT所示基底池受压和中线移位情况、入院瞳孔反应、手术方式、术中液体出入量等混杂因素后,丙泊酚组与七氟醚组间住院期间生存率[比值比(odds ratio, OR)=2.02, 95%CI 0.81~5.02, P=0.13]、GOS不良转归率(OR=1.50, 95%CI 0.72~3.13, P=0.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丙泊酚维持麻醉比较,七氟醚维持麻醉对TBI患者术后归无不良影响,七氟醚与丙泊酚一样可安全地用于TBI患者。

  • 标签: 二异丙酚 七氟醚 颅脑创伤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生存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在机械通气患者高压氧治疗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浙江明州康复医院需行高压氧治疗的200例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接单,比较2组护理不良事件及交接不清的发生情况、护士满意度及平均交接时间。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和交接不清的发生数分别为8例、2例,分别少于对照组的21例、11例,护士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6.0% vs. 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交接时间为(9.95±1.23)min,短于对照组的(22.46±1.3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的运用规范了机械通气患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转运交接流程,有效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及交接不清等问题的发生,提高了转运交接的工作效率及交接护士双方的工作满意度,保障了重症患者的转运安全。

  • 标签: 机械通气 高压氧 转运 交接 SBAR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