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血常规检查中不同采血方式(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在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进行血常规检查的462例患者,根据采血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为23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末梢血,研究组患者采取静脉血,两组均采取同一仪器(迈瑞BC-510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验,比较两组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RBC(3.77±0.45)×1012/L、Hb(±)g/L、Hct(0.55±0.12)%、PLT(229.43±30.62)×109/L、MCHC(318.64±18.44)g/L及MCV(90.63±5.78)f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WBC(5.29±0.87)×109/L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在MCH水平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查中不同采血方式其检验结果不同,静脉血结果更为准确,故临床血常规检查中应以静脉血为主。

  • 标签: 静脉采血 末梢采血 血常规 检验 结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2例住院患儿分别采集其静脉血与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结果除MCH外,末梢血的RBC、WBC、Hb、MCV、Hct、MCHC、PLT水平均低于静脉血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采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高于末梢采血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探究在血常规检测中采用不同的采血方法对于采血的准确性与采血的质量的影响及不同方法的应用。方法本次研究采用了对比试验的方法,选取了100进行常规采血的患者进行观察与统计,这100例患者均属于我院2017年3月到2017年8月这五个月之间进行采血的患者,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50人,采用差异性的采血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末梢血检验,而对照组则采用静脉血检验的方式,统计研究得出两组患者的采血准确率以及采血效果。结果经过统计得知两组患者所接受的采血方式检验结果准确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采血效果以及所采用静脉血检验的WBC、RBC、Hb、HCT、PLT五项指标数据均优于常规组患者的末梢血检验,并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采用静脉血检验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血常规采血的效果,可以明显提高准确率,对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起到了极大的理论帮助,非常适用于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静脉血 常规检验 采血方法 血液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35例于2016年06月至2017年06月进入本院的病例,血常规专项检查中,以采血技术的差异予以分组,甲组46例施予静脉采血技术,乙组45例施予动脉采血技术,丙组施予44例末梢采血技术,对比WBC值、PLT值、RBC值、Hb值等指标。结果甲组46例采血对象、乙组45例采血对象的WBC值、PLT值、RBC值、Hb值以及MCV值测定结果无显著性,(P>0.05),而丙组44例采血对象各血常规临床指标的测定结果与甲组及乙组比较,(P<0.05)。结论对血常规检验患者实施不同的采取方法得到的检验结果也会不同,末梢采血方法的稳定性低于静脉采血的稳定性,所以说静脉采血更加准确,值得推广。

  • 标签: 不同采血方法 血常规检验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血方式对血液分析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用以提高血液分析检验准确度。方法以某院2015年6月—2016年4月期间的住院患者为血液标本采集对象,对先采血后输液与边输血边输液两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找出影响血液分析检验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影响血液分析检验质量的因素有护士操作方法、采血部位、输液时间、标本溶血、采血时间等。针对上述因素提出降低检测质量影响的应对方案。结论提高护士专业水平能力,加强对采血样本控制,能有效提高血液检测质量准确度。

  • 标签: 采血方式 样本检测 影响因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 2015年 10月 -2016年 10月之间收治的血常规检验患者 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 45例,观察组患者采取静脉采血的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末梢采血的方法,采血完成后两组患者使用同一型号的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比两组患者检验结果。结果:对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静脉血白细胞计数 (WBC)低于末梢血,静脉血红细胞计数 (RBC)、血红蛋白测定 (HB)、血小板计数 (PLT)、红细胞比容 (HCT) 等各项指标均高于末梢血,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不同的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的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静脉血的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各项指标更加稳定,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有效性也更高,在临床上可以作为首选的血常规检验采血方法。

  • 标签: 采血方法 血常规检验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准确掌握输液患者生化检验采血的时间和部位,为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及时性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方法选取2016年05月—2017年08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并同时采集过非输液侧股静脉和输液侧采血的98例患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两组血样对生化检验结果所造成的影响。同时分析在不同输液间隔时间段,掌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化检验结果的变化。结果输液侧采集的血样所获得的生化检验结果中的钾(K+)、钠(Na+)、钙(Ca2+)、氯(C1-)、磷(P5+)、血糖(Glu)、总蛋白(TP)、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以及谷草转氨酶(AST)等指标的生化检验结果属于正常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输液侧检测结果越接近正常值。结论通过避免在输液侧采血,或输液120分钟后采集血样,可以有效的提高生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输液治疗 输液侧 生化检测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采血时间与采血方式对心血管疾病血常规全血细胞计数检验数据产生的影响。方法在2016年3月—2018年4月期间从我院选取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50例,对照组为不同采血时间组,观察组为不同采血方式组。结果对照组不同采血时间血液指标数量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不同采血方式血液指标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不同采血时间与采血方式均会对血常规全血细胞计数检验数据结果产生影响。

  • 标签: 采血时间 采血方式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的采血方式运用到监测血常规中的功效对比。方法:选出 2015年 1月到 2017年 2月这一时间段我院接收并治疗的血常规监测患者 118例,并依据不同采血方式分成两个组别,组一 59例患者施以末梢血液搜集,组二 59例患者施以静脉血液搜集,比照两组患者的血常规监测成果。结果:组二患者的血常规监测成果都好于组一患者, P< 0.05。结论:在对血常规予以监测期间,施行静脉采血的监测成果比照末梢采血来说尤为精准,值得全方位推行与运用。

  • 标签: 血常规 采血 价值 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的100例健康体检人员参与此次研究。分别进行手指末梢采血和肘部静脉采血,将两种方法采集的血液标本使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行肘部静脉采血法采集的标本其血常规各项指标水平相对于行手指末梢采血法采集的血液标本中各指标水平,更接近正常值,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集肘部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相对于采集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数值更为准确,结果稳定性更高,应作为血常规检验时首选的采血方法。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末梢血 静脉血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集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观察组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采血疼痛评分为(2.43±0.6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3±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BC、WBC、HCT、PLT及H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血常规检查时,采集患者的静脉血虽然较末梢血疼痛,但检验结果较稳定,可以显著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实施于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8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静脉血与末梢血两种采血方法的检测结果差异性。结果两组MCH比较结果无典型差异(P>0.05),末梢血组WBC高于静脉血组(P<0.05);RBC、Hb、Het、MCV、MCHC、PLT等血常规对比静脉血组均高于末梢血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采血方法结果更加稳定,在实施血常规检查时建议优先选用静脉采血

  • 标签: 血常规 静脉血 末梢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两种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按照采血的方法把2016年4月—2017年6月收治70例血常规检验的体检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分别采用末梢端采血、静脉采血,比较二者各采血结果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除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外,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含量均明显较高(P<0.05)。结论相比末梢端采血,静脉采血检测方法较为准确,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力支撑。

  • 标签: 血液常规 采血 静脉采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检验科静脉采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到我院检验科进行静脉采血的80例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干预,实验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对其实施心理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变化以及患者的抽血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S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抽血反应情况对比常规组患者有显著的改善(P<0.05)。结论在检验科静脉采血的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减少抽血反应的发生,具有临床推荐价值。

  • 标签: 心理护理 静脉采血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及凝血真空采血管对凝血检验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72名,选用3种不同凝血真空采血管,采集标本后离心分离后检测,并将BD管血浆分装于室温和冰箱内保存。对比不同凝血真空采血管凝血结果、冰箱及常温下不同放置时间凝血结果。结果国产B管TT短于BD管、国产A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下放置8h后PT延长,长于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冰箱保存下放置8h后TT延长,长于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及凝血真空采血管均会不同程度影响凝血检验结果,凝血检验时应选择合适的凝血真空采血管,并尽快检验,以提高检验质量。

  • 标签: 标本放置 凝血真空采血管 凝血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40例行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采集末梢血检测,观察组采集静脉血检测。分析血常规检验患者采用不同采血方法进行检测的临床价值及特点,并对比检测结果。结果2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等指标对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WBC)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采血方法行血常规检测虽然都具有一定的临床检验价值,对于MCHC、MCH、MCV等指标的检测均可取得较好的检测结果,但对于WBC、RBC、PLT、Hb、HCT等指标检测效果欠佳,故应采用状态较为稳定的静脉血样,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率。

  • 标签: 采血方法 血常规检验 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