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以提供临床决策和个体化治疗策略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的数据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病史、脑出血类型、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并发症等指标。通过统计分析,探讨与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在研究样本中,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30%。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龄(≥60岁)、大面积出血、心血管病史、入院前Glasgow昏迷评分低、脑脊液渗漏、感染等因素与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不良显著相关。(P

  • 标签: 脑出血 短期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具核梭杆菌、消化链球菌以及嗜热链球菌等。目前结肠癌患者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术后辅以放化疗等方式。肠道菌群对结肠癌的影响并不仅限于肿瘤自身。当肿瘤切除后,肠道菌群仍处于紊乱状态,会影响患者的短期预后和长期预后,因此了解肠道菌群与结肠癌预后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从肠道菌群影响结肠癌患者短期预后和长期预后作一综述。

  • 标签: 肠杆菌科 结肠肿瘤 预后
  • 简介:目的初步了解探讨醒后脑卒中(WU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WUS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住院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84例,按照WUS定义对所有入组患者分为WUS组和非醒后脑卒中(NWUS)组,登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并按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HISS)和发病2周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比较WUS与NWUS的临床特点、脑血管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的异同。结果WUS组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高于NWUS组(22.0%vs7.0%,P〈0.05),WUS组入院时NHISS评分高于NWUS组(7[4,9]vs5[3,8],P〈0.05)。发病2周时mRS评分,WUS组高于NWUS组(3[2,4]vs2[2,4],P〈0.05)。结论WUS患者有病前TIA发作史比例相对较高,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NWUS无明显差异;WUS早期病情相对较重,更易发生出血转化,短期预后较差。

  • 标签: 醒后脑卒中 睡眠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症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并评估其联合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江苏省中医院急诊ICU收治的104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合并症等一般资料以及入院24 h内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平均动脉压(MAP)、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指标和降钙素原(PCT)。根据患者28 d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脓毒症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相关指标对脓毒症预后的预测价值;选择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的参数进行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各参数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04例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其中存活组60例,死亡组44例,28 d病死率为42.3%。①单因素分析结果:死亡组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SOFA评分、血肌酐(SCr)、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PCT显著高于存活组〔AKI发生率:70.5%(31/44)比36.7%(22/60),SOFA评分(分):11.0(8.0,13.0)比8.0(6.2,10.0),SCr(μmol/L):108.8(65.5,235.6)比75.1(55.1,109.5),D-二聚体(mg/L):4.1(1.6,11.6)比2.1(1.2,4.3),APTT(s):42.6(37.7,55.7)比40.3(35.9,44.7),INR:1.3(1.2,1.5)比1.2(1.1,1.4),PCT(μg/L):3.1(0.4,39.9)比0.3(0.1,3.4),均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考虑到各自变量间的交互影响,将所有单因素分析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基于条件向后法进行多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PSS软件自动筛选出年龄、SOFA评分、MAP、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和APTT 6个变量建立预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SOFA评分、NEU和LYM为脓毒症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SOFA评分:优势比(OR)=1.22,95%可信区间(95%CI)为1.04~1.44,P=0.02;NEU:OR=1.14,95%CI为1.03~1.26,P=0.01;LYM:OR=0.79,95%CI为0.66~0.95,P=0.01〕。③ ROC曲线分析结果:上述6个变量预测模型具有SPSS软件默认的最佳拟合度,联合年龄〔ROC曲线下面积(AUC)=0.60〕、SOFA评分(AUC=0.71)、MAP(AUC=0.53)、NEU(AUC=0.59)、LYM(AUC=0.54)和APTT(AUC=0.61)进行预测具有较好的敏感度(79.5%)和特异度(65.0%),AUC最大(AUC=0.75),高于单个变量的AUC值,提示多变量联合预测脓毒症短期结局的准确性更高。④相关性分析结果:NEU、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APTT、INR和PCT与SOFA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0.28、0.21、0.22、0.10、0.38,均P<0.05)。结论SOFA评分、NEU和LYM是脓毒症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SOFA评分、MAP、NEU、LYM和APTT 6个指标联合预测脓毒症短期预后的准确性优于单个变量,诊断价值更高;NEU、D-二聚体、PT、APTT、INR和PCT与SOFA评分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脓毒症 预后 交互影响 联合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住院期间心率控制对老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老年医学科收治的15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按照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对照组患者每2~4周调整1次心率调节药物剂量,对该组患者出院前心率无特殊要求;试验组患者住院期间在心衰症状改善、容量管理良好的前提下,及时调整上述心率调节药物剂量实现更为积极的心率控制,尽量使患者出院前心率<70次/min。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前及出院6个月后心功能指标;出院6个月内心衰再入院率和心血管病因死亡与心衰加重再入院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并评价治疗安全性。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时血压、心率、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出院前及出院6个月后平均心率、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1.6±4.2)次/min比(78.0±7.1)次/min和(62.1±10.4)mmHg(1 mmHg=0.133 kPa)比(66.1±10.2)mmHg、(64.7±12.1)次/min比(71.8±11.2)次/min、(62.8±11.2)mmHg比(68.6±10.2)mmHg(P<0.01或P<0.05);试验组患者出院前NT-proBNP低于对照组,(1 706±1 408)ng/L比(2 806±3 812)ng/L(P<0.05)。试验组6个月前后的LVEF变化量、LVESD变化量和LVEDD变化量(ΔLVEDD)的绝对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试验组患者6个月内心衰加重再入院率和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1.3%(16例)比36.0%(27例)、25.3%(19例)比44.0%(3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5、5.77,均P<0.05);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5.3%(4例)、6.7%(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结论老年心衰患者住院期间给予积极的心率控制使出院前心率<70次/min,患者出院前的NT-proBNP水平和6个月后的心功能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同时心衰加重再入院率和心血管病因死亡与心衰加重再入院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均降低,该策略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对患者短期预后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心率 心力衰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生化指标。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且病例资料完整的患者208例。对其临床生化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不同类型肝衰竭存活率无明显差别;影响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总胆红素(TBIL)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钠(Na+)、总胆固醇(TC)、年龄≥50岁、有肝硬化基础、存在胆酶分离、出现并发症。结论年龄、总胆红素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钠、总胆固醇、有无肝硬化、是否出现并发症是影响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肝功能衰竭 预后 乙型肝炎
  • 作者: 洪佳钰 李晓裔 代红源 王娜 罗璨 郑龙 龚道恺 周瑞玲 骆文静 胡波 刘书平 姚嘉嘉 卢祖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武汉 430060,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贵阳 550002,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成都 610072,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内科 44200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武汉 430030,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神经内科,武汉 44500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神经内科,荆州 434020,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福州 350001,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武汉 43007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武汉 43002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短期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中国淮河以南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24所医院收治的78例GBS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患儿短期预后的因素。结果78例患儿中男50例,女28例;年龄(9.53±5.44)岁,5岁以下者19例;有前驱事件者50例;颅神经受累者28例,自主神经受累者22例;需要辅助呼吸者5例;住院期间死亡1例。不同年龄、发病至入院天数、临床分型、电生理分型、治疗方案及有无前驱事件、有无颅神经受累患儿间短期预后不良[出院时Hughes GBS残障评分≥3分]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主神经受累患儿中短期预后不良比例(31.8%)明显高于未受累患儿(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自主神经受累的儿童GBS的短期预后较差。

  • 标签: 吉兰-巴雷综合征 儿童 短期预后 自主神经受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与脓毒症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33例入住本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 ICU)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入院24 h内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e, APACHE II)、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 T3)、甲状腺素(thyroxine, T4)、游离T3(free triiodothyronine, FT3)、游离T4(free thyroxine, 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水平,并计算T3/FT3比值,根据ICU住院期间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脓毒症休克患者ICU住院期间预后的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甲状腺激素水平对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血清FT3、T3及T3/FT3 [分别为1.32(0.94, 1.54) pmol/L, 0.33(0.25, 0.43) nmol/L, 250.00(192.31, 313.92)]均明显低于存活组[分别为1.73(1.54, 2.52) pmol/L, 0.70(0.56, 0.79) nmol/L, 318.18(299.44, 448.05)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相关性分析发现,以APACHE II评分为标准,T3、FT3的变化与脓毒症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FT3: r = -0.25, P = 0.004; T3: r = - 0.24, P = 0.00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FT3、T3及T3/FT3均是影响脓毒症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T3: 优势比(odds ratio, OR)=6.533,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0.687 ~ 62.157,P = 0.012; T3: OR= 0.529,95%CI: 0.372 ~ 0.975, P = 0.000; T3/FT3: OR= 1.719, 95%CI: 1.007 ~ 1.931, P = 0.002]。ROC曲线分析显示,FT3、T3及T3/FT3均可用于诊断脓毒症休克患者ICU住院期间预后的评估,以T3的预测价值最大(AUC= 0.874,95%CI :0.794~0.954,P = 0.000)。T3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ICU期间病死率的截断值为0.535 nmol/L,对应的敏感度为83.9%,特异度为82.6%。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提示:T3≥0.535 nmol/L组的ICU期间病死率显著低于T3 < 0.535 nmol/L组(χ2=50.852,P = 0.000)。结论脓毒症休克患者伴有T3、FT3不同程度的下降,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T3是脓毒性休克患者ICU住院期间病死率的有效预测指标,优于FT3及T3/FT3。

  • 标签: 脓毒症休克 甲状腺激素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相关性 APACHEII评分 预后 病死率 重症监护室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助听设备及康复时间与听障婴幼儿听觉语言能力的关系,初步分析国内研发的评估方法与国际通用评估方法的关系。方法共选取47例13-36月龄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为观察对象,按助听设备类型将其分为助听器组(25例)与人工耳蜗组(22例),采用《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分别在听觉干预的不同阶段(听觉干预0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评估受试者言语听觉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时通过问卷方式获得其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ofau-ditoryperformance,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intelligibilityrating,SIR)、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meaningfulauditoryintegrationscale,IT-MAIS)、有意义言语使用量表(meaningfuluseofspeechscale,MUSS)和《小龄儿童听觉发展问卷》(LittlEARSAuditoryQuestionnaire)得分。结果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随着听觉干预时间的推移,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言语听觉和语言能力逐渐提高。助听器组和人工耳蜗组在一年内言语听觉和语言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用相关性分析得知,言语识别率与CAP、IT-MAIS和LittlEARS得分之间分别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语言年龄与SIR得分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与MUSS得分之间无显著的线性相关。结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助听听阈进入言语香蕉图范围的前提下,助听设备对其一年内言语听觉和语言能力的影响不存在差异。国内研发的评估方法与国际通用评估方法有一定程度的关联,可互为参考,但不可完全相互替代。

  • 标签: 婴幼儿 听力障碍 听觉语言能力 助听器 人工耳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并评估其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21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福建省神经医学中心诊治的81例AE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出院时的临床表现,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将AE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48例)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33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人口学资料、主要临床表现、头颅磁共振和脑电图,以及血液和脑脊液(CSF)检测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E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P<0.05),入院病情严重、精神行为异常、异常脑电图δ波和δ刷比例较高(P均<0.05)。2组间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载脂蛋白A1/B、Ca2+、Na+、阴离子间隙、CSF寡克隆带、CSF-IgG指数和血清抗体滴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病情严重(OR=1.816,95%CI 1.250~2.639,P=0.002)、血清降钙素原(OR=1.345,95%CI 1.008~1.794,P=0.044)、血清抗体滴度(OR=1.422,95%CI 1.071~1.888,P=0.015)、CSF-IgG指数(OR=1.802,95%CI 1.035~3.138,P=0.037)和阴离子间隙(OR=1.640,95%CI 1.191~2.259,P=0.002)是AE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5项指标联合预测AE短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0(95%CI 0.834~0.971),敏感度83.87%,特异度88.37%。结论入院病情严重、血清降钙素原、血清抗体滴度、CSF-IgG指数和阴离子间隙是AE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5项指标联合可较好地预测患者短期预后

  • 标签: 脑炎 预后 危险因素 实验室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手术开始时间对择期CPB心脏手术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1月14日至2020年5月14日择期行CPB心脏手术患者928例,年龄18~81岁,BMI 14.5~37.7 kg/m2,性别不限。根据手术切皮开始时间将患者分为上午组(08:00至13:59)和下午组(14:00至20:00)或工作时间组(工作日08:00至15:59)和非工作时间组(工作日16:00至20:00、节假日08:00至20:00)。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对已知混杂因素进行校正。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30 d内死亡和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3 d内急性肾损伤和术后30 d内肺部并发症、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总费用。结果上午组和下午组间、工作时间组和非工作时间组间,术后30 d内死亡和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术后3 d内急性肾损伤发生率、术后30 d内肺部并发症和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开始时间不会对择期CPB心脏手术患者短期预后产生影响。

  • 标签: 心肺转流术 心脏外科手术 预后 手术开始时间
  • 简介:目的评价冠脉左主干病变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短期预后体表心电图的预测价值。方法41例接受再灌注治疗的冠脉左主干病变致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均做全导心电图,讲心电图结果按存活组和死亡组分为两组。结果因冠脉左主干病变致心肌梗死的患者在30天的随访期中,有24例死亡,17例存活。死亡组中体表心电图aVR和aVL导联ST段均较存活组抬高(54%vs18%,P〈0.05),左前分支阻滞(83%vs41%,P〈0.05)和右束支阻滞(54%vs18%,P〈0.05)更常见,但V5导联ST段压低(17%vs59%,P〈0.05)则少见。结论对因冠脉左主干病变致心肌梗死的住院患者,体表心电图对其短期预后预测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疾病 心电描记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种植中不翻瓣技术的短期效果与预后。方法按就诊时间先后将2016.03.01日至2017.09.01日在本院接受口腔种植的10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分别实施翻瓣技术和不翻瓣技术。对比两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21.25±2.26分钟)、肿痛消退时间(1.21±0.23天)、术后用药天数(1.24±0.15天)更短,骨吸收量(0.56±0.05mm)更高(p值<0.05)。结论在口腔种植中实施不翻瓣技术的短期效果和预后都比较理想。

  • 标签: 口腔种植 不翻瓣技术 短期效果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时侧支循环状况与出血转化(HT)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卒中中心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49例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的AIS患者进入研究,根据患者是否出现HT将其分为HT组(90例)及非HT组(359例)。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并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明确影响AIS患者出现HT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探讨脑侧支循环分级[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SITN/SIR)分级、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与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2组患者年龄、心房颤动史比例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及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比例及血小板、急诊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s分析结果显示:中度脑卒中(NIHSS评分9~15分)、重度脑卒中(NIHSS评分≥16分)、急诊血糖升高、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桥接治疗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良好的侧支循环状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HT的独立保护因素。(3)侧支循环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侧支循环ASITN/SIR分级、mTICI分级与患者出院时mRS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rs=-0.201,P=0.003;rs=-0.222,P=0.001)。进一步按不同再灌注治疗形式分组后显示,静脉溶栓组ASITN/SIR分级及桥接治疗组的mTICI分级与患者出院时mR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s=-0.176,P=0.016;rs=-0.271,P=0.010)。结论相对于侧支循环良好患者,侧支循环不良的AIS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后更易发生HT,且短期预后相对较差。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再灌注治疗 出血转化 侧支循环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特点及原因,并分析其对短期死亡终点预后价值。方法入选1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选取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于入院后第2天测定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4)、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测定血脂水平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观测住院期间心血管死亡事件。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FT3、FT4、TSH水平分别为(2.33±0.47)ng/L,(12.5±2.4)ng/L和(1.32±0.99)μU/L。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FT3、FT4、TSH水平分别为(2.80±0.54)ng/L,(11.5±1.4)ng/L和(2.19±1.07)μ/L。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FT3和TSH水平较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明显降低(P〈0.05),而FT4水平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同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FT3水平与年龄、总胆固醇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线性相关,应用ROC曲线分析FL水平对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死亡率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52,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分别分析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甲状腺激素及血脂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FT3,TSH水平下降,FT3水平的变化对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具有较好预测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甲状腺激素类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心血管死亡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以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联合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90 d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8例HBV-ACLF患者,随访90 d后根据患者结局分为生存组(80例)和死亡组(88例),入院后检测患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肌酐(C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淋巴细胞计数(LY)、单核细胞计数(MO),比较两组LMR、ALBI评分、MELD评分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LMR、ALBI评分、MELD评分以及联合指标对HBV-ACLF患者90 d预后评估价值。结果死亡组Alb值低于生存组,年龄、MO、TBil、INR值均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5,t=3.19,Z=2.57、2.10和4.37,P=0.032、0.002、0.010、0.036和<0.001)。死亡组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75、7.89和42.52,P=0.002、0.009和<0.001)。死亡组ALBI评分(-0.67±0.35)和MELD评分(28.81±6.57)均高于生存组的-0.85±0.36和24.10±4.22(t=3.17,5.57,P=0.002和<0.001)。死亡组LMR[1.31(0.74, 2.01)]低于生存组[1.76(1.28, 2.52)](Z=-3.79,P<0.001)。LMR<0.899、ALBI评分>-0.845、MELD评分>29.634为HBV-ACLF患者90 d病死的危险因素(OR=1.759、1.167和4.490)。1/LMR+ALBI评分+MELD评分预测患者90 d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0.774,均高于单独检测。结论LMR、ALBI评分、MELD评分是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危险因素。LMR+ALBI评分+MELD评分预测价值最高,可对评估患者预后转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 白蛋白-胆红素评分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 90天预后 联合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脓毒症继发心功能障碍(SIMD)的随访30 d死亡风险,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多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17例)、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89例)和山西省人民医院(48例)收治的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254例,根据是否合并SIMD,分为SIMD组68例和对照组186例。随访30 d,观察死亡情况,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54例老年患者中,SIMD的发生率为26.8%(68例)。SIMD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心率、舒张早期血流峰速度与舒张晚期血流峰速度比值(E/A)值、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清降钙素原、乳酸、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和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IMD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全因病死率35.3%(24例)比22.6%(42例)、有创机械通气时间7.0 d比4.8 d、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9.5 d比7.5 d、总住院时间18.8 d比15.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65岁(RR=1.867)、糖尿病(RR=2.661)、血清降钙素原≥13.2 μg/L(RR=3.307)和乳酸≥3.65 mmol/L(RR=2.964)是影响SIMD的危险因素,而血清肌钙蛋白T≥0.08 μg/L(HR=2.019)、N末端脑钠肽前体≥537.4 ng/L(HR=4.411)、乳酸≥3.65 mmol/L(HR=3.934)和左心室射血分数<50.0%(HR=3.761)是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老年脓毒症合并SIMD患者的感染重,常累及左心室,病死率高,住院时间长。

  • 标签: 脓毒症 心力衰竭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心原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并以列线图形式构建新疆地区心原性休克患者30 d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2019年295例心原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心原性休克患者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并使用列线图构建心原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采用一致性系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优劣性。结果295例患者中,30 d死亡182例为死亡组,未发生死亡113例为生存组。死亡组与生存组性别构成、年龄、ICU时间、收缩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凝血酶原时间、血钾、血糖、血肌酐、总胆红素、碳酸氢根、碱剩余、乳酸、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cTnI)及呼吸衰竭、肝病、肾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cTnI、乳酸和收缩压为心原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00、1.10、1.30、1.29和1.04,95% CI 1.00~1.00、1.01~1.18、1.00~1.68、1.01~1.65和1.02~1.07,P<0.01或<0.05)。对多因素分析得到的独立影响因素再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分析选择建模变量,纳入列线图模型的变量为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cTnI和乳酸。列线图模型在经过500次Bootstrap自抽样内部验证后,得到的C指数为0.805,曲线下面积为0.846,最佳阈值0.486,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83.1%。结论NT-proBNP、凝血酶原时间、cTnI和乳酸为心原性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心原性休克的早期干预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休克,心原性 预后 危险因素 列线图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合并支气管扩张(简称支扩)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临床特征及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合并支扩分为合并支扩组与未合并支扩组,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合并疾病、肺功能、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查及住院期间短期预后特征。结果共纳入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患者580例,其中合并支扩组132例(22.76%),未合并支扩组448例(77.24%)。合并支扩组合并陈旧性肺结核和焦虑/抑郁比例显著高于未合并支扩组(13.64%比5.36%和7.58%比2.68%)(均P<0.05)。合并支扩组用药前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VC%预计值)、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FEV1/FVC、用药后FEV1均显著低于未合并支扩组[2.44(1.90,3.01)比2.69(2.10,3.68)L、1.55(1.13,2.00)比1.78(1.25,2.52)L、70.14%(67.39%,85.92%)比79.63%(70.00%,89.52%)、70.00%(54.38%,78.11%)比70.00%(61.47%,85.00%)、61.57%(56.29%,73.03%)比66.67%(60.00%,75.00%)、1.72(1.21,2.18)比1.89(1.37,2.55)L](均P<0.05)。合并支扩组前一年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比例显著高于未合并支扩组(15.15%比8.93%)(P<0.05)。合并支扩组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高峰月份为4月、7月与10月,未合并支扩组高峰月份为4月与9月。合并支扩组住院时间、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比例显著高于未合并支扩组[10.06(7.62,13.94)比9.95(7.15,13.76)d、5.30%比2.01%](均P<0.05)。合并支扩、吸烟、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血肌酐和肌酸激酶升高是哮喘患者急性发作住院期间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支扩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更频繁,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时间更长,住院期间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比例更高。

  • 标签: 哮喘 支气管扩张症 急性发作 预后