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输血过程存在很多病毒性疾病传播的危险。对血浆病毒进行活处理,能有效地控制血浆引起的病毒传播性疾病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评估病毒活血两种制备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20年3月-2021年12月本血站病毒活血制备两种方式进行分析,应用穿刺连接方式进行制备(参照组),应用无菌接驳方式进行制备(观察组)。比较两种制备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血浆报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毒灭活血浆 制备方式 应用效果 报废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亚甲蓝光化学法活血病毒的过程中,血浆中诸成分的免疫活性及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将含有1μmol/L亚甲蓝的血浆置医用血浆病毒活柜中,经光照强度为3.8万Lux的可见光照射30min。结果:经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大部分在20%以下,总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含量稍有减少。结论:亚甲蓝光化学法活血病毒血浆中大多数成分的影响不明显。

  • 标签: 新鲜血浆 病毒灭活 亚甲蓝光化学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毒活血两种制备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中心血站无偿献血的血液标本60份,时间为2020年4月-2022年4月,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份。分离新鲜血浆后制备病毒活血,A组采用亚甲蓝光化学法制备,B组采用巴斯德液态湿热法制备。比较两组血浆病毒活后的各项指标水平。结果:在指标水平上,A组总蛋白(59.75±3.47)g/L、纤维蛋白原(2.57±0.46)g/L、凝血因子Ⅷ(0.86±0.33)IU/ml,分别高于B组的(50.16±2.84)g/L、(1.93±0.32)g/L、(0.68±0.16)IU/ml,P<0.05。结论:在病毒活血的制备过程中,采用亚甲蓝光化学法制备,对血浆成分影响更小,应用效果更为理想。

  • 标签: 病毒灭活血浆 制备方法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病毒活血对人γδT细胞生长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人外周血γδT细胞,用异戊烯焦磷酸法体外扩增。用病毒活血和新鲜冰冻血浆分别培养γδT细胞,分别检测培养前、培养5d和10d后的扩增倍数;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培养10d后的γδT细胞表面标记,颗粒酶B、穿孔素和CD107a的表达等。结果新鲜冰冻血浆病毒活血对人γδT细胞培养10d时,由扩增前的3.12%增加到80.46%和81.18%,5d和10d的细胞增殖倍数分别为11.65±2.11、38.21±1.57和11.77±2.13、37.11±1.81,CD107a、穿孔素、颗粒酶B含量表达分别为90.54±1.99、23.47±3.18、35.47±2.42和90.22±2.21、22.58±3.41、34.63±2.2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活血在一定浓度下对人γδT细胞生长、增殖,颗粒酶B、穿孔素和CD107a的表达与新鲜冰冻血浆无明显差异。

  • 标签: ΓΔT细胞 病毒灭活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浆置换(PE)治疗中使用病毒活血与普通冰冻血浆的效果。方法:纳入52例ACLF患者,实施PE治疗,分组后,每组26例,在研究组中使用病毒活血,在对照组中使用普通冰冻血浆。结果:比较对照组,研究组显著降低不良反应,P<0.05。对比两组临床疗效,P>0.05。对比两组治疗后血浆PT、APTT、FIB水平,P>0.05。结论:在ACLF患者PE治疗中使用病毒活血的效果理想,对比普通冰冻血浆,安全性更高。

  • 标签: 病毒灭活血浆 普通冰冻血浆 慢加急性肝衰竭 血浆置换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传染疾病的危险,因此对血浆进行病毒活并滤除白细胞成为保障输血安全的主要措施之一,MB-P法血浆病毒活技术应用于临床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由于活过程中病毒滴度降低程度与光照强度和亚甲蓝浓度有直接关系,但亚甲蓝又存在致突变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在有效的亚甲蓝释放浓度下尽可能降低其残留量,同时还要保证不能过多地破坏血浆中的重要成分,需要通过加强对原辅材料和制备过程的联合控制,达到在提高病毒活血制备效率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血浆中亚甲蓝残留量的目的,目前该技术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因而如何有效保证该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及采取高标准高质量的控制措施极其重要。

  • 标签: 亚甲蓝光化学法 病毒灭活 血浆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为原料制备抗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活血的工艺及其质量标准。方法采集2020年1—3月期间中国武汉441人份COVID-19康复者捐献的恢复期血浆,开展2019-nCoV、HIV和梅毒螺旋体等病原体的筛查,进行亚甲蓝光照活,并通过检测蛋白含量、抗2019-nCoV抗体、凝血因子Ⅷ活性等,判断亚甲蓝光照活对血浆的影响并建立质量标准。结果亚甲蓝光照活前后活血的蛋白含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血浆的凝血因子Ⅷ含量≥0.50 IU/ml,抗体滴度未出现明显下降,各项检测结果均符合质量要求。结论确立了以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制备抗2019-nCoV活血的关键质量控制及工艺参数。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亚甲蓝 病毒灭活
  • 简介:目的分析病毒活新鲜冰冻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总蛋白、凝血因子FⅧ:C的含量,探讨病毒活血的质量控制指标,以保证病毒活血的质量。方法取成分制备好的同一份血浆平均分成容量相等的两组,一组为非病毒活、另一组做病毒活,留取各10ml,分别检测纤维蛋白原、总蛋白、FⅧ:C含量,并把相对应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的纤维蛋白原、总蛋白、FⅧ:C含量t值分别为1.120、1.135、1.275,均无统计学意义,且病毒活血蛋白回收率为91.42%,FⅧ:C回收率为81.60%,纤维蛋白原回收率为90.27%。结论病毒活新鲜冰冻血浆的纤维蛋白原、总蛋白、FⅧ:C损失较小、质量可靠,应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使输血更科学、更合理、更安全。

  • 标签: 病毒灭活 新鲜血浆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具体制备当中,以病毒活血为原料进行制备的具体含量及活性等。方法选择本血站2016年一整年当中常规采集的100袋血液,每袋血液为400ml,分离出血浆之后将每袋平均分作两袋,将其中新鲜冰冻血浆作为研究的对照组,将病毒活血作为研究的分析组,将两组血浆进行制备处理后提取冷沉淀凝血因子,并对两组血浆进行相关指标的分析。结果分析组血浆的相关活性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浆,两组血浆的相关指标在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冷沉淀凝血因子活性检测方面,以病毒活血为原料进行制备的血浆活性相对稍低一些,这一点值得血站工作人员关注。

  • 标签: 病毒灭活 制备 血浆 凝血因子 冷沉淀 活性
  • 简介: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bluephotochemistry,MB-P)病毒活前后血浆有效成分及残留白细胞含量的变化,为临床应用病毒活血进行治疗提供剂量使用依据。方法对152份全血分离制备的血浆进行MB-P病毒活,活前后留样,制成新鲜冰冻血浆后融化,测定纤维蛋白原、因子、总蛋白及残留白细胞的含量,同时计算有效成分回收率。结果经MB-P病毒活后新鲜冰冻血浆中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总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因子回收率达到80.8%,纤维蛋白原回收率为74.9%;残留白细胞计数由(3.0±2.1)×10^6/L下降到(7.4±1.4)×10^4/L(n=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B-P病毒活血可以提高血浆输注安全性。建议临床应用MB-P病毒活血应在原使用剂量基础上增加25%的用量,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亚甲蓝光化学法 病毒灭活 血浆蛋白 凝血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输注病毒活血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100例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成一般治疗组和血浆输注组,治疗前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并测定患者的血清IgA、IgG、IgM及补体C3、C4水平。结果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8+明显升高,CD3+、CD4+及CD4+/CD8+比值较正常对照明显下降。两组治疗后CD8+明显下降,CD3+、CD4+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较治疗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血浆输注组血CD3+、CD4+及CD4+/CD8+比值显著高于一般治疗组,CD8+显著低于一般治疗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治疗前血清IgA、IgG、IgM明显高于正常,补体C3、C4明显低于正常。治疗后血清IgA、IgG、IgM明显下降,补体C3、C4明显升高,治疗后两组比较,血浆输注组血清IgA、IgG、IgM水平略高于一般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但血清补体C3、C4水平高于一般治疗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输注病毒活血能提高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

  • 标签: 乙肝肝硬化 腹水 病毒灭活血浆 T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白细胞过滤以及病毒活对血浆主要成分的影响,以供临床参考以及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5年5月~2016年4月于我院搜集的全血中选取80份进行白细胞过滤以及病毒活,探究其血浆成分的变化差异。结果通过本文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血浆成分(总蛋白、纤维蛋白原VIII因子)的比较中,活前以及活后变化都并无较大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细胞过滤以及病毒活对血浆主要成分并不会有影响,因此可以进行过滤、活,给临床治疗提供新鲜血浆,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可应用推广。

  • 标签: 白细胞过滤 病毒灭活 血浆主要成分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在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采用不同比例红细胞悬液、病毒活血输注的效果。方法:从我院2022.4-2023.4月中选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 观察组比例为(1:1),对照组比例为(2.5:1),对比两组运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盐焗可以看出对消化道患者实施红细胞悬液,病毒活血(1:1)削减输注,能够对不良事件进行预防,同时还能减少患者血液低凝状态。

  • 标签: 消化道大出血 输血 红细胞悬液 病毒灭活血浆 不同比例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在不同紫外光照强度和照射时间时对新鲜冰冻血浆有效成分的影响;方法将120份采集的新鲜血浆随机分组后加入1μmol/L亚甲蓝,control组不进行病毒活处理,A组接受光照强度为3万Lux的可见光照射35min行病毒活,B组接受光照强度为3万Lux的可见光照射60min行病毒活,C组接受光照强度为4万Lux的可见光照射35min行病毒活,抽取样本检测血浆凝血因子活性、血浆电解质含量以及血浆免疫球蛋白、总蛋白;结果A、B、C组行病毒活后凝血因子活性均下降(P<0.05),电解质含量、血浆免疫球蛋白、总蛋白变化不明显(P>0.05);B组与A组相比,凝血因子活性下降明显(P<0.05),电解质含量、血浆免疫球蛋白、总蛋白变化不明显(P>0.05);C组与B组相比,凝血因子活性下降明显(P<0.05),电解质含量、血浆免疫球蛋白、总蛋白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增加照射强度和照射时间均会降低凝血因子活性,但电解质含量、血浆免疫球蛋白、总蛋白影响不明显。

  • 标签: 亚甲蓝 凝血因子 病毒灭活 血浆
  • 简介:目的:探讨在白细胞过滤、血浆病毒活等新技术应用后的血液容量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用电子天平准确称重按标准进行采集的400ml、300ml原料全血各100袋及其制备的成分血液的重量,与理论值进行比较。结果:200袋原料全血及其制备成成分血液的实际重量均在理论值范围内。结论:白细胞过滤、血浆病毒活等新技术的应用对血液容量有一定损耗,应采用有效措施保证成分血液的容量。

  • 标签: 白细胞过滤 病毒灭活 容量控制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血浆经白细胞过滤后取新鲜血浆,经亚甲蓝光照处理后过滤比较其活前后血浆部分凝血因子活性及白蛋白、球蛋白的变化。方法新鲜血浆加入浓度2.25-1umol/L亚甲蓝,置于荧光照射仪中震荡后取出。用一期分凝固法、比浊法及比色法测定其活性。结论血浆活后对凝血因子活性无显著影响,蛋白回收率>80%。

  • 标签: 血浆病毒灭活 亚甲蓝 凝血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监测血浆制品在亚甲蓝光化学法(MB-P)活血病毒之前和病毒活之后,血浆蛋白、凝血因子的变化。监测血浆制品在亚甲蓝光化学法活血病毒滤除亚甲蓝之后,血浆中仍残留亚甲蓝的浓度值,为临床应用病毒活血进行治疗提供剂量使用依据。方法对195份全血分离制备的血浆进行MB-P毒活,活前后留样,制成新鲜冰冻血浆后融化,测定总蛋白、维蛋白原的含量,同时计算有效成分回收率。结果MB-P病毒活后新鲜冰冻血浆中总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所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蛋白的回收率为97.3%,纤维蛋白原回收率为82.6;本实验亚甲蓝加入浓度为(1.12+0.20)Umol/L,基本满足了病毒活的要求;结论MB-P病毒活血可以提高血浆输注安全性。建议临床应用MB-P病毒活血应在原使用剂量基础上增加20%的用量,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亚甲蓝光化学法 病毒灭活 血浆蛋白 凝血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